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人口大迁徙【闯关东】

清政府历来就把关东作为他们的兴起之地,“龙兴之地”,他们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关东地域繁衍生活。清朝满族皇帝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如果有一天没有了出路可退往关东。顺治还下令沿着明代辽东边墙修筑“柳条边”,以分隔关东地区和中原地区。柳条边东起辽宁凤城,西至山海关下,挖土为沟,堆土为堤,在堤上插上柳条,筑成篱笆,并驻兵把守,关内人只能凭官府发的印票出去。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人口大迁徙【闯关东】

清政府在1668年推行民族封禁政策,以致造成关东地区大量的无人区。清朝乾隆皇帝曾发布谕令,明确规定关东土地禁止耕种采伐,保留大片荒野以保持八旗骑射围猎的风俗。自该道谕令开始,封禁关东正式纳入国家法制,清政府加强对出关人员的盘查,在关东地区搜捕偷偷出关的汉人,一旦发现便立即遣送回原籍。辽宁、吉林、黑龙江作为清朝的政治、经济特区而受到严格的保护。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人口大迁徙【闯关东】

闯关东时期老白百姓在路上搭起来的窝棚 图片来自网络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止进入关东。但生活没有着落的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人冒着被惩罚的危险,“闯”入关东。闯关东的人流中,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居多,其中又以山东人最多。山东有些地区,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里人视为没有出息的表现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人口大迁徙【闯关东】

成功后的喜悦写满了每个人的脸上 图片来自网络

关东是山东人的第二故乡,那里有他们的父老乡亲,一旦生活发生了困难或遭遇天灾人祸,他们便首先想到闯关东,投亲寻友,以求渡过难关。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地区的出现,从文化层面上来看,实际上是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等的平面转移。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自己的文化。关东地区稳定的人种群应当说是以关内移来的各地的汉族为主体,包括满、蒙、朝鲜、锡伯、鄂伦春、达斡尔、赫哲等少数民族在内的复合群体。多民族的融合交流给关东地区的文艺以充足的活力和魅力。


由于山东人“闯关东”较多,所以鲁菜在东北有较大的市场。山东人喜欢吃大葱,他们经常吃“煎饼卷大葱”,“闯关东”后,关东人受此影响也喜欢这么吃,另外,还继承了山东人大葱蘸酱这种饮食习惯。娱乐方面,二人转的某些腔调,就是从山东的蹦蹦戏里面借鉴过来的。其唱腔是以东北民歌大秧歌为主,吸取了东北大鼓、莲花落、评戏、山东梆子等曲调。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人口大迁徙【闯关东】

“闯关东”移民文化也孕育了关东人一个豪爽、质朴的地域性格。关东地区地广人稀,生活条件恶劣艰苦,铸就了东北人健壮的体魄和刚健豁达、质朴尚武的性格。同时,“闯关东”开拓者的勇气和胆略,也极大地影响到了关东人,使其形成了开拓进取、重情重义、质朴豪爽、乐于助人等性格。闯关东精神”和关东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典型关东地域特征的创业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