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军定远舰和镇远舰性能如何?德国本不是海上强国,为什么从德国购买?

历史漏砂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是英国人店大欺客的结果。

当年英国是世界海军第一强国,军舰制造也是世界一流的。

然而,英国人很傲慢,店大欺客(这个国家从来都是这样)。

那时候的满清急需要购买铁甲舰,以对抗刚刚下水日本扶桑号铁甲舰。

扶桑号铁甲舰排水量3000多吨,装备4门240毫米火炮,航速13节。它的水线装甲高达230毫米,这是满清所有军舰无法企及。

满清感到极大的威胁,向英国人提出购买类似的军舰。

英国人恰好还有2艘同级别的铁甲舰,排水量还略大,4000多吨。

这2艘铁甲舰本来准备卖给土耳其的,分别在1876年和1879年下水。

可以这么说,这2艘铁甲舰制造精良,和扶桑号对抗时没有问题的,甚至还强一些。

土耳其和沙俄爆发了战争,英国表面上保持中立,所以无法将造好的军舰交给土耳其。

对于强大的英国海军来说,这2艘铁甲舰完全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英国海军万吨铁甲舰有很多,哪里需要这种二流铁甲舰。

所以,英国人将2艘铁甲舰向中国兜售。

这两艘军舰造价不算高,卖给土耳其是160万两白银(定远舰花费约140万两白银,镇远舰花费约142万两白银)。

当时李鸿章对这2艘铁甲舰很看好,命令清末外交家李凤苞立即去考察购买。

然而,最终购买的事情完蛋了。

第一,英国人坐地起价。

英国人明白中国急需要铁甲舰对抗日本和沙俄。

当时英国傲慢的认为,全世界最好的铁甲舰只能是大英帝国制造,别无分号。

所以,英国人坐地起价,要求至少支付200万两白银,莫名涨价40万两。

这摆明了敲竹杠!

正在李鸿章犹豫时,英国人干脆宣布不卖了。

第二,李凤苞认为这2艘铁甲舰已经过时。

李凤苞考察以后,认为铁甲舰的火炮射界有缺陷,设计也过时。

同时,铁甲舰的装甲虽然有230毫米,防御并不全面。

况且230毫米的装甲,大口径火炮还是可以击穿的。

这已经不是英国人第一次耍弄李鸿章,之前已经连续吃了几次亏。

更关键的是,英国人在中国有殖民地和很多利益,原则上不愿意看到中国强大。

李鸿章认为英国人经常横生枝节,必须换人。

李鸿章大怒之下,转而考虑德国。

德国是列强的后起之秀,海军和造舰都不出名。

李鸿章的淮军购买了不少德国枪炮,性能都非常优秀。

李鸿章认为,以德国人的严谨和工业力量,制造先进军舰还是没问题的。另外,购买武器的基本原则是,不能单在一家购买,完全这家不卖了,你不是要等死?

更关键的是,德国在中国并没有什么利益,也没有殖民地,购买德国军舰没有什么阻碍,有钱就卖给你。

甚至,德国作为新生力量,为了获取中国订单打开市场,还愿意降价。

这何乐不为呢?

实际上,定远号的质量还是非常好的。

在黄海海战中,定远号被日本联合舰队击中200多发炮弹。换成普通军舰,早就被打成马蜂窝,四五分裂了,然而定远号仍然没有沉没。


萨沙


因为英国人耍滑头

都知道当时的海上强国是英法,德国海军并不强属于新兴国家。清朝政府在下定决心买船之后这个事物是李鸿章主持,清朝政府前期买船可是吃了英国人不少亏,钱可是没少花但是买来的都是一些小船,当时被英国人忽悠买了一些没有远洋能力价钱又很贵的船。

