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剧中有哪些常见的历史错误?

无双杂货铺


最近看了些东西,讲的是香港的资本与台湾的资本结合,双方先谈出来一个大概,各自出资20%,然后再来大陆找投资方。由于香港和台湾谈出的合同在先,于是就可以在与大陆资方谈判时提出要求,比如导演的人选用港台,男女主角一半用港台,找大陆人气明星演对手戏或者作配角,迅速捧红港台艺人。所以才会有奇怪的《赤壁》,有赵薇去当配角这种情况。通过这种运作,桂纶镁迅速走红,演对手戏的则是大陆孙红雷这种影帝级的明星。

出资六成的大陆因为某种需要竟然也默默地执行这种不平等合同。

随着港台编导进入内地市场,很严肃的抗战剧被娱乐化,于是神剧充斥荧屏。

神剧中有多处历史错误,数不胜数,其中最大的就是过份贬低日军战斗力,过份夸大八路军装备水平,夸大八路军战斗力。

日军的战斗力

抗战开始后到日本投降前,日军进行了数轮的扩军。

一.全面抗战爆发前17 个常设师团。全部是老兵,两旅团四联队制。这些都是老兵,是日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其中尤以最早的近卫和1--6师团为第一等。

二.1937年7月到1938年6月重建了13和18师团,又以原常设师团留守部队和各自的预备役编组了101,104,106,108,109,110,114,116师团,称为特设师团。这里面除重建的13、18师团外,由于都是以各自的已退役士兵组成的预备役人员重新征召,虽然训练有素且是四单位的大编制,但是年龄已经不是最佳,且多拖家带口,战斗力反而不如后面两轮新编部队。

日军进攻南京



三.1937年9月至1939年组建了第一批三联队制师团17个(番号41以下),以及若干独立混成旅团,用于占领区治安作战,敌后主要对付的就是这些部队。由于多年征战,战斗经验丰富,之后也都打成了主力。

四..1939年10月开始实行将四联队制师团改三联队制,抽出步兵联队组建了24,25,28--31师团,在台湾组建了48师团,在黑龙江组建了71师团。这一批师团由于是抽调原常设师团的联队作为骨干编组,因而战力仅次于原常设师团。



五.1940年7月在本土以常设师团的留守人员组建了51--57师团,这批师团表现还不错,特别是在缅甸的55、56师团,第一次缅甸战役,就是这两个师团为主打败了中国十万远征军和英联邦部队,44年国军反攻滇西面对的就是56师团。

六.43年3月--44年1月在本土以独立步兵部队为基干组建了42,43,46,47,49,61六个师团。

六.1942年开始在关内以独立混成旅团为基础扩编了20个两旅团制师团,旅团直辖大队,不设联队编制。第一批番号58--60,62--65,68--70。第二批于44年7月--45年4月编为114,115,117,118,129--133,161师团。这些部队由于多是由担任治安任务的独立混成旅团扩建,长期与八路军作战,因此战斗力强。如在太行山与八路军作战的独立第四混成旅团(与李云龙交战的部队)扩编成的第62 师团,后调防冲绳,在与美军战斗中给予美军重大杀伤,《血战钢锯岭》中美军面对的就是62师团。

七.在44年4月--45年2月,由驻防岛屿的独立混成旅团或守备部队组建了11个师团,表现最好的就是在硫磺岛的109师团。太平洋战争中,第62和109师团相对来说是日军表现最好的两个师团。

八.44年5月开始,在东北和朝鲜由留守师团和守备部队组建了27个师团,番号从107至149。

九.1943年开始在日本本土组建了50个师团,番号至355止。作为日本所谓本土决战部队,从未调出。

第八和第九两部分(特别是第九部分即留在本土防卫部队),人员和装备都不齐,且多是少年兵老头兵,是鱼腩部队。

日军在1943年以前的部队,战斗力是很强的,都是由老兵组成,训练有素,战术娴熟。1939年日苏诺门坎战役,朱可夫调集了大量航空兵,坦克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兵员数量也占绝对优势,虽然苏军获胜,但是苏军伤亡竟然比日军还高。美军装备更是大大超过日军,前期也是被日军压着打,麦克阿瑟也是靠坐潜艇才逃出去,身后留下十几万部队投降,后期也是打了三年多才打败日本,而且由于惧怕登陆日本的巨大伤亡才投下了原子弹。

日军的主力师团几乎都曾来过中国战场,可以想象当时中国所受的压力有多大。

进攻前日军炮兵轰击



日军除了在航空兵、炮兵、坦克、骑兵等方面对中国军队具有压倒性优势外,步兵战术、单兵技术及对武器的熟练使用程度也比中国军队高一筹。

比如日军的进攻,一般都是先炮轰,掩护步兵向前接近守军阵地。在遭遇守军阻击后,由机枪负责压制,掩护掷弹筒组上前到距离机枪阵地100--200米有效射程后,发射榴弹打掉守军的机枪和前方指挥所。之后,在步兵接近到守军阵地前沿50米左右时,发起冲击,最后通过白刃战占领阵地。



日军的这种战术看似很简单,但是终整个抗战,不论是八路军还是国军都未能很好地解决如何应对日军这种进攻战术。与国军相比,八路军反应比较快,应对方法就是机枪不停地转换阵地。

《我的团长我的团》中说的比较实在,日军的进攻就是:大炮轰,步兵冲,步兵冲完大炮轰......日军的这种战术使得日军在抗战中只要想占领就几乎是攻无不克。

单兵技术方面,有一个说法,当时日军中,枪法精准,几乎都能做到用枪打断电线杆上的电线。772团的叶成焕团长,就是在长乐村战斗中因探出身子拿望远镜观察战场情况而被日军步枪击中头部壮烈殉国。日军的刺杀技术非常强悍,而且中国军队普遍营养不良,身体素质明显不如日军。就是以作战勇敢善于近战的老八路,在抗战早期与日军进行白刃战时,往往也需要三、四个战士才能对付一个日军。

