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马懿的晋朝没能像刘邦大汉一样繁荣昌盛?

经典一分钟


这个问题提得好,有点难度,要从各个方面来分析。

一、西汉建国前经历了秦朝统一战争和楚汉争霸,原来的传承几百年的七国世袭贵族都已经消亡在历史长河中,以土地私有制为代表的封建经济制度刚推行不久,所以刘邦属于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了一个新世界,这个新世界没有大门阀豪强可以威胁到汉朝的政治安全。土地私有制刚刚起步,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晋朝来自于曹魏的禅让,因在东汉时期土地集中就越演越烈,已经形成了大地主豪强阶层,再加上曹魏搞九品中正制,大地主阶层完全垄断了政治资源,出现了很多士族门阀,晋朝就是在大士族门阀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司马家与诸郡望士族共治天下,所以晋朝一开国就是个跛脚,先天不足。土地的过渡集中,大量土地掌握在不事生产的大地主豪强手中,广大农民失去土地,既妨碍了农业生产力发展,也影响政府收入。

二、宗室诸王之乱。西汉与晋朝不约而同吸取前朝覆亡教训,刘邦认为秦朝灭亡就是因为宗室力量太弱,司马炎也认为曹魏垮台就是因为宗室力量太弱,不能起到屏卫皇权的作用,所以两者都大封宗室,加强皇族政治经济实力,最后西汉和西晋先后出现了“七国之乱”、“八王之乱”。但差别在于西汉的前几个皇帝都是英主,朝政清明,而司马炎的继任者确实一个比一个奇葩,朝政混乱,最后“七国之乱”被镇压下去了,“八王之乱”却如唱戏般你方唱罢我登台,害得民生痛苦不堪,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三、民族问题。西汉虽有匈奴威胁,但国内经秦朝汉初几十年融合,七国文化趋同,民族裂缝缩小。而晋朝经丝绸之路、匈奴鲜卑南迁,北方民族问题复杂,在太平盛世本来也没什么问题,但经过“八王之乱”一闹,北方汉族人丁减少,土地荒芜,老百姓都混不下去了,各族农民都揭竿而起。

四、经历十几年战争,汉初统治者都执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去除苛政,老百姓生活安定,人口增加,政府收入增加,因而社会稳定、国泰民安,为西汉的繁荣昌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conan888


江山,只有靠堂堂正正真刀真枪打下来的才能坐的稳。靠阴谋篡位,即使得到了江山,就算坐得住,要么内乱不断,要么外患不断。司马家族的晋朝是篡下来的,刘氏江山是打下来的。



1.江山得位不正,必反受其乱。

王莽的新朝,是篡了刘汉的政权。所以十几年而亡。

曹丕的魏国,是篡了人家刘协的政权,所以四代而亡。

司马懿的晋朝,是篡了曹芳的政权,所以内乱外患不断。

赵匡胤的宋朝,篡了人周柴荣的后周,所以是弱宋。




2.江山堂堂正正,必有盛世出。

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诛暴秦,平项羽,堂堂正正打下来了江山,这才有了文景之治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唐太宗李世民虽有玄武门之变,但他还是秦王的时候,就带兵与隋朝打,这才有了贞观之治,以后面的开元盛世。

明太祖朱元璋带领红巾军打败元朝,这才有了洪武大帝,永乐大帝,弘治中兴。

清朝摄政王多尔衮自入关,从北方一直打到了南方。这才有了后面的康乾盛世。



3.为什么会这样?

能打下江山的人,内心都是自信的,一切阴谋诡计在他们眼中与打江山时的血雨腥风相比,都不值一提。

这就像毛主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样:不要怕打破这些瓶瓶罐罐,打破了我们再建。

这是开国领袖们的自信与胸襟。

而靠阴谋篡下江山的人,从第1代皇帝一直到他的子孙们,每天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唯恐自己的江山也被别人篡夺。



心中有鬼必将导致言行有亏,

言行有亏必将导致君臣离心,

君臣离心必将导致祸乱大起,

祸乱大气必将导致国破人亡。


少校柳下惠


首先晋朝的天下来不正。当年曹操势力那么大都不敢篡汉,而司马懿居然篡魏。曹操也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天下,结果给司马懿做了嫁衣。

