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蓝玉20万兵马,并与胡惟庸、李善长一起反朱元璋,能成功吗?

用户110736411203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本身这个题目还有待推敲,如若是在胡惟庸案时,蓝玉、李善长和胡惟庸三个人一起率领20马兵马反朱元璋,这不用说他们仨就会像许多大佬们回答的那样不能成功,因为那个时候的蓝玉还没有太大的威信,而朱元璋才刚刚开始大肆杀戮开国功臣,许多人对他还是服服帖帖。今天观景就大胆的假设一下,他们仨一起反朱元璋的时间是发生在蓝玉案时他们能成功吗?


太子朱标的英年早逝,对朱元璋打击很大,他开始清理对皇权有威胁的人物,以保证皇太孙能顺利接班

朱元璋在胡惟庸案时就开始杀戮开国功臣,除了胡惟庸本人之外,牵连甚广,就连被朱元璋比喻为汉初萧何的李善长也被杀,可见朱元璋的心狠手辣。1392年,太子朱标突然逝世,让大明王朝振动了国本,朱元璋因此变得更加暴虐,杀伐手段更加果断。原来朱元璋给朱标配置的辅佐班底都被他一一清理,同时凡是对皇太孙朱允炆构成威胁的都被朱元璋以各种理由一一清除,得以善终的明朝开国功臣寥寥无几。这也是后来朱棣反朱允炆可以成功的原因所在。朱元璋的所作所为到了后期是极其不得民心的,杀戮开国功臣一直都是他的污点。


蓝玉、李善长以及胡惟庸如若在朱元璋大肆杀戮开国功臣时反抗会成功吗?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仨人的身份可不简单,李善长是大明王朝的第一任宰相,是朱元璋身边的重要谋士,智勇双全的他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功劳很大,被誉为比肩汉代萧何。胡惟庸是最后一位宰相,很有才学,因此很是得到朱元璋的赏识。胡惟庸独揽朝纲后,就开始打击异己,结党营私,到了后来胡惟庸甚至有了逆反心理,被眼里揉不进沙子的朱元璋斩草除根。而我们的蓝玉同学,则是在明朝开国后,才大放异彩。他有勇有谋,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官拜大将军,他在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因此名震天下。

  • 他们仨人在一起,你还别说肯定不是一加一再加一等于三那么简单。以李善长和胡惟庸的人脉再加上蓝玉统领明朝军事力量的能力,他们仨反旗一举,还真会有很多迫于朱元璋威严不敢造次的大臣揭竿而起,因为大家都害怕被朱元璋找茬给杀掉,谁不想安享晚年,谁不害怕被无缘无故给杀掉?
  • 朱元璋晚年已经不再是和他的哪些兄弟们一起打天下时的朱元璋了,这个时候的他已经不再讲人情世故,不再是一个人人都敬仰的统帅,而是一个为了保证自己利益不择手段的暴君,因此在他后期民心有所松动。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蓝玉他们如果以20万兵马起事,以李善长的精明和胡惟庸的才干,可以想出很多种师出有名的理由,比如反抗暴君等。同时李善长还将是蓝玉身边的军师,而胡惟庸则可以坐镇后方负责搞后勤工作。

终上所述,如果蓝玉等人能戒骄戒躁,同时约束部下搞好和老百姓的关系,以及拉拢朱元璋身边的大臣们,这哥们仨还是有很大机会成功的,最起码也会像南宋朝廷一样,偏安一隅,跟大明王朝分庭抗礼。


观景说史


嗯,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蓝玉究竟有没有这个胆量?朱元璋是否能扛得住这波造反?双方的胜算究竟是怎么分的?

可以说,蓝玉是明朝第二代名将,而李善长则是明朝开国第一批重臣,至于胡惟庸既没有战功也没有啥大本事,就像个忽悠似的,大致能算个精神领袖外加摇旗助威选手。如此一来,这个阵容大致上说得过去,那么是否能与老朱有一战之力呢?


实力对比过后,我们会发现——老朱实在是太强悍了!