炮兵轰完步兵冲



以著名的平型关大捷来说一下日军的战斗力:

八路军动用的兵力是115师的685、686、687、独立团和骑兵营。这其实就是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全部和红十五军团大部分。这都是红军的绝对主力军团。战士们大多都是经历了反围剿和长征的百战老兵。



地形上选择的是平型关东南乔沟,这一段是从灵丘到平型关的必经之路,地势险要。沟底是一条公路,最窄的地方仅仅能通过一辆汽车,我军按照685、686、687团顺序从西向东排列埋伏在十几里长的沟顶,居高临下。独立团和骑兵营负责在腰站阻击灵丘方向的援敌。

战前林彪曾三次去勘察了地形,决定685团占领关沟至老爷庙一线,负责拦头,686团占领老爷庙至小寨村一线负责斩腰,687团占领蔡家峪、东南河镇阵地负责断尾。原计划还有在八路军打响后国军方面从正面向东打,这样就形成了正面和侧面击敌,但是国军没敢动手。

原计划是伏击从灵丘向平型关增援的日军,由于国军说没准备好,于是时间从9月24日延后到25日。后来才知道24日那天正好是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长率旅团司令部等部队向平型关运动,由于延后一天没能打着殊为可惜。

由于24日晚下大雨,于是日军命令后方锱重部队向前线运送大衣、雨衣、弹药等补给物资,指挥官是桥本中佐(死后追晋大佐)。然而同时从平型关方向又开来一个日军新庄自动车队,指挥官新庄淳中佐,(后追晋大佐)。

八路军原计划是伏击从灵丘方向过来的一路日军,然而敌情讯息万变,变成了两路日军相向而行。这时候体现出林的指挥才能,不等两路日军汇合,没有犹豫即下令发起攻击。

平型关林在指挥战斗



保障战役胜利的关键在三个方向:

独立团腰站阻援:日军第九旅团先是一个中队,后是三个中队发起攻击,但是却被独立团挡住寸步难行。最后是一个联队发起攻击,但是战役已经结束了。

685团关沟方向:既要参与围歼沟内敌军,又要阻击从平型关方向救援的日军三个中队和一个机关枪中队。等到日军于28日进入沟内时,一百多辆汽车每隔20米一辆汽车残骸,车内车外都是被烧焦的日军尸体。

平型关大捷战斗遗址



由于日军援军迟至28日才进入沟内,因而附近百姓在战后有进入现场去捡洋落,扒死去日军的衣服,发现有“女兵”。抗战期间日军并无女兵,事后才知这是日军医院的“看护妇”,说明汽车上运载有日军伤兵,至于有多少,汽车上还运有什么不得而知。

686团争夺老爷庙:日军遭受突然打击后,部分日军迅速与我军展开了争夺乔沟东北侧的老爷庙制高点。这体现出日军极高的战术素养,遇到突然袭击不慌乱。所幸的是在我军第一轮排枪手榴弹打击下,指挥官新庄中佐在汽车上就被打死,使得沟底日军重新确定指挥官、组织部队花费了些时间。虽然有部分日军主动向老爷庙发动了进攻,但是等到大队日军组织好后,八路军已经占领老爷庙,巩固了阵地。其后日军虽然拼死进攻,防守老爷庙的686团3营伤亡惨重,但是在687团的支援下牢牢守住了阵地。日军不能夺得制高点,被压在十几丈深的沟底无遮无挡,只能被一段段地分割消灭。

八路军占领乔沟后,继续向东跑池进攻,围住了两千多日军。但是正面16个团的晋绥军却不动如山,坐看日军退向团城口。



这一仗占有兵力、地形和突然性等优势,使用的是红军主力部队红一、三、十五军团改编的115师,除在腰站和关沟分别对阵日军各一个野战步兵大队外,乔沟围歼的主要是日军后勤锱重部队和少量掩护作战部队(已知有一骑兵小队),但是仍然付出了六百余人的伤亡(开始因宣传需要报伤亡四百,近年来有研究亡300伤500,更有说伤亡上千)。

日军被消灭人数说法很多。日军从来不好好如实报告己方伤亡人数,但是绝对不是日军所说的伤亡60人那么一点,否则那一百多辆汽车二百多大车只能解释是自动驾驶了,这技术现在还在试验中。据最近考证日军被消灭一千余人以上。而且,此战未抓到一个日军俘虏,不仅此战,像129师首战阳明堡,120师首战雁门关也都未能抓到一个俘虏,说明早期的日军士兵是多么顽强。

从这一仗能看出来几点:

第一:日军战斗力强,进入口袋的主要是日军后勤锱重部队而不是野战部队,就这样由刚刚从红军改编过来的老八路打也是非常吃力。以后八路军深入敌后建立根据地,新组建的部队的战斗力跟老八路相比差距很大。

日军的92步兵炮,支援步兵战斗非常实用



第二:日军中没有女兵,神剧里面军服笔挺的日军女军官就是编剧导演造出来让大家看球的。至于八路军,当时有一个规定简单了说就是二七八团,即27岁以上8年党龄团级干部方才可以结婚,神剧里不安排几段感情戏几段暴露戏好像就压抑不住编剧导演的荷尔蒙。

第三:抗战剧里面的国军向日军主动出击,这种情节在在真实历史中少之又少。别说向日军主动进攻了,国军能在日军进攻时不逃跑,跟日军打一仗就是很不错了。抗战早期,国军装备最好的德械师一个师勉强能顶住日军一个联队的进攻几天,经常出现日军一个大队追着国军一个师打的情形。正是由于前期日军打的太顺手,在平型关这么险要的地形日军竟然没有派部队侦察沟顶是否有中国军队的埋伏。

