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沒有“邊界感”的愛,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這兩種父母該改改

我們一直以來都秉承著要對孩子負責的態度去管教他們,但有些時候孩子卻有可能因為我們的過多幹涉而心生不滿,甚至是對父母們有了敵意。除了管教以外我們還有可能因為太愛孩子,而永遠喜歡她們黏在我們身後。但是我們可能卻因此忽略了孩子對性別的認識。

所以不管從管教方面,還是從寵愛方面,父母都要和孩子保持好一定的“界限感”。如果這個界限感沒有了,那孩子可能就會因此而受到傷害。為什麼這麼說呢?不妨讓我們來進一步的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心理學家海靈格曾經說過: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果每個人的角色亂了,那麼家庭中的危機就可能出現了。

父母沒有“邊界感”的愛,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這兩種父母該改改

先從管教孩子這方面講吧:相信很多家長都多多少少因為管教的事情和孩子發生過不愉快的經歷,就連電視劇中都有很多類似的橋段出現過,像《少年派》中,因為媽媽得過多幹涉,沒事總是經常干涉孩子,林妙妙差點跳樓自殺。《小歡喜》中也因為媽媽的強加意願,讓英子感覺到深深的被壓迫,差點因此跳海。

現實中雖然不是每個案例都像電視劇中的這麼激進,但因為家長的管教孩子出事的例子也不在少數。之前表姐家孩子和爸爸媽媽的關係就很緊張,因為表姐平時就是一個比較嚴謹的人,尤其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更是一絲不苟,因為關心,表姐就經常隨意干涉孩子的生活。

父母沒有“邊界感”的愛,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這兩種父母該改改

按理說每個孩子都應該有自己的喜好和興趣,但是表姐會經常強制孩子做他不喜歡做的事,總是打著愛孩子,為孩子好的旗號,安排好孩子的一切。起初孩子小的時候,因為反抗不過也就只能忍受媽媽,慢慢的等孩子十二三歲的時候,孩子就出現了叛逆不聽話的各種表現,表姐最後無能為力只得求助心理醫生。最後心理醫生建議表姐和孩子好好心平氣和地聊一聊,讓表姐試著走進孩子的內心。慢慢表姐學會不再幹涉孩子的生活,孩子才越來越和父母親近了起來。

父母沒有“邊界感”的愛,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這兩種父母該改改

父母的這種沒邊“沒邊界感”的愛,其實孩子並不需要

因為這種愛會在無形之中剝奪了孩子獨立的機會,也剝奪了孩子選擇的機會。因為父母的沒有界限感,總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孩子就會受到嚴重影響,輕則孩子沒有辦法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不懂得如何獨立,不懂得如何拒絕,重則會引起孩子的強烈抵抗情緒,可能讓孩子產生叛逆的情況。

父母沒有“邊界感”的愛,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這兩種父母該改改

除了這種強制性父母還有一種就是寵溺型父母

她們不會像強制型父母那樣強迫孩子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但是她們卻不懂得如何把握和孩子之間的“分寸感”。尤其是面對異性孩子的時候,他們也不懂得如何去避諱。因為可能在每個家長心中都覺得孩子是自己的,自己有權利關心她們,愛護他們。而且家長們心裡可能沒想到孩子的性別意識這方面問題。

父母沒有“邊界感”的愛,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這兩種父母該改改

但其實孩子的性別教育一定要從小就時刻注意,這樣孩子長大才不會發生意想不到的問題。一個閨蜜就遇到過這種情況,她家現在孩子現在已經上小學2年級了。但是閨蜜卻從來沒對兒子認真地進行過性別教育,而且平時在家裡也總是絲毫不避諱兒子,比如像換衣服,洗澡,上廁所這種問題她之前都沒認真考慮過。

直到有一天接孩子放學回家,回家後因為天氣太熱,閨蜜就直接去臥室換衣服了,兒子看到媽媽換衣服時,就對著媽媽說“媽媽你真不害臊,我們今天上課老師都說了,不能當著別人面換衣服。”媽媽聽完兒子的話,才知道原來這天在學校老師給孩子們上了一堂性別教育的課,所以兒子回來才會這麼說自己的。

父母沒有“邊界感”的愛,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這兩種父母該改改

不過反思回來,閨蜜也想著確實是自己疏忽了,一直以來也沒對兒子認真地進行性別教育,孩子現在越來越大,懂得也越來越多。但是自己卻還不避諱孩子確實存在一定的錯誤。所以閨蜜就認真地給孩子講了一下性別教育的知識,而且從那以後就十分注意和孩子的“邊界感”,保持和孩子間的距離。

親子之間一定要注意這幾個界限,不要輕易越界

1. 肌膚接觸要有度

雖然孩子是你生的,但是他們的身體是屬於自己的,而不是父母的。而且愛孩子的表現可以有很多種,而不一定非要靠親親、抱抱、舉高高才能完成。尤其是孩子的隱私部位,家長更要注意避諱。

父母沒有“邊界感”的愛,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這兩種父母該改改

2. 尊重孩子的隱私

儘早讓孩子和家人分床睡,不要太過寵溺而不捨得和孩子分開。因為一般來講孩子在3歲左右的就已經有性別意識了,這個時候家長更應該多注意尊重孩子的隱私,不輕易打擾孩子,比如像一些洗澡、上廁所、換衣服的事情都要儘量讓同性父母來完成。

總之不管哪些方面家長都應該儘量注意和孩子之間的分寸和界限,認真對待孩子提出來的每個要求,不要總是謙讓或者拒絕孩子,要先考慮孩子提出要求的合理性,在問題合理的情況下儘量滿足孩子。

如果拒絕要給孩子拒絕的理由,讓孩子懂得你這樣做的道理。對孩子的每一個情緒給予回應,孩子有時候需要的就是大人的多一點耐心,多一點了解,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的一頓批評。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問題,不溺愛不越界,這才是高智商父母教育孩子的根本。

父母沒有“邊界感”的愛,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這兩種父母該改改

你們和孩子之間是怎樣的相處模式呢?你們是沒有“界限感”的父母嗎?歡迎來一起討論分享你的觀點吧。

關注我,關注更多育嬰知識。您所想要了解的,剛好是我所專業的,我將盡我所能分享更多育兒知識,喜歡就請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