后来李鸿章不是去欧洲考察,他去了之后发现英国人净忽悠人,李鸿章去了英国造船厂也去考察了德国造船厂,当时去英国的时候英国对他表现的不屑一顾,相反德国人却给予他很隆重的宽带,并且李鸿章还与德国海军高官进行会面,所以这也是李鸿章选择德国造船厂进行制造的原因。

并且当时德国制造的东西确实不错,所以李鸿章在后来的采购中大力购入德国克虏伯巨炮,并且在“定远”“镇远”的制造过程中融入清朝自己的思路,可以说这型舰的部分设计由清朝自己人提出,包括主炮炮塔的设计……集成了英国军舰和德国军舰的长处,可以说是清朝定制的军舰。

这两艘舰排水量7000吨,重炮厚甲有点类似于后来的战列舰思路,有人吹嘘什么速射炮一定战胜大口径火炮那是扯淡,如果速射炮那么牛逼后来战列舰还搞什么大舰巨炮,“定远”“镇远”装备305毫米克虏伯重炮,舰体平均装甲厚度300mm,在黄海海战中中弹几千发都没被击穿。

所以整天吹什么速射炮的可以歇歇了,那时候就算给清朝052D驱逐舰他照样会战败,就像一个身体腐败的巨人如果不把腐败割除他永远都使不上力,清朝腐败成那样不败的道理何在?


李晓伟


首先,从军舰上来说,德国人的设计理念更符合当时中国的需求。

当时的德国刚完成统一,正准备谋求海外殖民地,和当时殖民地遍布全球的英国人不一样,德国人要求军舰必须足够大,火力够猛,可以长时间的不依靠基地进行补给。同时由于德国人不和英国人一样有熟练并且经验丰富的水兵,所以德国人希望自己的军舰要尽可能的好上手,德国人的这些问题当时的大清也有,所以对当时的大清而言,立足于称霸全球的英国军舰显然不如德国军舰诱人。



其次就是德国人有自己的战术开发,当时海战最重要的是抢T字头,而这件事上新生代海军不如老海军熟练,所以德国人自己琢磨出了新战术。并且介于此在军舰设计上和英国人有区别德国军舰可以在对正面敌舰发动最大火力攻击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此外当时德国人出价也很低,再加上其他国家对大清这次军购都不上心,所以综合考虑李鸿章选择了德国人。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李鸿章和德国首相脾斯麦是好友同时和当时德国的军工巨头领导人克虏伯走的非常近。所以对这笔订单德国人非常上心,也比较负责。

不过很可惜,虽然李鸿章费心费力组建了亚洲第一舰队,不过在甲午战争中却全军覆没。李鸿章大半辈子的心血就此付之一炬。

不知道李鸿章如果泉下有知,看到今天的新中国海军会有什么想法。欣慰?惊喜?还是别的?


写游戏同人的小阿


镇远舰和定远舰是19世纪八十年代,清朝从德国购买的两艘战列舰,两艘战舰都属于定远级战列舰。定远级战列舰的排水量超过7000吨,主炮采用4门305mm口径的克虏伯大炮,在当时号称“亚洲第一巨舰”

不过定远级战列舰也存在高分低能的问题,该型号战列舰的优点是装甲比较厚重,缺点是航速都比较慢。在甲午海战时期,面对日本装备的高速巡洋舰,定远舰和镇远舰打的非常被动,靠着船体坚固,才避免了被击沉的命运。而且定远舰和镇远舰装备的大炮射速比较慢,在实战中不如速射炮的作用更大。

在黄海海战时期,镇远舰和定远舰多处中弹,镇远舰在战斗后期,只有两门大炮仍然能够使用,定远舰也只有三门大炮能够使用。不过定远舰和镇远舰凭借着强大的装甲优势,都没有被日军击沉,在黄海海战结束后,两艘军舰仍然能够坚强的开回港口。

甲午海战结束后,很多人纷纷指责李鸿章购置德国舰艇,没有选择英国舰艇。德国是欧洲的路上强国,海军实力一直不占优势,海战的经验也远不如英国。德国在建造定远级战列舰之前,舰艇工艺远不如英国。

