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什麼把外交部長稱為國務卿?難道外長還管國內事務?

於無聲處34


您對美國國務卿的理解出現偏差,其實是因為對美國國務院的功能認識有誤所致。

美國的國體是總統制共和國,並沒有一個名義上是內閣首長的總理,內閣所有成員均由總統本人直接提名,報國會批准,所以總統本人就是內閣的負責人,也就是總統兼任了其它內閣制(如德國,總統只是個國家象徵,沒有實權)、半總統制(如法國,總理有一定實權,但不如總統大)甚至總統制(如韓國,有總統也有總理,總理權力不大但名義上仍然是內閣首長)國家的總理功能,是無名但有實的“總統兼總理”。

自1787年美國立憲起,總統就被憲法明確賦予了外交負責人的地位,但總統既主外又主內,既管行政又管內閣,不免忙不過來,因此兩年後美國國會就批准成立了外交部(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作為總統外交工作的功能團隊。實際上美國早在1781年就任命了第一位外交部長利文斯頓(Robert R. Livingston),儘管那時候美國政府機構都還不健全

美國首任外長利文斯頓


大約覺得和其它國家一樣都叫“外交部”不夠威猛,1789年7月27日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批准成立外交部,不到兩個月後就大筆一揮,改名叫“國務院”(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因為外交部太過短命,所以美國曆史上僅僅產生了兩位外交部長。

儘管名稱改了,但“國務院”其實仍然是原來的那個外交部,只是美國聯邦政府若干個部中的一個。當然,這個“部”因為改了個更高大上的名,看上去似乎檔次比別的部高了那麼一點,實際上也的確如此——但這和其他大多數國家外交部的地位,其實也沒有太多不同。

美國首任國務卿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其實是美國第三任外交部門負責人


國務卿(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State)就是“國務部長”,也即國務院這個“拉皮外交部”的部長,既然國務院其實就是外交部,那麼國務卿自然也仍然是外交部長,和其它國家的外交部長在職能上沒有任何不同。只是因為如前所述,美國沒有總理,聯邦政府的直接負責人就是總統本人,因此美國國務卿在政府內的地位顯得更高(僅次於正副總統,如果算上立法機構則還次於兩院議長,而在其它大多數國家裡總理地位高於包括外長在內所有部長——總理的英文本意Prime Minister,就是“首席部長”。

說到這您該明白了?美國國務卿只能管外交,不能管內政,因為美國國務院就是改了名的外交部——而其它國家的“國務院”其實就是內閣、政府的代稱,其負責人就是內閣、政府名義或實際上的負責人總理,外交部只是其領導下的一個部,“國務院”即內閣、政府領導下還有負責內政等事務的其它部,自然可以管內政等事務了。

美國國務卿徽章


順便提一句,許多人介紹美國國務卿時會稱他“第一外交官”,其實這一稱呼在美國是有爭議的——如前所述,美國總統才是憲法賦予外交專責的第一人,且事實上也是總統對外交政策有最後決斷權,所以也有人將國務卿稱作美國的“第二外交官”。


陶短房


美國的國務院與其他國家不一樣。

美國沒有政府總理,政府總理的職能為總統兼任。國務卿則是具備特殊地位的最高行政官員。

當前,國務院下轄6位次卿及59個機構:

依據美國法律:

第一、國務卿是政府第一部長。

也是總統、副總統、眾議長、參院多數黨主席後的第一人。即是說,前面四個人如果同時嗝屁,國務卿是總統的第一代理人,也是最高層次的非選舉公職人員。

第二、國務卿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審議就可上任,總統有更換解僱權。

第三、執掌美利堅國璽,總統如果辭職就必須向國務卿提交書面申請。

第四、不限外交事務的部分國內文件,總統與國務卿共同簽署才能生效。

第五、國務卿主管聯邦政府所屬的全部外事機構及海外大部分運作。

所以,國務卿不僅是外交部長,也是美國聯邦政府體系的第一部長。當然,也可將國務卿理解為常務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在內閣會議的發言權一般超過副總統。

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局面,是因為美國建國之初的外交事務不多,政府機構編制少,國務卿也就承擔了比其他國家外交部長更多一些的國內事務。而美國第一任國務卿、第二任副總統、第三任總統傑斐遜,為國務卿職權的定型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四川達州


美國國務院和美國國務卿本是兩個意譯名,由於詞不達意,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意譯名的作用,而是作為兩個特別的稱謂來使用。

