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被幾萬人的辛亥革命滅亡,卻滅了幾十萬精兵的太平天國?

光北大世界


黃興在婉辭眾人請他去南京組織臨時政府的時候,說過:

“孫先生是同盟會總理,他未回國時,我可代表同盟會,現在他已在回國途中,我若不等他到滬,搶先一步到南京就職,將使他不快,並使黨內同志發生猜疑。太平天國起初節節勝利,發展很快,但因幾個領袖們互相爭權利,終至失敗,我們要引以為戒。肯自我犧牲的人才能從事革命,革命同志最要緊的是團結一致,才有力量打擊敵人。要團結一致,就必須不計較個人的權利,互相推讓。”

黃興的這段話看似簡短,實則包含了很多信息,太平天國運動起於金田,後迅速席捲東南半壁,可謂勢如破竹,似有取滿清而代之之勢,可是卻因為洪秀全和諸王漸生嫌隙,終於釀成了“天京事變”的慘劇,葬送了前途。

所以,黃興為了避免革命黨也出現和太平天國一樣的情形,便一直對孫先生讓出一頭之地,事事維護孫先生的領導地位。

後來,孫先生當上了臨時總統,卻仍然抱怨“諸事由克強作主”,“南京政府之際,弟忝為總統,乃同木偶,一切皆不由弟主張”。

由此可見,如果黃興當時真應眾人所請去南京組織臨時政府的話,或許不用等到1917年,他便已經和孫先生分道揚鑣了,革命黨也分崩離析了,又何談之後的革命?

所以,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夠成功地推翻清朝的統治,黃克強的功勞絕對功不可沒,而且辛亥革命爆發之後,也是黃興從黎元洪的手中接過軍隊的指揮權,領導革命軍抵抗清軍,沒有黃興的艱難抵抗,等孫先生從美國“刷碗盤子”回國的話,恐怕黃花菜早涼了。

除了黃興的艱難抵抗,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夠推翻滿清,實則關鍵繫於一人之身——袁世凱。

史學家唐德剛先生在《袁氏當國》中曾言:“其實當時孫公一文不名,舉國皆知,只有隆裕太后不知罷了。”

實際上,唐德剛的這句話不僅戳到了孫先生的痛處,也同樣戳到了此時革命黨的痛處,因為他們也“一文不名”,因為他們手裡沒有幾桿槍,根本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推翻清朝,所以他們才不得不轉身去拉攏袁世凱,為了讓袁投入革命陣營,他們甚至許袁以“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君反正歸來”的承諾。

袁大人呀,你要是幫我們推翻清朝了,臨時總統這位置讓你來坐!

他們為什麼一定要拉攏袁世凱呢?因為這時候袁掌控著清政府最精銳的北洋軍和禁衛軍,袁一取代蔭昌南下指揮清軍鎮壓革命軍,革命軍便被打得直不起腰來了。

所以,此時的袁世凱可以是清政府的最後一根救命草,也可以成為壓垮清政府的最後一根奪命稻草!

當然,對於革命黨而言,袁的作用也同樣如此,只要袁能夠投入革命陣營,那麼他們便能夠藉助袁世凱的勢力給予清政府致命一擊,順利推翻清政府;可如果袁世凱一定要效忠清政府的話,武昌起義也只能是武昌起義,而不會成為辛亥革命的開端了。

所以,說袁世凱是辛亥革命的首功之人並不為過。

此外,載灃被迫下野後,隆裕掌控了清政府的話語權,她的能力顯然也支撐不起一個到處漏風漏雨的清王朝。

隆裕雖然有心學一學她的姑姑慈禧,可是她的能力,別說和慈禧比了,即便是載灃也強她無數倍,載灃尚且對時局、對袁世凱無可奈何,她隆裕又能如何?

袁世凱跑去和她說,清軍已經抵擋不住革命黨了,她便慌里慌張地信以為真,然後誤判了形勢,將所有主動權盡數交給了袁世凱,所以唐德剛才會說“只有隆裕太后不知罷了”。

此時,清政府內部的形勢是:隆裕能力不行,清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已經非常弱,地方督撫也對清政府若即若離,一個個地在觀望局勢,沒人願意陪清政府一起死,形同一盤散沙,支撐清政府的最強有力的北洋軍又落到了野心家袁世凱的手裡。

所以,清政府幾乎已經沒有了贏的希望,辛亥革命這才能成功地推翻清政府。

可是太平天國卻不同,自從天京事變之後,太平天國內部已經變成了一盤散沙,不論是實力,還是軍心士氣都已不如前。

太平天國在走下坡路,這對於曾國藩而言是一個好消息。

曾國藩雖然屢戰屢敗,可也能屢敗屢戰,雖然曾經羞愧得跳河自盡,可是不得不說,他手底下的湘軍已經在戰爭中變得越來越強,他自己的實戰經驗也越來越豐富,軍事指揮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手底下可堪一用的將領也逐漸脫穎而出。

這時候,太平軍和湘軍的形勢是此消彼長。

除了曾國藩和湘軍的戰鬥力在逐漸增強之外,此時的清政府對地方和地方官員仍然有著很強的控制力,所以曾國藩和湘軍沒有後顧之憂,因為他知道在平定太平天國之前,清政府肯定會盡全力支持他。

所以,對於太平天國,清政府是上下一心,是以一國之力去打太平軍;可是對於辛亥革命,因為地方督撫的觀望,清政府已是上下離心,說是以一家一姓之力去打革命軍恐怕都不為過,而且這一家一姓還沒幾個人願意打,沒幾個人敢打。

這也是清政府能夠平定擁軍數十萬的太平天國,卻被規模遠不如太平天國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的原因。


