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關政治,你覺得歷史是唯心的還是唯物的?

關心婷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肯定當然是唯物的。

1、因為從事歷史活動的人和TA們構成的人類社會,是客觀、真實存在的,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中物質的定義,人類社會是一類特殊的物質。

2、歷史是勞動者們通過物質生產活動創造的,考古勘探是還原歷史的唯一證據。

3、在歷史的發展中,什麼樣的人都有可能存在,需求和貪慾雖截然不同但極易相互轉化,這就會造成有人唯心地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慾,侵犯別人正常的需求,這也就是道德、法律形成的原因。道德、法律就是對一個時期社會存在的能動反映,道德和法律不僅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也在能動地反作用於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4、勞動者們創造了歷史,而歷史人物如果能充分發動勞動者,那麼就會推動社會發展。

比如戰爭,戰爭雙方都想取勝,但必然一勝一敗,這就說明戰爭的進程並不隨人的主觀願望發生變化。但如果人在美好的主觀願望的驅動下,如果按照戰爭的鐵的法則指揮戰爭,那就會成為戰爭的勝利方,兵法上講——知己知彼則百戰不殆,這意思就是說必須充分認識了己方和敵方的客觀現實、客觀狀態,才能在戰爭中取勝。

比如民生和經濟,是否有錢並不取決於手中貨幣的衡量數字,金圓券就是最好的例子。一個人想有錢,於是印了一堆鈔票,其結果不是這個人有錢,而是這些錢一旦流入市場,必然物價飛漲,擾亂經濟秩序,這是國家必須控制貨幣發行的原因,也是國家必須嚴厲打擊假幣的原因。

僅憑空想是什麼也辦不到的。人的想法不會憑空導致社會的變化和發展,只有轉化為社會實踐才能導致社會的變化和發展。

因此,我們應該把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區別是什麼進一步加深理解:

1、歷史唯物主義是指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歷史唯心主義則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2、唯物主義,認為歷史的物質條件決定了歷史的發展,它是一種歷史決定論的觀點;歷史唯心主義,認為一個強有力的“心”(表現為一個偉人或者英雄),可以決定歷史的發展。

3、唯物主義認為事物是客觀的、可見的都是有人類實踐活動來推動社會發展;而唯心主義者認為社會的發展主要是靠人們的想法來推動的。

4、唯心主義者理論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會時期;而唯物主義則是近代馬克思提出來的革命理論。

5、深入分析:

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的各種歷史觀都是唯心史觀。馬克思主義運用辨證唯物主義的一般原理來研究人類社會。

最終馬克思得出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科學結論,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簡稱唯物史觀。

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於社會存在。

唯心主義者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但不同唯心主義所認識的意識有所不同。主觀唯心主義認為作為本原的意識是本我的意識。客觀唯心主義認為作為本原的意識是獨立於“我”之外的客觀精神。

一、社會歷史觀的含義和兩大派別 社會歷史觀是人們對人類社會及其歷史變遷的根本看法、根本觀點。 社會歷史觀分為歷史唯心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大派別。歷史唯心主義簡稱唯心史觀,歷史唯物主義簡稱唯物史觀。

二、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 社會存在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三大方面。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兩大層次。 對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關係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根本標準。 凡是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理論,都屬於唯心史觀。 凡是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理論,就屬於唯物史觀。 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的各種歷史觀都是唯心史觀。馬克思主義運用辨證唯物主義的一般原理來研究人類社會,得出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科學結論,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簡稱唯物史觀。

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區別在於

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在於是否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理解: 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容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類社會中各種精神生活現象的總稱,它既包括各種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社會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學、藝術、宗教、哲學等各種不同的社會意識形式。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麼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麼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