如果此事成立,那么蓝玉将会率领着二十万兵马,在李善长的运筹帷幄之下对老朱发动攻击,此时的胡惟庸则需要招兵买马、四处宣传,成为一个优秀的精神领袖,负责造反相关事宜的宣传。如此一来,这个阵势是比较强大的,而胡惟庸也一定会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进行造反,并且要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和广大功臣良将的诉求——比如说,他反抗的口号就是“老朱不仁不义,坑害兄弟,与其被他杀死,倒不如跟着我们一起吃香的喝辣的!”虽然口号有点长,但是很在理不是

于是乎,那些担惊受怕多年的明朝功臣们,一定会有人开始动摇。与其提心吊胆的活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呢!所以一定会有一批人选择跟随胡惟庸,试图换个老板换个命运,至少不能再像跟着老朱混那样“打天下的时候都是好兄弟,天下打完了成了老朱家千秋万代的绊脚石!”在胡惟庸的振臂高呼下,或许会有部分明朝的开国功臣选择倒戈,而兵力上也一定会有所补充,此时的“造反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并且兵力上也提升了不少

至于作战计划方面,胡惟庸估计是无权过问了,无论是行军还是后勤,李善长发挥老本行,自然抓的没问题。而作战策略方面,蓝玉已经在北伐中成长颇多,且徐达又是他的师傅,自然是手到擒来。就这样,蓝李胡联军开始浩浩荡荡的出门,准备干翻老朱

淡定的老朱,开始准备镇压这一波造反——不难不难

先点将吧!此时的明朝,大部分名将已经凋谢或者被迫凋谢,基本上是没啥人可以用了!这就是现状,毕竟老朱亲手干掉了一批,还有一批或者病死或者老死,至于那些还没死的年龄也都不小了,怎么能上阵杀敌呢?所以说,点将方面老朱一定会犯难,但是很快就会有人站出来——而且,非常强

比如老朱家的几个儿子!此时的朱棣还是燕王,而宁王朱权也是当打之年。俗话说的好,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老朱有了难,文质彬彬的朱标虽然帮不上什么忙,但是远在北方的两个儿子可是能打的啊!所以说先锋也好、统帅也罢,老朱随手拉这两个儿子出来,就没啥大问题!与此同时,沐英尚在,汤和也并未老的走不动道,还有那个被自己软禁了大半辈子的坏侄子朱文正,也是一顶一的高手!就算是这些人都不用,明朝还有一张超级王牌,那就是朱元璋本人!

既然统帅不成问题了,那兵力自然也不是问题,毕竟蓝玉等人是造反,手中的亲信兵马也就那个数,但是此时全国的兵马可都是老朱一个人的,随随便就能搞出来几十万精兵,只要统帅得当,战斗力肯定是没的说。至于粮草,那更别提了,国库是用来干嘛的,各地的粮仓是用来作甚的,不就是为了这一刻么!来吧,我方兵马集结完毕,搞事儿就行了!

造反的时间估计不会延续太久,毕竟老朱实力太强!

作为乞丐出身的朱元璋,是真正意义上的布衣皇帝,跟刘邦、刘备等人还不一样,毕竟刘邦还是个国家公务员,而刘备好歹往上数个十来辈大致算个皇亲国戚;只有老朱,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祖上八辈子贫农,是一点文化都没有。但就是这么一个人,从元末纷争的乱世之中走出来,一步步成长,最终打下整个天下,无论是带兵作战的能力还是运筹帷幄的能力,都属于顶尖水平。所以,朱元璋能打的了天下,也守得住!


且不说老朱的个人水平问题,但从当时的环境来看,蓝玉等人的造反也不具备任何成功的可能性。虽然他们想以老朱残暴为由,吸引那些功臣们奋力一搏,但是毕竟功臣就那么多,还有不少老百姓、皇族、以及立志为大明朝建立添砖添瓦的人,这批人将坚定的站在老朱身边。而且自古以来造反成功的无非是乱世、暴君这两个因素,老朱虽然对功臣杀戮无度,但对百姓还是很好的,得不到群众基础的造反派,肯定会面临失败

一如后来的靖难之役,朱棣打了多久、努力了多久、筹备了多久,才最终侥幸打败朱允炆。若不是朱允炆实在太弱,手里没有像样的大将,或者说他错误的使用,最终导致战略性的失败,从而葬送一手好牌。老朱会像朱允炆这般无能吗?所以说,纵使蓝玉是当时最后的名将,纵使李善长是运筹帷幄的一把好手,纵使胡惟庸忽悠能力震天响,我想但凡是一个理智的人,都不会奋而造反,毕竟成本太大了——被老朱阴了就阴了,至少家人尚在,至少荣誉尚在,这要是造反,可是诛九族的!

