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被几万人的辛亥革命灭亡,却灭了几十万精兵的太平天国?

光北大世界


黄兴在婉辞众人请他去南京组织临时政府的时候,说过:

“孙先生是同盟会总理,他未回国时,我可代表同盟会,现在他已在回国途中,我若不等他到沪,抢先一步到南京就职,将使他不快,并使党内同志发生猜疑。太平天国起初节节胜利,发展很快,但因几个领袖们互相争权利,终至失败,我们要引以为戒。肯自我牺牲的人才能从事革命,革命同志最要紧的是团结一致,才有力量打击敌人。要团结一致,就必须不计较个人的权利,互相推让。”

黄兴的这段话看似简短,实则包含了很多信息,太平天国运动起于金田,后迅速席卷东南半壁,可谓势如破竹,似有取满清而代之之势,可是却因为洪秀全和诸王渐生嫌隙,终于酿成了“天京事变”的惨剧,葬送了前途。

所以,黄兴为了避免革命党也出现和太平天国一样的情形,便一直对孙先生让出一头之地,事事维护孙先生的领导地位。

后来,孙先生当上了临时总统,却仍然抱怨“诸事由克强作主”,“南京政府之际,弟忝为总统,乃同木偶,一切皆不由弟主张”。

由此可见,如果黄兴当时真应众人所请去南京组织临时政府的话,或许不用等到1917年,他便已经和孙先生分道扬镳了,革命党也分崩离析了,又何谈之后的革命?

所以,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推翻清朝的统治,黄克强的功劳绝对功不可没,而且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也是黄兴从黎元洪的手中接过军队的指挥权,领导革命军抵抗清军,没有黄兴的艰难抵抗,等孙先生从美国“刷碗盘子”回国的话,恐怕黄花菜早凉了。

除了黄兴的艰难抵抗,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推翻满清,实则关键系于一人之身——袁世凯。

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袁氏当国》中曾言:“其实当时孙公一文不名,举国皆知,只有隆裕太后不知罢了。”

实际上,唐德刚的这句话不仅戳到了孙先生的痛处,也同样戳到了此时革命党的痛处,因为他们也“一文不名”,因为他们手里没有几杆枪,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推翻清朝,所以他们才不得不转身去拉拢袁世凯,为了让袁投入革命阵营,他们甚至许袁以“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反正归来”的承诺。

袁大人呀,你要是帮我们推翻清朝了,临时总统这位置让你来坐!

他们为什么一定要拉拢袁世凯呢?因为这时候袁掌控着清政府最精锐的北洋军和禁卫军,袁一取代荫昌南下指挥清军镇压革命军,革命军便被打得直不起腰来了。

所以,此时的袁世凯可以是清政府的最后一根救命草,也可以成为压垮清政府的最后一根夺命稻草!

当然,对于革命党而言,袁的作用也同样如此,只要袁能够投入革命阵营,那么他们便能够借助袁世凯的势力给予清政府致命一击,顺利推翻清政府;可如果袁世凯一定要效忠清政府的话,武昌起义也只能是武昌起义,而不会成为辛亥革命的开端了。

所以,说袁世凯是辛亥革命的首功之人并不为过。

此外,载沣被迫下野后,隆裕掌控了清政府的话语权,她的能力显然也支撑不起一个到处漏风漏雨的清王朝。

隆裕虽然有心学一学她的姑姑慈禧,可是她的能力,别说和慈禧比了,即便是载沣也强她无数倍,载沣尚且对时局、对袁世凯无可奈何,她隆裕又能如何?

袁世凯跑去和她说,清军已经抵挡不住革命党了,她便慌里慌张地信以为真,然后误判了形势,将所有主动权尽数交给了袁世凯,所以唐德刚才会说“只有隆裕太后不知罢了”。

此时,清政府内部的形势是:隆裕能力不行,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已经非常弱,地方督抚也对清政府若即若离,一个个地在观望局势,没人愿意陪清政府一起死,形同一盘散沙,支撑清政府的最强有力的北洋军又落到了野心家袁世凯的手里。

所以,清政府几乎已经没有了赢的希望,辛亥革命这才能成功地推翻清政府。

可是太平天国却不同,自从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内部已经变成了一盘散沙,不论是实力,还是军心士气都已不如前。

太平天国在走下坡路,这对于曾国藩而言是一个好消息。

曾国藩虽然屡战屡败,可也能屡败屡战,虽然曾经羞愧得跳河自尽,可是不得不说,他手底下的湘军已经在战争中变得越来越强,他自己的实战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军事指挥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手底下可堪一用的将领也逐渐脱颖而出。

这时候,太平军和湘军的形势是此消彼长。

除了曾国藩和湘军的战斗力在逐渐增强之外,此时的清政府对地方和地方官员仍然有着很强的控制力,所以曾国藩和湘军没有后顾之忧,因为他知道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前,清政府肯定会尽全力支持他。

所以,对于太平天国,清政府是上下一心,是以一国之力去打太平军;可是对于辛亥革命,因为地方督抚的观望,清政府已是上下离心,说是以一家一姓之力去打革命军恐怕都不为过,而且这一家一姓还没几个人愿意打,没几个人敢打。

这也是清政府能够平定拥军数十万的太平天国,却被规模远不如太平天国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的原因。


