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高中語文互動少了?

富春一凡


我是張旭語文,很願意與您一起探討問題的實質

高中語文,是人生中以語文為名稱的最後三年學習,因此要格外珍惜。

至於說為什麼高中語文課堂相對於初中語文課堂而言,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少了。

我認為有下面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中語文中的課文篇幅長,難度提高了,但教學課時和初中是一樣的。

高中語文的文體主要是議論文、小說、文言文和古代詩歌。

從課文篇幅上說,高中語文中的文章的篇幅都要比初中語文中的文章長。

從內容難度上說,高中語文中的文章比初中語文中的難度加大了。

從教學時間上說,高中語文課和初中語文課一樣,都是每週五節課。除了每週兩節作文課,剩餘講課文的時間是三節課。

從教村編排上說,高中語文(必修)每冊課本中有四個單元,每個單元中有四到五篇課文,總數是十二到十四篇課文。

在教學時數安排上,高中課文一般是現代文兩到三個課時,文言文三個課時。

這就是說,在一學期內完成一冊語文課本文章的學習和八篇作文的寫作,教學時間是很緊的。加上課文篇幅長,內容難度大,教學時數又是固定不變的,所以,高中語文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互動的時間就被壓制的很少。

比如說,要講授《雷雨》,由於選段比較長,光是學生閱讀並能讀的比較熟悉一點,就得花費一節課。要是讓學生觀看《雷雨》,又得花費一節課,人物分析也得花費一節課。所以,教學時間是很緊迫的。

由於上述種種客觀原因,高中語文課堂中的師生互動就顯得少一些。

第二,高考語文試卷的容量和難度遠遠超過了中考語文試卷。

從考試的角度說,高考語文試卷與中考語文試卷的容量和難度相比較,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高考語文試卷中的主觀試題佔比很大,這就要求高中語文老師,要把訓練學生的思維與表述能力放在首位,所以在課堂問題設置上,是圍繞高考試題的問題設置進行的,不能是簡單的對錯問題設置。學生必須通過認真閱讀課文,然後書寫出來,才能在課堂上交流。

從這個意義上說,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性質不同於初中語文課堂,老師追求的是學懂了沒有,探究的是為什麼的問題,因此,課堂熱鬧的學習氣氛就不再是追求目的了。

第三,高中生的認知能力比初中生高。

高中語文課的本質是放大人的主觀認知,即要探究是什麼和為什麼的問題,所以,語文課堂就需要理性、客觀的因素。

由於這個原因,高中語文老師就把多講放在首位,用知識量來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再加上各門課程的難度加大,相互影響。所以高中生的認知能力比初中生高出了許多。

正因為高中生認知能力的提高,就更需要知識量,所以,高中語文課堂上對所學文章,就不能是就文章而講授文章,老師必須要對講授內容進行拓展,必須要由文章而延展到高考試題。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課本中的文章為高考服務。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不允許在高中語文課堂上追求花式的課堂師生互動。

總之,高中語文課堂,的確是少了些師生互動。但這是高中語文教學性質和目的導致的必然結果。


張旭語文


高中語文課文多而課時少,高中生普遍不重視語文學習,課前預習、課後鞏固基本落實不了,在有限的時間內,老師只抓西瓜顧不了芝麻,所以不會像小學、初中那樣設置互動環節。

再者說,高中畢業面對的是選拔性的高考,高中教育的目標就是高考,學生要跳起來才能夠摘得到果子,四平八穩坐著悠閒著那就不是高中的常態,故而老師都是拼命趕進度、搶時間,不會再去作秀似的搞互動了。


跳起來摘果子


老師按教學計劃備課上課,上課知識點一多,也就根本沒多少時間去互動。


新高考學業規劃


應試教育決定的,高考考法上一再改革,對技巧性內容考察越來越少,更傾向於能力類。但是高考任務還是讓老師們針對性講課和訓練。


霍霍老師


因為課程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