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雁塔,為什麼叫“大雁塔”?是因為什麼得名?

在長安


大雁塔坐落在唐長安城晉昌坊的大慈恩寺內,也就是今西安市和平門外,和唐代大明宮遺址遙遙相望。

在經歷了1300 多年的風雨侵襲和戰火劫難之後,六朝古都西安的眾多宮館樓臺,已然淹沒在了歷史長河中,唯有大雁塔仍然昂首挺立,在世事鉅變中笑看滄海桑田。

(大雁塔鳥瞰圖)

那麼,大雁塔上並沒有大雁住在上面,而且又不在險峰之上,沒有大雁飛過。這座塔,為什麼叫“大雁塔”呢?

先說“塔”,在我國曆史上,原本無“塔”,更沒有關於“塔”的文字。直到漢明帝時期,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在佛經的傳播下,才有了“塔”“佛塔”“寶塔”等稱謂。在《說文解字》中,“塔”被解釋為“西域浮屠”,於是後人多把“浮屠”稱作佛塔。

隨著佛教的日益興起,佛塔也越建越多。最初的佛塔功能單一,只用於供奉或收藏佛骨。發展到後來,佛塔才被用於供養佛像、收藏佛經或保存僧人遺體。

大雁塔的修建及得名,也正是和唐代佛教興盛有直接的關係。

盛唐時期的長安,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經濟最為發達,文化最為繁榮,開放程度最為全面的城市。據記載,當時的長安城內有各種寺廟80多座,僧侶數千人。

貞觀二十二年,太子李治為其生母文德皇后祈求冥福,報答慈母養育之恩,將隋朝修建的無漏寺,改建成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取名“慈恩寺”。

建成後的慈恩寺,地處長安城東南的晉昌坊,佔地近400畝,相當於整個晉昌坊面積的一半。“重樓復殿,雲閣禪房凡十餘院,總一千八百九十七間”,可容納僧侶近400人。

慈恩寺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它遙望終南,俯瞰曲江,煙水明媚,風景秀麗。寺內還留有當時著名畫家閻立本、吳道子等人的不少壁畫,這些都為慈恩寺增色不少。

(玄奘劇照)

在玄奘西行取經歸來後,為表彰他為佛法傳播所做的卓越貢獻,提高慈恩寺的知名度,朝廷詔令玄奘及其隨行僧人從弘福寺移居慈恩寺。據相關文獻記載,玄奘一行進駐慈恩寺之時,朝廷舉行了隆重的儀式,不但用了近千輛彩車開道,數百個傘蓋、佛像殿後,還邀請了長安城內的所有僧侶沿途誦經。

整個長安城內萬人空巷,百姓爭相目睹這一宏大場面。就連皇帝和後宮妃子,以及皇子等都登上城樓觀看。

玄奘到了慈恩寺後,一心撲在翻譯經書上,同時還創建了大乘佛教法相宗。但同時,玄奘又面臨另一個難題,那就是從印度帶回來的大量佛經和佛舍利保存困難,“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兼防火難”。

於是,公元652年,玄奘向唐高宗附圖表上奏,請求在慈恩寺端門之陽,造石塔一座,妥善安置經像舍利。

唐高宗最初認為工程太過浩大,加上財力困難等原因,予以了否決。後經玄奘多次上奏,高宗終於恩准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五級磚塔。

玄奘親自主持了這座佛塔的修建,他依照西域佛塔的形式,磚表土心,只修了五層,並取名為慈恩寺塔。在其後的數十年間,這座塔一直叫做慈恩寺塔,或者稱之為慈恩寺浮屠。

(唐高宗劇照)

那麼,慈恩寺塔又是如何變成了現在的大雁塔呢?

關於大雁塔的得名,歷來有很多種說法。

其一,源於佛教的傳說。

據唐代高僧道宣在《釋迦方誌》一書中說,“帝釋峰前有雁塔,其緣乳經”,具體出自於《大唐西域記》中“雁為比丘落命”的故事。

故事說,佛教在印度原分大乘、小乘兩派,大乘吃素,小乘是原始落後的教派,所以開三淨食,也就是喜食三種淨肉,而慈恩寺僧眾恰好修習小乘法。

一天,該寺的飯僧由於沒有弄到肉而唉聲嘆氣,時有比丘見天空雙雁飛鳴,遂思念:“若得此雁可充飲食。”忽有一雁墮地下自隕。眾曰:“此雁垂誡,宜旌彼德。”大雁的這個舉動,讓全寺僧人大為感動。他們為了紀念這隻據說是菩薩化身的大雁,改信了大乘教, 並將慈恩寺塔改名為大雁塔。

