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司馬懿的晉朝沒能像劉邦大漢一樣繁榮昌盛?

經典一分鐘


這個問題提得好,有點難度,要從各個方面來分析。

一、西漢建國前經歷了秦朝統一戰爭和楚漢爭霸,原來的傳承幾百年的七國世襲貴族都已經消亡在歷史長河中,以土地私有制為代表的封建經濟制度剛推行不久,所以劉邦屬於打破一箇舊世界建立了一個新世界,這個新世界沒有大門閥豪強可以威脅到漢朝的政治安全。土地私有制剛剛起步,極大的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晉朝來自於曹魏的禪讓,因在東漢時期土地集中就越演越烈,已經形成了大地主豪強階層,再加上曹魏搞九品中正制,大地主階層完全壟斷了政治資源,出現了很多士族門閥,晉朝就是在大士族門閥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司馬家與諸郡望士族共治天下,所以晉朝一開國就是個跛腳,先天不足。土地的過渡集中,大量土地掌握在不事生產的大地主豪強手中,廣大農民失去土地,既妨礙了農業生產力發展,也影響政府收入。

二、宗室諸王之亂。西漢與晉朝不約而同吸取前朝覆亡教訓,劉邦認為秦朝滅亡就是因為宗室力量太弱,司馬炎也認為曹魏垮臺就是因為宗室力量太弱,不能起到屏衛皇權的作用,所以兩者都大封宗室,加強皇族政治經濟實力,最後西漢和西晉先後出現了“七國之亂”、“八王之亂”。但差別在於西漢的前幾個皇帝都是英主,朝政清明,而司馬炎的繼任者確實一個比一個奇葩,朝政混亂,最後“七國之亂”被鎮壓下去了,“八王之亂”卻如唱戲般你方唱罷我登臺,害得民生痛苦不堪,農民起義風起雲湧。

三、民族問題。西漢雖有匈奴威脅,但國內經秦朝漢初幾十年融合,七國文化趨同,民族裂縫縮小。而晉朝經絲綢之路、匈奴鮮卑南遷,北方民族問題複雜,在太平盛世本來也沒什麼問題,但經過“八王之亂”一鬧,北方漢族人丁減少,土地荒蕪,老百姓都混不下去了,各族農民都揭竿而起。

四、經歷十幾年戰爭,漢初統治者都執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輕徭薄賦,勸課農桑,去除苛政,老百姓生活安定,人口增加,政府收入增加,因而社會穩定、國泰民安,為西漢的繁榮昌盛奠定了物質基礎。



conan888


江山,只有靠堂堂正正真刀真槍打下來的才能坐的穩。靠陰謀篡位,即使得到了江山,就算坐得住,要麼內亂不斷,要麼外患不斷。司馬家族的晉朝是篡下來的,劉氏江山是打下來的。



1.江山得位不正,必反受其亂。

王莽的新朝,是篡了劉漢的政權。所以十幾年而亡。

曹丕的魏國,是篡了人家劉協的政權,所以四代而亡。

司馬懿的晉朝,是篡了曹芳的政權,所以內亂外患不斷。

趙匡胤的宋朝,篡了人周柴榮的後周,所以是弱宋。




2.江山堂堂正正,必有盛世出。

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誅暴秦,平項羽,堂堂正正打下來了江山,這才有了文景之治與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唐太宗李世民雖有玄武門之變,但他還是秦王的時候,就帶兵與隋朝打,這才有了貞觀之治,以後面的開元盛世。

明太祖朱元璋帶領紅巾軍打敗元朝,這才有了洪武大帝,永樂大帝,弘治中興。

清朝攝政王多爾袞自入關,從北方一直打到了南方。這才有了後面的康乾盛世。



3.為什麼會這樣?