司马家的天下得来的太容易了 ,所以人神共愤。司马懿很长寿活了72岁,但司马师和司马昭身体就差了,一个活了47岁,一个活了54岁。司马炎也活了54岁。可以说老天把他们家的寿数先收了回去。

其次老天收回了司马家的智力。司马懿老奸臣滑,鬼计多端,连诸葛亮都拿他没辙。司马兄弟更是深受其父亲传,把身前,身后事布置的井井有条。

可是到了司马炎这依然很聪明,再往下就不行了,生了个傻儿子。可司马炎还传位于这个傻子。结果外戚干政。晋朝的江山可以说也换姓了。

第三八王之乱,兄弟残杀。司马家哪都聪明,为了怕别人再夺了江山,分封自家诸王,结果引起内乱。一方面消耗了自身的实力,另一方面无暇顾及北方的少数民族。胡人被压制了二百多年,得以喘息后迅速膨胀。

曹操在时,北方的凶奴非常害怕他的势力。乌桓也被征服,辽东也归顺。这些都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司马得天下后极尽享乐,奢靡成风,君主也属于富二代,三代之类的。

终观中华民族的历史走势我们发现:秦属于短命王朝后接强大的汉。隋也二世而亡后有强大的唐。元是短命王朝后有强大的明朝。这些都是中原王朝。剩下的要么晋,宋被少数民族欺负;要么元,清干脆统治华夏。

晋是从纷乱的三国时代统一而来,动荡的社会人口大量减少,人才凋弊,社会倒退。要想能繁荣昌盛必须有雄才大略的人带邻。

可司马一家只能算个阴谋家。虽一时得逞,不会有好结果。但只可怜了当时的老百姓,又遭受了祸害!


剑指历史


晋朝立国之初,的确与西汉有高度相似之处,同样出现了太子软弱、后宫干政、诸侯王叛乱等情况。西汉幸运的是很快控制了局势,通过削藩,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而西晋却没有控制住局势,诸侯王的叛乱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最终导致了灭亡。

01

一统天下,司马氏其功堪比刘邦

刘邦通过灭秦战争、楚汉战争、消灭异姓诸侯王的战争,建立和稳固了西汉政权;司马氏也是通过辅佐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几代帝王,南征北战、东讨西伐,逐步确立了独掌曹魏政权的地位。这一切也并不是凭空得来的,建立功勋的同时,也培植了自己的势力。

这个过程也不单单是依靠谋权篡位,就可以实现的。曹魏几代人都没有平定蜀吴,司马昭父子平定蜀吴,也都是经典之战。

不要跟豹眼说啥子,平定蜀汉是邓艾的功劳,那么,没有韩信刘邦能得天下吗?

司马昭父子平定蜀、吴,一统天下,结束了汉末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混乱分裂局势,其功堪比刘邦建立汉朝。

02

太子软弱,后宫乱政,导致诸侯王势力太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刘邦在世时,就认为太子刘盈太软弱,担心吕后会干政。但太子、吕后的势力已经培育起来,刘邦已经无能为力改变。

司马炎在建立西晋之初还是很有作为的,灭掉东吴,提倡节俭、杜绝奢侈,但在后期就是自己也腐败堕落啦。太子司马衷过于软弱,甚至是有些痴呆。太子妃贾南风心狠手辣,跟吕雉有得一拼。

贾南风妒忌成性,看见其他妃嫔怀有身孕,就戟打她们腹部,致使她们流产。司马炎得知后大怒,打算废掉她。由于皇后杨芷、大臣杨珧等为之求情才得以幸免。

司马炎驾崩后,司马衷继位,皇后贾南风开始干政,把持政权。贾南风利用司马氏的势力诛杀外戚杨氏集团,随后开始培植自己的外戚势力。

贾南风自己没有儿子,其母郭槐常劝她疼爱太子司马遹,但贾南风不听,还是同其妹妹贾午一起谋害了太子司马遹。赵王司马伦以此为借口,讨伐贾南风。

公元300年,司马伦假诏废贾南风为庶人,并将其党羽全部处死。司马伦独揽大权,不久又把贾南风毒死,完全控制了朝政。

司马伦控制了朝政,政权回到了司马氏家族手中,却没有还给晋惠帝司马衷。这为司马氏诸侯王争权夺利埋下了祸根。

03

诸侯王叛乱

刘邦建立汉朝,大量分封刘氏子弟为诸侯王。吕后专制后,大肆分封吕姓诸侯王,但刘姓诸侯王却借机扩大势力,与之对抗。

吕雉死后,朝中大臣利用刘氏诸侯王的势力,联手平定吕氏诸王,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此时,中央政权的权威削弱,诸侯王势力已经逐步强大起来。等到汉景帝继位后,中央集权与诸侯王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采纳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藩,引起了七王之乱。