自唐神龍年以來,凡進士及第,皆列名於慈恩寺塔,謂之“雁塔題名”。這是因為唐朝的進士十分難中,每次參加考試的考生多達數千人,而及第者往往只有十幾人。

因此,但凡進士及第的學子,往往難掩心中喜悅之情。

相傳,在神龍年間,有一位學子考取進士後,興奮地跑到慈恩寺下揮毫潑墨,將自己的名字寫在了塔身上。至此後效仿者眾多,成為一種時尚,並受到皇家的推祟與肯定。就連大名鼎鼎的詩人白居易,在20歲中進士後都欣喜若狂,情不自禁地在慈恩寺下賦詩:“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這種活動後來被朝廷定為正式的官方儀式,凡是錄取進士的學子,皇帝都要親自在慈恩寺塔南邊的曲江賜宴,然後新科進士們“皆於雁塔下題名”。

就這樣,隨著後來“雁塔題名”這一典故的出現,以及活動的固定化,“雁塔”也就逐漸成為慈恩寺塔的固定稱呼。到宋代時,已將慈恩寺塔明確地稱為“雁塔”了。

後來,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因此慈恩寺塔又被叫做大雁塔,薦福寺塔稱為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參考資料:《大唐西域記》《舊唐書》)


張生全精彩歷史


第一種說法:

        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為報答慈母恩德,奏請唐太宗敕建佛寺,賜名“慈恩寺”。建成之後,迎請高僧玄奘擔任上座法師,玄奘在此創立了大乘佛教的法相宗,於是慈恩寺成中國大乘佛教的聖地。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從天竺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奏報唐太宗在慈恩寺裡面建一佛塔,恩准後主持修建了後稱的大雁塔。唐顯慶元年(656年),唐高宗御書《大慈恩寺碑記》,從此寺名為“大慈恩寺”,該佛塔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大慈恩寺塔”。另外,佛塔又稱雁塔,於是大雁塔就有大乘佛教和大慈恩寺名中的“大”的含義。

第二種說法:

        玄奘在西行途中,有次在沙漠腹地,不小心打翻隨身攜帶的水壺,飢渴難耐,在這緊要危急關頭,一群大雁飛來,玄奘跟著大雁領引來到一片綠洲,找到水源,這才得以倖免於難。回到大唐後,為報答並感恩菩薩化身指點迷津的這群大雁,也為了存放帶回來的經書佛像,玄奘奏請唐太宗建造佛塔,後人稱大雁塔。於是,大雁塔就有大雁的含義。

第三種說法:

要先知道佛塔為什麼叫雁塔,有幾種說法:1、在古印度,佛教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吃素,小乘不忌葷腥。有天,信奉小乘的印度摩揭陀國一寺院沒有肉吃,寺廟僧人就說:今天沒有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會知道並幫助我們。剛說完,空中就掉下來一隻大雁,大家就領悟這是菩薩顯聖捨生佈施,也是來教化我們的。於是,在雁落的地方,和尚僧人就建造一座五層高的塔來紀念大雁,名為雁塔。此後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2、與佛祖釋迦牟尼曾化身為鴿救生的佛教故事有關。唐人崇雁,通常以雁泛指鳥類,因而得名雁塔;3、古印度迦藍佛曾“穿石山做塔五層,最下面一層作雁形,謂之雁塔。”玄奘設計建造的這個塔就採用了這種形制。所以,玄奘修建的佛塔也叫雁塔(就是慈恩寺塔),後來,同在長安的薦福寺內又修建了一座稍小的雁塔(就是薦福寺塔),一大一小,均叫雁塔,於是後來人們慢慢把前者稱大雁塔,後者稱小雁塔。這裡的“大”就是和“小”相對應的含義。


悠遊隨記


大雁塔座落在大慈恩寺內,大雁塔可謂是名聞天下,廣為人知,大雁塔由於座落在大慈恩寺內,所以大雁塔也叫做大慈恩寺塔,說西安現如今最著名的古塔之一,同時也被譽為西安古城的象徵,所以大雁塔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就有很多的說法,我就簡單的來說一下。

1.在文明古國印度伽藍佛曾“穿石山做塔五層,最下面一層作為雁形,魏之雁塔。”所以玄奘法師就用這樣的情況製成塔制。

2.釋迦摩尼佛在拯救眾生的時候如:“化身救鴿”唐代人又喜歡雁子所以又用雁代替,就把塔取名為大雁。

3.玄奘在取經途中曾經被困於沙漠,是一隻大雁給他引路帶出了沙漠,所以玄奘為了感謝它,取名為大雁。

4.就是佛教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不忌葷腥,小乘佛教的僧人有次買不到肉做飯,這天也剛好是菩薩佈施日,天空突然掉下一隻大雁,僧人大吃一驚,瞬間頓悟,於是在此地修建了佛塔名字叫做大雁塔。