史不知味


太平天国军队与辛亥革命军队比较起来,太平天国军队无疑是更强大的。太平天国军队当时轰轰烈烈,转战十数个省,人数最少也有好几十万。而辛亥革命当时虽然也有各种暴动,但起效果的,也就是武昌起义。而武昌起义,不但人数少,时间也短。可是辛亥革命很快就把清政府给推翻了,而太平天国战斗了十多年,却把清政府无可奈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太平军起义)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在太平天国的时候,朝廷军队还非常强大。而在辛亥革命的时候,朝廷军队已经变得十分弱小了。

这个说法并不是很有道理,尤其是清朝的八旗军,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其实已经非常腐败的,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力了。反而在清朝末年辛亥革命的时候,由于一些朝中大臣包括袁世凯等人积极训练新兵。因此,当时朝廷军队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增无减的。

革命军的力量不如大平军,先前的清军不如此后的清军,此消彼长,为何结果反而有那么大的不同?究竟是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呢?

我认为变化的东西不是别的,而是民心。

我们先来看看太平天国运动时候的情况。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在南方的民间,获得了极大的支持。但在官僚地主阶层,以及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上,太平天国是不受支持的。

当时的官僚地主们,都把太平天国运动当山贼草寇闹事来看待,认为他们是“谋大逆”的大逆不道之人。他们称呼洪秀全为“洪逆”,称呼石达开为“石逆”,认为太平天国信奉的拜上帝教是邪教,是毒害老百姓的。他们把太平天国的人,看作是牛鬼蛇神,说他们是“长毛贼”。而且对太平天国所做的那些事情,极尽嘲讽。对太平天国实行“男女分营”,对洪秀全进天京以后当皇帝的那些事情,乃至对洪秀全对他儿子的教育,都极尽妖魔化。

(洪秀全画像)

地主官僚这么说,一般老百姓并不了解真相,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舆论对太平天国是极为不利的。

当时的清军确实已经腐败,其战斗力确实很成问题。除了僧格林沁指挥的军队,还有一定的战斗力外,其他清朝八旗军,完全不堪一击。不过地方官僚地主积极组织武装政权,和太平军作战。曾国藩组织了湘军,李鸿章主持了淮军,左宗棠左职了楚军等等。而太平军实际上就是被这些地方武装给消灭的。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照一般的情形,官僚地主组织武装力量后,接下来就是拥兵自立,割据一方。比如东汉末年,袁绍、刘表、孙坚、曹操等人都成了一方诸侯,国家也跟着分裂了。

但是在太平天国运动被扑灭后,这种情况却完全不存在,没有哪个地方武装拥兵自重。由此可见,清朝当时事实上是具有强大控制力的。

我们再来看看辛亥革命时候的情况。

我们也从官僚地主阶层的支持,和舆论导向两个方面来分析。

(辛亥革命)

当时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舆论上,几乎没有任何人说辛亥革命是“谋大逆”,说他们是“山贼草寇”。就算那些思想守旧的保皇党们,他们也不这样认为。由此可见,舆论上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再来看看官僚地主们的态度,几乎没有人组织军队保卫清朝,连当时最忠实的张勋这样的人,和革命党人作战,态度也不是十分坚决。更没有像之前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那样,直觉组织地主武装和革民党人作战。反而是名省的总督、巡抚,以及一些其他的武装力量,纷纷宣布独立,不受朝廷控制。

而清政府最后看到国家已经处在分崩离析的状态下,不得不宣布退位,从此清朝走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那么,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只能说,是清政府自己造成的。

本来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清政府在全国还具有极大的号召力,但是此后清政府的一系列不作为,把中国推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地主武装,还是社会的其他阶层,对这个腐朽的政府都感到越来越失望,拥护他们的人越来越少。所以,辛亥革命的力量看起来虽然很弱,但清政府就像一座濒临崩溃的大堤,只要轻轻一碰,这座大堤就垮了。

正所谓“自作孽不可活”,清政府实际上是被自己给作死的。

(参考资料:《清史稿》《辛亥革命》)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严格意义上来讲,清朝并不是被革命党人暴力推翻的。

单纯的从军事角度而言,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到南北和谈结束民国1912年元旦建立,革命军就没有打过几仗,以革命党为核心的军事力量都没有几支,其所占据的地盘远远无法同太平天国相比。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民国之共和政府,实际上是清王朝新政玩脱以后,革命思潮影响下的军阀产物,而非实际意义上拥有绝对控制力的实权政府,太平天国虽然进入天京之后快速堕落腐化了,但好歹人家组织成分清楚,一路斗地主抗清妖抗到底的,中途就没有妥协过。

清王朝的灭亡,并不是革命党军事力量强大,武力平推清军,而主要有时下面这个几个原因:

其一,庚子事变后,清王朝中央政府威信扫地,老佛爷跟光绪从西安回京以后,已经有点控制不住地方政府了,先是东南总督们在战争中结成同盟,与英美帝国主义结成“东南互保”,完全至清廷中枢于不顾。

等到战争结束,中央与南方政府虽然没有分道扬镳,但南方各省的军政事务已经趋于独立了。此种情形之下,清政府中枢最顽固的保守派都知道不变法是不行了,于是在1901年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戊戌变法相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

