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篇文章,從小學畢業生開始考,一直考到高三


我這篇文章,從小學畢業生開始考,一直考到高三


我這篇文章,從小學畢業生開始考,一直考到高三


我這篇文章,從小學畢業生開始考,一直考到高三


這次,我的文章《那盆水仙花》卻被選入“2015屆上海市閘北區高三上學期期末練習文科語文試卷D”的閱讀題。


從原先的中考試題,到初一初二初三練習題,再到高一高二試題,再回到小學畢業考練習題,如今又升到了高三練習題,年段跨度之大,覆蓋面之廣,而且文後問題一成不變,讓我都不意思起來。


看來,文章原本就是沒有所謂的年段之別,所以,小學生其實也可以看初高中的,初高中生也可以看小學的。比如小學課本里的有些文章,大人小孩都可以看。再比如,古人從小就讀寫文言文,所以小小年紀就能看懂和運用文言文。正如某研究人員所說的:“小孩子是沒有難易之分的,你給他淺的,他也就學得淺的;你給他深的,他也就學得深的!”


想想離我們較近的民國時期,為何有那麼多的大師,或許就是因為他們小時候乃至成長過程中早已把傳統文化的根基學紮實了。


如今,課本里的很多白話文,過幾年換一下,再過幾年又換一下。我們幾代人一直就在學這些換來換去的東西。


唯有經歲月沉澱卻一直不用換的東西,才最應該被選入課本,讓孩子學習。


我的文章本是不值一提,卻也老被當作練習題,這讓我汗顏。


再看全國有多少類似的文章,在每年的小初高各個年段的各類練習和試題裡,被一次次地炒冷飯,一遍遍地讓千萬孩子反覆地做啊做,只為了考試升學。


考完了,丟垃圾裡。也有人還把課本賣給收廢紙的,或者撕了。


想想這些,其實很正常——存著有啥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