鵬正


我國的佛塔多數是塔隨寺名。大雁塔當初就叫慈恩寺塔,小雁塔則被稱為薦福寺塔。

佛教對雁十分尊崇,僧人在講堂列隊,叫雁行;恭敬肅立,叫雁立;佛堂被稱為雁堂或雁宇。大雁塔的名稱可能來自於玄奘在印度時見到的一座同名佛塔,即位於王舍城東的亙娑塔,“亙娑”是“雁”的音譯。據說住在那裡的僧人原本是信小乘的,允許吃三淨肉(三淨肉需具備三種條件:第一、眼不見殺;第二、耳不聞殺;第三、不為己所殺)。一天,有個僧人見一群大雁飛過,就開玩笑說:“今天眾和尚沒肉吃了,菩薩該知道我們餓呀!”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就從雁群中飛出,墜落在這個僧人面前。和尚萬分悲慼,遍告寺內眾僧,聞者都說:“這是如來佛在相機誘導教化我們。這隻雁警戒教導的恩德,應該永遠記取,傳頌千古。”於是葬雁建塔,從此改信大乘,不再吃肉。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講述這個故事時,字裡行間的褒貶十分明確:褒大乘,“大乘者正理也”;貶小乘,“小乘漸教也”。玄奘在大慈恩寺建塔時,很可能是為了宣揚大乘佛教而稱之為雁塔。不過從史籍和當時人的詩文中看,稱其為“慈恩寺塔” “茲恩塔” “茲恩寺浮屠”的更多。最終“大雁塔”壓過“慈恩寺塔”,應該是因為被稱為“天下間第一流人,第一等事”的“雁塔題名”。

從唐中宗神龍年間(705—707年)開始,凡新科進士及第後,必到慈恩寺塔下舉行轟動京城的題名活動。天下學子無不以“雁塔題名”為夢想和榮耀,以至於先是在塔內壁上題名,內壁題滿又在塔院四壁和塔旁小屋中題。僅在唐代的8000餘名進士中,約有五、六千名曾題名大雁塔。可惜,當年盛況已無緣得見,唐代題名碑和墨跡皆毀於天災和人禍。


國家人文歷史


位於市區南部大慈恩寺內,也稱大慈恩塔。古都西安的象徵,由玄奘法師(唐僧)親自督造。唐代長安城最宏偉的皇家寺院,玄奘法師曾在這裡待了十幾年。來這裡瞻仰玄奘法師頂骨(頭蓋骨)舍利。整個建築氣魄宏大,造型簡潔穩重,比例協調適度,格調莊嚴古樸,是保存比較完好的樓閣式塔。在塔內可俯視西安古城。

大雁塔南廣場建在大慈恩寺前面,廣場上的標誌性建築是玄奘站立雕像,大雁塔南廣場第一要看的就是玄奘法師的雕塑。喜歡《西遊記》、喜歡歷史、喜歡佛學的人,一定要來此地瞻仰玄奘。慈恩寺是玄奘譯經的場所。慈恩寺也是佛教8大宗派之一法相宗(慈恩宗,唯識宗)的祖庭。

廣場上玄奘大師的雕塑莊嚴肅穆,背後是大慈恩寺的大門,聳立的大雁塔是最莊嚴的背景,周邊建設了一片景觀帶,旁邊還有一片陝西民俗大觀園的雕塑區,有一些展示陝西的民俗的雕塑,欣賞一下很有趣。兩側的公園建成時間好像並不太長,但栽種的樹木已經成蔭,在這裡遊覽或者小坐休息休息都不錯。

周圍有園林綠地、花崗岩鋪地和水面過橋等設施,是當地市民休閒放鬆的常去之處。這裡還是拍攝大雁塔的絕佳之地。愛攝影的朋友們可以挑萬里無雲的時候去,掌握好角度,可以拍出大雁塔在夕陽下的剪影,美輪美奐。

大雁塔南廣場北面有大慈恩寺。夏日裡,一到傍晚,許多市民和遊客三三兩兩、成群結隊,來到南廣場休閒娛樂,納涼聊天。周圍還有著名的陝西曆史博物館,以及大唐芙蓉園、大慈恩寺遺址等若干個遺蹟公園,景點還是比較密集的。

大雁塔正對面就是大唐不夜城,陝西的各種麵食、肉夾饃、涼皮等小吃應有盡有。飯後可以順著大唐不夜城溜達溜達。華潤萬家旁邊的“小婉宮坊”冰淇淋很好吃,推薦。夜景漂亮,晚上去廣場散步看噴泉;廣場都有許多仿唐建築,南廣場有玄奘雕像和大唐不夜城;西邊是聚集了咖啡、酒吧、飯館。

大雁塔廣場是開放性廣場,面積很大,有水景噴泉、文化廣場、園林景觀、文化長廊等,遊人很多,是休閒的好地方。


澎湃視野


  西安大雁塔因何得名?