景帝诛杀了晁错,但诸侯王依然不肯罢兵。景帝下令讨伐,仅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叛乱,成功收回了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但晋朝的情况却没有如此好的结局,由于晋惠帝司马衷实在是过于软弱无能,司马伦控制朝政后,引起了司马氏诸侯王的反叛,史称“八王之乱”。

301年,赵王司马伦自立为帝,晋惠帝退位太上皇。从此开始,诸侯王开始了争权夺利的相互征伐。

到306年为止,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颍、河间王司马颙等先后主政,继而被杀。直到306年,豫章王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东海王司马越摄政,八王之乱才宣告结束。

但经过这一折腾,司马氏中央皇权的权威彻底丧失,已经无法控制地方势力。

04

“五胡乱华”,西晋灭亡,无法重塑西汉的繁荣昌盛

西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重新把权力集中到中央,坚持休养生息的政策,西汉逐步走向了繁荣昌盛。

但是,西晋恰恰相反,“八王之乱”彻底断送了中央集权的权威。趁此机会,南迁的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羯、羌、鲜卑、氐等势力迅速壮大,开始独自建立政权。

此时,司马氏集团不是团结起来,一起加强中央集权,而是继续勾心斗角。

311年,晋怀帝与司马越的矛盾最终爆发,晋怀帝密诏苟晞讨伐。随后司马越病逝,王衍率军归葬封国。但遭到石勒袭击,晋军精锐全部被屠杀。此时洛阳空虚,刘聪、王弥攻破洛阳,杀害官员、百姓三万余人,掳走了晋怀帝,史称”永嘉之乱“。

313年,晋怀帝被杀,晋愍帝于长安继位。316年,晋愍帝投降刘聪,最后被杀,西晋灭亡。

因此,西晋与西汉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西汉趁机平定了“七国之乱”,加强了中央集权,走向了繁荣昌盛;而西晋在“八王之乱”中,中央集权却一步步减弱,最终丧失,直至灭亡。

没有一个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不要说走向繁荣昌盛,就是维持统一的局面也是相当困难,这是西晋留给后世的教训。


豹眼看历史


这问题好。按理说,之前两汉四百年打下的基础,已经为后世提供了治国的模板,实际上曹魏就是这么做的。然而到了西晋却落得另一番田地,主要原因怪不得别人,是司马氏自身“得权不正后遗症”引起的,说白了就是由于贼心虚导致的一些列关键政策错误。

“开倒车”的分封制

堡垒从内部攻破,西晋之亡,最直接的原因是“八王之乱”导致国家力量衰弱、社会混乱,进而内附的匈奴人趁机作乱。

而所谓的八王之乱,是指在公元291年、公元299-306年两个时期,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专政瞎折腾,为了争夺权势,掌握兵权的司马亮、司马玮等八人为首的王爷们也开始搞事,他们中有人先是联合贾南风打压另一派,贾南风被干掉后他们内部继续互掐,最终把自家的政权玩废。

那么问题来了,春秋战国、楚汉相争、汉初的七王之乱,一再证明了分封制早已不适合大一统政权的需要,西晋王朝为啥偏要开倒车?不仅分封,而且每位王爷可是真的握有兵权。

四个字:做贼心虚。曹魏沿用汉制,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杜绝皇族割据一方。副作用也很明显:在最大的打工仔司马懿家族心怀不轨、鸠占鹊巢时,也就没了有实力的曹氏诸侯王来替家族出头。尝到甜头的司马氏为了避免同样的事情在自家重演,果断恢复了分封制,以为把兵马放在自家人手里就绝对安全了。

可惜,在权势面前,亲兄弟都会动刀子,同族的那就更不会客气。司马氏可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晋武帝司马炎为啥选了个最差的儿媳妇?