能打下江山的人,內心都是自信的,一切陰謀詭計在他們眼中與打江山時的血雨腥風相比,都不值一提。

這就像毛主席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一樣:不要怕打破這些瓶瓶罐罐,打破了我們再建。

這是開國領袖們的自信與胸襟。

而靠陰謀篡下江山的人,從第1代皇帝一直到他的子孫們,每天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唯恐自己的江山也被別人篡奪。



心中有鬼必將導致言行有虧,

言行有虧必將導致君臣離心,

君臣離心必將導致禍亂大起,

禍亂大氣必將導致國破人亡。


少校柳下惠


首先晉朝的天下來不正。當年曹操勢力那麼大都不敢篡漢,而司馬懿居然篡魏。曹操也是一刀一槍拼出來的天下,結果給司馬懿做了嫁衣。

司馬家的天下得來的太容易了 ,所以人神共憤。司馬懿很長壽活了72歲,但司馬師和司馬昭身體就差了,一個活了47歲,一個活了54歲。司馬炎也活了54歲。可以說老天把他們家的壽數先收了回去。

其次老天收回了司馬家的智力。司馬懿老奸臣滑,鬼計多端,連諸葛亮都拿他沒轍。司馬兄弟更是深受其父親傳,把身前,身後事佈置的井井有條。

可是到了司馬炎這依然很聰明,再往下就不行了,生了個傻兒子。可司馬炎還傳位於這個傻子。結果外戚干政。晉朝的江山可以說也換姓了。

第三八王之亂,兄弟殘殺。司馬家哪都聰明,為了怕別人再奪了江山,分封自家諸王,結果引起內亂。一方面消耗了自身的實力,另一方面無暇顧及北方的少數民族。胡人被壓制了二百多年,得以喘息後迅速膨脹。

曹操在時,北方的兇奴非常害怕他的勢力。烏桓也被征服,遼東也歸順。這些都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司馬得天下後極盡享樂,奢靡成風,君主也屬於富二代,三代之類的。

終觀中華民族的歷史走勢我們發現:秦屬於短命王朝後接強大的漢。隋也二世而亡後有強大的唐。元是短命王朝後有強大的明朝。這些都是中原王朝。剩下的要麼晉,宋被少數民族欺負;要麼元,清乾脆統治華夏。

晉是從紛亂的三國時代統一而來,動盪的社會人口大量減少,人才凋弊,社會倒退。要想能繁榮昌盛必須有雄才大略的人帶鄰。

可司馬一家只能算個陰謀家。雖一時得逞,不會有好結果。但只可憐了當時的老百姓,又遭受了禍害!


劍指歷史


晉朝立國之初,的確與西漢有高度相似之處,同樣出現了太子軟弱、後宮干政、諸侯王叛亂等情況。西漢幸運的是很快控制了局勢,通過削藩,中央集權得到了加強,而西晉卻沒有控制住局勢,諸侯王的叛亂進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權,最終導致了滅亡。

01

一統天下,司馬氏其功堪比劉邦

劉邦通過滅秦戰爭、楚漢戰爭、消滅異姓諸侯王的戰爭,建立和穩固了西漢政權;司馬氏也是通過輔佐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幾代帝王,南征北戰、東討西伐,逐步確立了獨掌曹魏政權的地位。這一切也並不是憑空得來的,建立功勳的同時,也培植了自己的勢力。

這個過程也不單單是依靠謀權篡位,就可以實現的。曹魏幾代人都沒有平定蜀吳,司馬昭父子平定蜀吳,也都是經典之戰。

不要跟豹眼說啥子,平定蜀漢是鄧艾的功勞,那麼,沒有韓信劉邦能得天下嗎?

司馬昭父子平定蜀、吳,一統天下,結束了漢末三國時期近百年的混亂分裂局勢,其功堪比劉邦建立漢朝。

02

太子軟弱,後宮亂政,導致諸侯王勢力太大,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的統治。

劉邦在世時,就認為太子劉盈太軟弱,擔心呂后會干政。但太子、呂后的勢力已經培育起來,劉邦已經無能為力改變。

司馬炎在建立西晉之初還是很有作為的,滅掉東吳,提倡節儉、杜絕奢侈,但在後期就是自己也腐敗墮落啦。太子司馬衷過於軟弱,甚至是有些痴呆。太子妃賈南風心狠手辣,跟呂雉有得一拼。