史不知味


太平天國軍隊與辛亥革命軍隊比較起來,太平天國軍隊無疑是更強大的。太平天國軍隊當時轟轟烈烈,轉戰十數個省,人數最少也有好幾十萬。而辛亥革命當時雖然也有各種暴動,但起效果的,也就是武昌起義。而武昌起義,不但人數少,時間也短。可是辛亥革命很快就把清政府給推翻了,而太平天國戰鬥了十多年,卻把清政府無可奈何。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太平軍起義)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因為在太平天國的時候,朝廷軍隊還非常強大。而在辛亥革命的時候,朝廷軍隊已經變得十分弱小了。

這個說法並不是很有道理,尤其是清朝的八旗軍,在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其實已經非常腐敗的,基本上沒有什麼戰鬥力了。反而在清朝末年辛亥革命的時候,由於一些朝中大臣包括袁世凱等人積極訓練新兵。因此,當時朝廷軍隊的力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有增無減的。

革命軍的力量不如大平軍,先前的清軍不如此後的清軍,此消彼長,為何結果反而有那麼大的不同?究竟是什麼東西發生了變化呢?

我認為變化的東西不是別的,而是民心。

我們先來看看太平天國運動時候的情況。

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在南方的民間,獲得了極大的支持。但在官僚地主階層,以及整個社會的輿論導向上,太平天國是不受支持的。

當時的官僚地主們,都把太平天國運動當山賊草寇鬧事來看待,認為他們是“謀大逆”的大逆不道之人。他們稱呼洪秀全為“洪逆”,稱呼石達開為“石逆”,認為太平天國信奉的拜上帝教是邪教,是毒害老百姓的。他們把太平天國的人,看作是牛鬼蛇神,說他們是“長毛賊”。而且對太平天國所做的那些事情,極盡嘲諷。對太平天國實行“男女分營”,對洪秀全進天京以後當皇帝的那些事情,乃至對洪秀全對他兒子的教育,都極盡妖魔化。

(洪秀全畫像)

地主官僚這麼說,一般老百姓並不瞭解真相,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輿論對太平天國是極為不利的。

當時的清軍確實已經腐敗,其戰鬥力確實很成問題。除了僧格林沁指揮的軍隊,還有一定的戰鬥力外,其他清朝八旗軍,完全不堪一擊。不過地方官僚地主積極組織武裝政權,和太平軍作戰。曾國藩組織了湘軍,李鴻章主持了淮軍,左宗棠左職了楚軍等等。而太平軍實際上就是被這些地方武裝給消滅的。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照一般的情形,官僚地主組織武裝力量後,接下來就是擁兵自立,割據一方。比如東漢末年,袁紹、劉表、孫堅、曹操等人都成了一方諸侯,國家也跟著分裂了。

但是在太平天國運動被撲滅後,這種情況卻完全不存在,沒有哪個地方武裝擁兵自重。由此可見,清朝當時事實上是具有強大控制力的。

我們再來看看辛亥革命時候的情況。

我們也從官僚地主階層的支持,和輿論導向兩個方面來分析。

(辛亥革命)

當時辛亥革命爆發後,在輿論上,幾乎沒有任何人說辛亥革命是“謀大逆”,說他們是“山賊草寇”。就算那些思想守舊的保皇黨們,他們也不這樣認為。由此可見,輿論上已經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再來看看官僚地主們的態度,幾乎沒有人組織軍隊保衛清朝,連當時最忠實的張勳這樣的人,和革命黨人作戰,態度也不是十分堅決。更沒有像之前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那樣,直覺組織地主武裝和革民黨人作戰。反而是名省的總督、巡撫,以及一些其他的武裝力量,紛紛宣佈獨立,不受朝廷控制。

而清政府最後看到國家已經處在分崩離析的狀態下,不得不宣佈退位,從此清朝走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

那麼,這種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呢?只能說,是清政府自己造成的。

本來在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清政府在全國還具有極大的號召力,但是此後清政府的一系列不作為,把中國推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淵。無論是老百姓,還是地主武裝,還是社會的其他階層,對這個腐朽的政府都感到越來越失望,擁護他們的人越來越少。所以,辛亥革命的力量看起來雖然很弱,但清政府就像一座瀕臨崩潰的大堤,只要輕輕一碰,這座大堤就垮了。

正所謂“自作孽不可活”,清政府實際上是被自己給作死的。

(參考資料:《清史稿》《辛亥革命》)


張生全精彩歷史


嚴格意義上來講,清朝並不是被革命黨人暴力推翻的。

單純的從軍事角度而言,從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到南北和談結束民國1912年元旦建立,革命軍就沒有打過幾仗,以革命黨為核心的軍事力量都沒有幾支,其所佔據的地盤遠遠無法同太平天國相比。

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認為,民國之共和政府,實際上是清王朝新政玩脫以後,革命思潮影響下的軍閥產物,而非實際意義上擁有絕對控制力的實權政府,太平天國雖然進入天京之後快速墮落腐化了,但好歹人家組織成分清楚,一路鬥地主抗清妖抗到底的,中途就沒有妥協過。

清王朝的滅亡,並不是革命黨軍事力量強大,武力平推清軍,而主要有時下面這個幾個原因:

其一,庚子事變後,清王朝中央政府威信掃地,老佛爺跟光緒從西安回京以後,已經有點控制不住地方政府了,先是東南總督們在戰爭中結成同盟,與英美帝國主義結成“東南互保”,完全至清廷中樞於不顧。

等到戰爭結束,中央與南方政府雖然沒有分道揚鑣,但南方各省的軍政事務已經趨於獨立了。此種情形之下,清政府中樞最頑固的保守派都知道不變法是不行了,於是在1901年慈禧太后的默許下,清政府進行改革,改革內容多與光緒二十四年(1898)的戊戌變法相似,但比戊戌變法更廣更深。