然而德国相比于英国,却有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点:德国和清朝的军事合作非常多,清军的陆战装备和海战装备,大部分都采购自德国,双方的合作一直都比较愉快。德国对清朝的态度非常好,而英国一直比较傲慢,颇有店大欺人的感觉。

第二点:英国欺骗过李鸿章,英国曾经卖给清朝蚊子船,这种船根本不适合海战,只能当做移动炮台使用。李鸿章在吃亏上当后,对英国没有任何好感。而德国建造的战船都很符合清朝的需求,提出的价格也十分合理,在购买和建造的时候,德国人都比英国人更好说话。

第三点:德国提出的定远级战列舰,在理论上非常强大,比较符合清朝对坚船利炮的需求。定远级战列舰的防护装甲非常强,主炮口径也比较大,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战舰。

其实在甲午海战之前,换做任何一个人去选择,都会更倾向于物美价廉的定远级战列舰。只是李鸿章忽略了一点,英国是传统海上强国,打过的海战数不胜数,知道哪种战舰更适合海战。

而德国只是一个新型国家,虽然在造船技术上看似同英国相差不断,但是军舰的实战能力差距却非常大。在威海卫之战定远舰遭到重创后自沉,镇远舰被日本军队俘虏,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两艘战列舰,就这样匆匆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史海泛舟摆渡人


德国是新兴的海军强国,通过二次工业革命德国的军舰制造业与英国不相上下。李鸿章认为法国的不行,英德的最好,他对英德进行考查,英国的军舰昂贵,太度骄慢。德国急于扩展海外业务,占领中国军火市场,格外诚肯。不仅价格便宜,还可以贷款给中国,而制造的新军舰性能是世界一流,连德国本国还没有装备这么先进的战舰。所以李鸿章当时决定购买德国战舰是正确的,用现在的观点评判也是正确的。不能因为甲午战败,北洋海军全军复没而否定李鸿章决策购买德国军舰的正确性。

当时购买的二艘73000吨两艘铁甲巡洋舰是亚洲最大战舰,日本旗舰松岛号只有4000多吨。1881年建造,1885交付北洋水师,定名为"定远号”和"镇远号”,定远号为旗舰,购买的还有致远,经远,靖远,济远等主力战舰,共花800万两白银。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国战败,割山东半岛,台湾,弃朝鲜,赔款两亿两白银。究其战败原因众说纷纭,至今争论不休。其实战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再与日本联合舰队做战的时候,没有全部使用开花弹,击中日本战舰的很多都是实心弹,使日本舰队得以生存,否则全军覆没的是日本舰队。日本旗舰松岛号被定远舰一炮就打断桅杆,后来实心弹击中弹药库没炸,如果换是开花弹,松岛号很快就沉没了。日本吉野号,西京丸,秋津舟,赤诚等舰都挨了不少实心弹,如果是开花弹,都将沉没,战争的结果将大翻转,历史将重新改写。

为什么要使用实心弹?这个问题至今仍是悬案。有人认为是慈禧挪用海军200万俩银子,至使两艘制造好的军舰和购买的开花弹,迟迟不能及时交货而导致失败。有人认为北洋海军仓库里还有很多开花弹没用,是丁汝昌外行,装上了实心弹而导致失败。其实早在1853年俄罗斯与土耳其在克里米亚海发生战争的时候,俄罗斯舰队用开花弹击沉土耳其战舰12艘完胜战例,北洋海军不能不知道。丁汝昌可能不知道,难道刘步蟾,林曾泰,邓士昌,等海军高将领也不知道?居然使用早己落后的实心弹。但是历史事实就是使用实心弹的结果是,本应打胜的战争却以失败而告终。然而北洋海军顽强奋战,拼死杀敌,不成功,毋宁死的精神和战败自杀,以身殉国的高尚情操永远值得人们怀念。北洋海军失败了,北洋海军的铁血军魂,普写是一曲悲壮海洋千古的挽歌。每当忆写这段历史的时候,“撞沉吉野"的呐喊声在脑海里激荡,总不免使人潸然泪下。