賈南風妒忌成性,看見其他妃嬪懷有身孕,就戟打她們腹部,致使她們流產。司馬炎得知後大怒,打算廢掉她。由於皇后楊芷、大臣楊珧等為之求情才得以倖免。

司馬炎駕崩後,司馬衷繼位,皇后賈南風開始干政,把持政權。賈南風利用司馬氏的勢力誅殺外戚楊氏集團,隨後開始培植自己的外戚勢力。

賈南風自己沒有兒子,其母郭槐常勸她疼愛太子司馬遹,但賈南風不聽,還是同其妹妹賈午一起謀害了太子司馬遹。趙王司馬倫以此為藉口,討伐賈南風。

公元300年,司馬倫假詔廢賈南風為庶人,並將其黨羽全部處死。司馬倫獨攬大權,不久又把賈南風毒死,完全控制了朝政。

司馬倫控制了朝政,政權回到了司馬氏家族手中,卻沒有還給晉惠帝司馬衷。這為司馬氏諸侯王爭權奪利埋下了禍根。

03

諸侯王叛亂

劉邦建立漢朝,大量分封劉氏子弟為諸侯王。呂后專制後,大肆分封呂姓諸侯王,但劉姓諸侯王卻藉機擴大勢力,與之對抗。

呂雉死後,朝中大臣利用劉氏諸侯王的勢力,聯手平定呂氏諸王,迎立代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此時,中央政權的權威削弱,諸侯王勢力已經逐步強大起來。等到漢景帝繼位後,中央集權與諸侯王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採納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藩,引起了七王之亂。

景帝誅殺了晁錯,但諸侯王依然不肯罷兵。景帝下令討伐,僅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平定了叛亂,成功收回了諸侯王的權力,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

但晉朝的情況卻沒有如此好的結局,由於晉惠帝司馬衷實在是過於軟弱無能,司馬倫控制朝政後,引起了司馬氏諸侯王的反叛,史稱“八王之亂”。

301年,趙王司馬倫自立為帝,晉惠帝退位太上皇。從此開始,諸侯王開始了爭權奪利的相互征伐。

到306年為止,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潁、河間王司馬顒等先後主政,繼而被殺。直到306年,豫章王司馬熾繼位,是為晉懷帝,東海王司馬越攝政,八王之亂才宣告結束。

但經過這一折騰,司馬氏中央皇權的權威徹底喪失,已經無法控制地方勢力。

04

“五胡亂華”,西晉滅亡,無法重塑西漢的繁榮昌盛

西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後,重新把權力集中到中央,堅持休養生息的政策,西漢逐步走向了繁榮昌盛。

但是,西晉恰恰相反,“八王之亂”徹底斷送了中央集權的權威。趁此機會,南遷的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羯、羌、鮮卑、氐等勢力迅速壯大,開始獨自建立政權。

此時,司馬氏集團不是團結起來,一起加強中央集權,而是繼續勾心鬥角。

311年,晉懷帝與司馬越的矛盾最終爆發,晉懷帝密詔苟晞討伐。隨後司馬越病逝,王衍率軍歸葬封國。但遭到石勒襲擊,晉軍精銳全部被屠殺。此時洛陽空虛,劉聰、王彌攻破洛陽,殺害官員、百姓三萬餘人,擄走了晉懷帝,史稱”永嘉之亂“。

313年,晉懷帝被殺,晉愍帝於長安繼位。316年,晉愍帝投降劉聰,最後被殺,西晉滅亡。

因此,西晉與西漢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西漢趁機平定了“七國之亂”,加強了中央集權,走向了繁榮昌盛;而西晉在“八王之亂”中,中央集權卻一步步減弱,最終喪失,直至滅亡。