然而,变法不是续命药,而是催命符。

清廷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不仅涉及到了内地,连东北、蒙古、西北和西藏都开始推行。虽然接近10年的变法改革,因为行政系统的问题(官员问题),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但是却推动了中国社会现代化,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在政治上,最著名的就是设立咨议局,资政院等新机构。虽然当选的议员是清政府上流阶层的统治季节,但这些人大部分接受过新式教育,而且很多都是海归,所以这些人已经具有资本主义倾向,当然,这时候他们的政治态度倾向于立宪派。可他们接受过西方民主思想,至少传统皇权不可侵犯的观念被打破,这些人成为了辛亥革命中各省独立的地方政务的重要组成者。

同时,清政府在地方上进行自治改革(实际上南方的督抚跟自治没什么区别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南方纷纷宣告独立的原因,大家其实早就对清王朝没有什么留念了。

在经济上,中央建立了一个负责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专门机构——商部。它的职能是联络官商、沟通民情,促进工商业。奖励民族工业,一方面鼓励商人在国内发展工商业,另一方面清政府自己也办官办企业,这些措施最直接作用是大大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当然使得这些新兴的资产阶级立即就倒向了资产阶级革命咯。

在教育方面,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和改革科举制度,目标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而这些新式学堂,却成为了革命思想宣传的主要阵地,而留学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西方,回国之后二话不说就投入革命的怀抱,这肿么破?

军事方面就更坑爹了,废掉了绿营是应有之意,在全国编练新军也应该,但问题是,新军的编练不是由中央主持的,而是各省自己练,辛亥革命之后的军阀怎么来的,不就是这十年练兵给练出来的。

更关键的是,新军的中下级军官基本都是留过洋的,起码也是去日本深造过的,跟以前大字不识的旧军官完全不一样,如此一来,革命党的思想在军队里就更容易传播了。在南方,地方官员往往对革命思想的传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是真的去攻占衙门,地方政府完全就一副听之任之的样子。

综合起来,辛亥革命实际上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进程所推动的,整个社会在各种思想的冲击下,都想要变,虽然还没有想到朝哪个方向变,没有想清楚走什么路,但有一点是清晰的,那就是先终结了清王朝再说。所以武昌起义整个导火索一点燃,帝国的大厦轰然坍塌,都不带一点余波的。

而清廷在北方,唯一可以倚仗的军事力量,北洋六镇,也成为了袁世凯政治博弈的筹码。

再反观太平天国,它的敌人不止清王朝一个,清王朝实际上也扛不住太平军,它真正的敌人地主阶级,但是中国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家里没地的都是读不起书的,屁股坐那边还不清晰么?虽然清王朝腐朽堕落,但地主的利益是能保证的,而太平天国不仅要你的地,还要你的命,所以这个问题完全不用选。


瞎写一通,大家凑合着看,如果看起来还成,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吾国吾史”也是极好的!


江畔初见月


通俗来讲,辛亥革命能成功(成功指的是推翻满清)的根本在于袁世凯的倒戈。清末政府政府虽然腐败,却有两只骁勇能战的部队,一只是曾国藩的湘军,而另一支就是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了。当时袁世凯为了牢牢把握军队的控制权,于是在训练上下足了功夫,每次训练开始都要问士兵三个问题,“谁给你吃的”“谁给你穿的”“谁给你武器”,而士兵都会回答袁世凯。因袁世凯兵多震主,因此清廷明升暗降袁世凯,削去了他的兵权,摄政大臣载沣借口让袁世凯回家养伤让他完全退出政坛。



不久,爆发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起义,清廷意欲派遣北洋军前去镇压,换了许多统帅却都调不动北洋军,无奈之下将袁世凯“请出山”前去镇压武昌起义。


到达武昌的袁世凯所向披靡,革命军作鸟兽溃散,可袁世凯并没有全方面镇压革命军,而是流出一块地让革命军退散,革命军接受到这一信号,孙中山宋教仁等领导者也畏惧了这一股力量,知道硬碰硬绝不可能占上风,思索再三,于是让孙中山秘密接触袁世凯,为成功策反袁世凯,孙中山承诺,若袁世凯能让清帝退位,便将临时大总统让位给他,并且十年不过问政治也不参与总统的选举,从此一生只致力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接近于完美的条件对于一生“明智”的袁世凯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思索再三的袁世凯欣然答应了孙中山。

成功被策反的袁世凯马上调转枪头直指北京,北洋新军本就是清廷最后的家底,而“家底”的背叛使清廷再无招架之力,溥仪因此退位。

所以,可以说辛亥革命“成功”的大头在袁世凯部分,他的北洋新军经过最新式的训练,拥有最先进的装备,一心效力于袁世凯,早就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为“恐怖”的一支“军队”力量。(鉴于时间原因太平天国就不写了)

〔觉得文章不错的小伙伴可以点一波订阅哦〕


历史晓鉴


这是两个时代的问题,按历史的时间顺序,先从太平天国开始。

(一)太平天国发生在中国开始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时代赋予这次革命以双重的任务,既要反对国内的地主阶级,又要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没出現近代的工人阶级,因而太平天国得不到这个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它仍旧是一埸农民战争。这是太平天国革命最终不免陷于失败的原因。