东方钺


北洋海军的定远号和镇远号两艘主力军舰性能都是相当不错的,在日后的甲午海战中,绝对对得起他那个价格。本来德国一直都不是海军强国,但是当时中国的这两艘主力舰都从德国购买,这是有很多原因的。


首先,海军的主力舰这种东西属于是有价无市,并不是想买就能买着的。

大家都说金钱是万能的,但是有些重要的东西拿着金钱也是买不着的。在19世纪后期,中国洋务运动蓬勃发展之际,李鸿章想创建自己的海军,购买主力舰这种东西,就类似于今天的航空母舰。想一想,一般的国家想去买航空母舰,即使拿着钱也很难买得着的。这种东西只有几个主要军事强国才能建造,所以想买东西除了要花钱之外,还要考虑和各强国之间的关系。例如中国想买F22,但是美国肯定不会卖给中国,给再多的钱都不卖。

同样的,在19世纪后期那种情况下,中国想自强建造自己的海军,但是主要的军事强国不会那么轻易的让中国得逞。当年英国也曾经变着法子,趁着中国想建立海军的时候,硬塞着中国一支落后的海军,最终讹诈了中国人一大笔钱。英国可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强国,但是由于有这个先前的例子在,中国也不敢轻易去找他们买。

其次,英国有比较先进的军舰,但是中国去买他们不卖,而是卖给中国比较落后的一些军舰。

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强国,它的军舰制造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处于先进的地位。但是中国我买他们先进的军舰,他们却不肯卖。例如当时土耳其找英国曾经订购过两艘战列舰,由于俄土战争爆发的缘故,这两艘军舰被扣了下来,成了无主之物。李鸿章听到这个消息,就派人去洽谈购买。但是英国人坐地起价,开出了比原价格高的多的价格。消息传回来之后,李鸿章一时之间决定不下来。后来英国人干脆就不卖了,因为英国在中国有很多租界和利益,中国和英国之间有很多利益上的纠纷,所以英国人并不愿意看到中国人的海军变得更为强大。

而最为关键的原因是德国人出售的军舰都非常的先进,而且德国和中国之间至少在当时没有多大的利益冲突。

因为当时德国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在世界经济上和德国之间的竞争非常的激烈。而德国由于在海外殖民地少,也和中国没有什么利益上的冲突,所以就不存在出售先进武器给中国的顾虑,这里的武器不仅仅是军舰,还包括其他很多武器。而且德国出售的军舰是德国当时最先进的萨克森级战列舰,绝对比之前中国人想买英国的二流军舰要强得多。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和德国一拍即合,很快就购买了定远和镇远两艘军舰。这两艘军舰可谓是北洋海军的顶梁柱,排水量7500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中国最大的战舰。一直到100多年,中国从俄国买来现代级驱逐舰,才算打破这两艘军舰的吨位纪录。

这两艘军舰可谓是对对手日本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日本一直在研究这样在日后击沉这两艘铁甲巨舰。当时,日本从法国弄来了所谓的三景舰,意图在海战中压倒定远和镇远。但事实上,在甲午海战中,定远和镇远无愧于他的价格,在海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日本人寄予厚望的三景舰也无济于事。虽然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了,人们会找出很多问题和理由,但是从来没有人找过这两艘军舰的问题,足以说明购买的这两艘军舰的确是物超所值,绝对没有让人失望。

据说中国在第一批购买了定远和镇远之后,还打算继续购买第二批,但是后来却终止了。有传言说是一者满清统治者认为北洋海军在有了定远镇远之后就足以压倒日本,无需再多花巨资购入更多的军舰。二者李鸿章毕竟是汉人,满清亲贵们并不愿意李鸿章的力量太强大,所以不愿意继续后续的购买。