沒有一個強大、統一的中央集權不要說走向繁榮昌盛,就是維持統一的局面也是相當困難,這是西晉留給後世的教訓。


豹眼看歷史


這問題好。按理說,之前兩漢四百年打下的基礎,已經為後世提供了治國的模板,實際上曹魏就是這麼做的。然而到了西晉卻落得另一番田地,主要原因怪不得別人,是司馬氏自身“得權不正後遺症”引起的,說白了就是由於賊心虛導致的一些列關鍵政策錯誤。

“開倒車”的分封制

堡壘從內部攻破,西晉之亡,最直接的原因是“八王之亂”導致國家力量衰弱、社會混亂,進而內附的匈奴人趁機作亂。

而所謂的八王之亂,是指在公元291年、公元299-306年兩個時期,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專政瞎折騰,為了爭奪權勢,掌握兵權的司馬亮、司馬瑋等八人為首的王爺們也開始搞事,他們中有人先是聯合賈南風打壓另一派,賈南風被幹掉後他們內部繼續互掐,最終把自家的政權玩廢。

那麼問題來了,春秋戰國、楚漢相爭、漢初的七王之亂,一再證明了分封制早已不適合大一統政權的需要,西晉王朝為啥偏要開倒車?不僅分封,而且每位王爺可是真的握有兵權。

四個字:做賊心虛。曹魏沿用漢制,實行職業經理人制度,杜絕皇族割據一方。副作用也很明顯:在最大的打工仔司馬懿家族心懷不軌、鳩佔鵲巢時,也就沒了有實力的曹氏諸侯王來替家族出頭。嚐到甜頭的司馬氏為了避免同樣的事情在自家重演,果斷恢復了分封制,以為把兵馬放在自家人手裡就絕對安全了。

可惜,在權勢面前,親兄弟都會動刀子,同族的那就更不會客氣。司馬氏可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晉武帝司馬炎為啥選了個最差的兒媳婦?

八王之亂之所以會發生,導火索是“妒忌多權詐”的皇后賈南風專政。可能有些朋友不知道,這個皇后不是司馬衷自己選的,而是他老爹-號稱“明主”的晉武帝司馬炎在兒子才13歲時給他挑的。

而且,司馬炎早就知道賈充之女賈南風非常差勁。公元271年,在給兒子挑選妃子時,起初他個人比較偏好名門世家的衛瓘之女。面對幫賈充說好話的皇后,司馬炎腦子很清晰:

帝曰:“衛公女有五可,賈公女有五不可:衛氏種賢而多子,美而長、白;賈氏種妒而少子,醜而短、黑。”

他的意思是說:賈南風性格嫉妒,沒有生子之相,而且長得醜、個子矮、皮膚黑,毫無可取之處。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五點全中!可見司馬炎確實挺有水平,然而最終他偏偏還是選了這個渣女給自己當兒媳。究其原因,固然是因為賈充找了一大批朝廷大臣幫自己說好話,不過更重要的,是因為賈充是殺害曹魏最後一任帝王曹髦的真兇……

在西晉之前,臣子當眾殺害皇帝的行為極其罕見,是要受萬眾唾棄的大逆不道之舉。公元260年,當時的曹魏皇帝曹髦不甘被司馬昭控制,帶兵抗爭,被賈充率人刺死在皇宮前。曹髦死了,司馬氏篡權的最大障礙也沒了,直接兇手成濟被司馬昭假惺惺的誅九族,真兇賈充卻從此飛黃騰達。

司馬炎感念賈充對自家的恩德,幾乎捏著鼻子把他的醜女立為未來的國母,沒想到卻給家族挖了個深不見底的巨坑。這也算是咎由自取。

討好統治階層-嚴刑峻法變為驕奢淫逸

東漢末年,曹操秉承漢王朝的嚴刑峻法,以強大的凝聚力統一了北方,也奠定了曹魏政權的統治風格。

然而政權的整體利益,往往與世家大族的利益不一致,士大夫階層對曹魏的風格頗有微詞。司馬昭篡權後,為了爭取這部分人的支持,改弦易張,標榜自家是以儒家的寬仁治國,實際上是放任自流,任由驕奢淫逸、金錢至上的社會風氣大行其道。石崇與王愷比富、《錢神論》的面世,充分體現了當時的社會狀況。