  經歷千年風霜、至今矗立在西安的大雁塔,也曾經俯瞰著隋唐長安那座歷史上的偉大都市。它是中國中古時代帶有強烈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色彩的輝煌文明的見證者,也是佛教在亞洲興起與傳播這一世界脈絡的重要地標。它的建立,在某種意義上是中土的長安崛起成為新的世界佛教中心的象徵;同時,從這裡出發,佛教橫渡東海,將佛光灑在日本列島上。它的宗教、思想、文化意涵,以及在整個人類文明起伏演進中的意義,清晰地刻畫在歷史的記憶裡。

  不過,歷史記憶又是如此的脆弱,以至於我們至今說不清楚為什麼這座偉大的佛塔,叫做“雁塔”。雖然名無固宜,約定俗成謂之宜,但“大雁塔”之得名,背後卻很可能存在被歷史記憶所湮沒的信仰與思想情節,而這些情節,將有助於我們理解佛教文明和中古中國文化本身。所以,本文看似討論的是雁塔,實際上討論的是佛教的域外思想因素和中國文明的關聯性——而這種關聯性可能在以往被忽略了。

  大雁塔的得名,目前最為學界認可和大眾稱道的,是玄奘《大唐西域記》所記其在印度所聞僧人埋雁造塔的傳說,其次是宋人張禮《遊城南記》引法顯《天竺記》有關達嚫國迦葉佛伽藍佛塔的有關描述。

  玄奘見到這座以大雁命名的塔,是否就意味著長安的大雁塔是仿製這座塔而來的呢?沒有任何文獻記載能夠證明兩者之間的關聯。只不過是近代以來的學者從《大唐西域記》中找出了這條記載,然後裁剪拼接到長安大雁塔的建塔緣由上去的。看似合理,實際上並不能坐實。從史源和邏輯上來說,也存在不能解釋之處。

  宋人張禮《遊城南記》顯然就並不知道長安的大雁塔和《大唐西域記》的這條記載有什麼關係,或者說即使到了宋代,上述觀點其實大家也並不買賬,甚至說,根本就不存在——其實,這種觀點是現代學術的產物。學術研究除了能夠呈現出新的歷史畫面,也可能會製造出並不存在的關聯、繪出並不存在的歷史畫面。從這個角度說,越是技藝精湛、思想豐富的歷史學家,其過於完美的結論越是值得警惕。

  張禮自己的解釋——或許並不是他的獨創,而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是把“雁塔”和法顯有關達嚫國的記載聯繫在一起:“其雲雁塔者,《天竺記》達嚫國有迦葉佛迦藍,穿石山作塔五層,最下一層作雁形,謂之雁塔,蓋此意也。” \n達嚫國就是《大唐西域記》卷十所說的“憍薩羅國”(Kosala),屬於中印度。《法顯傳》原文記雲:“從此南行二百由延,有國名達嚫。是過去迦葉佛僧伽藍,穿大石山作之,凡有五重:最下重作象形,有五百間石室;第二層作師子形,有四百間;第三層作馬形,有三百間;第四層作牛形,有二百間;第五層作鴿形,有百間。”

  顯然,張禮的引述似是而非,根據法顯的記載,此塔最底層為象形,並非雁形,反而第五層是鴿形。所以張禮的這一觀點遭到了學者的批評。不過也有學者認為,鴿雁同類,唐代習尚以雁為貴,凡言鳥者多以雁代之,故慈恩寺塔就以雁為名。其實,唐徐堅《初學記·道釋部》記載釋道安(312—385年)在襄陽檀溪寺造五重塔,正是對達嚫國伽藍的模仿,但是唯一的區別,就是“最下為雁形”。法顯親眼所見可能更為可靠,而有關信息傳入中土後,或有失真。但無論如何,達嚫國迦葉佛迦藍佛塔上有雁或鴿的符號大致是可信的。

  “雁塔”在中古時代被廣泛用於描述佛塔

  要理解大雁塔為何被稱為“雁塔”,首先必須釐清的是,它得此名甚晚,並非在建塔之初就命名為“雁塔”,而是後人追加命名的。玄奘本人並沒有把這個塔叫做雁塔。翻檢初、盛唐詩文、佛教文獻、官方文書等各類史料,這座佛塔主要的名字叫做“慈恩〔寺〕塔”、“慈恩寺浮圖(屠)”,因其位於慈恩寺西院,有時也被稱為慈恩寺西院浮屠,比如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詩、韓愈《長安慈恩塔題名》文、高適《同諸公登慈恩寺浮屠》詩等。

  中唐之前唯一將其描述為“雁塔”的記載,是中宗時代孫佺《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雲:“一忻陪雁塔, 還似得天身。” \n但這只是泛泛的用法,非常普及,比如同時期的沈佺期《遊少林寺》詩也描述少林寺佛塔“雁塔風霜古,龍池歲月深。”中唐之前慈恩寺並沒有“雁塔”固定說法,到了科舉制度興起,“雁塔題名”興起,使得雁塔之名流行開來。至於在雁塔前冠“大”字, \n則大約起於明代。明代科舉考試的文舉人和武舉人,仿照唐人故事,分別會聚於慈恩寺和薦福寺立碑留念,亦曰“雁塔題名”。因西安南郊有兩座雁塔,為便於區別,遂有大、小雁塔之稱。