当时的农民阶级,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者,悲惨的生活景,养成了他们坚强的斗争精神及摆脱压迫和剥削的革命要求。但他们同时又是小生产者,用简陋的生产工具从事个体分散的劳动,过着一种独立的、自给自足的、散漫的生活,这又产生了他们自身无法克服的种种局限性,如散漫、自积、保守、狹益、闭塞等等。他们的斗争是英勇顽强的,但由于不了解阶级斗争的一致性,因而不能使他们团结成一个阶级;由于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前景,因而不能制订出明确可行的革命纲领;由于他们不懂得用科学的阶级分析的方法解决策略问题,因而不善于团结真正的朋友和打击真正的敌人;由于他们不知道用先进的方法总结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因而一再地重复过去的错误。太平天国革命最终陷失吸,虽然表面看来是由于很多偶然因素造成的,但通过这些偶然因素却表现出它的历史的必然性,这里证明了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即使像太平天国这样一次規模宏伟的革命运动,最终仍然不免陷于失败。

(二)这次革命的绞杀者,既有国内的封建统治阶级,又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反革命阵营内部虽然存在着种种矛盾,但在革命形势曰益发展的情况下,为了共同镇压太平天国,逐步地缓和了内部矛盾,从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支强大的反革命联合阵线。当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清政府懾于革命运动的声势浩大,深知单靠八旗兵和绿营兵不足以维持自已的统治。乃不得不逐渐倚重汉族地主。一八五四年曾国藩组成了汉族地主武装一一湘军,由于这个刽子手镇压革命有功,清政府于一八六O年任命他为两江总督,授以节制大江南北水陆诸军大权,这是请政府为了镇压革命而改变策略的重要标志。以曾国藩为首的一批汉族地主,受到主子的异乎寻常的恩宠,为着滿汉地主阶级的共同利益,与满洲贵族的反动的武装一道,尽心竭力地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致于英美列强,一开始就是敌视太平天国的。他们起初曾虚伪的表示“严守中立",并与清政有过某种矛盾和冲突。天津条约特别是北京条约签定之后,英美法等国侵略者便彻底抛弃了“中立”仂装,直接出兵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由一批残暴成性的亡命徒所组成的侵略军,拥有当时最新式的武装,惨绝人环地屠杀中国人民,在东战场上向太平天国发动了无数次的疯狂进攻,配合湘军组织了对太平军东西两面的夾击。处于腹背受敌的太平军,就在中外反革命的镇压下失败了。

反革命的联合力量诚然是相当大的。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太平天国为什么不能加强自已的团结,利用敌人的矛盾,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朋友,遂步壮大革命力量,

最后战胜反革命的联合阵线呢?这是由于作为单纯农民战争的太平天国,主观方面是很不健全的,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发生了一连串的缺点和错误。他们不懂得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错误,而且在发生了错误之后,又无有效方法及时克服,反而日益严重起来。

(三)就这次革命的领导方面来说,他们曾提出过具有伟意义的革命纲领一一《天朝母田制度》,但这个纲领却是一个无法实現的空想,不能用来团结所有的革命群众为争取它的实現而奋斗到的。各级领导人员起初曾经是团结一心、生气蓬勃的,可是在军事斗争取得一连串胜利之后,一部分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醉心于争权夺利的斗争,终致酿成一八五六年的洪、扬、韦、石事件。革命内部的矛盾为阶级異已分子韦昌辉所利用,扩大成为一次对革命骨干的大屠杀。接着石达开又不顾革命大局,带领十几万精锐部队离京出走,进行了一次罪悪的分裂活动。这个不幸的事件,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把一个大好的革命形势给断送了。洪秀全并没有从这个事件中吸取有益教训,反而依倚同姓为心腹,猜忌贤能。后来诸王之间,又缺乏同心协力的精神,甚至互相牵制,排斥异已。地方守将也各自为政,分散主义的倾向日益严重,对中央的统一调动三心二意,或违或从。部分领导者如洪仁发、洪仁达等,甚至乱用职权,贪赃枉法,最后弄得人心焕散,丧失了过去那种困结一心,生气勃勃的气象。军事指挥方面,也发生不少战略上的错误。在连续的胜利之后往往因胜而骄,过高地估计自已,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思想,因而分散地使用自己的兵力。定都天京后既要据守天京及外围,又要兴师北伐,还要举兵西征,就是分散兵力的错误之一。另一方面,在遭到连续挫败之后,往往因败而躁,产生急躁拼命的心里,以致为一城一地之得失和强敌拼消耗。安关和天京两城的保卫战,最后弄得人与地俱失,连图振作的机会都没有了,就是这种错误战略的具体表现。一部分领导者经不起胜利的考验,逐步滋长了享乐怀安的思想,大修宫殿王府,遴选宫女王妃,在宫则使用成千上百的人伺候起居,出行则有骄奢豪华的大仪仗队鸣锣掌灯。一部分人又经不起失败的考验,或则被困难挫折了信心,或则被强敌吓昏了头脑,有的临危动摇,甚至叛变投敌。革命的领导者,既经不起胜利考验,又经不起失败考验,如何能把革命引向最后胜利?