從實質內容來講,美國“國務院”與美國財政部、美國國防部、美國商務部、美國教育部等其它部門一樣,都是美國的一個聯邦行政部門,它們在美國總統的直接領導下,各負責某方面的行政事務,可統稱為內閣( 總統內閣) 部門。

在美國的聯邦行政部門中,“國務院”在早期時候的確有著比較特殊的地方,主要表現是工作內容方面較為寬泛,與其它部門基本上都是單一的工作內容有所不同。然而這種特殊並不能改變其性質,即美國“國務院”仍然只是美國的一個聯邦行政部門,換句話說它只是內閣部門之一。

美國“國務卿”是美國“國務院”的長官,他和美國的財政部長、國防部長等其它行政部門的長官一樣,都是一個集體中的相同職位,他們可統稱為內閣部長。

美國聯邦行政部門的長官名稱,除了司法部以外,其它部門也是一樣的,都是用的 Secretary 這個詞。

如美國“國務卿”( 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State) ,

美國國防部長( 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Defense) ,等等。

也是同一個英文詞,譯為中文後,各部的都叫部長,唯有“國務院”的稱為卿。


在美國的聯邦行政部門及其長官中,美國“國務院”“國務卿”曾經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在字面上則一直保持著這種特殊的印記,這是美國國務院和美國國務卿兩個中文稱謂中用“國務”一詞的原因。

一個國家機構或者官職,在其名稱中通常含有表明工作內容的部分,尤其部門名稱更是如此。美國的聯邦行政部門中,除了“國務院”以外,其它部門均表明了自己負責哪方面的工作,如防、司法、財政、教育等等,唯有“國務院”一個部門沒有表明負責哪方面的工作內容。

美國“國務院”和“國務卿”名稱上的特殊,與美國聯邦行政部門的設置特點密切相關,這個特點使其工作內容一度比較寬泛並經歷了一個演變過程,而其它部門則是專事負責某方面的工作。


儘管美國“國務院”和“國務卿”的工作內容曾經比較寬泛,但是,即使在其最寬泛的時候,與中文國務的含義仍有差異。

美國的聯邦行政部門,在設置方面頗有特點: 它們不是一開始就有規整的設置,而是根據實際需要,先設置一個,再一個一個地增設,逐步趨於完備。

1789 年,美國憲法正式生效,宣佈獨立已有十幾年的美國,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聯邦

政府,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就職,隨後建立行政部門。

7月27日,美國外交部成立,一個多月後,國會又立法將其改名為美國“國務院”,並賦予一些國內事務的職責。9月2日,成立美國財政部,同年成立的還有美國戰爭部( 今美國國防部的前身)。

時隔約 60 年,成立美國內政部( 1849年) ,後陸續成立的有美國司法部( 1870 年)、美國郵政部( 1872 年成立,1971年重組後不再是內閣部門) 、美國農業部( 1889 年) 。

20世紀以後,又增設了商務部、勞工部、住房及城市發展部、交通部、能源部、教育部等部門。

美國聯邦行政部門的設置特點,使美國“國務院”和“國務卿”的工作內容在不同時期差異較大。

名為外交部時,是名符其實,當初眾議員麥迪遜所提議案,就是針對外交需要,建議設置外交部和外交部長,國會和總統也是因此立法和批准其成立。問題在於,它成立時是惟一正式設置的聯邦行政部門,雖然緊隨其後又設置了兩個部門,一個管財政一個管軍事,但其它的國內事務由誰負責呢? 最早成立的部門去承擔也是順理成章。

改為“國務院”後,除外交外,國內方面的事務有: 處理聯邦政府與各州之間的關係,與

聯邦法院聯繫,管理領地,保存文獻,保管國璽,等等。

將其歸類,可分為三大塊: 一是外交事務,二是類似我國的辦公廳系統承擔的事務,三是其它一些具體的專項事務。

這時的美國“國務院”,大致相當於外交部和政府辦公廳合為一體的綜合部門,它既是一個職能部門,又是聯邦政府的辦事機構,並且作為職能部門也不是隻負責單一的職能任務。

這是美國“國務院”特殊的地方,與其它行政部門基本上都是單一的職能部門大為不同,也正是這點使其容易被誤解。

19 世紀中葉以後,隨著新的行政部門逐漸設立,國內事務部分相繼分離出去。1946 年,又開始設置總統助理,後形成白宮辦公廳( The White HouseOffice) 。

有了白宮辦公廳以後,“國務院”中的相關事務也移交過去。此後的美國“國務院”,又轉為基本上是專司外交的部門,現在保留的國內事務僅有保管國璽、接受總統和副總統辭呈等極少事項。