  其實,“雁塔”作為一種對佛塔的描述性文字,在唐代非常普遍。比如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在其文字中不厭其煩地用“雁塔”描述各個寺院的佛塔,比如《益州綿竹縣武都山淨慧寺碑》、《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梓州郪縣兜率寺浮圖碑》、《梓州飛烏縣白鶴寺碑》、《梓州元武縣福會寺碑》等等,其中《梓州元武縣福會寺碑》(《全唐文》卷一八五)雲:“都人狎至,瞻雁塔而歡心;野老相趨,尋鹿園而頓顙。”稍晚一點的盧藏用《景星寺碑銘》(《全唐文》卷二三八)也用“雁塔分身,初疑踴出;蜂臺合勢,更自飛來”來形容景星寺佛塔;武三思《大周封祀壇碑(並序)》(《全唐文》卷二三九)雲:“心懸萬月,從雁塔而乘時;足馭千花,自龍宮而應運。” \n敦煌寫本P.3445是一篇詠贊法門寺真身舍利的五言詩。《偈》詩中稱法門寺真身舍利塔“神光分皎皎,雁塔起巍巍”。

  最值得注意的是武則天撰《大福先寺浮圖碑》(《全唐文》卷九八)描述大福先寺佛塔雲:“珠交夕映,綴星月之仙輝;寶鐸晨吟,韻宮商之逸響。于闐香像,盡寫龍龕;舍利全身,鹹升雁塔。經綸畢備,制度鹹修,既欣冥力之資,理藉神功之助。巍如地踴,邈若天開,齊壯觀於鐵圍,得規模於梓匠。”其實這裡已經點出了“雁塔”跟佛教舍利信仰的緊密關係,“雁”是跟佛教舍利信仰緊密相關的一種符號。

  從上述的史料分析,我們可以推斷三點:第一,“雁塔”早在慈恩寺那座今天叫做“大雁塔”的佛塔建造之前,已經被廣泛使用來指代佛塔;第二,在慈恩寺大雁塔建造之後很長的時期內,它並不叫做“雁塔”;第三,“雁塔”成為慈恩寺那座佛塔的專屬名稱,並不是玄奘賦予的。所以,從跟玄奘有關的文獻中裁剪一段記載來推斷大雁塔的得名,從邏輯上並不成立。如果要解釋為什麼慈恩寺大雁塔被叫做“雁塔”,可能需要解釋的不是單個的塔為什麼叫做雁塔,而是為什麼“雁塔”在中古時代被廣泛用於描述佛塔。這就是本文試圖解釋的問題。

  “雁”在佛教信仰中的真實意涵

  中古時代稱佛塔為“雁塔”,其根源性的原因,在於“雁”(桓娑,hamsa)和佛教的密切關係,而不是跟哪座具體的佛塔有什麼因緣。除了籠統地講雁王本生(Hamsa-Jataka)之類的故事之外,我們必須回到討論“雁”(玄奘所謂更“亙娑”、中文文獻多作“桓娑”、即可hamsa)在佛教中的真實意涵。

  (1819-1899年)將其梵文翻譯為“雁”、“天鵝”、“火烈鳥(falmingo)”等等。在西方學界,其最經常被理解的對應物就是“天鵝(Swan)”,所以也通常翻譯為“天鵝”。比較例外的是福斯保爾(N. \nFausboll)翻譯《法句經》時,將“hamsa”(中文的“桓娑”)都用“anser”。一詞來對譯。Jean \nVogel在1952年質疑是否hamsa就是天鵝,其主要的依據是,在現代的印度,天鵝是極其罕見的,反而印度的斑頭雁(Anser \nindicus)非常普遍。他認為,之所以西方和印度學者傾向於把“hamsa”翻譯為“天鵝”,是因為天鵝在意涵上顯得更加文雅。

  然而,最近幾年,又有學者提出反面意見,認為印度是有天鵝的。比如鳥類學家Paul Johnsgard、Peter \nScott都指出,印度的西北喜馬拉雅地區確實是疣鼻天鵝(mute \nswan)的遷徙地。2003年,學者們確認了在西北印度、東北巴基斯坦,尤其是克什米爾和巴基斯坦的南部部分地區是疣鼻天鵝的棲息地。然而,天鵝這個物種也可能是從不列顛引進的,古印度並沒有天鵝。

