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后为啥会发疯?放到当代范进是什么职位?

游影联盟


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中有一篇很有名的故事,曾经入选过中学语文课本,叫《范进中举》。它刻画了一个名叫范进的书生在五十岁的时候考中了举人,在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发了疯,以及当时围绕在他身边的社会众生像。

这一篇章深刻揭露了当时封建科举制度对老百姓的毒害,也是吴敬梓从自己的经历中演化而来的。那么在清朝,为什么范进在中了举人之后会疯呢?是否是这个举人在当时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官职呢?当然不是,听我道来。

从秀才到举人,不仅仅只是名称的变化,而是质的飞跃,按照当时清政府的规定,举人是入门砖,相当于我们现在考进了大学。你只有中了举人,后来的路才能继续往下走。在中了举人之后,政府会给你一笔钱,供你进京参加考试,如果中了进士,那就可以当京官了。

如果实在不能中,政府会给你外放一个小官,这个小官是什么呢?不是村长哟,以现在的职位对比来说,相当于一县之长。也就是说,范进从中了举人的那一刻起,最次也是个县长了,他能不疯吗?

范进在中举之前,家里穷得叮当响,连锅都揭不开了,饭都没得吃了。然后突然之间,所有人都对他毕恭毕敬,这种从地狱到天堂般的感觉,放在谁身上,都会让人发疯,更何况范进还是一个考了一辈子的老秀才。

中举之后的第二大好处是不用再交税了,包括不用出实物,也不用出徭役,种地也不用交税。后来,有很多人把地挂在范进的名下,就是看中了他这点好处,而范进只需要躺在那里收钱就可以了,这样的日子,想想都让人激动。

第三点好处是身份的巨大转变,以前的范进是什么人?人见人欺,连街上的乞丐都看不起他,现在呢?一旦中了举人,连县官都跟他称兄道弟,而且这种身份的转变没有过渡,几乎就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

那一刻,范进脆弱的心理再也无法承受这种刺激了,他疯了,直到老丈人打了两拳才把他打醒。因为这两拳,老丈人还怕得要死,生怕以后受到报复。范进一夜之间从平民变成了中产,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一时这间无法适应。

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之所以能够成为不朽的名著,就是因为它一针见血地写出清朝末年社会的种种怪象,范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样的事情就算是发生到现在,一些人心理上也是会受到强烈刺激的。

也许不会发疯,但是激动一阵子肯定还是有的。脚下的路有千万条,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能够进入高等学府当然是好事,进不了也没有必要沮丧,社会这个大学堂实际上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丰富知识。

当你积极融入到社会大学堂以后,你会发现,不光理论知识会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你能够学会坦然处之,应对任何因难。


小小嬴政


大家看过范进中举那篇文章,就知道范进从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考科举,一直没有考中 但是到了年纪很大的时候,却突然一下子意外的高重,结果他一下子居然受不了这样的刺激,当时就疯了。幸亏是他老丈人一巴掌,把他又从疯狂的状态中打回来。

范进考中的是一个举人,举人在古代应该还算是不错的,虽然无法同进士相比,但不管怎么说,至少是一个有功名在身的人。因为我们在很多电视剧还有小说中,可以看到,一般的老百姓都自称草民。草民自然是和当官的相对应的,一旦中了举,那个身份就不再是草民了,而是有关街身份的人。

话说中了举人之后,如果出去做官,至少也是一个八九品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科级干部。你想想之前他啥也不是,就一个穷秀才而已,一下子突然就升到科级,他能不高兴吗?而且科级只是保底而已,很多举人最后还当了比较大的官。在文章里面说到捷报连登皇甲,也就是说有了举人之后还还可以继续往上考,如果文才真的比较出众的话,就可以考中进士。

一旦中了进士,那就不是一般身份了。要知道范进中了举人,他的老丈人都对他恭恭敬敬,要是中了近视,那还不把他当神仙捧着。也许作为举人可能当不了太大的官,但是在古代也不乏一些举人,最终平步青云,当上了比较大的官,最典型的就是海瑞了,甚至当上了应天巡抚。左宗棠也只是一个举人身份,他做了湖南巡抚的幕僚,可是能力强,对于一般三四品的官员例如知府之类的,都是呼来骂去,别人也不敢反驳他。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趣谈答案:范进中举之后没有任何职位,仅仅是一个举人而已,可即便如此,范进也收获了所有人的尊重。