由於美國“國務院”和“國務卿”早期的職責,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對外代表美國辦理外交事務,對內代表聯邦政府處理州際事務。故又被譯為外交與州際事務部和外交與州際事務部長。

從實質內容來看,在早期時侯,這兩個譯名當然比國務院和國務卿稱謂要準確的多。

但是,這兩個譯名也存在問題:

首先,是實質內容的變化,早期時候準確,後來則不準確;

其次,兩個譯名與原文字面意思差距較大;

另外,美國各州也設有 Secretary of State 這個官職,因國務卿之故被譯為州務卿,如果聯邦的 Secretary of State 稱為外交與州際事務部長,那麼各州的 Secretary ofState 又該怎樣稱呼呢?

從最後這個問題的角度來看,由於 State 既可理解為國,也可理解為州,可以說國務卿和州務卿這兩個譯名很巧妙。

美國國務院和美國國務卿兩個中文稱謂,冠以國務一詞,在中文語境下使用,其問題顯而易見: 名不副實,以偏概全


張三又來


在1789年,美國獨立之初,老一輩美國革命家為了防止權利過於集中於某一人身上,決定採取三權分立。國務卿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孕育而生。


當時總統擁有行政權,國會擁有立法權,最高法院擁有司法權。雖然達到了權利的分散,但為了防止總統與國會在外交上出現相互掣肘的現象,麥迪遜提議應設立外交部和外交部長。

因此美國外交部產生了,而國務卿可以說就是外交部的延續。

但沒過多久,美國外交部便更名為美國國務院,外交部長也更名為國務卿。所以從歷史上來看,美國國務卿就是外交部長,只不過是改了名字而已。

至於為什麼要更名叫國務卿而不叫外交部長,那就沒什麼好講的了。畢竟各國國情不同,考慮問題的方式不同。我們覺得叫國務卿奇怪,人家可能還覺得我們叫外交部長奇怪。

從國務卿的字面意思上來看,可以理解為管理國內事務的人,但同樣可以理解為管理國際事物的人。那國務卿這個美國“外長”到底管不管理國內事務呢?


從從事的活動來看,國務卿相當於一個國家的外交部長。但從美國憲法來看,他又是排名第一的政府部長,又稱為首席部長。

而且國務卿掌管“國璽”,總統辭職也必須向國務卿遞交辭呈。還有一些聯邦事物公告和文件,必須由國務卿和總統共同簽署。

國務卿還需負責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之間的聯絡,因此國務卿又被稱為外交和州際事務部長。所以,總的來說,國務卿工作繁重,不僅侷限於外交事務,而且處理一些國內事務。

在美國獨立之初,於外界的外交事務較少,均由總統的秘書進行兼顧外交事務。但隨著美國的發展,對外交往越來越多,便將總統秘書長改為國務卿。

在設立這一職位初期,外交事務並不像今天如此繁重,所以當時國務卿的工作重心還是在國內事務上。直到美國對外交往的增多,尤其是二戰以後,國務卿的工作重心逐漸轉移到外交事務上。

特別是在二戰之後,國際大環境趨於和平,美國國際地位與日俱增,國務卿的擔子也越來越重。美國國務院的僱員也由建國初的10人擴大到目前的6萬多人,如何統籌各項事務,做到人盡其用,著實給國務卿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國務卿杜勒斯

如果總統不擅長於處理外交事務,那麼國務卿的作用就會大大的凸顯。比如軍人出身的總統艾森豪威爾,他便將外交事務盡數委託於國務卿杜勒斯。

而杜勒斯在這一期間也提出了大量的外交政策,例如“戰爭邊緣”、“和平演變”等等。

到了現代國務卿的擔子就更加沉重了。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被譽為“國務卿勞模”。在她任上4年時間裡,出國訪問的時間超過400天,先後訪問超過100多個國家。

從歷史發展來看,國務卿對國內事務的管理越來越少,而對國際事務的處理越來越多。


史之策


美國國務卿的英文翻譯為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State。而在這一詞彙中,主要用來描述國務卿職務的就是Secretary of State;其中,Secretary一詞有包括秘書、部長、大臣等在內的多個意思,而State在這裡的意思為國家的。實際上,按照英美人的思維,Secretary在這裡的意思就是“部長”。只不過按照我們中國人的思維方式,Secretary和State的組合如果直譯的話不僅拗口,而且有些詞不達意;比如國家部長或者國務部長。