第四:抗战剧中经常出现国军配合八路作战的情节,不能不怀疑编剧导演是果粉。事实是在早期如卫立煌等少数爱国军人有这么做,但是抗战大多数时期,在八路与日军作战时,国军能保持中立不偷袭八路就算好的了。

日军士兵拍摄的与国军在一起照片



第五:八路军装备好,什么德式、美式冲锋枪一通招呼,而且子弹手榴弹打不完。事实上就连日军在二战时也只是给其空降部队装备了少量冲锋枪。《雪豹》这类的就是神剧,几十人的八路特种部队轻松吊打几百人的日军大队,真想不通这编剧导演怎么脑洞这么大。还有那个“顺溜”,抗战中无论国军还是共军都没有那种装备瞄准镜的阻击手,日军也没有,战斗中顶多就是选几个枪法好的士兵去干掉对方的重要目标。

最左边是战斗中打断了一只胳膊的左齐将军



抗战中八路军的装备极差,弹药奇缺。很多战士拿的都是汉阳造,到后来通过缴获才有了三八大盖。那个时候,八路军主力团的一个连能有四挺机枪就算是很好了,至于弹药更是缺乏。

由于国民党对八路军采取限制措施,八路军几乎得不到国民党方面的武器、弹药补给。卫立煌曾偷偷给八路军一批枪械弹药,被蒋知道后一通训斥。由于他和共产党走的近,后来被调离第一战区。



五十年代拍摄的电影《董存瑞》,在第一次战斗中董存瑞一气打出了9发子弹,战后受到严厉批评。那时候一名战士有10发子弹就是主力团。3发子弹打一场阻击,5发子弹要打死一个敌人,伏击时三排枪打出去就要端起刺刀冲锋,等等这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等文学作品里都有反映。

有一个真实的战例,还是在抗战后期,一个分队的日军大概三十多人在往中心据点撤退时,被八路军埋伏在半道包围了。要是按照现在抗战剧的模式一定是机枪小炮招呼过去,而实际上是优势的八路军为了节省子弹用刺刀解决了战斗。

第六:八路军有大炮,战斗力强,很轻松的就能打垮鬼子。

八路攻打炮楼前进行沙盘推演,如果有炮的话用不着这么麻烦,一炮就解决了



事实上是早期那十几个团的老八路尚能跟日军一个大队有一战,到中后期一个团能在阵地战中能打败一个日军中队或者顶住日军一个大队进攻就不错了,而且还得是八路军的主力团。


八路军除了类似像平型关这样的选好地形打日军埋伏外,在阵地战中与日军战斗是及其艰苦。

例如在十字岭战斗中,李德生刚好带两个连归建,遇到左权副参谋长。左权给李德生下的命令是坚守阵地两个小时,掩护八路军总部转移。而那个时候尾追的日军只有几百人。李德生带部队拼死防守,完成了任务,但是他也负了重伤,肠子都被打出来。这可是八路的主力团772团的部队。

由于战斗中的损失以及八路军进入敌后大发展,由出师时的四万人迅速发展到四五十万人,因而部队里绝大部分是刚放下锄头不久的农民,战术素养和军事技术与老八路差很多。像冀中军区虽然有数万部队,但是真正有战斗力可以与日军进行野战、阵地战的也仅仅有吕正操司令员早先组建的几个老团五六千人,因而在冈村宁次集中五万日军实行的残酷五一大扫荡中,根据地和部队都遭受了很大损失。五十年代有一部电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就有较真实的描写。

这才是真实的日军特种部队,《亮剑》里的山本特工队真实历史上是益子挺身队,一身的八路妆扮,曾给八路军总部造成重大损失



以相对不那么神剧的《亮剑》来说说抗战剧的误区,其他的神剧几乎没法看。

《亮剑》里面第一集李云龙带新一团突围,打垮坂田联队,不能不说也有神剧的嫌疑。如果换成冲破坂田联队设置的包围圈那还有可信度。



《亮剑》还有一个很不好的就是那个所谓意大利炮。红军长征时,付出了很多红军战士的生命才把一门山炮带到陕北。115师进入山东后,在梁山战斗中曾经缴获过意大利炮。但是炮弹奇缺,打完就没有用了。而且,敌后战斗频繁,日军经常扫荡,笨重的大炮根本不适合山地游击战运动战。日军对八路军拥有大炮也是非常忌惮,日军扫荡目标里,除了合击我指挥机关外就数破坏八路军拥有的大炮重要了。



有迫击炮有重机枪,这就是日军判断是八路主力部队还是土八路游击队的标准。百团大战时,八路军总部仅有一个山炮连,有四门山炮。像李云龙那样一个团敢有大炮不上交,还没等他打平安格勒他的团长就得被撤了。

鬼子在华北修了那么多炮楼,就是欺负八路没炮。如果有炮的话,那些砖土结构的炮楼就是口大棺材。



《亮剑》里还有那个骑兵连的战斗,事实上是骑兵不适合山地,养一个骑兵的费用足够养四个步兵。我军在抗战时有两只骑兵部队,分别是冀南军区的129师骑兵团和新四军彭雪枫亲自带出来的四师骑兵团。在抗战中都有过突出的表现。

在1942年冀南4.29大扫荡时,骑兵团曾与日军骑兵有过一次激烈战斗。

当时我冀中军区指挥机关及地方工作的大量人员被日军合击,关键时刻动用了骑兵团。选定突破口的包围圈的日军刚刚合围,阵地还不巩固,但是却还有日军一个骑兵大队。

当日军骑兵看到八路军骑兵列阵,也排开队形冲了过来准备来一场骑兵对决。然而还未等到日军冲到跟前,埋伏在侧翼的我军机枪开火,日军被打得人仰马翻。之后骑兵团才发起冲锋,撕开了日军步兵的防线,打开了突围缺口。日军只能说八路狡猾狡猾地。