八王之乱之所以会发生,导火索是“妒忌多权诈”的皇后贾南风专政。可能有些朋友不知道,这个皇后不是司马衷自己选的,而是他老爹-号称“明主”的晋武帝司马炎在儿子才13岁时给他挑的。

而且,司马炎早就知道贾充之女贾南风非常差劲。公元271年,在给儿子挑选妃子时,起初他个人比较偏好名门世家的卫瓘之女。面对帮贾充说好话的皇后,司马炎脑子很清晰:

帝曰:“卫公女有五可,贾公女有五不可:卫氏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贾氏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

他的意思是说:贾南风性格嫉妒,没有生子之相,而且长得丑、个子矮、皮肤黑,毫无可取之处。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五点全中!可见司马炎确实挺有水平,然而最终他偏偏还是选了这个渣女给自己当儿媳。究其原因,固然是因为贾充找了一大批朝廷大臣帮自己说好话,不过更重要的,是因为贾充是杀害曹魏最后一任帝王曹髦的真凶……

在西晋之前,臣子当众杀害皇帝的行为极其罕见,是要受万众唾弃的大逆不道之举。公元260年,当时的曹魏皇帝曹髦不甘被司马昭控制,带兵抗争,被贾充率人刺死在皇宫前。曹髦死了,司马氏篡权的最大障碍也没了,直接凶手成济被司马昭假惺惺的诛九族,真凶贾充却从此飞黄腾达。

司马炎感念贾充对自家的恩德,几乎捏着鼻子把他的丑女立为未来的国母,没想到却给家族挖了个深不见底的巨坑。这也算是咎由自取。

讨好统治阶层-严刑峻法变为骄奢淫逸

东汉末年,曹操秉承汉王朝的严刑峻法,以强大的凝聚力统一了北方,也奠定了曹魏政权的统治风格。

然而政权的整体利益,往往与世家大族的利益不一致,士大夫阶层对曹魏的风格颇有微词。司马昭篡权后,为了争取这部分人的支持,改弦易张,标榜自家是以儒家的宽仁治国,实际上是放任自流,任由骄奢淫逸、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大行其道。石崇与王恺比富、《钱神论》的面世,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在司马炎时期,土地兼并已经日趋严重;到了司马衷的年代,朝政混乱、内耗严重,精兵损失殆尽、境内流民四起(“何不食肉糜”就是这时期司马衷的名言),内附的少数民族虎视眈眈,西晋王朝已经从内到外烂到底。匈奴人刘渊,则抓住机会以匡扶汉室的名义起兵,腐朽的西晋朝廷毫无抵抗之力,从此你方唱罢我登场,开启了持续三百年的中原沉沦。

西晋灭亡的原因很多,但由于得国不正埋下的各种政策祸根,称得上不容忽视的主因。


正史漫谈


因为奢风之渐和民族压迫。

1、西晋皇室逐步腐朽。世家大族则贪暴恣肆,奢侈成风。如何曾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大族王恺、石崇互比奢侈,大臣傅咸上疏说“奢侈之费,甚于天灾”;请求皇帝制止,但司马炎不仅无动于衷,还资助其舅争富。

2、官僚们不仅奢侈成性,而且公开抢劫、杀人。如石崇做荆州刺史,“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司马炎也骄奢淫逸起来,由于未能解决政风腐败、党派乱起、宗室权力扩张与外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远因。

3、西晋占田制明确规定了他们的租调负担。汉族的官僚、地主多以少数民族人为奴婢、佃客。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因而反抗不断地发生。

结果:建兴元年(公元313年),晋怀帝在平阳遇害,在长安的晋愍帝下令司马睿、刘琨等的共七十万大军分三路合击平阳,结果身为此战主力的司马睿在士族的鼓动下竟抗命不遵。建兴四年(公元316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

扩展资料

西晋开国面临很多问题:

1、司马家篡位时间太长

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掌控曹魏政局开始,到司马炎代魏自立,一共用了16年。之后西晋统一天下又花了15年,一共是耗费三代四人总共31年的时间。所谓夜长梦多,时间拖得越久,权力交接越复杂,造成的消耗就会越大。