所以,我們便把“部長”一詞翻譯為“卿”。在古代漢語中,“卿”本身就是高級別官名的代稱,比如三公九卿;同時也是一種敬稱,比如荀子被稱為荀卿。而且要在民國初期(袁世凱時期),國務總理就曾短暫的更名為國務卿。所以說,將Secretary of State翻譯為國務卿實際上具有非常濃厚的漢語特色,而且也做到了儘可能表達其本身意義的作用。

至於國務卿的具體職能,其中確實有很大一部分工作集中在外交領域,但我們並不能因此將這一職務單純的等同於外交部長。

因為根據美國相關法律的規定,國務卿是聯邦政府所有部長中的首席部長,高居美國總統繼承順位的第四位。此外,美國國璽也由國務卿保管;總統若要辭職,他的辭呈亦要首先提交至國務卿那裡。當然,總統也可以隨時任免國務卿。國務卿的工作職責除了上述內容外,還包括處理及協調國際事務、充當總統在國際事務上的顧問、協調、指揮及監督美國政府的整體海外事務等。


叄言


國務卿是美國國務院的首席長官,也是美國建國以來歷史最為悠久的內閣行政職位,幾乎和美國同時誕生。迄今為止,美國曆史上至今已出現了70任國務卿。

那麼,美國國務卿是負責什麼工作的呢?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職位?

這要從美國國務院說起。

眾所周知,美國政治制度中,最為顯著的特徵,就是三權分立制度。總統代表國家最高行政權力,國會的參眾兩院則行使國家最高立法權力,最高法院代表最高司法權力。

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在外交事務中,出現總統和國會間“兩權”分立或者互相掣肘、相互爭奪權力的局面。於是,在1789年5月19日,眾議員麥迪遜提出“重建外交部”議案,呼籲成立外交部,設外交部長一名。

麥迪遜的議案得到了國會的支持,並交由華盛頓簽署頒發。只不過在國會討論時,將外交部改為了國務院,它的行政長官就是現在的國務卿。

這也是美國聯邦政府成立後,組建的第一個部。當時的國務院,不但負責美國的外交事務,還管理著眾多的內政事務。諸如貨幣管理、專利發行、人口統計、掌管國家國璽等等。

擔任第一任國務卿的人名叫托馬斯·傑斐遜,也就是著名的《獨立宣言》的起草人,後來成為了美國第三任總統,是美國人心目中的英雄。當時的傑斐遜手底下只有區區8個人,包括5個文秘、一個兼職翻譯和兩個信使。駐外機構也只包括倫敦和巴黎在內的9個。

(托馬斯·傑斐遜)

美國國務卿是內閣成員之一,是總統的外交顧問,負責指揮、協調和管理美國的外交事務,也是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之一。國務卿人選由總統提名,交由參議院通過。

按照美國法律,國務卿的地位很高,是所有內閣部長中的第一人,僅次於正、副總統的第三號人物。在總統職位的繼承順序上,他也僅次於副總統及參眾兩院議長,排在第四位。這種地位,是其他內閣成員望塵莫及的。

隨著美國政府職能機構的不斷增多和細化,國務卿已將工作重心完全轉移到了外交事務上。其內政職能也日趨弱化,現在僅保留著掌管國璽和接受總統辭呈等單一的職能。

正因為國務卿的地位十分顯赫,肩負的責任也相當重大,因此,國務卿的人選一般都能力出眾,智慧超群,能在國際舞臺上大展拳腳,最大化地為美國爭取外交利益。

在美國曆史上,出現過多位優秀的國務卿,依靠自己出色的政治智慧和個人魅力,在外交領域縱橫捭闔,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科德爾·赫爾是美國曆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國務卿,1933年被羅斯福任命,至1944年辭職,在位時間接近12年。

在任期內,赫爾致力於建立聯合國組織,為聯合國的誕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甚至被羅斯福稱為“聯合國之父”。由於赫爾的傑出貢獻,在1945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

第二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國務卿,是五星上將馬歇爾。他不但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居功至偉,為美國的二戰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47年6月,馬歇爾出任美國國務卿,首先提出了援助歐洲經濟復興的“馬歇爾計劃”,藉此改善歐洲戰後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也因此獲得了195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基辛格)

當然,最優秀的國務卿中,必定會有基辛格一席之地。基辛格是美國第56任國務卿,之前曾擔任尼克松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

在任職期間,美國幾乎所有的重大外交決策,都是基辛格和尼克松共同制定的。後來,基辛格隻身同越共秘密談判,出訪巴基斯坦因“病”失蹤後,成功促成了尼克松訪華的“破冰之旅”,在中美建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這些功勞,不但改變了世界格局,也開創了新的歷史,其風頭甚至蓋過了總統尼克松本人。