屡立战功的八路军骑兵团



虽然这不像《亮剑》里面“骑兵连,进攻”那么有艺术感染力,但是在这场关乎冀南军区上万人的生死大突围战斗中,骑兵团政委的一句“共产党员,集合!”应该更震撼人的心魄。

先辈们拿着简陋的装备与侵略军以命相搏才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因而抗战剧中能少出现一点手撕鬼子、裤裆藏雷之类的,起码也是对抗战英烈的尊重。


我淡如菊


我是白袷临风,我来回答。

曾几何时,鬼子女军官几乎成了抗日剧里的标配,一个个又有颜值,又有心机,又有武力值,常常会将我方主角逼入险境。而事实上,当时的日本女性地位很低,在军队里基本上都是从事医护后勤方面的工作,既不会冲到第一线去干打打杀杀的事情,更不会成为特工机构的首脑,把一帮大男人指挥得团团转。

可能有人要拿那个广为人知的川岛芳子来说事儿了,可是其生父是清朝亲王、养父是日本大特务的复杂出身背景绝非一般日本女性可比,不具有普遍性。而我们知道的事实是,日军中的女性更多的是那些愿意为天皇献身的慰安妇(不包括被强迫的他国女性)。

在日本的影视剧中,也有反映那段历史时期的女军人的题材,其形象与我们影视剧中的截然不同。可以说,日本女军官是被中国的编剧创造出来的,属于中国抗日剧中独有的一道风景。

下面图片中,你会分别看到中国影视剧的鬼子女军官和日本电影中的军队女医护人员的形象。最后一张是真实的历史照片。








临风影剧


关于抗战剧尤其是抗战神剧中的诸多神奇,早就吐槽漫天飞,什么包子雷,一双驳壳枪打天下,神功无敌之类的,但是有些错误,即便经典的抗战剧也难免。

1、手榴弹的威力

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军队,手榴弹都是一大杀器。

国民党还好些,毕竟有正规的军工厂,仿造出一些手榴弹,威力虽然不如其他国家,但是效果差强人意。可对于土八路的边区造的手榴弹就差了不知多少。

《亮剑》中曾提到过边区造手榴弹,用李云龙的话说“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但这膏药效果也当真有限,哑弹、一炸两半的情况有不少。

但是对于影视剧来说,手榴弹通常使用的是建国后的木柄手榴弹,几乎没有表现出过“边区造”的尴尬场面。

2、缺了点东西的马克沁与错误的捷克式轻机枪

马克沁重机枪都知道是水冷式的重机枪,但是影视剧中常见的马克沁少有配套上水箱。

常见的情况如下图,是不是缺了点什么?

马克沁的水箱,电视剧中很少有表现出来

再一个就是捷克式轻机枪。

真正的捷克式轻机枪是20发的直弹匣,但是有些影视剧中会使用30发的弯的弹匣,还有一个就是这款枪的持枪姿势的错误。

电视剧中当真很喜欢使用这种姿势单人持枪,尤其是冲锋的时候,但如果当真这样持枪,仗还没打完,估计手就熟了。

所以这款枪即便是单人持枪射击,也是一只手横握提把。

如果说手榴弹的威力变大了,那影视剧中还有一个常犯的错误就是大炮威力变小了,这个暂留明天继续说。


妖鬼杂谈录


“抗战剧”和“抗战神剧”,有着很大的区别。“抗战剧”大致尊重历史,拍出来的东西起码还算是“能看”。但“抗战神剧”就不好说了,因为那里面的东西,简直是太让人匪夷所思了。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至于你看了信不信,我反正不信。

我对它们的评价,只有两句话:胡说八道地歪曲历史,简直就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

譬如某个抗战神剧里面,把一堆年轻的小尼姑,塑造成为了抗日的先锋军。这些小尼姑在战场的前线,跟凶残的日寇一刀一枪地拼杀,最后打败了凶残狡猾的敌人,从而成为了抗日战场上的英雄。

可现实中的真实情况,真的是如此吗?无论你怎么翻找史料,恐怕都找不到“尼姑抗日”的历史依据。但同样是出家人,少林寺和尚对日本人的态度,我们还是能翻到的。

皮定均将军在回忆录《铁流千里》中曾经提到过,抗日战争期间,他和警卫员曾经拜访了少林寺,希望拉拢有人有枪的少林寺一起抗日。结果这里面的贼秃不怀好意,还想把他们绑给日本鬼子邀功,三个人见势不妙,马上就溜之大吉了。

最后的结果当然很爽了。在抗战胜利后,皮定均把少林寺的和尚抓了一批,以汉奸名义直接杀了。解放以后,又把少林寺和尚当地主、恶霸镇压了一批。后来破除封建迷信,大部分和尚们都还俗,老老实实当了俗世的农民。最后只剩下几个无家可归的和尚,他们没地方可去,只能继续住在庙里。这些和尚被单独编成一个队伍,叫做“少林寺生产大队”,成分是地主。每次批斗时一喊:地富反坏右都站出来!这些和尚们特别自觉,老老实实就都站出来了!

所以抗日剧里的“出家人奋勇抗日”,这实在是太不靠谱了。要是依着我看,既然都编得这么没谱了,其实还可以再添把柴。既然这么多小尼姑都来打鬼子了,干脆就把魏和尚派给他们当连长吧!

至于燕双鹰化身金刚狼,这样的抗战神剧就更加匪夷所思了。在战场上面真正拼杀的时候,要么是远程靠枪炮打,要么就是近距离拼刺刀。如果像金刚狼一样,带着两个铁爪子挠人,估计挠不了三两个人,就得让人家打趴下了。毕竟是“神仙难躲一溜烟”。除非燕双鹰有金刚狼的再生能力,那还勉强可以一战。

这样的抗日神剧我也会编:既然金刚狼都来了,干脆把钢铁侠,绿巨人,蝙蝠侠这些人通通召唤来,直接一起抗日得了,那根本就用不着苦打十四年,估计有个一两个月,日本鬼子就屁颠屁颠地投降了。

事实上,抗战真的赢得那么轻松么?绝不!一点也不轻松!