所以,对于蓝玉等人来说,造反还真的是死路一条啊!或许他们这些人,也曾想过“与其被老朱最后整死,倒不如造反求个活路。可是他们也一定预演过,如果造反,将会怎样被老朱砍瓜切菜般收拾!横竖都是个死,倒不如留个好名声呢!”

所以,无论他们是否有这种想法,都没有选择造反。但最后蓝玉、李善长、胡惟庸三人,却都是以造反之罪论处,没能善终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首先蓝玉军事才能在明初排不进前五,第一徐达,第二常遇春。但其实真比起来,徐达,常遇春加起来都不够朱元璋玩,只是朱元璋做了老板之后不参与竞争而已。举个例子,常遇春号称带十万兵可横行天下。生涯几乎全胜,只败过一次,被朱亮祖打得挺惨,还负伤了,更丢人的是这次还是跟徐达联手,结果两个人都吃瘪。这个朱亮祖也是狠人一个,论能力绝不弱蓝玉,打败过徐达和常遇春联手,生涯只败过一次,就是被朱元璋亲自出马打败并被生擒。徐常二人联手,军队肯定是明军主力了,朱元璋亲自出马,相信军队规模也不比徐常大多少,但是朱元璋指挥下,明军轻松灭朱亮祖并能生擒其,朱亮祖更真心归附,应该是被打服了。

政治经济方面,康熙评价是治隆唐宋。毛主席评价是仅次李世民。而实际是,明初,全国混战,一片废墟下建立的大明,财政收入是明末大概4到5倍。十次北伐,帮大元搬家搬过捕鱼儿海。奇迹是,人民还能安居乐业,老朱还有余钱可以推行全民免费养老,京师附近免费公屋,每月给读书人发生活费。崇祯要有朱元璋一半的理财能力,十个后金都不够打。


法眼大师


蓝玉绝对不是朱元璋的对手。

蓝玉在朱元璋集团里并不是最出色的将军,相比之下,汤和、徐达、常遇春等人,随便拎一个出来,军事能力就要比蓝玉高出一大截。

我们这样来假设,再多给蓝玉20万,一共40万,也能不战胜朱元璋。

至于为什么?看看朱元璋时期的铁腕手段就知道了,朱元璋是一个不允许别人质疑的帝王,同时也是一个多疑的皇帝。

蓝玉的军事指挥能力远不如徐达等人,计谋方面刘伯温完全可以和李善长等人较量一番,后勤补给远远没有朱元璋的实力雄厚。更重要的是,朱元璋集团还有一个核心人物,那就是朱元璋本人。



这场战役甚至朱元璋都不需要出马,在后方坐镇就可以。

徐达、汤和等人率军出征,朱文正作为先锋就能和蓝玉一战。

蓝玉一没有绝对的兵力优势,二没有必胜的指挥能力,三没有丰厚的后勤补给,拿什么和朱元璋集团拼?

只要朱元璋在,蓝玉是绝对不敢造反。即使反了,下场也是很惨的,完全没有实力和朱元璋抗衡。


观复一鉴


首先蓝玉不是最能打的,除了蓝玉,朱元璋还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沐英、汤和、华云龙、冯胜、王弼、耿炳文、陆仲亨、费聚、傅友德等名将,各个都曾指挥千军万马,徐达更是能指挥几十万人级别的大战,而蓝玉出道较晚,蓝玉指挥兵力很少超过二十万,成为军队最高统帅的只有捕鱼儿海战役一次,像平定云贵的战役也是和沐英、傅友德一块出征。而文臣李善长胡惟庸都有很强的治国理政和军队后勤调度的能力,但他们造反不代表整个文官系统都造反,况且他们不善军事谋略,军事谋略上刘伯温和朱升更擅长。虽然蓝玉有了李善长和胡惟庸会如虎添翼,给朱元璋造成很大的麻烦,但只要大部分开国功臣不反,平定他们很容易。

另外,朱元璋在军队上也有绝对优势,明朝初年实现卫所制,卫所制可养军户百万。经过洪武之治,人民富裕,官员廉洁,朝廷财税收入就有保障,完全可以组织几倍于蓝玉的兵力出征。况且朱元璋的藩王儿子们都有兵权,燕王、宁王、秦王都有起码几万兵力,朱元璋一声令下,三十多个藩王都会出兵勤王。

另外朱元璋还有秘密武器-锦衣卫。锦衣卫可以越过国家司法机关直接抓捕审讯犯人,还能刺探军事情报,神不知鬼不觉的在叛臣悍将身边安插特务。


史海猎奇




朱元璋一个乞丐,能成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这种人才仅仅是靠锻炼出来的吗?