  雖然hamsa或者說中文文獻裡的“桓娑”到底是斑頭雁還是天鵝,尚有一點爭議。但是毫無疑問,這個跟佛教教義密切相關的聖鳥被介紹到中國並被逐步融入漢文語境的時候,“雁”成了它的主要翻譯。如果hamsa的原型是斑頭雁,那麼現在矗立在西安的大雁塔,更好的英文翻譯就是“Anser \nPagoda”,而不是“Wild Goose Pagoda”(野鵝塔,“鵝”在英文裡帶有蠢笨的意思,比如turn geese into \nswans,把蠢鵝說成天鵝,意思是言過其實)。當然最好的翻譯應該是“Hamsa \nPagoda”(桓娑塔),“雁”最初就是玄奘等中土人士從“Hamsa”翻譯過來的。

  桓娑(Hamsa)是吠陀時代主神梵天(Brahma)的坐騎,在印度教裡它象徵著梵天。在不二論(Advaita \nVedanta)哲學裡,這種鳥生活在水邊但是羽毛卻並未被水打溼,因此被用來形容生活在充滿物慾的世界裡但是卻不被這些表象所玷汙。在印度哲學和文學中,大多數情況下,桓娑代表著個體的靈魂或者精神,或者是宇宙精神(在佛教中,多數指佛陀本身或者佛陀舍利)、最終現實(ultimate \nreality)。在佛教中,Hamsa的飛翔象徵著跳脫六道輪迴(samsara)。

  桓娑作為一種精神符號和裝飾元素,在印度和東南亞被廣泛使用。在犍陀羅藝術中,桓娑也常常出現。在許多佛教藝術中,hamsa跟釋迦牟尼佛的形象連在一起,也用來象徵佛法的神聖,在一尊犍陀羅佛陀立像上,桓娑的淺浮雕圍繞著佛陀;更多的時候,其出現在跟佛陀舍利供養有關的器物上,比如舍利容器、佛塔等,顯示它跟跳脫六道輪迴、涅槃等主題有關。現在,讓我們沿著絲綢之路回到犍陀羅,尋找大雁塔的思想和信仰的根源。

  出土文物中的桓娑形象

  1、 塔克西拉(Taxila)

  1861年,在塔克西拉出土了一個圓形的石質罐子,在罐子裡發現了一件水晶製成的、桓娑(Hamsa)形狀的舍利容器。同時出土的還有一件大約3英寸長的、帶有銘文的金葉,即學界所謂的“塔克西拉文書”(Taxila \nscroll)。時代大約是公元1世紀前後。

  石質罐子和水晶舍利容器在1867年被康寧漢(Cunningham)送給了大英博物館,至今仍藏於該館。但是那件帶有銘文的金葉卻消失不見了,不過上面的銘文獲得瞭解讀,意思是:“Sira在桓娑(形的容器)中保存一片佛祖的舍利,〔以此功德,〕祝願父母獲得〔更好的〕重生。”這一水晶舍利容器顯然和佛教的舍利信仰有關,而舍利容器的造型選擇桓娑,也清晰地解釋了桓娑作為重要佛教信仰符號的意義。

  2、 畢馬蘭(Bimaran)

  1833到1838年左右,英國探險家Charies \nMasson在阿富汗的賈拉拉巴德(Jalalabad)西部畢馬蘭村(Bimaran)的一座佛塔遺址(編號2號佛塔)中發掘了一個鑲嵌紅寶石的金制舍利盒。現藏大英博物館。時代比較可能屬於公元1世紀前後。其銘文翻譯過來大體意思是:“Mumjavamda之子Shivaraksita的神聖供品,以眾佛之名,供奉佛陀舍利。”

  這一舍利盒高7釐米,出土時已經沒有蓋子,盒子底部中央為蓮蓬紋,繞一週八瓣蓮花紋。盒外壁上端和下端分別鑲嵌形狀不太規整的紅寶石12枚和15枚,中部為8個浮雕人像,分別立於連拱門之內,可以明確為佛像的至少有2尊,其特徵是,頭後有圓形項光,頭頂為束髮肉髻,睜眼,穿通肩衣,圓領,右手在胸前呈無畏印狀,左手在腰間似握衣角。佛兩側各有一脅侍,是帝釋天(Indra)和梵天(Brahma),除此之外,還有兩個貴族供養人。佛陀造像穿希臘袍服,並且採用希臘塑像的單足支撐姿態(Contrapposto)。這件東西可視為是犍陀羅希臘式佛教藝術(Graeco-Buddhist \nArt)的珍品。

  值得指出的是,在畢馬蘭舍利舍利函的上部,在每個連拱門之間,都刻畫了一隻伸展翅膀的類似雁形的鳥,若結合其他舍利容器,我們可以推斷,這裡展現的依然是桓娑。桓娑在這裡的意涵,應該跟其他地方出土的舍利容器上的符號一樣,代表著跳脫六道輪迴等佛教教義。

  3、 白沙瓦(犍陀羅故地、貴霜舊都布路沙布邏Purusapura)