(四)从这次革命的队伍方面来说,起初本是由广大贫苦人民组成的,纪律十分严明,斗争意志昂扬,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不断地吸收了大批捻军、天地会,以及清军的散兵游勇。这些人参加进来之后,又无有效的办法改造他们,就使得太平军的成份日益复杂起来。这些人在顺利的时候能协同作战,受挫之后便不服从纪律约束,以致临阵溃逃,掳掠人民财物,既败坏了部队作战纪律,又恶化了太平军与群众的关系。队伍不纯的问题,在地方政权中表现更为突出。太平天国的乡官,大部分是由地主分子担任的,即使所谓“当地有声价者”、“地着中殷实者”、“殷富者"、田亩多者等等。乡官成份不纯的问题,到太平天国后期日益严重起来。许多地主分子钻入太平天国的地方政权,窃据职权,胡作非为,进行各式各样的破坏活动。有些甚至形成集团,这样的集团仅苏南一地,其罪恶昭彰的便有永昌的徐佩缓,周庄的费玉存,荡口的华翼纶等等。像在周庄附近,乡官俱由费玉存举用,大小事务完全由他个人专擅处理,简直成了独霸一方的悪棍。太平军以及政权组织的成份不纯,严重地危害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太平天国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最终失败了,但这次革命运动的光辉永远不会泯灭的。英勇斗争坚持了十八年之久,势力扩展到十八省,其规模之大是以往任何一次农民战争所不可比拟的。成千上万的群众动员起来,进行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在这个伟大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完整最详明的农民革命纲领。他们建立了强大的太平军,以不屈不挠的战斗,给中外反革命以沉重的打击。太平军的组织和纪律,战略和战术,从正面和反面,丰富了人民革命的武装斗争经验。他们组织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机构,实行了各种各样的革命政策,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曾发生过某些变化。他们提出的理想社会图景,表达了当时劳动群众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压迫的美好願望。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把中国历史上的单纯农民战争,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太平天国革命对封建经济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进行一次大胆的攻击。《天朝田亩制度》中按人口分田的政策虽未实行,但在部分地区曾发伯农民田凭,允许佃户把“租田概作自产”,并曾发布告示,“禁止业户收租”。广大农民在革命形势鼓舞下,进行了减租抗租斗争,有的烧毁封建地主的地契和帐册,有的把租薄扔在污泥水中。太平天国还主张人与人平等,主提妇女分田时与男子享有同等权利,并规定“天下婚姻不论财”,提倡一夫一妻,反对妇女缠足等封建陋习。这些斗争,对封建统秩序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五)太平天国英雄和英、美、法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集中地表现了当时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雄气概。他们主强各国之间平等友好,互惠通商,反对侵凌欺诈。拒绝承认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严历禁止鸦片输入中国。起初他们对外国侵略者的虚伪“中立”还缺乏警惕,曾因宗教形式相同而模糊了对敌人的认识。但当侵略者公开进行武装干涉,他们便以革命的武装给敌人以有力的回击。他们蔑视了曾迫使清政府屈膝的洋枪洋炮,在革命形势不利、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把反侵略的斗争坚持到底。敌人虽然赢得了胜利,但付出的重大代价是够敌人胆寒的。法国海军上将卜罗德、洋枪队统领美国人华尔、法国总兵勒伯勒东和买忒勒以及大批下级军官和士兵,都葬身在这场骯髒的侵略战争中。此外还活捉了洋枪队付统领法尔思德,并打伤了英国海军上将何伯和洋枪队门后期统领英国人戈登。这些战绩,对于那些侵略成性的殖民强盗,是一斤严重警告: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轻侮的!

太平天国革命还具有不容忽视的世界意义。当时一些西方报纸极力地诬蔑太平天国,害怕它的影响,惊呼太平天国革命“对亜洲发生的影响,可能如同十字军对罗马帝国发生的影响一样”。俄国著名作泉谢甫琴柯茌获悉洪秀全斥责清政府的言论后说:“对于俄国的贵族们,我们是否很快地也能大声地讲岀同样话来呢?“曾亲身参加太平天国革命的英国军官呤唎,在国后发表了一部五十万字的著作。他根据广泛的见闻和丰富的文书资料,热情地介绍了太平天国的各个方面,对英国殖民统治者参加绞杀太平天国的血腥罪行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在英国人民中间、以致圣更广泛的范围内为太平天国作了富有阶值的报导,传播了它的影响。

太平天国革命精神,一直鼓舞着革命的中国人民。它的那些神话般的传说和故事,在民间广泛地传播着并发挥了教育和激励的作用。伟大的革命民主义者孙中山先生从小就爱听洪扬的革命故事,并以太平天国的后继者自诩。许多参加辛亥革命的志士,曾从太平天国的榜样中,获得反清革命的最初启示。一百年后已取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回顾这段轰轰烈的革命斗争,仍以中国历史上这光辉的一页,引为我们中国革命人民的自豪。

清朝为什么被几万人的辛亥革命灭亡了?这是误解,远没那么容易。慢慢从头道来。

毛泽东在他的有名著作《新民主主义论》中,论述到太平天国革命以来中国人民进行民革命的历史意义时指出:辛亥革命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

中国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进入了一个曲折和复杂的转变过程。在这个历史时期发生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思想的变化,可以说都是导向这次革命的。由于在这个时期侵入中国的是来自欧洲和美洲的资本主义势力,中国必须经过重大的社会改革,使自已资本主义代,与之相对抗。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如康有为和呆启超等,曾经认为这种改革也可似用革命以外的其它方式,例如日本的方式,即依靠政府采取一些改良的方式来完成。但是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清朝政府除了用外国枪炮武装军队和办几个工厂以外,拒绝政治上进行任何改革,一八九八年的戊戌政变就是清朝政府中当权的顽固派拒绝政治改革的表示。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对外国侵略者的卑躬屈膝,到了不能令人不可容忍的地步一八九九年到一九00年义和团发动了对外侵略斗争。清政府不但不给予任何有效的支持,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又屈辱地订立了《辛丑条约》,承认外国在中国有驻兵板,并赔款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合计九亿八千万两,以海关税和盐税作抵押,由外国派员监收。这样中国不仅直接地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威胁,而且还让他们干涉中国的财政收支。中国人民更深地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泥坑。广大人民无比忿怒。

