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劉慈欣,我的心裡,不是星辰大海,而是底層尊嚴

《三體》:劉慈欣,我的心裡,不是星辰大海,而是底層尊嚴

《三體》:劉慈欣,我的心裡,不是星辰大海,而是底層尊嚴


中文星空裡有兩位大神,徐皓峰、劉慈欣。大,是尊稱,崇敬之意;神,是其作品神乎其神。我寫過很多次徐皓峰,這次,我試著寫一寫劉慈欣,科幻迷稱之大劉,這個大,足以說明讀者心目中的地位,看他的書,彷彿遨遊四海,猶如神望蒼穹。



亞當斯的小說《銀河系漫遊指南》中,有一種冷酷叫絕對透視漩渦。讓人瞬間看見無限的宇宙、無限多的恆星,它們之間無限遠的距離,以及你自己,一個小到不可見的點上的一個小到不可見的點。所有看到的人都瞬間崩潰。它從根本尺度上摧毀了人的存在感。大劉代表作、恢弘壯麗的《三體》中的“大尺度”,正是對每一位讀者施此酷刑。


《三體》:劉慈欣,我的心裡,不是星辰大海,而是底層尊嚴



但被觸動,不單因其大,而在其“小”。大劉筆下人物,並不見得生動,但特別中國,特別真實。《三體》起點是一個家破人亡的少女,這背景如此痛苦,使之後爆炸式層層飛躍有了一個紮實的根。看他的書時,我常想象背後的作者,他在山西一個終日灰塵蔽日的小鎮生活幾十年,同事和妻子甚至不知道他在寫什麼,看一場《阿凡達》,要坐三個小時的火車。在一個沒人關心星空的地方,他孤獨而緩慢地發展出自己的整個宇宙。



《贍養上帝》,一位上帝流落到中國農村被農民贍養,這兩者的距離,可能比從地球飛到人馬座還遠;《鄉村教師》裡,寄宿的孩子們開學時揹著米或面,娶不起老婆,每天喝酒賭錢等待救濟、目光呆滯的農民們,這哪裡是科幻,根本就是紀錄片。他太瞭解中國了。或者說,他太瞭解中國的底層。


《三體》:劉慈欣,我的心裡,不是星辰大海,而是底層尊嚴


他的筆下有一種氣息我似曾相識,那是二十世紀俄羅斯文學的底色,具體來說,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安德烈耶夫們的“堅決猛烈冷靜的態度”“。這“堅決猛烈冷靜”行諸於他筆下,是強烈的科技崇拜、憂患意識、英雄主義。他對平庸、麻木的厭惡像岩漿一樣噗噗地向外冒泡。



他的書中洋溢著精英意識、對生命價值的衡量。這個主題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與罰》中推到極限:一個優秀的人,是否有權剝奪一個無價值的人的生命?此處精英不是權貴,而是精神、智慧層面上的優越。對一群麻木的村民來說,一個清貧的鄉村教師,就是精英。



他讚美自我犧牲、英雄主義。身為弱勢文明,他相信惟有此才能贏得戰爭,以及,贖回尊嚴,在強者面前。這也是他小說的美感所在。這與前面“零道德”的殘酷的現實主義並行不悖,絞成大劉宇宙中的雙準則,並賦予這個宇宙以意義,及壯麗冷酷的整體感。


《三體》:劉慈欣,我的心裡,不是星辰大海,而是底層尊嚴



而我卻常常想像一個情景。在電腦還很罕見的九十年代,孤獨的山西娘子關電廠計算機工程師劉慈欣給北京一個科幻迷團體去信,“告訴他們可以來我這裡用電腦”。這封信,如一顆孤獨的星球,向幾萬光年之外的地球發出呼喚:有人嗎?它發出了一個善意的信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