  貴霜迦膩色伽統治期間,布路沙布邏(Purusapura,今天巴基斯坦白沙瓦)成為帝國首都和佛教中心。迦膩色伽所建造的迦膩色伽大塔,或者漢文史料中的“雀離浮圖”,很可能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並且保持這個記錄達數百年之久。

  當西行巡禮的僧人從阿富汗的高山下到犍陀羅平原時,最震驚的莫過於看到這座宏偉的佛教建築。法顯、玄奘等都記載了這座偉大的佛塔。《洛陽伽藍記》稱之為“旭日始開,則金盤晃朗,微風漸發,則寶鐸和鳴。西域浮圖,最為第一”。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這座位於健馱羅國的佛塔,“基趾所峙,週一裡半,層基五級,高一百五十尺,……復於其上更起二十五層金銅相輪,即以如來舍利一斛而置其中”。

  1908年9月和1910年11月,D. B. \nSpooner博士帶隊在白沙瓦郊外的Shāh-ji-Dherī發掘了雀離浮圖的遺址,這座大塔從發掘的情形看,呈現出十字的外觀,直徑達87米,底座周邊裝飾著繁複壯麗的灰墁圖景。迦膩色伽大塔塔基的細部,裝飾著禪定的佛陀。這些雕塑大概是有文字記載的最後一次重建,也就是公元7世紀重建後留下來的。照片是大英圖書館所藏(編號:The \nBritish Library Board,Photo 1006/2,746)。

  從塔基底座正中的地宮中發現了迦膩色伽舍利容器(The Kanishka casket或者叫Kanishka \nreliquary)。這一青銅鑄造的舍利函,高18釐米,直徑12.7釐米,保存在白沙瓦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存有一個複製品。根據銘文,其時代一般被定為公元127年(東漢永建二年,六月,西域長史班勇、敦煌太守張朗討平焉耆,這一年,鄭玄出生),也即迦膩色伽即位元年。其佉盧文銘文包含的主要內容是:“為了接受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in)諸師,此香函為迦膩色伽大王(Mahārāja)供養的功德禮物……在迦膩色伽城(Kanishkapura,應該即Purusapura,漢文史料中的布路沙布邏。可見此城曾經以迦膩色伽的名字命名)。以此功德祝願眾生福德圓滿……”

  這一舍利函的下半部中間的雕像是佛陀,被帝釋天和梵天所護持。最下部一般認為是體現的貴霜君主的形象。舍利容器的蓋子邊緣裝飾了一圈飛翔的桓娑,象徵著從六道輪迴中跳脫,這也是佛教的一種最基本的理想。有一些桓娑嘴上噙著象徵勝利的花環。

  4、 犍陀羅佛像上的裝飾物

  2013年三月在紐約洛克菲勒中心拍賣的一件健馱羅佛像,最終以60萬美元成交。這是一件非常罕見的青銅佛陀立像,犍陀羅和斯瓦特(Swat)地區,5—7世紀。高36.2釐米。最初屬於東京私人收藏品,之後輾轉換手,2004年—2013年保存在紐約的私人藏家手中。在佛像的四周,罕見地裝飾著一圈的淺浮雕的桓娑。這是在所見到的健馱羅佛像中極少見的類型。作為象徵靈魂和再生的桓娑,在這裡象徵著佛教對跳脫六道的追求。這一符號,正如我們在前面討論的那樣,在健馱羅佛教藝術中非常常見。

  5、 帶有桓娑符號的耳塞

  公元1世紀,金質,犍陀羅,今巴基斯坦。直徑2.7釐米。1987年由Samuel Eilenberg捐贈,編號1987.142.290a,b。

  6、 于闐(Khotan Kingdom)

  桓娑作為重要的宗教符號,也出現在於闐。由Rogers基金會捐贈,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所藏編號為30.32.8的彩色浮雕,長寬分別為19.1釐米和16.5釐米,表現的是帶有花冠狀尾翼的桓娑(Hamsa),出土於新疆和田和葉城之間的帕爾漫(Pialma),屬於公元6—7世紀的于闐王國。

  這塊帶有桓娑形象的浮雕,是一座佛教寺院內部牆壁裝飾的一部分,可以揣測,這隻桓娑並非一隻,而是如其它佛教遺蹟所見的桓娑一樣,是一長串聖鳥中的一隻。這一長串的桓娑,很可能是圍著四面牆壁的下沿,劃出一個神聖的宗教空間。對佛教寺院而言,桓娑所代表的佛教意涵,應該和中亞出土的舍利容器、佛陀雕像上的桓娑是一致的。大都會博物館同時也保存了這塊桓娑浮雕上面的邊緣裝飾物,這是一塊寶珠樣式的框,編號30.32.10,長寬各19.1釐米和7釐米。可以想見,這一裝飾框也是圍著桓娑形成整體的裝飾。