平安读历史


定远舰和镇远舰是19世纪末期我国从德国进口的两艘铁甲舰,定远舰和镇远舰都属于定远级铁甲舰,两艘战舰的排水量和装备情况基本相同。定远舰和镇远舰的满载排水量高达7670吨,主炮是4门305mm口径的克虏伯大炮,副炮是2门150mm克虏伯大炮。除了六门大口径舰炮外,定远舰和镇远舰还配备了其他口径的各类舰炮数门,鱼雷发射器三具,鱼雷艇两艘,攻击能力属于同时期战舰中的佼佼者。


定远舰和镇远舰的防御能力也十分的出色,定远舰和镇远舰单艘战舰的装甲重量超过1400吨,水上装甲厚度达到了14英寸,水下装甲厚度12英寸。在黄海海战中,日本战舰多次命中定远舰和镇远舰,但都没有给两艘战舰造成致命伤害,主要就是因为两艘战舰的防御能力出色。定远舰和镇远舰的短板是移动速度较慢,定远舰的航速只有14.5节,镇远舰的航速只能勉强超过15节。在黄海海战的时候,两艘战舰的机器老化,实际航速已经远低于14节。

定远舰和镇远舰的攻防能力虽然出色,但是航速比较慢,不如日本的巡洋舰更加的灵活。在黄海海战时期,日本舰队绕开定远舰和镇远舰,攻击北洋舰队的几艘实力较弱的战舰,击沉了北洋舰队5艘战舰。在威海卫海战中,镇远舰被日本人俘虏,日本对镇远舰进行了小幅度的升级改装。在1898年,镇远舰被列为“二等战舰”,成为了日本舰队里面的一艘非主力战舰。

定远舰和镇远舰数据看起来非常的强劲,但是在实战中的表现非常一般,很多人在甲午战争后,纷纷指责李鸿章不购买英国战舰。德国并不是海上强国,在李鸿章购买军舰的时候,德国和英国都曾经为李鸿章深处过橄榄枝,但是李鸿章最终选定的是德国。李鸿章选择从德国购买战舰,并非是因为李鸿章偏袒德国,而是德国在当时给出的条件比较诱人。



在购买铁甲舰之前,李鸿章从英国人手里购买了几十艘蚊子船,结果这种战舰根本不能海战,只能当做海上移动炮台使用。当时的英国依仗着世界第一强国的霸权,对待清朝使者的态度非常傲慢,李鸿章对英国的印象很差。而德国在洋务运动期间一直和清朝有军事合作,德国人不仅给出的价格优惠,而且服务态度一直很好。德国提出的定远级铁甲舰的计划,也很符合清政府的需求,价格也比较的合理,李鸿章自然而然的选择了从德国购买战舰。


军武小咖


这个问题其实应该倒过来回答,北洋水师从德国购买的原因一是英国人过于傲慢,其次则是因为价格关系了。“定远”级铁甲舰的性能按照建造时的标准算,因为经费问题等问题,在铁甲舰中属于中等偏上。

李鸿章打算购买铁甲舰时,开始找的其实是英国,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才变成了在德国订购

早在清政府1875年开始筹建海防时,就考虑过购买铁甲舰。由于当时世界第一海军强国是英国,所以李鸿章一开始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英国。187李鸿章得知土耳其在英国订购的两艘铁甲舰有意转让,于是派遣李凤苞和洋员日意格赶往英国查看,看是否值得购买。

土耳其订购的这两艘铁甲舰和日本同时期在英国订购的“扶桑”号铁甲舰船型一样,是老式的船腰炮房铁甲舰。所谓船腰炮房铁甲舰就是在船体中间有一个八角形的炮房,主炮全部安装在炮房之内,当时也称之为八角台铁甲舰。