绝对不是。天才是有的,天资聪颖的人是有的,虽然很少,但是总会出现,朱元璋就是这种人。

他打下的那些对手,有些是很强大的,特别是陈友谅和元朝的政府军,当年朱元璋只有20兵马,陈友谅有50万,照样被朱元璋打败;蒙古人的铁骑,曾经横扫欧亚,主力照样被朱元璋消灭,北元最后被朱元璋赶到贝加尔湖喝凉水。



你给一个平常人再多的兵马,他也能玩完;你给一个能力稍微强的人许多兵马,若是遇上强劲的对手,他也会失败。陈友谅没有能力?有,他从一个刀笔小吏,成为拥兵几十万的汉王,没有能力办得到么?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有430万装备精良的正规军,我军只有120万缺枪少炮的军队,但是只用了四年,就将蒋介石赶到台湾。因为,蒋介石根本就不是毛主席的对手。

蓝玉是个粗人,打仗可以,玩心机,绝对不是朱元璋的对手。朱元璋的那些手下,都是朱元璋一手培养和带起来的,他们的心思都被朱元璋看见。要想战胜朱元璋,我觉得不可能


坐看东南了


我是小姐姐,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自古草莽出身,最终混成皇帝,大一统的王朝,在中国的古代史上,无非刘邦与朱元璋,小姐姐可以肯定回答,别说给蓝玉20兵马,就是50w兵马。蓝玉与胡惟庸、李善长一起反朱元璋也不可能成功。为何这么说,且听小姐姐慢慢道来。



首选,我们先说说老朱,朱元璋可谓是家贫如洗,一穷二白。朱元璋,排行老八,家里兄弟姐们众多,我们常说的机遇,所谓有危险才有机会,朱元璋偏偏赶上时机,元朝末年,统治腐败,加上灾害,苛捐杂税,老朱家的兄弟姐妹几乎全都饿死,朱元璋的父母也都饿死,葬身地方都没有,无奈的朱元璋为了活下去,先去了皇觉寺当了和尚,好歹有一碗饭,当皇觉寺也生存不下去之际,朱元璋当起乞丐去乞讨。

古人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随后朱元璋遇到改变生命的引路人,童年的玩伴汤和介绍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此后,朱元璋的命运发生彻底的改变,由于在军中作战勇猛,很快展露头角,后来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皇后,走上权力核心。朱元璋通过自己奋斗,浴血拼杀十五载,建立大明王朝。

就朱元璋的个人军事能力,那时毋庸置疑,否则怎么可能从一个放牛娃一步步走上皇帝宝座,那么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之后,在政权方面,也是杀伐果断,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 飞鸟尽良弓藏”,这句话被朱元璋发挥的淋漓尽致,在朱元璋晚年,为了守住大明王朝,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几乎被朱元璋屠戮殆尽。

为了监察官员的举动,朱元璋建立了“拱卫司”,也就是后面的锦衣卫,朝廷的重臣基本都被锦衣卫暗中监控。别说蓝玉起兵谋反,就是密谋此事,也会被锦衣卫监听到随即直接逮捕。

在文臣武将方面,明朝的开国功臣方面,蓝玉的排名虽然也位居前列,可是,徐达、汤和、常遇春等等这些武将在功劳或者军事指挥才能超过蓝玉。

文臣方面,虽然胡惟庸、李善长都历任宰相,可是明朝开国第一谋士刘伯温的才能与胡惟庸、李善长在伯仲之间。

(李善长剧照)

反过来,我们讲讲蓝玉,蓝玉是一位悍将,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前,也是为朱元璋出生入死,经历大小战役无数,在建立大明朝之后,蓝玉也经历远征蒙古。但是,蓝玉在政治方面,就是显得很短缺,所以小姐姐认为,蓝玉只能是悍将,有勇无谋。



胡惟庸、李善长仅仅只是文臣,当面对朱元璋时候,根本不值得一提。

所以,即使给蓝玉再多兵马,与胡惟庸、李善长一起反朱元璋,也不能功臣,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一方面占据优势。


小姐姐讲史


在元末乱世里,能从乞丐出身,打下万里江山,你们真的以为朱元璋是吃素的吗?