因此,基辛格在1973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1977被授予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在美國曆史上,也有過幾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女國務卿,其中比較有名的當屬希拉里。

作為克林頓的妻子,美國第一夫人希拉里有著一頭燦爛的金髮和端莊的笑容。在出任美國67任美國國務卿後,希拉里提出了“重返亞太”戰略,促進了土耳其和亞美尼亞和平協議的簽訂,出訪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利比亞等,甚至歷史性地出訪了尚未同美建交的緬甸。在其任職期間,她創紀錄地出訪了112個國家,毫無懸念地成為美國國務卿出訪歷史之最。

因此,希拉里被稱為美國20年來最成功的國務卿。但讓人意外的是,希拉里在競選總統時,成為贏得普選,但最終卻輸掉選舉的總統候選人之一。

(參考資料:《美國史》《美國國務卿》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美國曆史上國務卿最初指的是一個類似於國務院總理的職務,下轄多個部級的政府部門,也就說是總理掌握實權,總統被架空了,隨著美國政府機構的不斷改革,歷屆總統不斷從國務院手中爭奪權力,使得絕大多數的政府部門都隸屬於總統府也就是白宮,總統手中的權力不斷擴大,而國務院的權力則不斷縮小,最終只剩下了外交這一項權力,雖然國務卿的名稱沒變,但其實際權力只相當於別國的外交部長,逐漸美國國務卿就變成了美國外交部長的一種獨特的職務名稱。


暴風1972


美國國務院的前身是大陸會議外交部,而且在1789年7月21日批准建立的時候也叫外交部,因此國務院就是美國聯邦政府的外交部,國務卿就是美國聯邦政府的外交部長。

但是,由於建國初期一些國內事務也歸國務院管轄,包括造幣、管理大憲章、人口統計,於是在當年的9月15日,外交部改名為國務院。

當時叫國務院是有理由的,因為當時聯邦政府很小,只有四個部外加郵局,四個部的其他三個部是財政部、戰爭部、司法部,都不管國內事務。聯邦政府當年管的事不多,因此就將國內事務歸在國務院下面。19世紀美國聯邦政府設立了其他部門,國務院所管轄的國內事務就移交給其他部分,比如鑄幣局歸了財政部,人口統計局歸了商業部,但國務院還管著大憲章,因此還算管轄國內事務,只不過管得幾乎沒有了,所以叫國務院就名不副實了,但這是歷史原因,只有由它去了。

國務院是第一個設立的部,因此國務卿在內閣部長中排名第一,在即位順序上排名第四,不過歷史上只有即位順序排名第一的副總統即位過,國務卿也沒有這非分之想。美國曆史上國務卿曾經很重要,因為那會兒國力不足,所以依重外交,很多位總統在當選之前都擔任過國務卿,但近代美國稱霸了,國務卿就沒那麼重要了,擔任過國務卿的人就沒有再當選為總統,最接近的的希拉里。

美國沒有總理,因此建國之初國務卿傑弗遜認為他就相當於其他國家的內閣總理,但財政部長漢密爾頓不幹,認為自己相當於英國的首席大臣,兩人各不相讓,華盛頓不幹了,內閣就這麼幾號人,開會連個八仙桌都坐不滿,還分兩級領導?都聽我的。

因為是歷史原因,所以國務卿和財政部長、司法部長、國防部長是內閣四大部長。


京虎子


國務卿,是清朝時候起的名,對應的清朝就是大臣的意思,比如愛卿。

外交部長當然是大臣了。

對應大清國內,就是大清的總理,大清的總理也是主管外交事物,雖然清的總理還有別的職務,但就總理而言,確實就是外交部長。

類似的還有外相(朝鮮,日本)等。


觀上靈雲


這與美國獨立時的歷史有關。

美國在獨立之初與各國很少往來,以至於政府最初並沒有專門的外交機構,由總統秘書兼管外交事務。1789年5月19日,美國政府正式建立專門的外交部門,總統秘書也就改為國務卿。

由於各種原因,當時的國務卿雖然負責外交,但工作重心主要是國內事務,比如參與制定、發佈、保管法案。直到美國的對外交往越來越多,國務卿的工作重心才逐漸地轉到外交領域。但國務卿負責部分國內事務的制度卻持續至今。因此美國國務卿算是內外兼顧而不是隻負責外交工作的外交部長,和清朝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總理大臣也負責處理國內事務的情況差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