日本的“扶桑”号铁甲舰

这种铁甲舰的主炮射界有限,又不适应当时舰首对敌的作战思路,已经有些过时。所以李凤苞和日意格都认为不值得购买,于是此事暂时搁置。

1879年中俄两国因为边界问题再起争端,清政府又起了购买铁甲舰的心思,并下令李鸿章负责此事。李鸿章再次和英国联系购买此前考察过的那两艘土耳其铁甲舰,却遭到英国拒绝。于是清廷下令李鸿章在英国专门订购两艘铁甲舰,以加强海防。

李鸿章奉命以后,并没有按照要求直接去英国订购,而是下令李凤苞和徐建寅在欧洲各国考察船厂和铁甲舰,选择合适的船厂以后再行订购,其中考察的重点就是英国和德国。

德国此时海军也刚刚起步,因此有意开拓国际市场。早在1878年德国的伏尔铿造船厂就特意邀请了李凤苞参加了“萨克森”级铁甲舰“威尔登白”号的下水仪式。而此次李凤苞和徐建寅来参观时,德国政府和伏尔铿造船厂、克虏伯公司、西门子公司等军工企业都予以了热情款待。

德国的“萨克森”级铁甲舰

而李凤苞和徐建寅抵达英国时,恰逢李鸿章在英国订购的“超勇”、“扬威”因为建造延时双方发生矛盾。英国人担心李凤苞和徐建寅是故意来找茬的,所以冷淡对待,甚至拒绝了李徐二人参观“超勇”、“扬威”的要求。

英德两国态度差异如此之大,让李凤苞和徐建寅对英国极为不满。得知此时的李鸿章也因为“超勇”一事对英国意见颇大,于是决定在德国订购铁甲舰。1880年12月2日,李凤苞和伏尔铿造船厂草签了订购一艘铁甲舰的合同,这就是后来的“定远”号。

而第二艘铁甲舰也就是“镇远”则是进行了招标,结果伏尔铿造船厂再次以价格优势中标。最终两艘铁甲舰都在伏尔铿造船厂建造完毕。

所以英国人失去这份合同,主要还是自己过于傲慢,否则李鸿章早就在英国下订单了。当然德国人的低价优势对于财政紧张的清政府来说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定远”级铁甲舰线图

因为条件限制,“定远”级铁甲舰在当时并不算最先进,只能说中等偏上

“定远”级铁甲舰虽然是在德国订造,不过因为英国是世界海军第一强国,所以其设计主要是以英国最新式的“英弗莱息白”号铁甲舰为蓝本。由于财政紧张,加上国内港口水深有限,所以“定远”级的吨位比“英弗莱息白”号要小得多。

此外“英弗莱息白”号使用的炮塔防护能力虽然很好,不过其自身重量大,需要复杂的液压装置进行转动。徐建寅担心这套转动装置过于复杂,容易出问题。而一旦出了问题,那么笨重的主炮将无法转动,等于失去了战斗力。

因此“定远”级铁甲舰的主炮采用了德国“萨克森”级铁甲舰的露炮台模式,将主炮安装在装甲炮台内,主炮旋转炮台不动,这样转动装置就要轻便的多,也简单的多。当然,露派台的缺点也很明显,由于装甲炮台只能保护到主炮的炮架位置,因此主炮自身缺乏保护。只能说在当时条件下算是比较先进的设计。

因此单纯从技术角度来说,“定远”的设计还是成功的,结合了英德两国设计的成功之处。

“定远”主炮线图,可以看到炮台的保护很有限

然而正如前面所说,“定远”的吨位比“英弗莱息白”号要小,因此无论是防护力还是火力都要远逊于“英弗莱息白”号。“定远”唯一占略占优势的,是其装备的是305毫米后膛炮,而“英弗莱息白”号的406毫米火炮则是前膛炮。