在司馬炎時期,土地兼併已經日趨嚴重;到了司馬衷的年代,朝政混亂、內耗嚴重,精兵損失殆盡、境內流民四起(“何不食肉糜”就是這時期司馬衷的名言),內附的少數民族虎視眈眈,西晉王朝已經從內到外爛到底。匈奴人劉淵,則抓住機會以匡扶漢室的名義起兵,腐朽的西晉朝廷毫無抵抗之力,從此你方唱罷我登場,開啟了持續三百年的中原沉淪。

西晉滅亡的原因很多,但由於得國不正埋下的各種政策禍根,稱得上不容忽視的主因。


正史漫談


因為奢風之漸和民族壓迫。

1、西晉皇室逐步腐朽。世家大族則貪暴恣肆,奢侈成風。如何曾日食萬錢,還說“無下箸處”。大族王愷、石崇互比奢侈,大臣傅鹹上疏說“奢侈之費,甚於天災”;請求皇帝制止,但司馬炎不僅無動於衷,還資助其舅爭富。

2、官僚們不僅奢侈成性,而且公開搶劫、殺人。如石崇做荊州刺史,“劫遠使商客,致富不貲”。司馬炎也驕奢淫逸起來,由於未能解決政風腐敗、黨派亂起、宗室權力擴張與外族內遷問題,種下日後八王之亂與永嘉之禍的遠因。

3、西晉佔田制明確規定了他們的租調負擔。漢族的官僚、地主多以少數民族人為奴婢、佃客。殘酷的民族壓迫,使各少數民族對西晉統治者“怨恨之氣,毒於骨髓”,因而反抗不斷地發生。

結果:建興元年(公元313年),晉懷帝在平陽遇害,在長安的晉愍帝下令司馬睿、劉琨等的共七十萬大軍分三路合擊平陽,結果身為此戰主力的司馬睿在士族的鼓動下竟抗命不遵。建興四年(公元316年)長安失守,西晉滅亡。

擴展資料

西晉開國面臨很多問題:

1、司馬家篡位時間太長

從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掌控曹魏政局開始,到司馬炎代魏自立,一共用了16年。之後西晉統一天下又花了15年,一共是耗費三代四人總共31年的時間。所謂夜長夢多,時間拖得越久,權力交接越複雜,造成的消耗就會越大。

2、司馬懿起的示範作用太壞

如果說曹操父子的行為證明了天下大亂之後,拳頭大的人可以借皇帝之名搞事事成後又把皇帝一腳踢開,那麼司馬家族的行為就證明了即使天下沒有大亂也可以這樣做。

3、人丁興旺的優勢變成了劣勢

司馬家在這方面優勢很大,司馬懿有7個兄弟,他自己又有9個兒子2個女兒,司馬師雖然沒有兒子,但有5個女兒,最誇張的是司馬炎,共有26個兒子13個女兒。靠著強大的開枝散葉能力,司馬家幾乎和當時高門大姓通通結成了婚姻關係。

同時,家族裡的男丁又成了司馬祖孫三代奪權的好幫手,司馬望、司馬亮、司馬伷、司馬駿等人都曾經出鎮一方,立下功勞。然而這些皇族們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4、執政過寬帶來的反噬

前面提到了司馬家幾代人為了將大族們的利益和自己綁在一起,進行了大肆封賞。從司馬懿時期開始,他便有意收買人心,例如設立大中正一職,賦予大族特權以獲取支持。

最為著名的故事就是司馬炎讓手下高官鬥富,令整個西晉官場沉浸在一片紙醉金迷的氛圍當中。然而對司馬炎來說,一百個鬥富的高官也不如一個淡泊名利的鐘會來得可怕。

著名的鬥富專家石崇是剛剛提到的石苞的兒子,石苞被誣告謀反時司馬炎嚇得罷了他官,石崇貪汙鬥富時司馬炎卻不去指責。但這樣一來,導致整個西晉官場從中央到地方都腐敗到了極點,權貴階層有方方面面的特權,社會風氣又敗壞,對底層的壓榨可想而知。