秀才很难当,举人更难当

先讲一个小故事吧,武林外传当中我们经常称呼吕轻侯为吕秀才,但是大家请注意,这个时候的吕秀才还没有考中秀才。

而成为三岁识千字,五岁读唐诗的一个绝顶聪明的小伙子,竟然连秀才都没有考中。

范进这一考便考中了举人,几乎是那个年代小村子小部落里面的巅峰存在。

范进中举后的待遇

那个小学课文当中,我们能够明显看到范进中举之前每日只能吃面糊糊米汤,仅仅是填饱肚子而已。

而范进在中举之后,眨眼之间就看到了乡亲们拎过来的鸡呀,鱼呀,肉呀。这些估计是范进这一辈子都没有吃过的美食。

紧随其后,自己的岳父也开始重视自己,送来了很多肉,甚至还给自己送了3000~4000钱,把这些钱打发给了当时通知范进中举的那两位跑腿先生。

这就结束了吗?不恰恰相反,这仅仅是开始。

镇子上有名的乡绅主动送给范进三进三出的大宅子,这几乎是那个年代最高的追求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这里面的广厦就是指这样的大宅子,很多穷苦老百姓他们住的房子都是夏天热,冬天冷,四面透风,采光良好的破屋子。

而根据儒林外史的对应文献所对应的年代,不难发现这个时候范进已经有名额了,只要哪个地方出现缺额,范进就可以补上去,就可以当大官享大福。

单纯的看身份的话,这个时候的范进仅仅是一个读书人,可是用不了几日,读书人就会变成当官人。

当然这个时候的范进还是有一点特权的,这个特权就是见到了官员,见到了皇亲国戚,不用下跪可以站着。这算得上是古代对于读书人的最高待遇了吧。

年少时笑范进,年长时依然笑范进

这篇文章印象非常深刻,在小学的时候读过,读完之后和同学一起嘲笑范进,他没出息。

斗转星移时间飞速,到了现在也依然会笑范进,这个笑充满了尊重,充满了敬畏。

因为年少不单单代表着无知,还代表着无所畏惧。在封建王朝穷苦孩子读过读书来改变命运,这几乎是他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尽管范进显得非常狼狈,可最起码从此时此刻开始范进的家族在未来若干年之内,子孙的生活必然会提高若干档次。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要知道范进是年过半百的时候才中了举人。

在古代,经商会被别人看不起,平凡人家要逆袭就只能靠考取功名了,而每次考试要等待漫长的三年时间,这三年时间考生们是相当煎熬。

范进考了从十几二十岁开始考,到五十岁左右才中举,这中间经历过多少辛酸挫折,期间还被老丈人看不起,被老婆嫌弃,家里穷都没有饭吃,老母亲饿得两眼发昏说道:"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到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这才出去卖鸡换米。

等到有人来通报范进中举,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吓了一跳。

着实是疯了,胡屠户在众人的怂恿下,打了范进一巴掌,才把范进从地狱拉回来。

范进中举前,饱尝了科举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50多岁仅是个童生,家中穷苦不堪,12月的天气还穿着单衣服,"冻得直发抖"(原文:"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他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长期的被人蔑视侮辱,二十多次落第的经历把他弄得十分脆弱,无论是巨大的欢乐或悲哀都已经承受不住了。"好",几十年的屈辱和痛苦结束了!"中了"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到手了)

范进中举,好欢喜的事。举人,究竟有多大的官?

其实举人还不算是官,放在当代,只能算是刚考上名牌大学。

举人本谓被荐举之人。

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

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

至明、清时,则称乡试录取的人为举人。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

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林生观历史


范进没有想到他会中举,一旦中举,就是意外之喜,乐极悲生,就疯了,如果遇到现在的社会,他不会疯,也不会中举,更不会成家,即便是疯了,也没有人愿他好,一个真范进后面,就有九个假范进来冒名顶替,他也就是疯一辈子的下场,精神病院便是他最后的归属,有人说,他中举前是个秀才,那时的秀才,就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文化,还不能够依靠文化养家糊口,我那口子是初中文化,也仅仅只是个蓝领,靠出卖重体力劳动过活,象范进,他大概也不甘心做个蓝领因此,他只是游手好闲的那种人,作者不是交待了吧,范进赶考回来,家中老母己经饿了三天了,饿得头晕眼花,范进忙抓了家中生蛋的老母鸡插上草标,拿到集市去卖,这也就从侧面说明了,他从来不做身体力行的劳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家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