2、司马懿起的示范作用太坏

如果说曹操父子的行为证明了天下大乱之后,拳头大的人可以借皇帝之名搞事事成后又把皇帝一脚踢开,那么司马家族的行为就证明了即使天下没有大乱也可以这样做。

3、人丁兴旺的优势变成了劣势

司马家在这方面优势很大,司马懿有7个兄弟,他自己又有9个儿子2个女儿,司马师虽然没有儿子,但有5个女儿,最夸张的是司马炎,共有26个儿子13个女儿。靠着强大的开枝散叶能力,司马家几乎和当时高门大姓通通结成了婚姻关系。

同时,家族里的男丁又成了司马祖孙三代夺权的好帮手,司马望、司马亮、司马伷、司马骏等人都曾经出镇一方,立下功劳。然而这些皇族们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4、执政过宽带来的反噬

前面提到了司马家几代人为了将大族们的利益和自己绑在一起,进行了大肆封赏。从司马懿时期开始,他便有意收买人心,例如设立大中正一职,赋予大族特权以获取支持。

最为著名的故事就是司马炎让手下高官斗富,令整个西晋官场沉浸在一片纸醉金迷的氛围当中。然而对司马炎来说,一百个斗富的高官也不如一个淡泊名利的钟会来得可怕。

著名的斗富专家石崇是刚刚提到的石苞的儿子,石苞被诬告谋反时司马炎吓得罢了他官,石崇贪污斗富时司马炎却不去指责。但这样一来,导致整个西晋官场从中央到地方都腐败到了极点,权贵阶层有方方面面的特权,社会风气又败坏,对底层的压榨可想而知。



举案齐眉小视频


  晋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中存在感最低的了,其实两晋一共存在了155年,西晋也存在了50年,比秦朝的14年和隋朝的38年都要长,但是相对于秦朝和隋朝做出的历史贡献,晋朝就像是个笑话一样,更不要说以强盛著称延续国祚四百年的汉朝了。

  秦朝结束了七国争雄的战乱局面,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发行了货币、度量衡,实行郡县二级制,其地方管理制度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隋朝同样是结束南北朝分裂的战乱局面,其在中央政府采用的三省六部制和选拔人才使用的科举制一直沿用到清朝,而且隋朝时修建的京杭大运河至今仍然在发挥作用。

  反观晋朝,除了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之外,没有做过任何正面历史评价的事情,而且晋朝之所以能够灭蜀、吴两国,主要还是在吃曹魏留下来老本的红利,纯粹是仗着魏国体量大国力雄厚,以实力碾压蜀、吴两国。

  刘邦建立的汉朝之所以强大,首先在于刘邦确立了皇帝的权威,刘邦出身平民,他当皇帝时原来秦朝的既得利益者都被扫灭了,然后刘邦又觉得异姓王是皇权的不稳定因素,于是刘邦先下手为强剿灭了不安定的诸王,虽然西汉施行的是郡国并行制,但是随着汉武帝刘彻的推恩令实施,再也没有足够实力的地方诸侯出现,中央政府的命令在地方可以有效的执行,所以汉武帝时才能够有充足的国力北伐匈奴。

  反观晋朝,他的天下不是打下来的,而是靠阴谋夺来的,虽然看起来司马氏夺魏与魏夺汉类似,但是实际上的性质完全不一样。

  曹魏虽然是强迫汉献帝禅让,但是汉献帝在曹操崛起之前就已经是傀儡皇帝了,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才让他活得像个皇帝的样子,而且曹魏阵营里面的人才都是曹操魏王府里面的官员,不是汉献帝朝廷的官员。

  纵然是这样,在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的时候,也不得不对世家做出了妥协,那就是著名的九品中正制,这种人才选拔制度的实施使得高端人才的出仕权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比如著名的博陵崔、太原王等等。

  而司马氏本来就是世家的一支,只不过他们通过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掌握朝政而上位,朝廷中的官员虽然没有发声支援曹家,但是他们确实是曹魏的官员而不是司马氏的官员,所以为了稳定人心司马氏少不得要让点利益出去,所以不是一刀一枪打下来的地盘终究是没有那么稳固,以致十五个皇帝十四是傀儡。

  尤其是到了东晋时期,皇帝几乎都是傀儡,先后有世家的王导和桓温篡位,虽然都被剿灭了,但是掌权的依然是世家和武将,如此无作为的朝廷自然在史上没有什么存在感了。


飞凡看历史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攻伐,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可惜魏国的君主都不怎么长寿,经曹操一手打下魏国的江山,被司马懿家族给掏空了,司马家族采用曹操控制汉室的手法控制曹魏帝国,最终司马炎登基称帝灭亡东吴,建立了一个强大而统一的晋政权,可是晋何以立国37年,便不得不衣冠南渡江南,成了一个偏安于一隅的王朝,那为什么司马懿子孙建立的晋朝没能像刘邦的大汉一样繁荣昌盛?