正面战场的国军,拥有很多美式的装备。除了来自美国的支援之外,连纳粹德国和日本结盟之前,希特勒也曾经授意手下,给国军支援了一些德式装备,还派了德国教官来给他们做训练。哪怕是这样的优越条件,战争都打得非常艰难。怎么可能会像这些神剧一样,把鬼子当成白痴一样砍瓜切菜呢?

抗日战争,本来是一场非常艰险的战争,这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的胜利。但是很可惜,它却被抗日神剧彻底扭曲了,完全让人无法直视。人们还会误以为,抗日战争居然如此简单。这明显就是在侮辱牺牲的先烈,也是在湮没他们的荣光。我们只有远离这些“抗战神剧”,才能真正接纳那段残酷的历史。


渭水徐公


绝大多数的抗日神剧都是不尊重历史常识、被编剧捏造出来的热血故事。

但凡了解些历史的人在看到那些抗日神剧的时候,都会轻易看出电视剧中所表现出来的错误情节。

枪斗术

在众多抗日神剧中,我觉得最为雷人的就是所谓的枪斗术,记得以前看过一部抗日神剧,名字叫什么我忘记了,就记得里面有个情节,说是如果在子弹出膛的一刹那,用特殊的手法快速抖动枪支,那么就可以让子弹发射出去后,中途拐弯射杀敌人。

即便是如今已经过去多年,我至今对这个情节印象深刻。

说实话,我觉得这个编剧可能是玄幻小说看多了。

现实中,子弹在高速飞行的时候根本就不可能转弯,子弹在射击的时候,速度非常之快,除非在子弹上装上一个导弹那样的推动装置,要不然枪斗术所说的情况根本就无法实现。

碾压日本人

在很多抗日神剧中,无论是正规、编外亦或者是二流的土匪部队,都拥有着非常强悍的战斗力,他们的武器精良、弹药充足,经常可以把日本部队杀的片甲不留。

但实际上在那个年代,我们的战斗部队普遍要比日本弱小很多。

其中第一个原因就是日本士兵们训练非常精良,在他们打响侵华战争之前,他们国内就对手下士兵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几乎每一个士兵,都被他们训练出了小队长的军事素质。

而我们国内,则历经了多年的军阀混战,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多加操练军事部队。

当时也就蒋介石手下的一些德械师受到了德国军官的先进训练,但问题是,还没等那些的德械师被磨成一柄利剑,抗战就爆发了,然后在训练不足以及武器缺乏的情况下,将近有大半的德械师折损在了淞沪战场上。

训练的强大是一个原因,武器的强大也是一个原因。

在抗战爆发的时候,日本军队所装备的武器虽然比不过那些世界第一流强国,但是对于那个时候还没脱离农业国家形象的我们却如同青铜与钢铁一般差距巨大。


那时候,他们的部队有天空中的飞机、有地面上的薄皮坦克,此外,还有着各种各样的重炮为他们扫荡前方。

而我们,飞机、坦克缺乏,大炮数量又远远比不过日本,最重要的是,连普通步枪的子弹都严重缺乏。

正是因为这种种差距,导致日本当时形成了对我们的实力碾压。

在相同人数的情况下,他们一支部队可以和我们五支部队相抗衡。

好在那个时候日本国内的资源严重缺乏,不足以供应他们在战场中肆意挥洒弹药。

在他们严重缺乏资源的情况下,为了节省子弹,他们很多时候会选择装上刺刀,用冷兵器作战的方式和我们战斗。

当然,以我们当时弹药的缺乏,也没办法在日本人使用刺刀的时候用子弹去和他们拼,也就美国人在太平洋战争中,才有那份底气、能力用子弹洪流虐杀拼刺刀的日本部队。


以往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都会疑惑日本人有枪不用为什么要用刺刀和我们战斗,实际上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点,倒是符合历史的。

不过由于日本在刺刀作战方面同样训练精良,所以在抗战初期的时候,我们的军队遭遇到了许多麻烦,淞沪会战中,就曾出现两个日本人背对背用刺刀,我们十几个人近不了身的情景。


孤客生


大家好,我是一个水平不高的军迷,我来跟大家聊一聊抗日剧中的错误。

第一种错误,反物理学定律型。

手榴弹炸飞机?只要鬼子飞行员不傻,就不会离地20米左右超低空飞行!石头打飞机?用炸弹,炸石头,石头飞出去打飞机,牛顿的棺材板,已经快按不住了!抗日英雄,经常满屏幕飞,房顶上飞,骑自行车飞,开汽车飞,旱地拔葱飞。拐弯子弹,在开枪瞬间手腕剧烈抖动,让子弹会拐弯,看了电影刺客联盟就跑来拍电视剧了!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实在列不完,欢迎大家一起来盘点,一起乐。

第二种错误,穿越型。

八路军用AK47,真有那玩意,估计八年能把鬼子本土推了!燕双鹰大哥,手中两把美国M9,背上一支AWM,胯下全地形车NCV,身穿漆皮大风衣,帅吗?没有一样是抗战年代的!还有日军开59式坦克的!鬼子有五对轮这玩意,估计陆军横扫全世界都不是问题!