然而,變法不是續命藥,而是催命符。

清廷力圖在軍事、官制、法律、商業、教育和社會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不僅涉及到了內地,連東北、蒙古、西北和西藏都開始推行。雖然接近10年的變法改革,因為行政系統的問題(官員問題),沒有取得太大的進展,但是卻推動了中國社會現代化,為辛亥革命的興起提供了準備條件。在政治上,最著名的就是設立諮議局,資政院等新機構。雖然當選的議員是清政府上流階層的統治季節,但這些人大部分接受過新式教育,而且很多都是海歸,所以這些人已經具有資本主義傾向,當然,這時候他們的政治態度傾向於立憲派。可他們接受過西方民主思想,至少傳統皇權不可侵犯的觀念被打破,這些人成為了辛亥革命中各省獨立的地方政務的重要組成者。

同時,清政府在地方上進行自治改革(實際上南方的督撫跟自治沒什麼區別了),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武昌起義一聲槍響,南方紛紛宣告獨立的原因,大家其實早就對清王朝沒有什麼留念了。

在經濟上,中央建立了一個負責經濟改革和發展的專門機構——商部。它的職能是聯絡官商、溝通民情,促進工商業。獎勵民族工業,一方面鼓勵商人在國內發展工商業,另一方面清政府自己也辦官辦企業,這些措施最直接作用是大大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當然使得這些新興的資產階級立即就倒向了資產階級革命咯。

在教育方面,創辦新學堂、鼓勵留學和改革科舉制度,目標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而這些新式學堂,卻成為了革命思想宣傳的主要陣地,而留學使得更多的人有機會了解西方,回國之後二話不說就投入革命的懷抱,這腫麼破?

軍事方面就更坑爹了,廢掉了綠營是應有之意,在全國編練新軍也應該,但問題是,新軍的編練不是由中央主持的,而是各省自己練,辛亥革命之後的軍閥怎麼來的,不就是這十年練兵給練出來的。

更關鍵的是,新軍的中下級軍官基本都是留過洋的,起碼也是去日本深造過的,跟以前大字不識的舊軍官完全不一樣,如此一來,革命黨的思想在軍隊裡就更容易傳播了。在南方,地方官員往往對革命思想的傳播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不是真的去攻佔衙門,地方政府完全就一副聽之任之的樣子。

綜合起來,辛亥革命實際上是中國近代社會變革進程所推動的,整個社會在各種思想的衝擊下,都想要變,雖然還沒有想到朝哪個方向變,沒有想清楚走什麼路,但有一點是清晰的,那就是先終結了清王朝再說。所以武昌起義整個導火索一點燃,帝國的大廈轟然坍塌,都不帶一點餘波的。

而清廷在北方,唯一可以倚仗的軍事力量,北洋六鎮,也成為了袁世凱政治博弈的籌碼。

再反觀太平天國,它的敵人不止清王朝一個,清王朝實際上也扛不住太平軍,它真正的敵人地主階級,但是中國所有的知識分子,都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家裡沒地的都是讀不起書的,屁股坐那邊還不清晰麼?雖然清王朝腐朽墮落,但地主的利益是能保證的,而太平天國不僅要你的地,還要你的命,所以這個問題完全不用選。


瞎寫一通,大家湊合著看,如果看起來還成,麻煩點個贊,關注一下“吾國吾史”也是極好的!


江畔初見月


通俗來講,辛亥革命能成功(成功指的是推翻滿清)的根本在於袁世凱的倒戈。清末政府政府雖然腐敗,卻有兩隻驍勇能戰的部隊,一隻是曾國藩的湘軍,而另一支就是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了。當時袁世凱為了牢牢把握軍隊的控制權,於是在訓練上下足了功夫,每次訓練開始都要問士兵三個問題,“誰給你吃的”“誰給你穿的”“誰給你武器”,而士兵都會回答袁世凱。因袁世凱兵多震主,因此清廷明升暗降袁世凱,削去了他的兵權,攝政大臣載灃藉口讓袁世凱回家養傷讓他完全退出政壇。



不久,爆發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武昌起義,清廷意欲派遣北洋軍前去鎮壓,換了許多統帥卻都調不動北洋軍,無奈之下將袁世凱“請出山”前去鎮壓武昌起義。


到達武昌的袁世凱所向披靡,革命軍作鳥獸潰散,可袁世凱並沒有全方面鎮壓革命軍,而是流出一塊地讓革命軍退散,革命軍接受到這一信號,孫中山宋教仁等領導者也畏懼了這一股力量,知道硬碰硬絕不可能佔上風,思索再三,於是讓孫中山秘密接觸袁世凱,為成功策反袁世凱,孫中山承諾,若袁世凱能讓清帝退位,便將臨時大總統讓位給他,並且十年不過問政治也不參與總統的選舉,從此一生只致力於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這個接近於完美的條件對於一生“明智”的袁世凱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誘惑,思索再三的袁世凱欣然答應了孫中山。

成功被策反的袁世凱馬上調轉槍頭直指北京,北洋新軍本就是清廷最後的家底,而“家底”的背叛使清廷再無招架之力,溥儀因此退位。

所以,可以說辛亥革命“成功”的大頭在袁世凱部分,他的北洋新軍經過最新式的訓練,擁有最先進的裝備,一心效力於袁世凱,早就成為了當時中國最為“恐怖”的一支“軍隊”力量。(鑑於時間原因太平天國就不寫了)

〔覺得文章不錯的小夥伴可以點一波訂閱哦〕


歷史曉鑑


這是兩個時代的問題,按歷史的時間順序,先從太平天國開始。

(一)太平天國發生在中國開始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時代。時代賦予這次革命以雙重的任務,既要反對國內的地主階級,又要反對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還沒出現近代的工人階級,因而太平天國得不到這個先進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它仍舊是一埸農民戰爭。這是太平天國革命最終不免陷於失敗的原因。