第一个是建国、治国的方式

我们都知道刘邦建立汉朝,是通过反抗暴秦起家,最终凭借强大的人才团队打败项羽,建立了一个强大而统一的汉王朝。可以看出刘邦建立汉朝是自己打出来的,在汉朝建立后从刘邦开始到汉武帝时期,朝政一直以孝道治国实施仁政,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期的文治武功更是了得,将大汉国土翻了一番,让百姓们有作为大汉子民的自豪感,因而使得汉王朝的统治得以延续。

而晋王朝虽然是通过权谋获得,但也没有什么不合适,毕竟在那个乱世谁主宰天下,对百姓来说只是换个皇帝而已,并没有多少实际上利于百姓的好事,虽然晋武帝司马炎登基后也有“太康之治”,这样被称为盛世的时代,但是在他平定东吴之后,更多则是生活奢靡,怠惰政事,并没有为刚经历战乱的百姓,创造好的生产耕种的环境,他的后继之君更是个昏晕无能的白痴,导致了后宫乱政,八王争权直接缩短了晋王朝的生命。

第二个是帝位继承人交接与藩王作乱

汉朝在刘邦去世后,经历了吕后掌权,但是政治依旧清明物阜民丰,中途虽有过权力争夺战,但好在有开国元勋的刘氏诸王的争夺,皇权又重新回到了刘氏手中,大臣拥护代王刘恒继位为新君,后来皇位传给了汉景帝刘启,可这时候刘邦的“非刘氏而不能王”的后遗症出现,这个些诸侯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对抗中央政府的实力,而此时汉景帝准备削藩引起了七王之乱,但他没有让这个态势扩大,迅速在三个月内平定内乱,直到后来的汉武帝的“推恩令”才彻底解决藩王问题。

三国后期整个司马氏家族可以说是人才辈出,司马炎也是个有能力的人,不然也不会让曹奂禅让建立晋朝,消灭东吴统一天下。司马炎吸取了司马家族在夺权时,曹氏藩王没有兵权的经验,而大肆分封司马氏族人为王,司马炎去世后继位的是个昏晕无能的司马衷,朝政大权落在了贾南风上,虽说汉朝大权也有在吕后手中,但吕后时代朝政清明物阜民丰,那像贾南风时代朝政乌烟瘴气,乱举屠刀杀有实力的司马氏诸王,引起了15年的八王之乱,汉朝的藩王叛乱三月平定,晋朝的藩王叛乱持续时间长,直接动摇了晋王朝的统治根基。

第三个就是胡人盘踞边境

经过汉朝的四百年对匈奴的打击,北匈奴被赶往远方,而南匈奴人投降汉朝, 在边境和汉人融合在一起从事农耕劳作,以及羌族、鲜卑族、氐族等少数民族在汉地从事生产。由于中原地区的连年征战,汉族人口所占比例很低,到是少数民族人口居多,当时晋朝官员已有察觉,于是向当时的掌权者贾南风建议,为防湖人作乱,将少数民族的人口迁离中原地区,

但是这个贾南风哪里肯听大臣的建议,于是八王之乱爆发后,有个叫刘渊的匈奴人乘机起事,在山西地区建立起了以“汉”为国号的割据政权,西晋永嘉四年,刘渊的儿子刘聪率兵攻入洛阳,汉人衣冠南渡在江南重新复立晋国,而从这时起到杨坚建立隋朝,四百多年里中原、西北、华北、东北都在,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治之下,可见贾南风这个疯女人对汉族的贻害有多深。

总结

晋朝不是不能像汉朝一样,建立长久而统一的大国,主要是这些司马炎选择继承没有选对,司马氏有那么对智商健全,又才能的人司马炎不远,偏偏选了个傻子司马衷,又出了贾南风这么个残暴的疯女人,不听谏言扰乱朝纲,这让那些有兵权的诸侯王看到了机会,你来我往为了权力相互内斗,最终,消耗了晋王朝的有生力量,让匈奴人给赶跑了。司马炎要是多少选个智商正常的人继位,怎么着晋朝也不至于150多年。


麇子文史


司马懿的晋朝之所以没有刘邦的汉朝繁荣昌盛?是因为司马家的晋朝太会作死了!