第三种错误,知识不全型。

一条战壕,二十几挺马克沁,那还打啥呀,中国那么牛,准备冲锋的鬼子还不如直接切腹来的痛快!但是,鬼子一炮过来,就全没了,重机枪阵地不是那种布置法。我军战士一激动端起ZB26捷克式,站起来扫射,机枪射击之后,枪管是很热的,以至于射击200发左右就需要换枪管,不然枪管会受热变形,用手直接端起来,打不准不说,是想请鬼子吃烤肉吗?两秒钟手就熟了!就连亮剑里,都有类似情节,李云龙端着机枪救张大彪。还有山本特工队,用美国M3冲锋枪,日本从来没有进口过M3,也没有仿制,所以抗战剧经常出现本来不该出现在战场的武器。抗战时,中国没有出现过带瞄准镜的狙击手,因为当时,一支瞄准镜的价格,能换七支步枪!各个国家自己都很少,更不会大量出现在中国。鬼子的冲锋,就是一帮人,朝着阵地乱跑,有空还打几枪,实际上冲锋时,每个人间隔15米左右,冲锋路上基本不会停下来开枪,压制对方阵地火力,主要是后方机枪手和迫击炮的事。诸如此类,太多太多。

第四种错误,鬼子智障型。

拼刺刀,我军基本从来没赢过!但是剧中,我军战士个个天神下凡,一个人戳死五六个鬼子都算落后。特高课的情报人员被忽悠的团团转,鬼子的将军都是草包,被随便的小战术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第五种错误,主角光环附体型。

不管多么危险,主角都微微一笑,然后一个人包围了一个中队的鬼子,并全歼鬼子。鬼子的子弹,从来都是躲着主角走,不管主角走位多么浪,鬼子就是打不着!就算主角负伤,也是神勇无比,带伤借着干!其实被枪打中,别说借着干了,不及时止血,肯定活不成。胳膊中枪还能端枪,腿中枪还能跑的飞快,真不可能。还有女主用弓箭干掉一群鬼子,各种360度空中转体,一次射三五支箭,每一支箭消灭一个鬼子!只要做主角,武器都是无限子弹的,五发弹仓的步枪,只管拉栓,拉的来栓就一定有子弹!机枪冲锋枪?主角那么帅,哪有空换弹匣!

第六种错误,无脑台词型。

我爸爸还没出生,奶奶就被鬼子害死了!他爸爸是之后鬼子给做的剖腹产?八百里外,一枪干掉了鬼子的机枪手!对,从北京一枪把内蒙古包头的鬼子打死了!中程导弹都没他准?谢尔曼M1是德国造的?还出现在一战?每分钟200发,穿甲,爆破瞬间完成,是战车中的豪杰!我看编剧才是豪杰!有那个射速,坦克炮能当机枪用了!

神剧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不要说导演,毕竟剧本不是导演写的,没有编剧的神设定和神台词,我们的导演还真没这么丰富的想象力!只是多一点对历史和先烈的尊重,请个历史顾问和军事顾问,花不了多少钱,相比请流量明星,九牛一毛都不如!


老霍家那小勇


🌹无知出笑话,装懂让人哭!历史可能有不同认识,但史料必须真实!前些年抗日电视“滥剧”中,违背历史、糟蹋时代、褒渎英烈之事,时有出现,占据屏幕。可惜的是:有些“史混”子大放蹶词,叫好不绝。实乃中华民族的悲哀!

😇“毛主席领导的红军在东北坚持了八年抗战。”笑话①:毛主席领导的红军,陕北会师后,于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且一直在华北地区抗战,根本沒有到东北。答话②:东北抗联的活动,从1931年就开始了。这时的毛主席还在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领导军民反“围剿”。笑话③:东北抗联坚持了14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早己更正为14年。

😬八路军将领ⅩⅩⅩ指挥了“黄桥战役”。“黄桥”位于长江下游北岸,是新四军作战地区(八路军从未到过此处),那是当年新四军将领陈毅指挥的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战役。

😍毛主席和共产党派出“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史实是:蒋介石和国民党派出“国民远征军”赴缅参加对日作战。

😂刘胡兰被日本鬼子“刀劈了”。刘胡兰牺牲于抗战后2年的解放战争时期,是阎锡山部下用铡刀铡死的。

🤓为了抗日,毛主席率领红军进行了二年的“长征战役”,到达“圣地延安”,开始全国抗战。笑话①:红军长征是大撤退、大转移,开始时没有目标;笑话②:长征根本不是“战役”;笑话③:毛泽东的红军(中央红军)长征只一年就率先到达陕北;笑话④:当时的延安→只是陕北红军所在地之一。全面抗战开始后,延安是党中央及中央军委所在地,后来人们才称延安是“革命圣地”。

🤗抗战片中,八路军战士用“卡宾自动步枪”击落日本飞机。“卡宾枪”是抗战胜利后,由美国人发明并制造的,1947年初才卖给国民党。这纯属“狗戴笼头→胡扯”!

😎糟蹋历史→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歪曲史实→一定会被史实所抛弃!


笑看东篱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最常见的历史错误,就是认为鬼子很容易打。

实际上,恰恰相反。

日军是非常难对付的部队。

就抗战期间来说,日军的装备比国军优秀十倍甚至百倍,训练也更为严格和科学,后勤补给好过十倍,战斗意志也非常顽强。

不要说国军,其实就是美军这么强大,打垮日军也花费了长达4年的时间。哪怕德军已经垮台,日军还有坚持了4个多月,最后吃了原子弹才投降的。


从电影《平原游击队》看日军强出一截的战斗力

作为一个写了12年抗战历史的人,萨沙深知日军战斗力。今天也不想多说,就拿电影《平原游击队》电影为例,听萨沙说一说吧。

对于日军战斗力如何,大家看看老电影就一目了然。

著名的《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地雷战》之内,多拍于五六十年代,里面的日军均不是笨蛋。我们今天就拿电影《平原游击队》为例。