當時的農民階級,是被壓迫被剝削的勞動者,悲慘的生活景,養成了他們堅強的鬥爭精神及擺脫壓迫和剝削的革命要求。但他們同時又是小生產者,用簡陋的生產工具從事個體分散的勞動,過著一種獨立的、自給自足的、散漫的生活,這又產生了他們自身無法克服的種種侷限性,如散漫、自積、保守、狹益、閉塞等等。他們的鬥爭是英勇頑強的,但由於不瞭解階級鬥爭的一致性,因而不能使他們團結成一個階級;由於不瞭解社會發展的前景,因而不能制訂出明確可行的革命綱領;由於他們不懂得用科學的階級分析的方法解決策略問題,因而不善於團結真正的朋友和打擊真正的敵人;由於他們不知道用先進的方法總結革命鬥爭的歷史經驗,因而一再地重複過去的錯誤。太平天國革命最終陷失吸,雖然表面看來是由於很多偶然因素造成的,但通過這些偶然因素卻表現出它的歷史的必然性,這裡證明了一個顛覆不破的真理:沒有工人階級的領導,即使像太平天國這樣一次規模宏偉的革命運動,最終仍然不免陷於失敗。

(二)這次革命的絞殺者,既有國內的封建統治階級,又有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勢力,反革命陣營內部雖然存在著種種矛盾,但在革命形勢曰益發展的情況下,為了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逐步地緩和了內部矛盾,從而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支強大的反革命聯合陣線。當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之後,清政府懾於革命運動的聲勢浩大,深知單靠八旗兵和綠營兵不足以維持自已的統治。乃不得不逐漸倚重漢族地主。一八五四年曾國藩組成了漢族地主武裝一一湘軍,由於這個劊子手鎮壓革命有功,清政府於一八六O年任命他為兩江總督,授以節制大江南北水陸諸軍大權,這是請政府為了鎮壓革命而改變策略的重要標誌。以曾國藩為首的一批漢族地主,受到主子的異乎尋常的恩寵,為著滿漢地主階級的共同利益,與滿洲貴族的反動的武裝一道,盡心竭力地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致於英美列強,一開始就是敵視太平天國的。他們起初曾虛偽的表示“嚴守中立",並與清政有過某種矛盾和衝突。天津條約特別是北京條約簽定之後,英美法等國侵略者便徹底拋棄了“中立”仂裝,直接出兵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由一批殘暴成性的亡命徒所組成的侵略軍,擁有當時最新式的武裝,慘絕人環地屠殺中國人民,在東戰場上向太平天國發動了無數次的瘋狂進攻,配合湘軍組織了對太平軍東西兩面的夾擊。處於腹背受敵的太平軍,就在中外反革命的鎮壓下失敗了。

反革命的聯合力量誠然是相當大的。但是如果進一步追問:太平天國為什麼不能加強自已的團結,利用敵人的矛盾,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朋友,遂步壯大革命力量,

最後戰勝反革命的聯合陣線呢?這是由於作為單純農民戰爭的太平天國,主觀方面是很不健全的,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發生了一連串的缺點和錯誤。他們不懂得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錯誤,而且在發生了錯誤之後,又無有效方法及時克服,反而日益嚴重起來。

(三)就這次革命的領導方面來說,他們曾提出過具有偉意義的革命綱領一一《天朝母田制度》,但這個綱領卻是一個無法實現的空想,不能用來團結所有的革命群眾為爭取它的實現而奮鬥到的。各級領導人員起初曾經是團結一心、生氣蓬勃的,可是在軍事鬥爭取得一連串勝利之後,一部分人卻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醉心於爭權奪利的鬥爭,終致釀成一八五六年的洪、揚、韋、石事件。革命內部的矛盾為階級異已分子韋昌輝所利用,擴大成為一次對革命骨幹的大屠殺。接著石達開又不顧革命大局,帶領十幾萬精銳部隊離京出走,進行了一次罪悪的分裂活動。這個不幸的事件,使太平天國元氣大傷,把一個大好的革命形勢給斷送了。洪秀全並沒有從這個事件中吸取有益教訓,反而依倚同姓為心腹,猜忌賢能。後來諸王之間,又缺乏同心協力的精神,甚至互相牽制,排斥異已。地方守將也各自為政,分散主義的傾向日益嚴重,對中央的統一調動三心二意,或違或從。部分領導者如洪仁發、洪仁達等,甚至亂用職權,貪贓枉法,最後弄得人心煥散,喪失了過去那種困結一心,生氣勃勃的氣象。軍事指揮方面,也發生不少戰略上的錯誤。在連續的勝利之後往往因勝而驕,過高地估計自已,產生了驕傲輕敵的思想,因而分散地使用自己的兵力。定都天京後既要據守天京及外圍,又要興師北伐,還要舉兵西征,就是分散兵力的錯誤之一。另一方面,在遭到連續挫敗之後,往往因敗而躁,產生急躁拼命的心裡,以致為一城一地之得失和強敵拼消耗。安關和天京兩城的保衛戰,最後弄得人與地俱失,連圖振作的機會都沒有了,就是這種錯誤戰略的具體表現。一部分領導者經不起勝利的考驗,逐步滋長了享樂懷安的思想,大修宮殿王府,遴選宮女王妃,在宮則使用成千上百的人伺候起居,出行則有驕奢豪華的大儀仗隊鳴鑼掌燈。一部分人又經不起失敗的考驗,或則被困難挫折了信心,或則被強敵嚇昏了頭腦,有的臨危動搖,甚至叛變投敵。革命的領導者,既經不起勝利考驗,又經不起失敗考驗,如何能把革命引向最後勝利?

