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區文史工作又出新成果——《清河區抗戰史》出版


東營區文史工作又出新成果——《清河區抗戰史》出版


日前,由政協東營區委員會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纂的第二十一輯文史資料—《清河區抗戰史》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該書系統全面記錄了清河區抗戰歷史,是目前研究清河區抗日戰爭歷史較為權威的史料專輯。


清河區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山東省東北部建立的平原抗日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在山東創建的重要的戰略區。它西靠章丘、歷城一線,東到渤海,南沿膠濟鐵路、依偎淄博南部山區,北跨黃河與冀魯邊區接壤,主要包括章丘(北部)、歷城、齊東、鄒平、長山、青城、高苑、桓臺、博興、蒲臺、濱縣、沾化、利津、墾利、廣饒、壽光、濰縣、昌邑、益都(北部)、臨淄、張店、周村等地,人口約380萬。清河區處於膠東、魯中、冀魯邊三大戰略區之間,是山東各戰略地區交通聯絡的樞紐。


東營區文史工作又出新成果——《清河區抗戰史》出版

1938年5月中共清河特委建立,1939年9月改建為清河地委。1940年5月,清河區國民參議會、清河區行政專員公署成立,10月,中共清河區委建立。1941年7月,清河區行政主任公署成立。1944年初,清河區與冀魯邊區合併為渤海區,是山東省面積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中,清河區存在了六年左右的時間。1940年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支隊北渡小清河,不斷擴大鞏固清河平原抗日根據地,清河區黨政軍領導機關主要駐廣饒北部的牛莊、北隋一帶(今屬東營區)。中國共產黨領導清河兒女同仇敵愾、浴血奮戰,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堅持敵後平原游擊戰爭,創建清河平原抗日根據地,進行了平原抗日遊擊戰爭的成功實踐,是獨立自主開展山地向平原轉進的游擊戰爭典型。清河區抗戰配合全省、全國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