再说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都是既得利益者,他们是始终抱在一起打天下的,是一个利益集团,朱元璋是这个利益集团的核心人物,徐达、刘伯温、常遇春、汤和、傅友德、冯胜哪一个是省油的灯?想要打倒朱元璋,必须先打倒这些人。

二十万人马,看起来很多,但是跟明初全国兵马来比的话?那应该算的上是很少很少的了。

再说军事斗争,最紧要的不是战,而是物资,养二十万人马,吃喝就是个天文数字,再加上全国绝大多数在朱元璋的掌控之中,蓝玉经济首先就有困难了。



朱元璋的雄才大略放眼整个历史,也是佼佼者。

无论计谋,野心,镇静,都是出类拔萃的。

玩心术,胡惟庸和李善长都不是朱元璋的对手。

朱元璋能分析别人所不能分析的,敢做出别人不敢做的。

还记得陈友谅与朱元璋的龙湾之战吗?

朱元璋敢用康茂才骗陈友谅入套,并大败陈友谅。

他实力弱小之时,就能顶住东西两面夹攻,且取得决定胜利,真的不是闹着玩的。

手下大将如徐达,常遇春等,哪个不是高手,有计谋敢冲锋。

而蓝玉呢?只是朱元璋麾下二流大将,有勇而无谋。

最成功一战,就是捕鱼儿海给予北元致命一击。

但这并不值得特别骄傲,因为北元的皇族已经奄奄一息了,奢侈糜烂,毫无战斗力了,而蓝玉跟他的前辈们相比,在国内战争之时,他一直都是副将,是跟随出征的,而不是统兵一方的大将或大帅。

就连傅友德,冯胜都可以完胜他,更何况徐达这位每临大事有静气的老帅。



蓝玉是什么性格

倨傲,恃宠而骄,性格缺陷特别明显,如果是冲阵的将军,则有一股视死如归的气势,敢打敢拼,但是辨人心,察颜色,则一点也无。

要不然也不会被朱元璋剥皮实草,死的很惨烈了。



朱元璋是什么人

虽然出身农民,但是他真的是一位心理学大师,识人,用人,自有一套方法。

要不然乱世中,如何能够让人敬服,并甘愿为他争战疆场?

朱元璋的驭人之术手段高超,计谋深远,就这一点胡惟庸与李善长就差的很远了。

建立明朝,能当皇帝,而且还没有背景,你想想这样的人,有多恐怖?而且他在位之勤快,世所罕见,在位之时杀功臣,也是毫不手软,你看谁又反的了?虽然他成功后确实有点不人道,但从事实看来,确实有点厉害,他只要在一天,明朝境内没有人能在他手上翻天。


旧史风


既然你说如果,那我也说如果那些将军、大臣知道朱元璋把他们赶尽杀绝,那就不用给20万大军了,光这些将军的心腹旧部,大臣的族人家丁也能凑个百八十万了,而且知道失败必死,更是以一当十,勇往无前,兵法有云:骄兵必败,义兵先胜。以有道伐无道朱元璋怎么赢。

如果在胡惟庸案之前,单单蓝玉一人就算给50万也难以成功,毕竟朱元璋还有徐达,汤和这一帮老将。

如果是在胡惟庸案之后,蓝玉可能会成功。毕竟朱元璋因为这事杀了那么多功臣,名将。失去了很多济世安民之臣,也失去了很多能征贯战之将,也就失去了一部分人心,这样蓝玉打出诛无道的旗号可能会成功。

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就算蓝玉造反如果不得人心终归是失败。





这个问题并不是很完善,个人假设以下,1379年九月,占城国来进贡,胡惟庸等人不报告朱元璋。宦官出来见到了,便进宫奏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开始清查文官。此时胡惟庸大感不妙,借机跑到贵州找到征讨西藏大胜,准备班师回朝的蓝玉,一起谋反。(胡惟庸案是在1380年,蓝玉案在1393年,所以才这样假设,是胡惟庸先跑,再策反蓝玉一起谋反,而李善长此时在乡下,被牵连,最后也只能跑去叛军集团。)

这样的情况下,叛军主要根据地是贵州。谋反叛乱后,有三个方向走势。

一,直接领军向湖南湖北进军,占据粮草根据地。

二,向川蜀进军。因为蓝玉刚征伐西藏胜利,可以借胜利威望,不需要太多力气,就可以占据川蜀、西藏,再图秦川等关中地区,使形式成为,北有北元朝廷,西有叛军集团,南面还有云南蒙元残部。