(四)從這次革命的隊伍方面來說,起初本是由廣大貧苦人民組成的,紀律十分嚴明,鬥爭意志昂揚,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不斷地吸收了大批捻軍、天地會,以及清軍的散兵遊勇。這些人參加進來之後,又無有效的辦法改造他們,就使得太平軍的成份日益複雜起來。這些人在順利的時候能協同作戰,受挫之後便不服從紀律約束,以致臨陣潰逃,擄掠人民財物,既敗壞了部隊作戰紀律,又惡化了太平軍與群眾的關係。隊伍不純的問題,在地方政權中表現更為突出。太平天國的鄉官,大部分是由地主分子擔任的,即使所謂“當地有聲價者”、“地著中殷實者”、“殷富者"、田畝多者等等。鄉官成份不純的問題,到太平天國後期日益嚴重起來。許多地主分子鑽入太平天國的地方政權,竊據職權,胡作非為,進行各式各樣的破壞活動。有些甚至形成集團,這樣的集團僅蘇南一地,其罪惡昭彰的便有永昌的徐佩緩,周莊的費玉存,盪口的華翼綸等等。像在周莊附近,鄉官俱由費玉存舉用,大小事務完全由他個人專擅處理,簡直成了獨霸一方的悪棍。太平軍以及政權組織的成份不純,嚴重地危害著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

太平天國由於主客觀方面的原因最終失敗了,但這次革命運動的光輝永遠不會泯滅的。英勇鬥爭堅持了十八年之久,勢力擴展到十八省,其規模之大是以往任何一次農民戰爭所不可比擬的。成千上萬的群眾動員起來,進行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鬥爭。鬥爭雖然沒有取得勝利,但在這個偉大的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他們提出的《天朝田畝制度》,是中國歷史上最完整最詳明的農民革命綱領。他們建立了強大的太平軍,以不屈不撓的戰鬥,給中外反革命以沉重的打擊。太平軍的組織和紀律,戰略和戰術,從正面和反面,豐富了人民革命的武裝鬥爭經驗。他們組織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權機構,實行了各種各樣的革命政策,在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都曾發生過某些變化。他們提出的理想社會圖景,表達了當時勞動群眾擺脫貧困、消滅剝削壓迫的美好願望。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把中國歷史上的單純農民戰爭,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太平天國革命對封建經濟制度及其上層建築,進行一次大膽的攻擊。《天朝田畝制度》中按人口分田的政策雖未實行,但在部分地區曾發伯農民田憑,允許佃戶把“租田概作自產”,並曾發佈告示,“禁止業戶收租”。廣大農民在革命形勢鼓舞下,進行了減租抗租鬥爭,有的燒燬封建地主的地契和帳冊,有的把租薄扔在汙泥水中。太平天國還主張人與人平等,主提婦女分田時與男子享有同等權利,並規定“天下婚姻不論財”,提倡一夫一妻,反對婦女纏足等封建陋習。這些鬥爭,對封建統秩序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五)太平天國英雄和英、美、法侵略者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集中地表現了當時中國人民反侵略的英雄氣概。他們主強各國之間平等友好,互惠通商,反對侵凌欺詐。拒絕承認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嚴歷禁止鴉片輸入中國。起初他們對外國侵略者的虛偽“中立”還缺乏警惕,曾因宗教形式相同而模糊了對敵人的認識。但當侵略者公開進行武裝干涉,他們便以革命的武裝給敵人以有力的回擊。他們蔑視了曾迫使清政府屈膝的洋槍洋炮,在革命形勢不利、物質條件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把反侵略的鬥爭堅持到底。敵人雖然贏得了勝利,但付出的重大代價是夠敵人膽寒的。法國海軍上將卜羅德、洋槍隊統領美國人華爾、法國總兵勒伯勒東和買忒勒以及大批下級軍官和士兵,都葬身在這場骯髒的侵略戰爭中。此外還活捉了洋槍隊付統領法爾思德,並打傷了英國海軍上將何伯和洋槍隊門後期統領英國人戈登。這些戰績,對於那些侵略成性的殖民強盜,是一斤嚴重警告:英雄的中國人民是不可輕侮的!

太平天國革命還具有不容忽視的世界意義。當時一些西方報紙極力地誣衊太平天國,害怕它的影響,驚呼太平天國革命“對亜洲發生的影響,可能如同十字軍對羅馬帝國發生的影響一樣”。俄國著名作泉謝甫琴柯茌獲悉洪秀全斥責清政府的言論後說:“對於俄國的貴族們,我們是否很快地也能大聲地講岀同樣話來呢?“曾親身參加太平天國革命的英國軍官呤唎,在國後發表了一部五十萬字的著作。他根據廣泛的見聞和豐富的文書資料,熱情地介紹了太平天國的各個方面,對英國殖民統治者參加絞殺太平天國的血腥罪行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猛烈的抨擊,在英國人民中間、以致聖更廣泛的範圍內為太平天國作了富有階值的報導,傳播了它的影響。

太平天國革命精神,一直鼓舞著革命的中國人民。它的那些神話般的傳說和故事,在民間廣泛地傳播著併發揮了教育和激勵的作用。偉大的革命民主義者孫中山先生從小就愛聽洪揚的革命故事,並以太平天國的後繼者自詡。許多參加辛亥革命的志士,曾從太平天國的榜樣中,獲得反清革命的最初啟示。一百年後已取民主革命的徹底勝利,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回顧這段轟轟烈的革命鬥爭,仍以中國歷史上這光輝的一頁,引為我們中國革命人民的自豪。

清朝為什麼被幾萬人的辛亥革命滅亡了?這是誤解,遠沒那麼容易。慢慢從頭道來。

毛澤東在他的有名著作《新民主主義論》中,論述到太平天國革命以來中國人民進行民革命的歷史意義時指出:辛亥革命是“在比較更完全的意義上開始了這個革命"。

中國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後進入了一個曲折和複雜的轉變過程。在這個歷史時期發生一切社會的、政治的和思想的變化,可以說都是導向這次革命的。由於在這個時期侵入中國的是來自歐洲和美洲的資本主義勢力,中國必須經過重大的社會改革,使自已資本主義代,與之相對抗。中國最早的資產階級政治家如康有為和呆啟超等,曾經認為這種改革也可似用革命以外的其它方式,例如日本的方式,即依靠政府採取一些改良的方式來完成。但是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清朝政府除了用外國槍炮武裝軍隊和辦幾個工廠以外,拒絕政治上進行任何改革,一八九八年的戊戌政變就是清朝政府中當權的頑固派拒絕政治改革的表示。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對外國侵略者的卑躬屈膝,到了不能令人不可容忍的地步一八九九年到一九00年義和團發動了對外侵略鬥爭。清政府不但不給予任何有效的支持,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又屈辱地訂立了《辛丑條約》,承認外國在中國有駐兵板,並賠款四億五千萬兩,分三十九年還清,本息合計九億八千萬兩,以海關稅和鹽稅作抵押,由外國派員監收。這樣中國不僅直接地受到帝國主義列強的武裝威脅,而且還讓他們干涉中國的財政收支。中國人民更深地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泥坑。廣大人民無比忿怒。