百来个鬼子控制一个县

李向阳带着自己的游击队,还有县大队区中队这类武装配合,才能和驻扎在县城的松井部队周旋。

我们看看鬼子头头松井。

明眼的观众都看得出,松井是什么人。

他只是一个中队长而已。

什么是中队长?就是八路军的连长,一个中队不过一百多人。

根据电影中,日军几次集结行动来看,日军这个中队似乎还不满一百人。松井直接指挥的部队,始终只有2个小队七八十人,另外的部队可能需要驻扎在县城其他据点,不能移动。

而李向阳的游击队加上区中队县大队,少说也有五六百人,对抗的不过是日军百把人而已。

当年冀中一个县城有多少老百姓?至少有上万人,大县城都有几万人。区区一百多日军,就能够控制这么大的县城。

数字似乎不太好看,真的就是那时候的历史。

有人问,为什么电影不夸大一些?这是因为《平原游击队》电影拍摄在1955年。当时观众绝大部分都是过来人,知道真实历史,知道日军的厉害,甚至很多人经历过五一大扫荡。

电影乱夸张,老百姓一眼就会嗤之以鼻。

有意思的是,《平原游击队》曾经翻拍过,时间是文革时期的1974年。

那个时候的松井就升官了,成为了大队长(团长)。

第一个站起来的松井


《平原游击队》和其他的电影也不同,他塑造了松井中队长的形象。

松井可以说,是鬼子的缩影。此人狠毒、凶恶,但颇有头脑、作战勇敢顽强、武士道精神十足。

大家注意几个片段。

在一次战斗中,面对游击队的射击时,日军官兵全部卧倒。然而,指挥官松井是第一个站起来的,还挥舞军刀高喊:前进!

谁都知道,这时候子弹横飞,谁先站起来就极有可能中弹送命。

松井却敢笔直的站起来指挥(注意笔直两个字)。

这不是电影夸大,真实的日军基层军官就是如此。

日军基层军官,如小队长之流的伤亡率,是普通士兵的好几倍。

为什么?作为日军的军官,必须冲锋在前,撤退在后。无论怎么危险,小队长也要比士兵勇敢,不然就没有资格带队。

老兵藤原彰多年后回忆:作为见习小队长进入冀中时,他的中队长就派了一个士兵特别盯着他。为什么?就怕他没有经验,一打仗就当先冲锋过去被打死打伤。

日军很需要基层军官,不愿意让他刚刚来就伤亡了。

虽有一个士兵盯着他,第一次作战还是没拦得住,挥舞军刀的藤原彰仍然冲锋在最前面。他的对手,就是八路军。

日军誓死不降


整部电影中,俘虏了一些伪军,日军官兵从没有投降的。

被优势八路军团团包围的时候,松井也没有考虑投降,反而一刀劈死了准备逃跑或者投降的中国翻译官(劈的好,劈死丫的)。

李向阳破门杀进来的时候,松井是拿着刀准备切腹自杀的。

明明自己手上只有刀,那边是八路军几十人,松井也不愿意投降。松井做自杀性攻击,被李向阳打死。

这个场景并不是电影的夸大。

在整个抗战甚至二战中,被俘日军是非常少的,绝对是列强中最少。

驻印军在缅北歼灭日军精锐18师团2万多人,俘虏的日军才几百人,基本都是伤员。至于军官更是几乎没有,俘虏最高军衔的仅仅是一个通讯兵大尉。

日军死守每一个阵地,守不住了就撤退,撤不了就拼死战斗或者自杀。

百团大战中,日军也是如此,甚至让八路军很钦佩。

日军战史记载,八路军曾经在墙上写下:这里日军守备队作战很顽强!的留言。

松井很狡猾

《平原游击队》几乎是在斗智,而不是斗力。电影中,松井却很不好对付。

李向阳刚刚开到县城附近,松井就准确判断他的落脚点是存有军粮的李庄。松井当晚就迅速发动进攻,没有被李向阳的虚张声势迷惑。

松井包围李庄后,李向阳围魏救赵,打掉了附近一个伪军炮楼。

正常来说,松井应该会去救援。他却非常狡猾,根本不理会。

无奈之下,李向阳又去将县城的军火列车炸掉,这才调走了松井。

没想到,松井迅速杀了个回马枪,再次突袭李庄屠杀老百姓。

如果不是李向阳不顾一切,出动数百主力攻打县城,李庄老百姓差点被屠杀殆尽,更别说保不住公粮。

就是这样,包括孩子小宝子和老人老秦爷在内的很多群众,仍然被松井残杀。

可见,松井是非常狡猾的,还颇有军事素养,不容易对付。

事实也是如此。很多八路军老战士都认为,鬼子的凶残是其次的,主要是狡诈。这也就是:鬼子不鬼,还叫鬼子吗?

新四军的将军们认为,鬼子学习能力非常强。初期鬼子对于新四军的游击战打法很不适应,连连吃亏。不过,日军很快就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改变作战模式,新四军如夜战和小部队长距离奔袭一些法宝就逐步失效了。在抗战后期,鬼子大体适应了游击战。

最后


同等数量下,八路军战士究竟能不能打过鬼子。

即便抛去武器装备不谈,萨沙认为是不能。

在抗战前期中期,只要能来中国的日军,全部受过严格军事训练。

别的不谈,日军条例规定,新兵入伍后,步兵每月步枪射击子弹不得低于150发,每年每人射击不得低于1800发。

这样一来,日军结束1年的军训时,三分之一人可以成为优等射手,其中颇有些夜间100米外打香烟头的特级高手。

而八路军实战射击训练,是多少发子弹?

萨沙告诉你,不到20发。

就算是后羿转世,也绝对不可能实弹射击20发,就成为厉害的射手。

即便你曾经是奥运会金牌射手,想要保持射击技术也必须经常不间断射击练习。如果一段时间不练,水平立即下降。

单单就射击一点,八路军就和日军存在差距,这也是客观的差距。

八路军最强调的射击尚且如此,其他的也就可想而知。

就算是平型关战斗中,我们和日军辎重兵拼刺,也是几个围着拼一个。

此战,我军以绝对优势兵力歼灭日军800多人,自己伤亡也绝对不亚于敌人。要知道,参战的日军大部分是辎重兵、汽车兵、文职等非战斗人员(很多压根没有枪)。我军则是精锐部队,骨干全部是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用毛泽东的话来说个个可以当班长排长的。这才勉强打个平手,如果遇到的是日军野战部队,又会如何?

