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海战中日本战舰为什么不用鱼雷攻击定远号?

小钢牙儿


在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里,日本联合舰队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在面对定远和镇远两艘铁甲舰时,其火炮因为无法击穿两舰的装甲,因此久攻不克。最后因为天色渐晚,日本联合舰队担心遭到夜袭,所以选择主动撤退。


可能有些人觉得既然炮弹打不穿定远和镇远的装甲,日本战舰为什么部不使用鱼雷攻击。其实原因很简单,1894年的鱼雷还很原始,其性能非常落后,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日本战舰最终还是没有使用鱼雷。

1866年,怀特海德研制并试验了世界上第一枚自航式鱼雷。鱼雷问世以后很快引起各国兴趣,1876年,英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鱼雷艇闪电号,而当时的很多大型军舰上也装备了鱼雷发射管,可以使用鱼雷。黄海海战中日双方的军舰,就大多具有鱼雷发射管。

当时的鱼雷其实是这个样子的

鱼雷如此受到各国的青睐,主要原因是在铁甲舰刚问世的时候,装甲技术进步超过了火炮技术进步,大部分火炮都无法对一艘铁甲舰造成足够的威胁。而鱼雷攻击的是军舰的水下部分,这里军舰的装甲比较薄弱,而且水的密度比空气大,鱼雷爆炸以后产生的破坏要比炮弹大的多。

然而此时的鱼雷缺点也很明显:

一、航程较短。

早期的鱼雷使用的是压缩空气动力,使用高速时射程不过2、300米,使用低速时射程也不过500米。所以要使用鱼雷攻击对方的话,必须要靠的足够近才行。

黄海海战时日舰虽然占据有优势,但是要他们冒着风险靠近到500米以内面对定远和镇远的305毫米主炮,未免有些强人所难了。

二、精度有限。

当时的鱼雷射程短不去说他,问题是精度还低。在丰岛海战时,日舰浪速在截停清政府雇佣的高升号商船后,因为舰上清军拒绝投降。东乡平八郎曾经下令在150米距离上对着静止不动的高升号发射一枚鱼雷,然而就是在这么近的距离上,鱼雷依然偏航,不知所终。最后东乡平八郎还是下令用火炮将高升号击沉。

三、可靠性低。

假如仅仅是精度有限,那么还是可以通过多发射几枚鱼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然而当时的鱼雷可靠性低,不仅可能偏航,还可能航向彻底偏转。在1879年智利和阿根廷两国的海战中,曾经发生过发射的鱼雷调头攻击自己军舰的囧事。

所以当时的鱼雷威力固然大,但是其性能实在太糟糕,日本联合舰队甚至由于担心鱼雷发射管内的鱼雷被击中,大多把鱼雷发射管内的鱼雷先扔掉,所以在整个黄海海战里,日舰连一枚鱼雷都没使用过。海战里只有吉野在重伤经远,经远失去反抗能力的情况下,一度打算靠近使用鱼雷将经远击沉,不过后来因为经远开始倾斜,所以没有付诸实施。


不沉的经远


本军事嗷对于黄海海战研究没有大家透彻,只能浅显的分析下其中的缘由,欢迎大家来吐槽[灵光一闪]

首先,我们说黄海海战基本上奠定了两个国家在黄海海域的话语权,说实话北洋水师打的惨烈,确实小胜,可从长远意义上来讲,是“大败”,我们不光损失了7艘左右的主力舰,也丧失了素质高超的水师官兵和经验丰富的船员,从此也一蹶不振,当然这都是某老佛爷挪用军款导致的,不然…[酷拽]咱也没法说,也不敢问啊…小☀️不用鱼雷我想有以下三点:

①信心满满,想以速射炮解决战斗。不得不说当时他们的舰艇都排的上号,除了“西京丸”弱鸡点,但是其余主力都嗷嗷叫,而且战斗队形排成了一字,就是想用船舷侧位的速射炮打垮我们,那炮也着实威力不小。

②水师威猛,一度打烂小☀️鱼雷室。别看我们都是老家伙,年久失修,打起仗来不含糊,凶起来谁都怕,尽管总指挥丁汝昌开始就负伤,可是英勇的水师还是各自为战,30.5厘米巨蛋接连集中敌方舰队的火炮和鱼雷室,他们就是想用也怕炸到自己啊。

③几近肉搏,鱼雷技术不硬不敢用。到后期打的难解难分的时刻,敌我的舰船最短距离达到500米,我们一艘舰艇想用水雷击沉正面之敌,奈何距离太短,雷还没浮出水面就窜过去了[捂脸]…窜…过去。你说这时本来就成熟的敌方鱼雷,能敢轻易使用嘛,再说我们的定远舰可是代表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船底依旧坚硬,对方打不穿,到时还跑不了,就真的海底“凉凉”了[泪奔]所以到最后也没有用啊。

仅是个人观点,如有不符史实,望批评指正~我是军事嗷,大狮子的嗷[耶]




韩老抠的李小抠


“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舰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舰,则我军可以集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船众尽殉。”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


拇指说历史


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遥远的1894年,甲午海战中,中国和日本的所有军舰都装配了鱼雷发射管,所使用的都是德国进口的"刷次考甫黑头鱼雷"。

可120年前虽然有鱼雷,但没有制导技术——发射后管不了。

  走直线?"黑头鱼雷"的有效射程是400米,超过了这个距离,鱼雷的偏航就很严重,走不了直线,一定会绕圈,至于是大圈还是小圈,按鱼雷的精度和续航能力而定。打不准敌舰不说,发射出去的鱼雷,不知什么时候又回来了,常常是自摆乌龙,给自家军舰捅个窟窿。

  这就是为什么7000多吨的镇定二舰,还要放下15吨的小艇去抵近攻击。

"致远"舰为保护旗舰"定远",遭日本联合舰队本队5舰围攻。本队驶过之后,第一游击队又来了。这是由日本最先进的4艘军舰组成的战队,旗舰是排水量4000多吨的"吉野",装配有34门速射炮的"吉野"。

  "致远"舰遍体鳞伤,多处进水,舰体向右侧大幅度倾斜,左侧螺旋桨露出水面打转。

  "致远"管带邓世昌觉得主炮炮弹差不多都打完了,该到了用一用那4座14英寸鱼雷发射管的时候了。

  刚才讲过,用鱼雷必须抵近攻击,"致远"一边用抽水机抽水,一边"鼓轮怒驶"冲向"吉野"。

  在老电影《甲午风云》中,"吉野"向"致远"射出两枚鱼雷,"致远"避开了第一枚,却被第二枚击中。

  然而,据当代学者考证,日本人并没有发射鱼雷,而是4艘日舰猛烈开火,使得"致远"鱼雷室中弹,引起舱内堆放的鱼雷殉爆。

  "致远"在剧烈的爆炸中沉入海底,我们的民族英雄邓世昌与舰同沉。

  事实证明,那年头的鱼雷技术非常不成熟,鱼雷不仅航程短,速度慢(22节,比军舰只快了那么一点点),而且存放还不安全。

  5个多小时的大东沟海战,没有一枚鱼雷命中移动目标。

   可见,日本人领会了当时鱼雷的性能——只能打固定靶,"中堂大人"(李鸿章)的鱼雷战术太超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