民族工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在一九00年以前,完全由民間挙辦的廠礦企業,資在一萬元以上的,有一百二十二家,資本總數為二,二七七萬元。到一九0六年,就已經發展到一百三十六家,資本總數為二,七00萬元。其中以棉仿業的發展最為顯著。一八九六年全國紗廠十二家,其中華商七家;共有紗綻四一七,OOO枚;織機二,一OO架,內華商佔一,七五O架。以當時棉紡織業最發達的上海和江蘇為例,一九O二年上海共有紗廠十七家,紗錠五六五、OOO枚;一九O八年江蘇有紗廠二十三家,紗錠五八七、OOO枚,織機三、O六六架。繅絲業的發展也很顯著。一八九五上海共有繅絲廠十二家,一九O三年增加一倍,絲機八、五二六架;一九O九年增加到三十五家,絲機一一、O八五架;一九O九年增加到四十八家,絲機一三、七三八架。還有,麵粉、火柴、水泥、菸草、玻璃、機器製造等各行各業都開辦起來。這是資主義的經濟基礎。隨之產生的是資產階級。資產階級是當時一個新興的階級。它的出現大約是在十九世紀八至九十年代,到了二十世紀初,可以說己經初步形成一個階級了。

隨著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中國工人階級的力量也逐步壯大起來。中國工人階級很早就參加過革命鬥爭。一九O六年安源煤礦工人六千餘人參加了同盟會,在蘋鄉、瀏陽醴陵舉行的起義。一九一一年川漢鐵路築路工人舉起義來響應資產階級反對清朝政府的“鐵路國有"運動。這個大動盪反映了封建社會的日趨瓦解。

清朝政府的倒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腐敗無能,逆歷史潮流而動,已經象“熟透了瓜”,風雨飄搖。

有人說一個武昌起義,幾萬人一個晚上就把清朝政府推翻,事情並不是這麼簡単。歷史的真相:武昌起義,1911年9月24日革命黨人定於中秋節(陽曆10月6日)發動起義,由於革命黨人在漢口製造炸彈不慎失事,革命黨領導人暴露而被捕,清朝政府開始捕殺革命黨人。革命黨人被迫舉行武裝起義。新軍大多數響應,武昌人聽見槍聲紛紛響應。武昌起義影響了全國。由於孫中山等革命黨領導人,不在武昌,起義軍抓來原清軍協統黎洪元做了都督。武昌起義的結果是由黎洪元、湯化龍原清政府的頑固派出來當權,那麼,它以後逐步走上和反動勢力妥協的道路,是必然的。

隨著武昌起義的勝利,各省也紛紛響應,宣告獨立。清朝政府二百餘年的反動統治,很快就陷於土萌瓦解的狀態中。但是,各省的情況與武昌差不多一樣,革命的果實沒落在人民手中,而是被一些軍閥官僚和立憲黨人篡奪去了。

以後的革命形勢,袁世凱竊國成功、二次革命失敗。“五四”以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由無產階級的共產黨擔負,進行了新的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孫中山未完成的事業,由共產黨領導無產階級勝利完成了。

太平天國運動,由於歷史的階級侷限性,由於沒有工人階級和先進政黨的領導,失敗了,是歷史的必然;辛亥革命運動中,武昌起義的勝利,瞬間清朝政府倒臺,證明清政府的死亡到了瓜熟蒂落的程度。由於資產階級的階級侷限性,由於沒有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沒有取得徹底的勝利,只趕走了清朝皇帝。中國共產黨領導工人階級及廣大勞動人民完全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挺進社會主義時期,證明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政治路線的正確。軍事是政治的發展和實現政治目的的手段,軍事是為政治服務的,決定一個階級取得勝利的是政治路線的正確,而不是軍事上的偶然的勝利和失敗。


用戶王者孝


打太平天國靠的是湘軍,是曾國藩組建的,其實跟清政府關係並不大。

退位是因為形勢所逼,革命黨人雖然只有幾萬人,但是袁世凱支持了,袁世凱手下有北洋軍。雖然袁世凱後來又恢復帝制自己做皇帝,但是在反袁護國運動中他也不得不放棄帝制。

那時候的中國已經無路可走了。

維新變法救中國,六君子被斬首,失敗了。

洋務運動救中國,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也失敗了。

老百姓對清政府也失望透頂,之前義和團運動扶清滅洋,而太平天國則是要改朝換代了。

所以這時候出現了革命黨,出現了孫中山,天下才一致響應,清帝不得不退位,袁世凱不得不取消帝號。

再後來,國民革命軍北伐,以區區八個軍十萬兵力,打敗三大軍閥,國民黨才真正主宰中國。

實際上,那時候也是民心所向。

只可惜蔣介石只滿足於形式上的統一,並沒有消滅全部的軍閥,軍閥、腐敗、大地主依然存在,最終國民黨也失敗了,敗退臺灣。


GRIDMAN


少荃經史屋,不一樣的讀史角度。

從咸豐皇帝登基(1851年)到宣統皇帝退位(1912年),晚清這62年間的歷史,完全可以看成是一場“擂臺挑戰賽”。晚清朝廷要“衛冕”他的封建統治地位,而各“挑戰者”諸如天平天國、帝國列強、以及最後的辛亥革命輪番登臺,勢要推翻清朝的統治。而這一場場比賽勝負的關鍵,並不取決於決鬥雙方,而是“應援隊伍的站隊與支持”。