综合相比,“英弗莱息白”号因为吨位大,总体性能要稍强一些。

所以“定远”也算不上当时最先进的铁甲舰。当然这主要是经费惹的祸,倒不是设计上出了问题。毕竟中量级和重量级的较量本身有些不公平。

“英弗莱息白”号铁甲舰

此外随着技术进步,列强新型的铁甲舰性能就更强了。像和“定远”差不多时期开工建造的英国新式铁甲舰“海军上将”级其吨位和“英弗莱息白”号相当,但是主炮是4门305毫米主后膛炮,中轴线布局装在两个露炮台中,两舷则有6门152毫米副炮,火力要比“定远”强着不少。而且因为吨位优势,其防护能力也要强于“定远”。

因此“定远”最多也就是同吨位级别里比较先进而已。

“海军上将”级铁甲舰


不沉的经远


首先说一下为啥要从德国买船。首先在此之前,大清曾经花费巨额资金从英国人手中购买一支由英国人组成的、“听命”与清政府的洋人舰队,在跟清政府要钱的时候百依百顺,只要给钱你就是金主爸爸。但是真要打仗的时候这洋人却不干了,最后清政府花重金买来的军舰以及请来的洋人最后都成立人家英国人的财产。所以在做生意上英国人首先就不厚道了。

但作为舔狗,清政府挨了这一纪打之后就知道疼了吗?当然没有,像北洋的超勇、扬威等早期军舰都是向英国人采购的。但是作为侵略中国的先锋,人家英国人希望你的海军力量强大吗?当然不,但生意来了又不能不做,反正到嘴的肉不吃白不吃而英国人就忽悠清政府买性能连近海防御的都费劲的“蚊子船”。后来李鸿章向英国提出购买大型铁甲舰的时候英国人是一脸的不愿意,哪怕是对亲自来到英国李鸿章也是爱理不理。

就在李鸿章吃了闭门羹的时候德国人却向李鸿章抛出了橄榄枝,而本来就对克虏伯有着极高的好感的李鸿章去德国参观了德国的造船厂,而且德国人在价钱上给出了极度的优惠。所以当你去买东西的时候,一家店大欺客对你爱理不理而且还漫天要价的商店和一家热心服务、给你端茶倒水、可以定制、买东西还有折扣的店,你会如何选择呢?所以这就是为啥定远和镇远两舰以及部分军舰是从德国购买的。

说完为啥要从德国买,我们再谈性能如何。既然这么德国人的东西优惠会不会是劣质产品呢?不然这么会这么便宜呢?当然不是,德国人卖给中国的定远和镇远两舰绝对是良心产品,当时德国参照自己用的最好、最大的萨克森级铁甲战列舰给中国定制,像交错式的炮塔布局和305口径克虏伯大炮都是应中国方面的定制要求来制作的。而同时期德国用的还是260口径的舰炮,在防御上采用了绝对良心的305毫米的克虏伯装甲钢,这在甲午海战中被命中几十甚至上百发炮弹都没事,没有一发打得穿(其实都是爆破弹)。

德国的萨克森级铁甲战列舰

所以德国人在武器在军舰的出口上绝对是良心商家,给的也绝对是良心价格,这也是为啥从清末直到民国,中国都和德国保持着良好的军贸关系和外交关系的原因。哪怕是80年代中美蜜月期,中国有意购买豹-2坦克,德国也很热心的带中国军工人员去参观生产线,而且价格也非常良心,奈何当时我们是真的穷,就连德国人给的成本价都买不起。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没钱啊,德国卖的比较良心,定镇二舰还是不错的海防舰。

定远号和镇远号两艘巨舰,连同差旅费、训练费等在内总共花了339万两银子,其中付给德国伏尔铿船厂定、镇二舰船体(不含炮)花费分别是142万两和140万两。


但是你知道其中清廷户部(中央财政)总共拨了多少银子吗?答案是30万两,其余300多万两都是李鸿章各处七拼八揍弄来的。其中最大两笔分别是两淮商捐100万两和直隶总督府的40万两,两淮盐商一向是清末的提款机,而李鸿章本人当时就是直隶总督。所以李鸿章分别用取两淮盐商聚居地镇江府和直隶总督署所在地保定府,镇、定二字来分别命名。