既然说历史,就要尊重历史,要写出客观历史。


萨沙


最常见的就是各种武器的乱用了。虽然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型号比较繁杂,但是常见型号也就那么几种,但是很多影视剧完全是在乱用武器,很多其他时期的武器均能进入抗战剧中。 比如司登冲锋枪,该枪进入中国已经是抗战末期了,而且还是少量,因此绝大多数中国军队都不可能得到这款武器,更别说在其还没有研发出来的抗战初期就拿到这款武器了。而更过分的是,像SVD狙击步枪、五零式冲锋枪、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五六式冲锋枪等战后武器,甚至有时也能出现在抗战剧中。

然后就是莫名其妙出现的猛烈炮火。众所周知,抗战中中日双方的重武器数量并不多,较为常见的重武器也就迫击炮、掷弹筒等武器了,绝大多数还是依靠步枪、机枪、手榴弹等轻武器作战。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面杀伤武器数量实在是过于稀少,再加上作战双方后勤补给能力并不是很强,并不会像欧洲战场那样大肆倾泻火力,所以在实际作战中,根本就不可能产生多大的爆炸场面。但是在很多抗战剧中,为了追求视觉效果,经常会出现莫名其妙的猛烈炮火,瞬时火力极强,放到当时的抗战环境下不可能的。


战争之王


前几日追了抗日谍战剧《密查》,是以1938年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中将高参宣侠父被害案为历史背景的。剧中无论是西安行营主任、军方(第17军团)、军统和中统特务们,都称呼蒋介石为“总裁”,这是非常离谱的叫法。纵观这些年的抗战剧和谍战剧中,对蒋介石的称呼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历史错误的一塌糊涂,也没个军事顾问给把把关,今天就给这些导演和编剧们普及一下。



蒋介石在国民党政权里的职务是不断变化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其正式的称谓,也有内部约定俗成的叫法。从1926年起蒋介石担任北伐军总司令,仍兼黄埔军校校长,1927年8月第一次下野,复出后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并当选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和国民政府主席,直至1931年底第二次辞职下野。在这五年时间里,他的官方称谓应为“蒋总司令”或“蒋主席”。

他下野期间林森代理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1932年初第二次复出后,考虑多方面因素并未拿掉林森,而是出任改组后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并掌握实际权力,因此国民政府主席始终由林森担任,一直到林森于1943年辞世,蒋介石才重任国民政府主席。抗战胜利后他把“行营”改成“行辕”就是此意,前者是代表军委会的委员长行营,后者是“国民政府主席行辕”。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中常会”曾经推举蒋介石为海陆空大元帅,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统帅部,并授权蒋介石组织战时大本营行使统帅权。但蒋介石经过考虑认为,中日之间并未宣战,不应设置大本营,因此这个“大元帅”只当了20天就无疾而终了。其后将军事委员会扩建为抗战最高统帅部,委员长行使全国军队最高统帅之权。

而所谓“总裁”的名头始自1938年4月,国民党四中会议选举蒋介石为国民党总裁、汪精卫为副总裁,但这个职务在当时并未广泛使用,原因有二:其一这是国民党的党内职务,不宜应用于政府和军队的官方称呼中;其二时间已严重滞后,在此之前委员长的称呼已经叫开。



因此从1932年到1943的十二年间,尤其是抗日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蒋介石的正式职务和称谓都是“蒋委员长”,或许也有部下简称为“委座”,但此事缺乏考证。像《密查》里的中统叫叫总裁还说得过去,西安行营、野战部队军事主官和军统特务们,称呼“总裁”是不合规矩的,因为这些都是“军事委员会”的下属单位。

《密查》的历史背景发生在1936年的西安事变和1938年的“宣案”时段,之所以说西安方面的军政人员称蒋介石为“总裁”非常牵强,是因为这个党内职务虽然听起来很牛,但在当时其实没什么了不起,国民党的“党权”也不在蒋的手中,他也不甚稀罕,正确的称谓就是“蒋委员长”,名称虽不拉风,却是战时最高统帅的专称。



蒋介石真正并且必须称为“总裁”则实在是源于无奈,即1949年元旦第三次下野时,他辞去了“总统”一职,由李宗仁代之,而军事委员会也在抗战胜利后取消(改组为“国防部”)。蒋介石等于是没有了任何官方职务的一介平民,但是他又要出来活动和搞事情,怎么办呢?只好摆出了党内职务“总裁”,但这个职务并非国家元首的含义。

1949年10月在广州的一次谈话中,对蒋幕后操盘早已怒火中烧的李宗仁上来就说:“今天我是以国家元首的身份与你谈话的”,蒋介石也得正襟危坐。因此,非到万不得已蒋介石是不会启用“总裁”这个字号的,它对于领导政府和军队终究是名不正而言不顺,也因此从1949年年底开始,蒋介石不断派人过话、甚至让白崇禧相劝,希望李宗仁主动辞去代总统之职把位子还给他。



李宗仁既不辞职也不赴台,蒋介石无奈于1950年操纵选举给自己恢复了“总统”职务,并且一口气连任四届。而所谓的“总统”是1948年国民政府搞什么“行宪”的产物,它既是政府首脑也是武装部队总司令。但在大陆期间,蒋介石的这一官方称呼仅用不了不到一年,不过《北平无战事》考察的很仔细,发生在1948年的事情,称呼“总统”是准确的。

所以说,抗日剧中对蒋介石和军事最高当局的称谓,只能是委员长和军委会,居然还看过有称为“国防部”的抗日连续剧(比如特种兵深入敌后等等),这完全是闭着眼睛乱喊。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若干非正式称呼,比如黄埔嫡系将领惯称“校长”,身边幕僚私下里以“老头子”代称,而美国人史迪威的称谓最为刻薄:“花生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