  于闐是西域重要的佛教中心,對中土佛教有重要的影響。貞觀十八年(644),從印度取經回國的玄奘,途經于闐,在此停留七、八個月,受到熱誠的招待。我們並不能確定玄奘在於闐是否看到過被桓娑圖樣裝飾的佛教寺院,更無法知道是否玄奘曾在這一隻桓娑面前停下腳步,但是可以合理推斷的是,在玄奘停留于闐的時候,于闐的佛教寺院,的確曾用桓娑裝飾了寺院的建築。武則天撰寫的《大福先寺浮圖碑》記載了于闐佛教裝飾對洛陽大福先寺佛塔的影響:“于闐香像,盡寫龍龕;舍利全身,鹹升雁塔。”

  6、 克孜爾69窟後甬道,涅槃像身光特寫

  在庫車石窟天象圖中,描繪有立佛像和數量眾多的飛鳥,也是hamsa。我們這裡舉一個克孜爾石窟的例子,證明桓娑成行飛翔的形象也廣泛見於中國的新疆地區,不論是龜茲、還是于闐,都看到了類似的形象。

  從印度本土,到大乘佛教興起的犍陀羅地區,桓娑作為跟佛陀、涅槃、重生、舍利供養等佛教意涵緊密相聯的符號和形象,沿著絲綢之路一路東進。一方面體現在佛教藝術和建築上,不論是佛教雕塑、壁畫、舍利容器,我們都看到了桓娑成行飛行的形象;另一方面,作為重要的概念,“桓娑”被翻譯為“雁”進入中土佛教的話語系統,佛塔(塔的本意就是墳墓)作為保存佛陀舍利的神聖空間,如舍利容器一樣,也就被冠以“雁塔”的名稱。

  這一名稱,並不被西安大雁塔所專有,也跟具體的某個僧人無關,它所植根的,是佛教最基本的信仰和思想傳統,閃耀著中外文化交流的光芒。我們看到武則天在洛陽為佛塔撰寫碑銘時,提到的“舍利全身,鹹升雁塔”,看到玄奘修建慈恩寺浮圖(即“大雁塔”)時,其所謂模仿西域制度,並且“相輪露盤”、“層層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萬餘粒”,就明白其中的一些關聯。而且慈恩寺大雁塔的一些描述,跟玄奘對迦膩色伽大塔(雀離浮圖)的描述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後者是“其上更起二十五層金銅相輪,即以如來舍利一斛而置其中”。


資質管家


椐雁南飛這歌詞推理,雁家在南邊,雁想家了,就南飛。給塔起名和認塔名的人的老家在南邊,想老家,回不了,只能想上塔看看老家的方向,以解相思苦。南音通難。雁難飛就有雁不怕困難,飛越苦難命運,直通天堂,化身綵鳳。成為救苦救難的聖鳥。每個能看見大雁塔的人和看不見大雁塔的人都應以大雁為榜樣,不怕困難,化身綵鳳,成鳳之後,也要救苦救難。


小太極猴劉永明


西安是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從公元11世紀起先後有15個朝代在此建都……大雁塔是唐高宗為安置玄奘由印度取來的佛經而專門建造的 因建在慈恩寺內 故稱慈恩塔,然慈恩寺在唐未遭遇戰亂,戰火燒燬了整座廟宇 倖存的是這座慈恩塔,在明清時期為了紀念唐玄奘的取經功績 重新修建了寺院,由於廟宇四周大雁紛飛棲息,給原有的自然景觀增添了錦繡,所以改名為大雁塔 ,(寓意是發祥之地)。


ssl旅途愉快


身為一個喜歡歷史的西安人當然是知道的,在西安大慈恩寺內的大雁塔,是唐高宗為其母親追薦冥福而建,原叫慈恩寺塔,因《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摩揭陀國有一僧寺有群鴻飛過,忽然有一雁摔下來死了,僧人認為雁即菩薩,應埋葬大雁建塔紀念,大慈恩寺主持玄奘為保護由印度帶回的經藉,由唐高宗資助而建起此塔。取名大雁塔。


秦鄂滬



在摩伽陀國的因陀羅勢羅婁河山中,有雁塔,相傳雁投身欲開悟小乘教徒,也許這一記事就是雁塔名稱的出處。



楊鴻勳繪大雁塔初創形制

相傳很久以前,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的一個寺院內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淨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到群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隻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眾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於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並取名雁塔。


玄奘於629年至645年間,在印度遊學時,瞻仰了這座雁塔。回國後,在慈恩寺譯經期間,為存放從印度帶回的經書佛像,於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磚塔,這座塔就叫雁塔。名稱延續至今未變。而塔名的來歷是這樣的:大雁塔是玄奘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故沿襲印度塔之原名。塔名前加一“大”字是代表大乘佛教的意思。


新建佛塔名雁塔,由於後來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因此慈恩寺塔又被稱為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稱為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最初的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玄奘法師親自主持建塔,歷時兩年建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