舉案齊眉小視頻


  晉朝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中存在感最低的了,其實兩晉一共存在了155年,西晉也存在了50年,比秦朝的14年和隋朝的38年都要長,但是相對於秦朝和隋朝做出的歷史貢獻,晉朝就像是個笑話一樣,更不要說以強盛著稱延續國祚四百年的漢朝了。

  秦朝結束了七國爭雄的戰亂局面,車同軌書同文,統一發行了貨幣、度量衡,實行郡縣二級制,其地方管理制度對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隋朝同樣是結束南北朝分裂的戰亂局面,其在中央政府採用的三省六部制和選拔人才使用的科舉制一直沿用到清朝,而且隋朝時修建的京杭大運河至今仍然在發揮作用。

  反觀晉朝,除了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之外,沒有做過任何正面歷史評價的事情,而且晉朝之所以能夠滅蜀、吳兩國,主要還是在吃曹魏留下來老本的紅利,純粹是仗著魏國體量大國力雄厚,以實力碾壓蜀、吳兩國。

  劉邦建立的漢朝之所以強大,首先在於劉邦確立了皇帝的權威,劉邦出身平民,他當皇帝時原來秦朝的既得利益者都被掃滅了,然後劉邦又覺得異姓王是皇權的不穩定因素,於是劉邦先下手為強剿滅了不安定的諸王,雖然西漢施行的是郡國並行制,但是隨著漢武帝劉徹的推恩令實施,再也沒有足夠實力的地方諸侯出現,中央政府的命令在地方可以有效的執行,所以漢武帝時才能夠有充足的國力北伐匈奴。

  反觀晉朝,他的天下不是打下來的,而是靠陰謀奪來的,雖然看起來司馬氏奪魏與魏奪漢類似,但是實際上的性質完全不一樣。

  曹魏雖然是強迫漢獻帝禪讓,但是漢獻帝在曹操崛起之前就已經是傀儡皇帝了,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才讓他活得像個皇帝的樣子,而且曹魏陣營裡面的人才都是曹操魏王府裡面的官員,不是漢獻帝朝廷的官員。

  縱然是這樣,在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的時候,也不得不對世家做出了妥協,那就是著名的九品中正制,這種人才選拔制度的實施使得高端人才的出仕權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比如著名的博陵崔、太原王等等。

  而司馬氏本來就是世家的一支,只不過他們通過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掌握朝政而上位,朝廷中的官員雖然沒有發聲支援曹家,但是他們確實是曹魏的官員而不是司馬氏的官員,所以為了穩定人心司馬氏少不得要讓點利益出去,所以不是一刀一槍打下來的地盤終究是沒有那麼穩固,以致十五個皇帝十四是傀儡。

  尤其是到了東晉時期,皇帝幾乎都是傀儡,先後有世家的王導和桓溫篡位,雖然都被剿滅了,但是掌權的依然是世家和武將,如此無作為的朝廷自然在史上沒有什麼存在感了。


飛凡看歷史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經過一段時間的相互攻伐,形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可惜魏國的君主都不怎麼長壽,經曹操一手打下魏國的江山,被司馬懿家族給掏空了,司馬家族採用曹操控制漢室的手法控制曹魏帝國,最終司馬炎登基稱帝滅亡東吳,建立了一個強大而統一的晉政權,可是晉何以立國37年,便不得不衣冠南渡江南,成了一個偏安於一隅的王朝,那為什麼司馬懿子孫建立的晉朝沒能像劉邦的大漢一樣繁榮昌盛?