春回芳去一玫到


首先,千万不要小瞧范进,范进后面可是中了进士,当上了山东省教育厅文化厅亭长的职位,最后官居四品(副部级干部),官声非常好。

此外,中举在古代可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有着一大堆的好处。你看范进中举后,很多举人来庆贺,这家给了五十兩银子(500万人民币),那户给了几个漂亮的丫鬟(美女几个),还有人直接给了一套二进二出的院子(别墅一套),你瞧瞧这好处,难道不比你中了5000万来的开心?更别说很多亲戚来投奔,愿意做范进的佃户了,原因就是因为举人的佃户,不用给国家交税和服徭役。

为什么给这么多好处?因为举人是一个阶层,一个共同体。为了这个阶层的体面,大家会互相帮衬。所以一中举,范进就成为了人上人。金钱、美女、别墅、下人都有了,瞬间走上人生巅峰。


诗词细读



范进中举后神智失常原因有两个:

第一、中举实在是太难了。

第二、中举后好处实在太多了。

一、明清中举太难!太难!太难!

明朝276年,一共只有11万举人,平均每年只有400名举人。

而根据历史学家统计,明朝差不多有1200个县,计算平均值,差不多一个县三年才能考上举人。明清西南地区文风不盛,真的有十几年没出过一个举人的县。

说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根据史书记载,非常刻苦用功,十几岁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考了17次,一直到43岁才考中秀才。这只是秀才哦,秀才的难度不足举人难度的十分之一。

而康熙朝名臣于成龙,他的经历更夸张,他是真正从明朝一直考到清朝都没考中,只是混到了国子监学习资格。于成龙从1634年(崇祯七年)参加科举,一直考到1661年(顺治十八年)才考中了国子监学习资格,此时他已经45岁了。

清朝乾隆年间还有一个老秀才99岁了还坚持参加考试,乾隆帝知道后干脆赏了他一个“举人”。

根据清华大学学者统计,万历年间解元(各省乡试第一)考中进士的平均年纪全部在40岁左右。

所以大家这下明白为什么范进54岁中举人后会开心的发疯了吧。


二、明清举人好处太多!太多!太多!

因为明清两朝对于举人有免税的优待,所以一旦中举,十里八乡就有惠人把自家土地挂名在举人名下,每年给举人交一部分“管理费”,所以范进中举后立刻就有了几百亩土地,但是这些土地其实不是范进的,但是他可以收“管理费”的,毕竟免税嘛。

明清举人不仅土地可以免税,还能免除数十人的丁税和徭役,所以范进中举立刻就有许多人宁愿不要钱都要做范进的“奴仆”。

因为明清普通没有功名的老百姓徭役实在太重,从明朝开国开始,就经常出现老百姓自残身体逃避徭役的事情,虽然朱元璋对这些自残身体逃避徭役的老百姓抓住就杀全家(真的杀该民众家成年男丁),但是依然还是很多老百姓为躲避徭役自残身体。


另外,明清入仕分“正途”与“异途”,所谓“正途”就是通过科举入仕的,而举人入仕也算是正途,只有正途出身的官员才有可能做到四品以上高官,而且是主官;而一切不是通过科举入仕的则被称为“异途”,基本上能做到六品通判就是极限了。即使到了晚清,捐官成风,正途官也是优先安排的。

最后,中了举就等于有功名,在地方上就算是“官僚”阶层一份子,可以参与地方事务了,见了地方官不用下跪,只需拱手,因为算是“同事”了。


兰台


范进中举之前是秀才。

明朝的读书人从低到高排列如下: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庶吉士。一般人念到秀才也就到头了,孔乙己连个秀才都没捞着,一辈子是个童生。



大明王朝的科举考试三年一考。如果一个人八岁读小学,十一岁考住童生,十五岁考中秀才,四十岁罢考,中间时间是二十五年,三年一考,能考八次。为啥四十岁以后就不考了?因为学习这种东西吃的也是青春饭,年轻时候记性好有耐力,思想也能跟上形势,所以考中的几率高。越往后脑袋就成了浆糊,考中的几率越低。所以古人说,三十未娶不应再娶,四十未仕不应再仕。



但是一般人在二十岁甚至更早需要结婚生子成家立业,不能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读书上,这就无形中增加了考中的难度。学习是一项反复性脑力劳动,需要大量的模拟和长期的训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效率不高。大家都读过书,对此应该深有体会。

而且考试这种东西,越往高指标越少,机会越难得。比如你的小学同学,能读到大学毕业的连十分之一都没有,但是读完初中的肯定超过百分之九十。



所以古代的读书人能念到秀才就不错了。大家不要小瞧秀才,只要有了秀才文凭,就能不当兵,不纳粮,见了县官不用跪。比如你是个农民,种了十亩地,收了一千斤粮食,结果五百斤交了农业税,生活就会捉襟见肘。但是秀才也种了十亩地,也打了一千斤粮食,却不用交税,生活水平也就相对高一点。