很明顯,“應援隊伍”指的就是漢人勢力。

太平天國,一個將所有人都推向對方的畸形政權

無根之木終將枯萎,無源之水終將枯竭。由底層農民發起的意在推翻清廷統治的龐大勢力,卻有著十分嚴重的排外思想。太平天國起義之初就是以宗教信仰為藍本建立起來的,而他的“上帝天父論”完全同西方基督思想背離。同時為了保證其至高無上的權威,太平天國排斥一切“本土思想”,燒砸孔廟道觀;擯棄社會傳統綱常,百姓無私產,夫妻不相望。這樣的統治方式,不僅讓大眾百姓望而卻步,還讓遵從儒學治世的才子摒棄唾罵,甚至讓西方洋人都不可思議敬而遠之。

因此,站在挑戰臺上的太平天國,不僅得不到任何一方勢力的支持,還將所有人都推向了清政府一邊。儘管其聲勢龐大,精兵數幾十萬,但也僅僅是一時的。而後期內部發生分裂,“天京事變”勢力驟衰;反觀清政府一邊,則將“應援隊伍”中的漢人官員拉到臺前。曾國藩、駱炳章、胡林翼、李鴻章,左宗棠等實力漢臣,開始加入到對抗。天平天國在自身內部矛盾和外部勢力崛起的情況下,無奈倒在了挑戰臺上。

太平天國,更像是為晚清的漢人勢力做了一件大大的“嫁衣”。自此漢族權貴以能決定勝負走向的姿態,站在了挑戰臺的旁邊。(太平天國更多敗在了自身無法調和的矛盾中)

“超級節點”——東南互保

從太平天國失敗,到甲午戰爭結束的這段時間裡,漢族權貴一直都站在清廷統治層的一方。儘管表面上沒有發生大的危機,但其背後的矛盾卻在醞釀當中,因為洋務運動、通商貿易、先進思想等的不斷進行,最終將矛盾都聚焦到了統治核心上。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徹底讓矛盾釋放,也促成了一個“超級節點”。

“東南互保”其實是一個標誌,標誌著漢族權臣不再為晚清統治層肆意妄為的行為而買單。

這場挑戰賽的雙方成了清廷統治核心和八國聯軍,清廷的“應援隊伍”變成了義和團,而漢族權臣則選擇“中立”。

最後,這場擂臺賽以清廷統治者失敗告終,義和團被消滅。這個事件之所被稱為“超級節點”,是因為清廷的統治在實質上,已經不能指揮南方各省的漢族權貴了,清廷的統治從此刻起已經名存實亡,只剩一張名義上的“窗戶紙”了,而捅破它的標誌,就是辛亥革命。

輕輕一點,天火燎原

當辛亥革命走上挑戰臺後,它所持攜的綱領、主義、精神都是完全符合當下時代進步潮流的,它不同於太平天國,它將農民、學生、商人、工人等各個階層的利益涵蓋其中,它拉攏到了除封建統治階級外的幾乎所有人作為“應援隊伍”。這個力量不是單單的幾萬部隊,幾萬武器所比擬的,它擁有了幾乎整個社會力量來做為生力軍。這個號召力是令漢人權貴階層都忌憚謹慎的,而作為當時北洋軍閥頭目的袁世凱,也放棄中立開始靠近辛亥革命一方。自此全國出現了紛紛脫離清王朝統治的局面,清政府大勢已去,統治就此覆滅。

總結

縱觀晚清62年曆史,既可以看成是漢人從崛起到發展,再到抗衡清廷而後一呼百應的歷史,也可以看做是封建統治制度被西方科學先進制度一步步蠶食取代的過程。人總要進步,社會總要變化,制度總要革新,晚清作為封建統治的最後一塊陣地,有它的歷史悲劇性,當年的強大並不代表現在的強盛,持盈保泰是當權者,甚至每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少荃經史屋


其實很簡單,辛亥革命是在太平天國的基礎上推翻清朝的。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等人在金田聚眾起義,到1853年3月19日攻克南京。期間僅兩年多的時間,如果不是在湖南碰到左宗棠會打得更順。

1853年5 月8日,兩萬多太平軍北伐,竟然一直打到天津附近,才被打敗。

在太平軍面前,清朝軍隊不堪一擊,足見其已經腐朽不堪了。無奈的清朝,只好依靠漢人組建的軍隊對付清朝。事實上,太平天國是被民間的漢人軍隊~湘軍滅掉的。歷時13年的太平天國雖然被滅掉了,但是他造成的影響卻十分巨大。



清朝經此打擊,一日不如一日,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亡。

1867年,湘軍領袖曾國藩的幕僚,著名的“預言家”趙烈文說,清朝的覆滅已經不可避免。並且,趙烈文這個神人準確的預估了清朝滅亡的時間。說清朝50年內必滅,果然44年後清朝就滅掉了。

趙烈文:“以烈度之,異日之禍,必先根本顛仆,而後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一,清朝的統治基礎被太平天國破壞了。

清朝的統治基礎,是滿族專政。清朝的政治權力掌握在滿人手裡,軍隊是八旗軍隊為主。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清朝政府的漢人開始唱主角,漢人軍隊也替代了八旗軍隊的地位。

滿清朝庭裡,雖然滿人的皇帝、王爺仍然把持大權,但是做事的已經全是漢人了。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等人,才是清朝實權掌握者,滿人完全就是混吃等死了。

軍隊方面同樣如此。太平軍每到一處,就摧毀那裡的八旗軍隊。太平天國滅亡時,佈置在全國各地八旗軍隊的體系,已經被毀得差不多了。八旗軍隊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新編的漢人軍隊。