第一個是建國、治國的方式

我們都知道劉邦建立漢朝,是通過反抗暴秦起家,最終憑藉強大的人才團隊打敗項羽,建立了一個強大而統一的漢王朝。可以看出劉邦建立漢朝是自己打出來的,在漢朝建立後從劉邦開始到漢武帝時期,朝政一直以孝道治國實施仁政,出現了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時期的文治武功更是了得,將大漢國土翻了一番,讓百姓們有作為大漢子民的自豪感,因而使得漢王朝的統治得以延續。

而晉王朝雖然是通過權謀獲得,但也沒有什麼不合適,畢竟在那個亂世誰主宰天下,對百姓來說只是換個皇帝而已,並沒有多少實際上利於百姓的好事,雖然晉武帝司馬炎登基後也有“太康之治”,這樣被稱為盛世的時代,但是在他平定東吳之後,更多則是生活奢靡,怠惰政事,並沒有為剛經歷戰亂的百姓,創造好的生產耕種的環境,他的後繼之君更是個昏暈無能的白痴,導致了後宮亂政,八王爭權直接縮短了晉王朝的生命。

第二個是帝位繼承人交接與藩王作亂

漢朝在劉邦去世後,經歷了呂后掌權,但是政治依舊清明物阜民豐,中途雖有過權力爭奪戰,但好在有開國元勳的劉氏諸王的爭奪,皇權又重新回到了劉氏手中,大臣擁護代王劉恆繼位為新君,後來皇位傳給了漢景帝劉啟,可這時候劉邦的“非劉氏而不能王”的後遺症出現,這個些諸侯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有了對抗中央政府的實力,而此時漢景帝準備削藩引起了七王之亂,但他沒有讓這個態勢擴大,迅速在三個月內平定內亂,直到後來的漢武帝的“推恩令”才徹底解決藩王問題。

三國後期整個司馬氏家族可以說是人才輩出,司馬炎也是個有能力的人,不然也不會讓曹奐禪讓建立晉朝,消滅東吳統一天下。司馬炎吸取了司馬家族在奪權時,曹氏藩王沒有兵權的經驗,而大肆分封司馬氏族人為王,司馬炎去世後繼位的是個昏暈無能的司馬衷,朝政大權落在了賈南風上,雖說漢朝大權也有在呂后手中,但呂后時代朝政清明物阜民豐,那像賈南風時代朝政烏煙瘴氣,亂舉屠刀殺有實力的司馬氏諸王,引起了15年的八王之亂,漢朝的藩王叛亂三月平定,晉朝的藩王叛亂持續時間長,直接動搖了晉王朝的統治根基。

第三個就是胡人盤踞邊境

經過漢朝的四百年對匈奴的打擊,北匈奴被趕往遠方,而南匈奴人投降漢朝, 在邊境和漢人融合在一起從事農耕勞作,以及羌族、鮮卑族、氐族等少數民族在漢地從事生產。由於中原地區的連年征戰,漢族人口所佔比例很低,到是少數民族人口居多,當時晉朝官員已有察覺,於是向當時的掌權者賈南風建議,為防湖人作亂,將少數民族的人口遷離中原地區,

但是這個賈南風哪裡肯聽大臣的建議,於是八王之亂爆發後,有個叫劉淵的匈奴人乘機起事,在山西地區建立起了以“漢”為國號的割據政權,西晉永嘉四年,劉淵的兒子劉聰率兵攻入洛陽,漢人衣冠南渡在江南重新復立晉國,而從這時起到楊堅建立隋朝,四百多年裡中原、西北、華北、東北都在,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統治之下,可見賈南風這個瘋女人對漢族的貽害有多深。

總結

晉朝不是不能像漢朝一樣,建立長久而統一的大國,主要是這些司馬炎選擇繼承沒有選對,司馬氏有那麼對智商健全,又才能的人司馬炎不遠,偏偏選了個傻子司馬衷,又出了賈南風這麼個殘暴的瘋女人,不聽諫言擾亂朝綱,這讓那些有兵權的諸侯王看到了機會,你來我往為了權力相互內鬥,最終,消耗了晉王朝的有生力量,讓匈奴人給趕跑了。司馬炎要是多少選個智商正常的人繼位,怎麼著晉朝也不至於150多年。


麇子文史


司馬懿的晉朝之所以沒有劉邦的漢朝繁榮昌盛?是因為司馬家的晉朝太會作死了!

