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普惠不普惠?服務費、保險費高過利息遭質疑

近年來,隨著監管部門不斷加大整頓力度,互聯網貸款市場的種種亂象得到了有效規範,行業發展逐步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邁進。然而在此背景下,仍有少數金融機構通過打“擦邊球”的方式,遊走在違法違規的邊緣地帶,侵害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近日,有消費者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投訴稱,中國平安旗下的平安普惠在向用戶發放貸款時,涉嫌存在多類違規問題,變相給消費者增加還款負擔。黑貓投訴平臺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平臺上針對平安普惠的投訴案件高達3894件。消費者投訴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砍頭息”、“保險費和服務費過高”等問題上。

  背靠中國平安這顆大樹,平安普惠緣何如此不愛惜羽毛?屢遭消費者投訴背後,平安普惠的收費邏輯又是否合理?打著“普惠金融”的旗幟,平安普惠的貸款產品真的夠“普惠”嗎?

  砍頭息問題屢禁不止

  消費者鍾先生投訴稱,其於2017年7月在平安普惠平臺上申請了一筆本金2萬元的車主貸,分36期償還。申請完成後,鍾先生髮現,該筆貸款的實際到賬金額只有19400元,本金中的600元在放款過程中被平安普惠直接一次性扣除。

平安普惠不普惠?服務費、保險費高過利息遭質疑

  無獨有偶,消費者黃先生於2018年在平安普惠平臺上申請了一筆本金50000元的車主貸,放款後,本金的中1500元同樣“不翼而飛”,最終實際打到黃先生賬上的資金,只有48500元。

平安普惠不普惠?服務費、保險費高過利息遭質疑

  從鍾先生和黃先生的遭遇不難看出,兩人在借款過程中,均被平安普惠收取了所謂的“一次性初收費”。通常來講,貸款所產生的利息,應由借款人在合同履約期間,按照雙方此前達成的還款規定分批償付人。但在現實中,部分放款機構為了確保利息的有效收回,在放款過程中便將部分利息從本金中扣除,這種行為即通常意義上的“收取砍頭息”

  業內人士表示,砍頭息的存在極大損害了借款人的合法利益,使借款人實際得到的借款少於合同約定的借款數額,加重了借款人的負擔。同時,對於機構收取砍頭息的行為,我國法律早已命令禁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條規定,在借款合同中,借款的利息不得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應當按照實際借款數額返還借款並計算利息。

  服務費、保險費遠高於利息

  除砍頭息問題外,許多消費者還質疑平安普惠所收取的“服務費”和“保險費”過高,收費邏輯不合理。具體來看,以消費者王先生為例,其在2019年3月於平安普惠平臺上申請了一筆本金12萬元的貸款,分36期償還。

  根據王先生提供的借款詳情截圖,其在進行到第32期還款時,已還款總額為21946.2元。其中,本金已還11894.37元,已還利息為3235.83元,而已還費用卻高達6816元。

平安普惠不普惠?服務費、保險費高過利息遭質疑

  王先生表示,自己非常不能理解,為何一筆貸款的其他費用,會高出貸款利息2倍有餘。根據王先生提供的資料,新浪金融曝光臺發現,平安普惠方面收取的其他費用主要為兩部分:“保險費”和“服務費”。

  “我曾經問過平安普惠方面的售後經理,他們說服務費和保險費實際就是利息”。王先生質疑稱,既然是利息,為何又要用“保險費”、“服務費”的名義收取呢?在他看來,平安普惠此舉涉嫌存在變相抬高貸款利率,增加消費者還款負擔。

  針對平安普惠“保險費”、“服務費”的收取標準,新浪金融曝光臺致電平安普惠官方客服,但截至本文發佈時,尚未能聯繫上平安普惠方面。查詢黑貓投訴平臺可知,類似王先生處境的消費者絕不再少數,對於平安普惠方面收取的高額保險費、服務費,許多用戶均表示不能理解,要求退款。

平安普惠不普惠?服務費、保險費高過利息遭質疑

  平安普惠不普惠?

  公開資料顯示,平安普惠是平安集團旗下開展融資擔保、融資諮詢和小額貸款等業務的金融服務公司。據平安普惠官方介紹,平安普惠主要是為了協助廣大小微企業主、個體經營者、普通工薪階層獲得專業借款服務,助力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

  然而,與平安普惠自我描述的美好畫卷不同,在現實中,針對平安普惠方面的投訴屢見不鮮。黑貓投訴平臺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平臺上針對平安普惠的投訴案件高達3894件。消費者投訴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前文所述的“砍頭息”、“保險費和服務費過高”等問題上。

  對於普惠金融的發展,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曾表示,開展普惠金融固然重要,但金融啟蒙也不能忽視。在她看來,科學技術是雙刃劍,用好了會促進金融發展,用在歪處社會損失更大。用互聯網技術包裝的非法活動更具欺騙性,涉及面和金額更大。

  誠然,互聯網貸款市場的興起,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的經濟發展,但若不加以規範,也會給社會和個人帶來沉重的負擔。國家規範互聯網貸款市場的目的,不僅在於防止借貸者因揹負高利息而走上絕路,也避免社會經濟因為高利貸氾濫而陷入混亂。同時,作為金融消費者,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至關重要。在選擇一款貸款產品時,消費者務必看清各類條款明細,同時留存好相關證據,以免日後陷入糾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