三、直接挥师返京,但估计半路就有可能军队内乱。毕竟没有好的借口。还不如说是军队把他们几个绑了送到南京都城。

第一个理由

当时明军中,蓝玉只是统帅,内部亲明的部队肯定有的,所以需要先占据贵州,肃清内部,同时向北元“投降”,获得政治上的利益。与关中蒙古军和云南蒙古军一起三路攻打东南方向的明政府。

关中地区的川陕蒙古都万户府(此时应该已经龟缩到青海一线了)出击陕西、山西等地,叛军攻打湖南湖北等地,云南蒙古都万户府进攻广西广东。

第二个理由,

进行军内保密和欺骗,说是刚征讨的西藏和川蜀叛乱,回军进入川蜀,以川蜀为根据地,结好北元,与川陕蒙古都万户府,云南蒙古都万户一起构建防御体系,再图西藏、汉中等地。形成割据势力。

第三个原因

很多人以为,锦衣卫是在明朝建立的时候建立的。其实锦衣卫的前身叫做拱卫司,又称称"亲军都尉府"。战争年代时,它的职能就是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同时还有监军的职能。

因此蓝玉和胡惟庸要想控制好军队,第一时间必须要处理掉这些情报科和宪兵队。这样的做法,肯定会引起军队内部的混乱。

千万不要用宋朝时期和明末时期,文官高于武官的想法,在明朝初期,文官的地位连个老农都比不上。所以想用胡惟庸带去的文官们去说服大兵,肯定是有理说不清。

这是假设的蓝玉和胡惟庸叛乱背景。

现在说下朱元璋平叛手段。

一,关押那20万军队中的中层军官的家眷。直接处死高级军官的家眷,传檄天下……先让叛军内乱。

二、将淮河一线叛军可能的进攻路线上,坚壁清野。北宋时期,黄河决堤多次,尤其是最后一次北宋奸相杜充掘黄河,才导致后来元朝因为治理黄河而爆发叛乱。所以淮河一带,元末明初其实人口比较少,只需要坚壁清野,使得叛军缺乏粮草补给。

三、命徐达(1385年才去世)和朱标太子(1392年去世)北上北平,统领曾经的开平王常遇春的部将(蓝玉曾经是常遇春部下),并让朱棣成为副帅,由朱标坐镇北平,管辖辽地,山西和内蒙地区,谨防北元反扑,同时徐达和朱棣率领朵颜三卫和燕军、开平王部组成的大军,从山西进入陕西关中平原,然后进入川蜀地区,围剿贵州叛军。

命沐英率领湖南湖北军团,直接攻击贵州叛军,(此时的沐英所领军团,粮草最多,因为是为了消灭云南蒙元余孽而准备的)

命广西军团出兵攻打云南蒙元残党,牵制住蒙古云南都万户府。

四、清查淮西文官集团,提拔江浙文官集团。同时命亲军都尉府从军情局转变成中情局,逮捕一切与蓝玉、胡惟庸、李善长亲密之人。

五、逼迫叛军进入川蜀等地,此时的川蜀并非现在的鱼米之乡,除了盆地易种粮食之外,元末时期,明玉珍义军,早就将川蜀等地梳了一遍了,后来1371年,明军与明玉珍的大夏军混战川蜀。根据1373年明朝户部统计,四川民户总共八万四千余户,其中二万三千余户被大夏官员占为庄户。

所以蓝玉和胡惟庸若是真的对上眼,一起搞基的话,估计也没能起到太大波澜,蒙元时期,华中华北地区是旧金国区域,所以被蒙古人蹂躏得特惨。而陕西区域的西夏国也不用多说了。反而是灭南宋时,蒙元政府并没有对南宋进行大破坏行为。

特别是蒙元时期,主要税收来源是从商业中获取的,而农税都是承包给底下人,比如北方是色目人为主,而南宋地区都是给南宋士族承包下来的(儒家其实在蒙元时过得最爽了,不需要缴纳税收,还能承包税务,占地占田,强迫农户成为投下私属或怯玲口,还能把锅甩给中央政权,其实他们才是真正的皇帝)。

因此胡惟庸真想搞事,最大的可能就是怂恿南方士族一起叛乱,推翻朱元璋这个泥腿子,毕竟朱元璋最恨的就是士族了,比恨蒙古人还仇视士族。

只要南方士族一起谋反,那么还有可能有割据一方的可能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