首先:司馬家一系列作死,自亂陣腳。

①傻子皇帝晉惠帝司馬衷執政達18年之久。

②西晉八王之亂,時間跨度達16年之久,死亡人數達50多萬。

其次:晉朝的門閥制度太坑人了!

①門閥制度使得晉朝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有能力的人沒有了上升的通道,沒有能力的人卻佔據著最好的社會資源。門閥制度阻礙了社會的新陳代謝,整個晉朝也就失去了活力。

②這些天生富貴的魏晉文人崇尚清談、喝酒、嗑藥、享樂成風,整個社會的風氣很“娘”。

其三:華夏人口還沒有恢復。

人口數量是一個關乎國運的事情!先是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接著三國鏖戰,再接著又是西晉八王之亂,華夏人口數量一路減少。可悲可嘆的作死節奏!

其四:司馬懿主動放棄了關乎華夏命運的戰略重地。

①中國的東北及河套地區屬於半遊牧半農耕區,是中華大一統的戰略支點,關乎著中華的命運。失去了這些戰略支點,國家基本上就是處於分裂狀態。

②司馬懿擊破公孫淵後,將東北漢人內遷,致使中央政府失去了對東北的管控。基本上屬於主動放棄東北,司馬懿真會作死!

其五:西晉滅亡是引狼入室造成的,又是一波作死的操作。

○東漢至三國期間,陸續將遊牧民族整體內遷,卻沒有采取編戶齊民的措施,仍然讓他們保持著部落狀態。

○東北及河套地區等戰略支點,事實上被遊牧民族所佔領。他們的人口和實力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最後,五胡亂華直接弄死了西晉。

綜上所述,晉朝就是在一系列作死的操作之下,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羋祝融


有多種原因,我逐一比較之。

得國方式

晉朝的天下,絕大部分是魏武帝打下來的。司馬家則通過“高平陵之變”、“甘露之變”這些政變陰謀控制並竊取了曹魏的政權軍權。這種方式太過陰險,不合天道民心,可謂是得國不正。自古篡位者,國運都不會長久。



漢朝,則全然是劉邦等人硬橋硬馬、真刀真槍地拼殺下來的,在秦末亂世爭雄的時代,創業過程艱辛程度可見一斑。而“約法三章”所籠絡的民心,則更增強了漢朝的實力。所以漢朝是經得住歷史的考驗的。

政治體制

魏晉禪代之所以成功,離不開世族門閥的支持,為了儘量減少世家大族對政權的干預。晉初,實行了漢初實行的分封同姓諸侯王的制度。這在一定上確實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力量,但這也為以後的“八王之亂”、“永嘉之亂”以及之後三百年的大動亂埋下了禍端。後來雖然東晉南渡,但也不得不再次依靠世族的力量來保住江南這半壁江山。



漢初為鞏固統治,主張“無為而治”,政治上則實行郡國並行制度,封國之內,諸侯王擁有獨立的行政權、軍權、財權,勢力過於龐大,形成了對中央的嚴重威脅。吳楚七國之亂後,為了避免災禍再次發生。漢武帝聽從主父偃之言實行“推恩令”,令出之後經年“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大大遏制了地方勢力,穩固加強了中央集權。也為大漢國運長久奠定了基礎。

社會風氣

晉朝社會風氣敗壞,奢靡淫逸之風不絕。皇帝大多昏庸無能,縱情聲色犬馬之中,荒淫無度。上行下效,世家大族們自然也養成了習慣,因為有“特殊照顧”作為保障,他們紛紛以“勞動為恥”,不從事生產活動,而只想坐享其成。久而久之,整個國家,便如一汪死水般,充滿了烏煙瘴氣。如此作為,國運如何能夠長久?



漢朝社會風氣則一定程度上相對開放,百姓安居樂業,民心歸一。皇帝也大多勤政開明,善於採納雅言,虛懷納諫。後來董仲舒所提出的“天人感應”、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主張也得到了重視與推行,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社會的長治久安與穩定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