首先:司马家一系列作死,自乱阵脚。

①傻子皇帝晋惠帝司马衷执政达18年之久。

②西晋八王之乱,时间跨度达16年之久,死亡人数达50多万。

其次:晋朝的门阀制度太坑人了!

①门阀制度使得晋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有能力的人没有了上升的通道,没有能力的人却占据着最好的社会资源。门阀制度阻碍了社会的新陈代谢,整个晋朝也就失去了活力。

②这些天生富贵的魏晋文人崇尚清谈、喝酒、嗑药、享乐成风,整个社会的风气很“娘”。

其三:华夏人口还没有恢复。

人口数量是一个关乎国运的事情!先是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接着三国鏖战,再接着又是西晋八王之乱,华夏人口数量一路减少。可悲可叹的作死节奏!

其四:司马懿主动放弃了关乎华夏命运的战略重地。

①中国的东北及河套地区属于半游牧半农耕区,是中华大一统的战略支点,关乎着中华的命运。失去了这些战略支点,国家基本上就是处于分裂状态。

②司马懿击破公孙渊后,将东北汉人内迁,致使中央政府失去了对东北的管控。基本上属于主动放弃东北,司马懿真会作死!

其五:西晋灭亡是引狼入室造成的,又是一波作死的操作。

○东汉至三国期间,陆续将游牧民族整体内迁,却没有采取编户齐民的措施,仍然让他们保持着部落状态。

○东北及河套地区等战略支点,事实上被游牧民族所占领。他们的人口和实力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最后,五胡乱华直接弄死了西晋。

综上所述,晋朝就是在一系列作死的操作之下,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芈祝融


有多种原因,我逐一比较之。

得国方式

晋朝的天下,绝大部分是魏武帝打下来的。司马家则通过“高平陵之变”、“甘露之变”这些政变阴谋控制并窃取了曹魏的政权军权。这种方式太过阴险,不合天道民心,可谓是得国不正。自古篡位者,国运都不会长久。



汉朝,则全然是刘邦等人硬桥硬马、真刀真枪地拼杀下来的,在秦末乱世争雄的时代,创业过程艰辛程度可见一斑。而“约法三章”所笼络的民心,则更增强了汉朝的实力。所以汉朝是经得住历史的考验的。

政治体制

魏晋禅代之所以成功,离不开世族门阀的支持,为了尽量减少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干预。晋初,实行了汉初实行的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制度。这在一定上确实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力量,但这也为以后的“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及之后三百年的大动乱埋下了祸端。后来虽然东晋南渡,但也不得不再次依靠世族的力量来保住江南这半壁江山。



汉初为巩固统治,主张“无为而治”,政治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封国之内,诸侯王拥有独立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势力过于庞大,形成了对中央的严重威胁。吴楚七国之乱后,为了避免灾祸再次发生。汉武帝听从主父偃之言实行“推恩令”,令出之后经年“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大大遏制了地方势力,稳固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为大汉国运长久奠定了基础。

社会风气

晋朝社会风气败坏,奢靡淫逸之风不绝。皇帝大多昏庸无能,纵情声色犬马之中,荒淫无度。上行下效,世家大族们自然也养成了习惯,因为有“特殊照顾”作为保障,他们纷纷以“劳动为耻”,不从事生产活动,而只想坐享其成。久而久之,整个国家,便如一汪死水般,充满了乌烟瘴气。如此作为,国运如何能够长久?



汉朝社会风气则一定程度上相对开放,百姓安居乐业,民心归一。皇帝也大多勤政开明,善于采纳雅言,虚怀纳谏。后来董仲舒所提出的“天人感应”、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也得到了重视与推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社会的长治久安与稳定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