民族工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在一九00年以前,完全由民间挙办的厂矿企业,资在一万元以上的,有一百二十二家,资本总数为二,二七七万元。到一九0六年,就已经发展到一百三十六家,资本总数为二,七00万元。其中以棉仿业的发展最为显著。一八九六年全国纱厂十二家,其中华商七家;共有纱绽四一七,OOO枚;织机二,一OO架,内华商占一,七五O架。以当时棉纺织业最发达的上海和江苏为例,一九O二年上海共有纱厂十七家,纱锭五六五、OOO枚;一九O八年江苏有纱厂二十三家,纱锭五八七、OOO枚,织机三、O六六架。缫丝业的发展也很显著。一八九五上海共有缫丝厂十二家,一九O三年增加一倍,丝机八、五二六架;一九O九年增加到三十五家,丝机一一、O八五架;一九O九年增加到四十八家,丝机一三、七三八架。还有,面粉、火柴、水泥、烟草、玻璃、机器制造等各行各业都开办起来。这是资主义的经济基础。随之产生的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是当时一个新兴的阶级。它的出现大约是在十九世纪八至九十年代,到了二十世纪初,可以说己经初步形成一个阶级了。

随着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也逐步壮大起来。中国工人阶级很早就参加过革命斗争。一九O六年安源煤矿工人六千余人参加了同盟会,在苹乡、浏阳醴陵举行的起义。一九一一年川汉铁路筑路工人举起义来响应资产阶级反对清朝政府的“铁路国有"运动。这个大动荡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日趋瓦解。

清朝政府的倒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腐败无能,逆历史潮流而动,已经象“熟透了瓜”,风雨飘摇。

有人说一个武昌起义,几万人一个晚上就把清朝政府推翻,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単。历史的真相:武昌起义,1911年9月24日革命党人定于中秋节(阳历10月6日)发动起义,由于革命党人在汉口制造炸弹不慎失事,革命党领导人暴露而被捕,清朝政府开始捕杀革命党人。革命党人被迫举行武装起义。新军大多数响应,武昌人听见枪声纷纷响应。武昌起义影响了全国。由于孙中山等革命党领导人,不在武昌,起义军抓来原清军协统黎洪元做了都督。武昌起义的结果是由黎洪元、汤化龙原清政府的顽固派出来当权,那么,它以后逐步走上和反动势力妥协的道路,是必然的。

随着武昌起义的胜利,各省也纷纷响应,宣告独立。清朝政府二百余年的反动统治,很快就陷于土萌瓦解的状态中。但是,各省的情况与武昌差不多一样,革命的果实没落在人民手中,而是被一些军阀官僚和立宪党人篡夺去了。

以后的革命形势,袁世凱窃国成功、二次革命失败。“五四”以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由无产阶级的共产党担负,进行了新的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孙中山未完成的事业,由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胜利完成了。

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历史的阶级局限性,由于没有工人阶级和先进政党的领导,失败了,是历史的必然;辛亥革命运动中,武昌起义的胜利,瞬间清朝政府倒台,证明清政府的死亡到了瓜熟蒂落的程度。由于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由于没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只赶走了清朝皇帝。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完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挺进社会主义时期,证明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政治路线的正确。军事是政治的发展和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决定一个阶级取得胜利的是政治路线的正确,而不是军事上的偶然的胜利和失败。


用户王者孝


打太平天国靠的是湘军,是曾国藩组建的,其实跟清政府关系并不大。

退位是因为形势所逼,革命党人虽然只有几万人,但是袁世凯支持了,袁世凯手下有北洋军。虽然袁世凯后来又恢复帝制自己做皇帝,但是在反袁护国运动中他也不得不放弃帝制。

那时候的中国已经无路可走了。

维新变法救中国,六君子被斩首,失败了。

洋务运动救中国,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也失败了。

老百姓对清政府也失望透顶,之前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而太平天国则是要改朝换代了。

所以这时候出现了革命党,出现了孙中山,天下才一致响应,清帝不得不退位,袁世凯不得不取消帝号。

再后来,国民革命军北伐,以区区八个军十万兵力,打败三大军阀,国民党才真正主宰中国。

实际上,那时候也是民心所向。

只可惜蒋介石只满足于形式上的统一,并没有消灭全部的军阀,军阀、腐败、大地主依然存在,最终国民党也失败了,败退台湾。


GRIDMAN


少荃经史屋,不一样的读史角度。

从咸丰皇帝登基(1851年)到宣统皇帝退位(1912年),晚清这62年间的历史,完全可以看成是一场“擂台挑战赛”。晚清朝廷要“卫冕”他的封建统治地位,而各“挑战者”诸如天平天国、帝国列强、以及最后的辛亥革命轮番登台,势要推翻清朝的统治。而这一场场比赛胜负的关键,并不取决于决斗双方,而是“应援队伍的站队与支持”。