但是秀才活的依然很苦逼,因为他基本不干农活,全靠家人干活,或者去私塾教孩子读书。当民办教师是很苦逼的,古人云,宁种二亩粮,不当孩子王。好多秀才连老婆都娶不上,住在破庙里,喝和尚们剩下的残羹剩饭,受和尚们的白眼。



范进能娶到胡屠夫的女儿,是因为胡屠夫的女儿也不出色,嫁不出去,只好下嫁范进。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生活,全靠岳父接济。这种苦逼生活一直过到中举之前。中举前已经三天没吃饭,老妈饿得眼都看不见了。只好把老母鸡拿出去卖。老母鸡是家里的生产资料,是用来下蛋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卖的。

所以范进中举之后疯了并不奇怪,给你你也疯。


唐风宋月


这是两个问题,分开说。先说范进中举后为什么发疯?

其实在《儒林外史》的原文中,已经把范进发疯的前因后果说得很清楚了。

中举前,范进被所有人瞧不起,比如范进的老丈人胡屠夫就曾骂过他:“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从胡屠户的话中就可以看出,范进没有中举之前,他除了生活比较拮据外,平时没少挨相邻的鄙视和贬低嘲讽。至于像张乡绅之流的当地知名人物,更是不会多看范进一眼。

简言之,中举前的范进在老家,没有一个人瞧得上他。

然而,范进中举之后,他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在老丈人胡屠夫眼里,范进的形象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用《儒林外史》原文中的话说就是:“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因为中举了,之前的老丈人胡屠户,现在变成了范进的狗腿子。


其二,乡里乡亲都不敢瞧不起范进了,纷纷提礼物去巴结范进。尤其是范进家乡的几位大人物也纷纷登门,开始与范进攀亲带故。

具体怎么攀的,就不细说了。简言之,就是范进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改变。之前他住茅草房,活得像乞丐。而后来,他住进了张乡绅为他提供的豪宅,家里奴仆、丫鬟应有尽有,过上了上流人的生活。

如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昨天的范进还在天桥下要饭,过得是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而仅仅只是一日之隔,范进便从穷屌丝变成了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成功人物。

并且县里的首富还跟他攀关系,关系好到要拜把子,穿一条裤子。

这种巨大的人生反差,我觉得换任何人,都有乐疯掉的可能性吧?



再说第二个问题。如果放在当代,范进是什么职位?

范进中举后,又参加了会试,并且还成功高中进士。后来范进当了三任官,第一任是督察院御史,第二任是山东学道,第三任是通政司的一把手通政使。

所谓御史就是古代的检察官,在明朝(故事背景是明朝)是正七品,与县令平级。拿到今天来说,就是县处级干部。

而山东学道就是古代山东省主管教育、科考的官员。这个职务在明清没有固定品级,属于钦差性质。如果是二品官员兼任,那品级就是二品,如果是五品官员兼任,那就是五品。不过由于学道对官员的出身和资历有一定要求(必须是两榜进士出身),所以担任这一职务的人的品级,一般不低于五品。放到今天来看,就是厅局级干部。

最后是通政使。这个职务是京官,掌管全国章奏和臣民的密封申诉之件,相当于现在的国家信访局局长。在当时是正三品,现在是副部级干部。

范进中进士后担任的职务,大概情况就是这样了。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即便范进没有高中进士,一辈子只是举人身份,他在明清时期也是可以直接当官的。



为什么能直接当官呢?因为当时举人的数量十分稀少。

就单拿明朝举例说,明朝立国276年,一共才录取11万名举人,合每年约400人,每个省约20多人。而当时全国的县、州、厅大约有1600多个。

这就相当于说,有的小县,三年出不了一个举人。甚至更严重的,有的小县,十几年都出不了一个举人。

由于举人的稀缺性,因而在当时,举人想要补一个副县级官员,十分轻松。当县官,难度也不算大。

很多搞不清楚情况的人经常以讹传讹,说明清两朝的进士不一定能当官,要等缺额。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只在明朝初年才有,明朝中后期和整个清代,都没有这种情况。进士在当时是一定能做官的,而举人做官的概率也极大。相当于100%,只是很难出任高品级职务而已。

就拿明朝山东济南府举例来说,除了历城和章丘这两个在当时比较重要的县,担任知县的人是进士比举人多之外,其余诸县,担任知县的人,都是举人比进士多。


清代的济南府也一样,举人任知县的比例也要高于进士。

PS:举人和进士任知县,待遇一样,都是实授县令。

所以实际上,在明清两代,担任县令的主力军是举人。

(清代统计)


综上所述。范进作为一个中举之人,即便他会试没有考中进士,一辈子都是举人,他保底也可以当一个副县级职务,这相对于他没有中举之前的生活水平,他会发疯,你还会觉得奇怪吗?