沿海地帶,清朝與列強交手的海軍、陸軍是曾國藩、李鴻章這一體系的軍隊。收復新疆的軍隊,是左宗棠訓練、組織的軍隊。之後崛起的是袁世凱編練的新軍。

二,清朝的政治體系被破壞。

太平天國所到之處,清朝的統治皆被摧毀。太平天國滅亡後,留下了政治真空。

由於清朝政府無力恢復這裡的統治秩序,地方政府便自行其是,自行管理地方上的各種事務。久而久之,這些地方在政治上就脫離了清朝。

三,被滿清壓制的民族矛盾爆發。

清朝建立以後,對漢人的各階層都是壓制的,連士大夫們都不例外。

清朝以前,是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

宋朝以前的朝堂上,大臣們是坐著議事的。宋朝的朝堂上,改為站著議事。明朝大臣是跪著議事,但是有自由的發言權,皇帝們被大臣噴的滿臉唾沫星子的事情常有發生。

到了清朝,漢人大臣言必稱奴才,是沒有發言權的。連寫個詩文、奏章都得小心翼翼,生怕“文字獄”臨到自己頭上,決策權就更談不上了。

滿人除了被國家供養,還可以方便的進入政府部門,升遷很快。各種官職要先盡著滿人,剩餘的官職才是漢人士大夫的。

朝堂上的決策,是滿人的事情。即使漢人士大夫在朝堂上提出建議,也要滿人點頭才行。士大夫們因此對清朝是不滿的,內心也是不認可的。

士大夫們對清朝尚且如此,處於下層的百姓對清朝、滿人的態度就可想而知了。

事實上,民間一直把清朝看做是外來的政權,不認可清朝的合法性。明朝滅亡後,民間反清復明的聲音就一直沒有停過。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口號之一,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正是太平天國對清朝的打擊,才讓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成為可能。辛亥革命,是壓垮清朝這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本文原創,圖片源於網絡。)


德全不畏


清朝政府不是讓辛亥革命推翻的,是由袁世凱控制的北洋軍閥,逼迫溥儀退位。

雖然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但他實實在在是一個關鍵人物。

如果袁世凱支持清庭,辛亥革命不會成功的。

辛亥革命發動一場“武昌起義”就能推翻盤踞了200多年的清朝,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辛亥革命的時候,帝國主義成功拉攏到了袁世凱,採取了一箇中立的辦法,實行了總統制。在1915年的時候,袁世凱稱帝了。

這也意味著清朝雖然滅亡了,辛亥革命也沒有成功。

清朝編練的新軍只有5個具有戰鬥力的武衛軍。

在庚子之變之後,這些武衛軍基本都被八國聯軍給消滅了。

只剩下袁世凱所率領的武衛右軍,直到辛亥革命的時候,能作戰的只有袁世凱統領的軍隊。

袁世凱野心很大,在他內心中也有一個王朝之夢。自然不會支持清王朝的。只有北洋軍的清朝最終沒能抵擋住,只能遺憾讓位了。

太平天國時期,清朝雖然戰鬥力大不如前。

但是清政府有能力的將領還是很多的。曾國藩,左宗棠等等,並且當時清朝以前賴以生存的八旗軍隊沒落了,但是靠漢人將領還是形成了一股戰鬥力可觀的軍隊,例如湘軍。

太平天國運動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只是洪秀全本人不得志想滿足個人慾望的一次造反。

動了統治階級的利益只是其中一個,其它還沒有格據自強,而是流動節劫掠。

沒有爭取知識階層的支持,沒有長遠的政治旗幟,總之一句話,洪秀全之流侷限性太大。

太平天國失敗是從內部分化瓦解的,貪汙腐敗墮落,貪圖享樂,沒有遠大政治目標。

太平天國失敗最根本的原因,沒有一個普惠眾生的理念!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為首的漢人集團,編練招募的漢人軍隊湘軍,淮軍,力挽狂瀾。

一次次阻擊擊潰太平天國部隊。

洪秀全部隊信奉基督教,一度讓西方列強產生好感。

他們找到洪秀全談合作,要求洪秀全承認之前和清朝簽定的條約。

洪秀全一概不承認,還要求外國教士見了他要跪拜。

還殺了不少傳教士,英法一看這哪裡是基督教,又得不到什麼好處。

立刻調轉槍頭,支持清政府聯合滿清鎮壓太平天國。

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失敗是在所難免。


瑞君說


首先要說一下,辛亥革命能成功,最主要的是清政府已經把所有的路走完,大家對他徹底失去了信心。另外題主問題有個小問題,太平軍哪來幾十萬精銳。

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此時清政府雖然經歷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暴露了其虛弱的本質,但是太平天國的實質還只是一次農民起義,並沒有太多的新意,而且幾千年的封建累積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扭轉的,因此被清廷和地主階級聯手擊敗。



而到辛亥革命時期,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失敗了,戊戌變法失敗了,連搞憲政,最後也是拿出個皇族內閣來糊弄人,這是把自身改革所有的路走完了。結果是連昔日的難兄難弟日本都可以騎在中國頭上,列強更是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此時全國民眾的見識也已經不同往日,已經對世界時局有所瞭解。全國上下除了少數滿洲貴族和頑固分子,其他的人都已經對清廷失望透頂,希望出現變革。因此武昌首義以後,其他各省紛紛響應,推翻清政府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而且太平軍只是幾十萬拿著武器的農民,大多缺乏訓練,其中還有隨軍的家屬,哪來什麼精兵,看著人數不少而已。倒是辛亥革命裡有不少貨真價實的清政府苦心編練的新軍,像湖北首義的第八鎮、江蘇的第九鎮、浙江的暫編21鎮、雲南的第十九鎮等等都陸續參加了革命,這些部隊都是經過新式訓練的正規軍,真正的精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