所以李鸿章操办北洋水师的时候,手头上从来没有宽裕过,必须要“缺钱买小米”那种追求性价比。

在购舰方面李鸿章一开始是想从英国那里买的,但是英国人当时对清朝并不积极。要知道当时英国已经是世界海上霸主兼在华利益最大国家,清朝组建近代海防体系势必会影响到英国自身利益。另一方面,还涉及到李鸿章与清朝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的争斗,这两人围绕争夺水师控制权的进行多次争夺。简单的说是要是英国人的赫德负责,钱可以谈下来,赫德甚至可以让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连准备回扣的钱都降下来,但要是李鸿章来买,那肯定会漫天要价。
执掌大清海关48年的赫德,最初鼓吹铁甲舰无用,成功忽悠福建南洋水师大量建造购买铁肋木壳碰快船,结果中法战争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李鸿章派去考察购船的李凤苞最初是想买奥斯曼帝国取消订购的两艘基于蹂躏级设计的铁甲舰。这两舰排水量都只有3000多吨,采用已经落后过时的中央炮房式设计布局。但是原本总价不到160万两银子且奥斯曼帝国已经支付过半的情况下,还不断加价,最后要到超过300万两白银。至于垂涎欲滴的新锐战舰英弗莱息白级(不屈级)更是不肯卖,懒得理你。
英国1881年服役的英弗莱息白级(不屈级)铁甲舰,定镇二舰借鉴来该船的设计,但装甲布置上是采用德国萨克森级。

与其成鲜明对比的是,李鸿章的“老朋友”德国人是抱着极大的热情来欢迎李凤苞等人。作为新兴后期国家的德国,与中国利益没有太多直接利益冲突,虽然德国发展海军和造船也是刚起步不久,水平较差,但是德国工业技术实力强悍,像克虏伯的装甲钢和大炮都是世界顶级水平。所以德国人不仅价格报的相当实惠,而且愿意拿出自己最新技术,李鸿章最后听取李凤苞意见,从德国先后订购镇远、定远二舰,以及济远号巡洋舰。

至于定镇二舰性能,可以说是在当时属于相当不错的近海防御型铁甲舰。他充分借鉴德国萨克森级铁甲舰和英国英弗莱息白级铁甲舰的优点和长处,排水量只7000吨,但是装甲厚度达到355mm,全是优质的克虏伯装甲钢,使的其防御能力极强,在购买时还没有应用风帽穿甲弹情况下可以说是没有谁能够有效击穿。


定镇二舰借鉴英国英弗莱息白级铁甲舰的火力布置,主炮采用斜联式炮塔布局。虽然主炮口径是305mm,远不如英弗莱息白级的406mm,但是克虏伯钢炮倍径更长,膛压更高,穿甲威力反而更强。

所以定镇二舰当时性能真的很不错,火力和防御力丝毫不比英国新锐的英弗莱息白级差,而续航力、适航性能这些对于近海防御为主的北洋水师来说没有什么作用。而价格上英国英弗莱息白级自己造价就要79万英镑,折合白银604万两,英国人要是卖的话,至少要翻到一千万两以上。刚起步发展海军的德国人为了打开海军市场已经是相当良心了,李鸿章能够用这样的价钱拿到这样性能的军舰已经是非常好的操作了。

但是主持购舰的李凤苞回国后,没有任何表扬,反而是各种弹劾诬陷和指责。各种无中生有的指责其购买的军舰质量窳劣、与洋人勾奸、中饱私囊贪墨白银上百万两。在守旧派千夫所指的氛围中被革职,这就是清末政局,想要做事情的人最先被搬倒,甲午焉有不败之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