Mer86


吴敬梓在《儒林外传》中描写的范进形象,可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他从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一共考了20次,直到白须皓首依然不中。主考官怜悯范进的不易,才将54岁的范进填了个第一名,中了秀才。

但是一个区区秀才显然无法让范进释怀,也改变不了他穷困潦倒的现状。

于是,范进坚持再考,终于中了举人。中举后的范进反复观看了捷报后,把两手拍了一下,自言自语道:“噫!好了!我中了!”然后往后一倒就牙关紧咬,不省人事。醒来后不由分说飞奔而去,直至掉进泥塘里,一身水淋淋漓漓。亏得他的岳父胡屠夫一个响亮的巴掌,才让他清醒了过来。

(漫画中的范进中举)

范进的疯态,读来让人忍俊不禁.但掩卷之余,一股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举的范进反而疯癫了呢?

一、封建社会腐朽的科举制度是范进发疯的根源。

封建科举给人灌输的就是“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这种思想让古代的读书人,宁肯一辈子抱着圣贤书不放,也要博取功名。

而且,一旦考取了功名,便可实现“鱼跃龙门”,从此步入入仕为官的康庄大道。一切名誉、地位、财富唾手可得,怎能不叫读书人心动,怎能不叫读书人穷其一生,誓死追求。

在这样的利益驱使下,范进一共考了34年。尽管他已步入了不惑之年,尽管家里已经家徒四壁,甚至断炊,老母亲已经饿得眼冒金星,要靠着变卖家里唯一的一只下蛋的老母鸡换回粮食。范进却依然孜孜以求,矢志不移,就是不愿意找个赚钱的门路,来养家糊口。

中举前的范进“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考中的周进“绯袍金带,何等辉煌”。

更何况,范进就是过去的范进,他也曾经穷困潦倒,一无所成。他也曾经遭人白眼,皓首穷经,沉迷科举而难以自拔。但范进毕竟考上了。现在的范进荣华富贵享不尽,受人尊敬,被人追捧。这无形中,给了范进极大地鼓励和鞭策。

因此,才会有范进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科考。

每一次满怀憧憬地参加科考,每一次都铩羽而归,失望透顶。数十次的考试失败,数十年的痛苦折磨,几乎让范进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突然间云开雾散,他中举了,幸福来得太快,痛苦也释放得太快,作为长期生活在底层的范进,焉能不疯?

(古代科举考试)

二、长期的穷困潦倒是范进发疯的现实背景。

范进出身寒门,好不容易讨了个屠户的女儿做老婆,但他却没有能力养活她,甚至连老母亲都差点被饿死。

他在中举前,曾迫于生活压力,鼓足勇气向他的老丈人胡屠夫借钱赴考。但胡屠夫不但没有些许怜悯,反而将他骂了个体无完肤,也将他的境遇清晰地展示了出来:“像你这样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即便后来范进中了秀才,也丝毫不受老丈人的待见:“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穷鬼,不知猪油可吃过两三回?如今不知因我积了什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

胡屠夫对范进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周围的人是如何的态度。同时,胡屠夫对范进的责骂,不仅仅是对他贫困形象的一种刻画,更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范进艰难的生活和辛酸的身世。

范进就在这种贫困交加、冷漠势利的社会环境中,孤独无助地生活着。数十年如一日的心理煎熬,已让他不堪重负,形成了卑怯屈辱的性格,丧尽了做人的自尊。

一朝中举,意味着他将彻底摆脱这种心理桎梏。从天而降的大喜,竟变成了一种巨大的冲击力量,脆弱的心理焉能不疯?

(范进卖鸡)

三、病态的社会习气是范进发疯的诱因。

中举前的范进,是典型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所有人都对他嗤之以鼻、极尽羞辱。他在抱着家里仅有的一只鸡上街叫卖时,羞于开口,东张西望,一踱一步,半天都没能把鸡卖出去。满街的乡邻,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任由范进落魄地游荡在街头。

范进中举后,众乡邻马上变脸了。胡屠夫马上改口,不再骂他是穷,“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贤婿老爷今非昔比了!”就连平时从未正眼看过范进一眼的张乡绅,也急忙赶来拜会,而且大方地送了他一所房子。

这样截然不同的待遇,范进焉能不喜极而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