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瘾性人格"的形成,很多和父母的这三种行为有关,赶紧改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及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

孩子

小孩子活泼贪玩是天性,但是如果父母不加以管制,任由孩子肆意玩耍,孩子很有可能对某些事情上瘾,导致成绩下降,甚至产生心理极端。

尤其是网络游戏,现在就连3岁的小孩子都能熟练地操作手机,玩游戏也是得心应手。

但是缤纷多彩的虚拟游戏世界,也会让孩子沉迷。孩子在游戏里谈笑风生,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冷漠孤僻,一天不打游戏就情绪焦虑,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家长就要注意了,孩子可能患上了"成瘾性人格"。

孩子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年纪小,喜欢玩游戏很正常,平时在学校生活压力也大,回到家长玩会游戏也是无可厚非。但是家长忽略的是,年幼的孩子,正是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孩子对一些新鲜的事物,很容易沉迷其中。

像是看直播、打游戏、网上交友甚至是网恋,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心理的成长。如果家长没有正确地引导教育,孩子很有可能走上"歪路",影响生活和学业。

孩子

那么到底什么是"成瘾性人格"呢?

这种人格在心理学上还有很大的争议,也没有给出定义。简而言之就是指个体强烈地或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并进行某种活动,尽管知道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各种不良后果,但仍然无法控制。

就像是喜欢喝酒的人,他们明知道酒喝多了伤身,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酒瘾。每次喝完酒之后,虽然他们都会自责懊悔,但是下一次想喝酒时,还会决定"就喝一次"。

孩子

成年人一般对酒、香烟、槟榔、蹦迪等上瘾,有的时候"瘾来了"挡也挡不住。

小孩子也是如此,他们也会有"成瘾性人格",主要是沉迷游戏、喜欢给主播送礼物、喜欢网络上虚拟的"爱情"。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新闻,孩子因为沉迷游戏,偷家里的钱充值游戏,父母打骂之后,孩子一气之下做出极端的事情。

还有的孩子偷了家里几千、几万块钱给主播刷礼物,换来的只要主播的一句"感谢,爱你思密达"。

孩子

那么成瘾性人格到底对孩子有什么危害呢?,尤其是那些沉迷游戏的网瘾少年,家长千万不能忽视。

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副主任银娟说过,"网瘾是心理疾病的表现"。

他们做过对网瘾少年做过一项调查:

  • 95%以上的网瘾少年觉得生活没意思,现实很无聊;
  • 94.6%的网瘾少年内向、孤僻、内心敏感自卑,对生活感到强烈的无助;
  • 54.8%的网瘾少年因上网受到阻拦,对家人使用过暴力手段。
孩子

很多家长肯定会问,孩子成瘾性人格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和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环境有关。

尤其是父母的这3种行为,很容易导致孩子患上成瘾性人格。

1. 父母和孩子关系疏远冷漠

有的父母因为常年在外,孩子留给老人照顾;或是每天忙碌完工作,回到家后也没有和孩子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孩子和父母缺少沟通,时间长也就会和父母的关系变得疏远冷漠。

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感觉不到关爱和温暖,只能在网络世界里寻求慰藉,从而导致对网络上的东西上瘾。

孩子

2. 父母惯纵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在对一件事情沉迷的时候,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惯纵,没有及时地加以制止,控制孩子娱乐的时间。孩子觉得父母包容自己的"上瘾行为",也就会肆无忌惮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像是无节制地熬夜打游戏,和网上"情侣"畅聊到天亮。

孩子

3. 父母经常打骂孩子

孩子犯了错误,或是想要满足一种需求。脾气暴躁的父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孩子,使用强硬的手段。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无法感受父母的爱,也就需要寻找能让给自己安心踏实的东西。他们觉得现实生活太过枯燥无味,看不到任何的希望,也就会沉迷网络。

孩子

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解决孩子的"成瘾性人格"呢?

1. 给孩子足够的关爱

孩子沉迷网络,主要就是因为在家里没有感受到父母过多的关怀。家长不要总是拿"工作忙"当借口,要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给孩子更多的关怀。

可以经常和孩子沟通,也可以带着孩子去户外玩耍,放松孩子的心情,增强亲子间的关系。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了更多有意思的事情,也就逐渐摆脱了"上瘾"。

孩子

2. 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

有的时候孩子沉迷于手机或是网络游戏,也是因为孩子离开这些东西之后,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孩子没有斗志、没有目标,只能在网络上浑浑噩噩度日。

家长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像是看书、打球、唱歌、弹吉他等等,孩子发现了自己的特长,学习和生活也就更加得有斗志,有方向。

孩子

3.父母以身作则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有什么样的习惯,孩子就会有模有样的学习,所以说家长要帮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以身作则,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

孩子

并且告诉孩子什么样的习惯是好的,什么样的习惯是坏的,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许看电视,睡觉前不可以吃零食”,并且教孩子学会礼貌用语和懂得拒绝。

坏习惯会成为孩子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好习惯则会为孩子指明成功之路。

3岁半到6岁时,是孩子建立规则感的关键时期。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帮助孩子形成基础的规则意识。除此之外,如果孩子出现了不当行为,要让他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一定代价,比如适当剥夺或者延满足一次他最在乎的东西,或者最想做的事情。

通过规则感的建立,孩子让他知道,做了错事,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对孩子的规则意识的灌输,是先从公众场合不大声喧哗,坐地铁乖乖安检,等餐需排队这些小事开始的。

孩子

刚出生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想让孩子长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你,所以父母要抓住孩子惯养成的关键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让孩子走的更远。

这里为大家推荐一套有关好性格品格培养的绘本《宝宝情商培养图画书》。父母可以给孩子当睡前故事读,而且还能让孩子学会自己的情绪管理。

孩子

这套书一共有十个主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诚实守信、不乱发脾气、自我保护、克服恐惧、团结友爱、知书达礼、分享快乐、我能行、形成好习惯

孩子

10册不过是49.9元,还可扫码畅听,方便父母在工作了一天后,已经很累了,想给孩子讲故事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

孩子

虚拟的东西终归是华而不实,现实生活才是真正可以感知、可以触摸、可以互动的环境。让孩子对生活带有希望和斗志,孩子才会更加得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