很明显,“应援队伍”指的就是汉人势力。

太平天国,一个将所有人都推向对方的畸形政权

无根之木终将枯萎,无源之水终将枯竭。由底层农民发起的意在推翻清廷统治的庞大势力,却有着十分严重的排外思想。太平天国起义之初就是以宗教信仰为蓝本建立起来的,而他的“上帝天父论”完全同西方基督思想背离。同时为了保证其至高无上的权威,太平天国排斥一切“本土思想”,烧砸孔庙道观;摈弃社会传统纲常,百姓无私产,夫妻不相望。这样的统治方式,不仅让大众百姓望而却步,还让遵从儒学治世的才子摒弃唾骂,甚至让西方洋人都不可思议敬而远之。

因此,站在挑战台上的太平天国,不仅得不到任何一方势力的支持,还将所有人都推向了清政府一边。尽管其声势庞大,精兵数几十万,但也仅仅是一时的。而后期内部发生分裂,“天京事变”势力骤衰;反观清政府一边,则将“应援队伍”中的汉人官员拉到台前。曾国藩、骆炳章、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等实力汉臣,开始加入到对抗。天平天国在自身内部矛盾和外部势力崛起的情况下,无奈倒在了挑战台上。

太平天国,更像是为晚清的汉人势力做了一件大大的“嫁衣”。自此汉族权贵以能决定胜负走向的姿态,站在了挑战台的旁边。(太平天国更多败在了自身无法调和的矛盾中)

“超级节点”——东南互保

从太平天国失败,到甲午战争结束的这段时间里,汉族权贵一直都站在清廷统治层的一方。尽管表面上没有发生大的危机,但其背后的矛盾却在酝酿当中,因为洋务运动、通商贸易、先进思想等的不断进行,最终将矛盾都聚焦到了统治核心上。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彻底让矛盾释放,也促成了一个“超级节点”。

“东南互保”其实是一个标志,标志着汉族权臣不再为晚清统治层肆意妄为的行为而买单。

这场挑战赛的双方成了清廷统治核心和八国联军,清廷的“应援队伍”变成了义和团,而汉族权臣则选择“中立”。

最后,这场擂台赛以清廷统治者失败告终,义和团被消灭。这个事件之所被称为“超级节点”,是因为清廷的统治在实质上,已经不能指挥南方各省的汉族权贵了,清廷的统治从此刻起已经名存实亡,只剩一张名义上的“窗户纸”了,而捅破它的标志,就是辛亥革命。

轻轻一点,天火燎原

当辛亥革命走上挑战台后,它所持携的纲领、主义、精神都是完全符合当下时代进步潮流的,它不同于太平天国,它将农民、学生、商人、工人等各个阶层的利益涵盖其中,它拉拢到了除封建统治阶级外的几乎所有人作为“应援队伍”。这个力量不是单单的几万部队,几万武器所比拟的,它拥有了几乎整个社会力量来做为生力军。这个号召力是令汉人权贵阶层都忌惮谨慎的,而作为当时北洋军阀头目的袁世凯,也放弃中立开始靠近辛亥革命一方。自此全国出现了纷纷脱离清王朝统治的局面,清政府大势已去,统治就此覆灭。

总结

纵观晚清62年历史,既可以看成是汉人从崛起到发展,再到抗衡清廷而后一呼百应的历史,也可以看做是封建统治制度被西方科学先进制度一步步蚕食取代的过程。人总要进步,社会总要变化,制度总要革新,晚清作为封建统治的最后一块阵地,有它的历史悲剧性,当年的强大并不代表现在的强盛,持盈保泰是当权者,甚至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少荃经史屋


其实很简单,辛亥革命是在太平天国的基础上推翻清朝的。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等人在金田聚众起义,到1853年3月19日攻克南京。期间仅两年多的时间,如果不是在湖南碰到左宗棠会打得更顺。

1853年5 月8日,两万多太平军北伐,竟然一直打到天津附近,才被打败。

在太平军面前,清朝军队不堪一击,足见其已经腐朽不堪了。无奈的清朝,只好依靠汉人组建的军队对付清朝。事实上,太平天国是被民间的汉人军队~湘军灭掉的。历时13年的太平天国虽然被灭掉了,但是他造成的影响却十分巨大。



清朝经此打击,一日不如一日,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亡。

1867年,湘军领袖曾国藩的幕僚,著名的“预言家”赵烈文说,清朝的覆灭已经不可避免。并且,赵烈文这个神人准确的预估了清朝灭亡的时间。说清朝50年内必灭,果然44年后清朝就灭掉了。

赵烈文:“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一,清朝的统治基础被太平天国破坏了。

清朝的统治基础,是满族专政。清朝的政治权力掌握在满人手里,军队是八旗军队为主。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朝政府的汉人开始唱主角,汉人军队也替代了八旗军队的地位。

满清朝庭里,虽然满人的皇帝、王爷仍然把持大权,但是做事的已经全是汉人了。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等人,才是清朝实权掌握者,满人完全就是混吃等死了。

军队方面同样如此。太平军每到一处,就摧毁那里的八旗军队。太平天国灭亡时,布置在全国各地八旗军队的体系,已经被毁得差不多了。八旗军队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编的汉人军队。

沿海地带,清朝与列强交手的海军、陆军是曾国藩、李鸿章这一体系的军队。收复新疆的军队,是左宗棠训练、组织的军队。之后崛起的是袁世凯编练的新军。

二,清朝的政治体系被破坏。

太平天国所到之处,清朝的统治皆被摧毁。太平天国灭亡后,留下了政治真空。

由于清朝政府无力恢复这里的统治秩序,地方政府便自行其是,自行管理地方上的各种事务。久而久之,这些地方在政治上就脱离了清朝。

三,被满清压制的民族矛盾爆发。

清朝建立以后,对汉人的各阶层都是压制的,连士大夫们都不例外。

清朝以前,是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

宋朝以前的朝堂上,大臣们是坐着议事的。宋朝的朝堂上,改为站着议事。明朝大臣是跪着议事,但是有自由的发言权,皇帝们被大臣喷的满脸唾沫星子的事情常有发生。

到了清朝,汉人大臣言必称奴才,是没有发言权的。连写个诗文、奏章都得小心翼翼,生怕“文字狱”临到自己头上,决策权就更谈不上了。

满人除了被国家供养,还可以方便的进入政府部门,升迁很快。各种官职要先尽着满人,剩余的官职才是汉人士大夫的。

朝堂上的决策,是满人的事情。即使汉人士大夫在朝堂上提出建议,也要满人点头才行。士大夫们因此对清朝是不满的,内心也是不认可的。

士大夫们对清朝尚且如此,处于下层的百姓对清朝、满人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事实上,民间一直把清朝看做是外来的政权,不认可清朝的合法性。明朝灭亡后,民间反清复明的声音就一直没有停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口号之一,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正是太平天国对清朝的打击,才让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成为可能。辛亥革命,是压垮清朝这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德全不畏


清朝政府不是让辛亥革命推翻的,是由袁世凯控制的北洋军阀,逼迫溥仪退位。

虽然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但他实实在在是一个关键人物。

如果袁世凯支持清庭,辛亥革命不会成功的。

辛亥革命发动一场“武昌起义”就能推翻盘踞了200多年的清朝,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辛亥革命的时候,帝国主义成功拉拢到了袁世凯,采取了一个中立的办法,实行了总统制。在1915年的时候,袁世凯称帝了。

这也意味着清朝虽然灭亡了,辛亥革命也没有成功。

清朝编练的新军只有5个具有战斗力的武卫军。

在庚子之变之后,这些武卫军基本都被八国联军给消灭了。

只剩下袁世凯所率领的武卫右军,直到辛亥革命的时候,能作战的只有袁世凯统领的军队。

袁世凯野心很大,在他内心中也有一个王朝之梦。自然不会支持清王朝的。只有北洋军的清朝最终没能抵挡住,只能遗憾让位了。

太平天国时期,清朝虽然战斗力大不如前。

但是清政府有能力的将领还是很多的。曾国藩,左宗棠等等,并且当时清朝以前赖以生存的八旗军队没落了,但是靠汉人将领还是形成了一股战斗力可观的军队,例如湘军。

太平天国运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只是洪秀全本人不得志想满足个人欲望的一次造反。

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只是其中一个,其它还没有格据自强,而是流动节劫掠。

没有争取知识阶层的支持,没有长远的政治旗帜,总之一句话,洪秀全之流局限性太大。

太平天国失败是从内部分化瓦解的,贪污腐败堕落,贪图享乐,没有远大政治目标。

太平天国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没有一个普惠众生的理念!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首的汉人集团,编练招募的汉人军队湘军,淮军,力挽狂澜。

一次次阻击击溃太平天国部队。

洪秀全部队信奉基督教,一度让西方列强产生好感。

他们找到洪秀全谈合作,要求洪秀全承认之前和清朝签定的条约。

洪秀全一概不承认,还要求外国教士见了他要跪拜。

还杀了不少传教士,英法一看这哪里是基督教,又得不到什么好处。

立刻调转枪头,支持清政府联合满清镇压太平天国。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失败是在所难免。


瑞君说


首先要说一下,辛亥革命能成功,最主要的是清政府已经把所有的路走完,大家对他彻底失去了信心。另外题主问题有个小问题,太平军哪来几十万精锐。

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此时清政府虽然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暴露了其虚弱的本质,但是太平天国的实质还只是一次农民起义,并没有太多的新意,而且几千年的封建累积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扭转的,因此被清廷和地主阶级联手击败。



而到辛亥革命时期,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失败了,戊戌变法失败了,连搞宪政,最后也是拿出个皇族内阁来糊弄人,这是把自身改革所有的路走完了。结果是连昔日的难兄难弟日本都可以骑在中国头上,列强更是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此时全国民众的见识也已经不同往日,已经对世界时局有所了解。全国上下除了少数满洲贵族和顽固分子,其他的人都已经对清廷失望透顶,希望出现变革。因此武昌首义以后,其他各省纷纷响应,推翻清政府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而且太平军只是几十万拿着武器的农民,大多缺乏训练,其中还有随军的家属,哪来什么精兵,看着人数不少而已。倒是辛亥革命里有不少货真价实的清政府苦心编练的新军,像湖北首义的第八镇、江苏的第九镇、浙江的暂编21镇、云南的第十九镇等等都陆续参加了革命,这些部队都是经过新式训练的正规军,真正的精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