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稿出版前的复核与校对

1.页码问题:

写作过程中要养成及时记录书中卷数、题目、页码等的习惯,不然在复核时查找非常不方便。二十四史中每一本书都规模很大,如果摘录其中一段话,到时发现没有出处,查找那就十分费功夫了。

当某一书名反复出现时,为了方便,我们有时在电脑上文档直接复制在注释中,但一定要注意更改原注释的页码,不然出处对了,但引出处页码有变,而不能及时发现,造成失误。

2.输入失误:

在电脑上输入某些书名时,有时会将书名阙、溢字。比如《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如果是网上查询,有的误作《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辑》或者《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编》。自行输入也会出现类似问题。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有时会漏“藏”,或者漏“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书有分册,但其页码有的连续,有的重起。所以对于这种重起页码的一定要标注分册号。比如《陇西金石录》有上下册,但下册页码还是从1页开始。

3.纪年错误:

纪年错误出现的原因可能很多,大部分是自己没有多对照导致。《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大宁县卷)P39“南原头村重修佛龙王小神土地庙落成碑记”立于康熙三十四年,原书误为1698年,实际应该是1695年。这个错误在《中华石刻数据库》直接照搬,沿袭旧误。

现在一些出版社用了纪年核对软件,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这个问题。

4.参考文献不能尽信一些网站:

在一些网站上查阅的东西有时并不十分可靠。

我们一般常用的网站有读秀、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国学大师等。

比如读秀,一些书籍的参考文献格式整理也有问题。

《北京内城寺庙碑刻志》,读秀上其给出的参考资料格式是:

MarianneBujard. 北京内城寺庙碑刻志[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1.

实际应该是:董晓萍、吕敏主编:《北京内城寺庙碑刻志》[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还有这个《新日下访碑录》,读秀上给出的参考资料格式是: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新日下访碑录(房山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实际上《新日下访碑录》只出过房山卷和顺义卷,房山卷的时间是2013

年。顺义卷更晚。

还有一些是不统一的问题,比如一套书有多册,读秀有时给出的是阿拉伯数字1,2表示分册,也有用第1卷,第2卷的时候。

读秀上的书籍收录不如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全面,一些书在读秀上找不到,可以到“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找,我现在是两个混合用。“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参考文献的格式不如读秀,没有[M][C]这类标识,需要后加。

此外,“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有的书名也是有错误的,需要辨别确认。比如《莆田金石木刻拓本志》,在“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作《莆田金石木刻拓木志》。

读秀上也有误录现象,如(清)袁日省,(清)谢景卿编. 汉印分韵合编,读秀录成“袁日青”。

赵世瑜,《北京东岳庙与北京泰山信仰碑刻辑录》,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4。这本书主编是赵世瑜无误,但读秀和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都写成“陈巴黎

”辑录。

黄竹三、冯俊杰等编著《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 读秀和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都写成“董竹三”。

这两个网站必然是互相抄,缺的都缺,错的都错。有些是出版年代错,有的是人名错,所以一定要对照自己的参考资料,对比,如果有问题查原书或者多查阅一些其他网站。我估计这些网站的输入是借助文字识别软件,所以会出现一些识别错误。

论文的格式以维普为主: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几个网站给出的资料并不统一。

如:明代《千家姓》的发现与考证

维普给出的是:

《明史研究》2005年 第1期 168-172页 共5页

中国知网给出的是:

[1]江巧珍,孙承平.明代《千家姓》的发现与考证[J].明史研究,2005(00):168-172.

图书馆参考联盟给出的是:

江巧珍,孙承平.明代《千家姓》的发现与考证[J].明史研究,2005,(第0期).

孙合肥.古玺札记三则[J].中国文字学报,2017,(第0期).

维普给出的是:《中国文字学报》2017年 第1期 85-88页 共4页

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收期刊的数量不如维普,但维普的问题是不给出一个标准的参考文献格式,

5.参考书顺序:

虽然参考书数量很多,但也有一定的选择。有实证性优先。比如有石刻拓本的优于仅有录文的,水平高的优于水平低的。这个水平高低不是看名气、看出版社,要在实际中看释读的正误。有的来头很大,但错误多多。有的班子人很多,但无人把关,最后出一些简单的错误,如《三晋石刻大全》某本把“朱熹”当做“明人”。有的一看出版社是“中华书局”,觉得应该没有问题,实际应该是有大牌推荐,但作者水平有限。

6.数据库:

常用金石数据库也上线了一些,但主要的问题是对原出处的审核。如果沿袭旧误,那么数据库的使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比如浙江大学的“中国历代墓志数据库”,我大约两个小时挑出20几个错误,当然也反馈给制作方。但是,时隔几个月后,发现改是改了,但有的地方还是没有改对。中华书局版的“中华石刻数据库”一部分以“三晋石刻大全”为基础。可是《三晋石刻大全》系列几乎每本都有错误,有些是释读错误,不审核原拓本,根本看不出来。

7.粘贴复制问题:

有的时候,为了省事,会直接从网上复制一些。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作者由于审核不严,论文或者书籍中的引出就是缺字、溢字,有条件的情况,一定要复核原书。由于版本不同,录文也有差异。有的古籍在这个版本是这样,到那个版本就会差一些字。有的字实际还很关键。比如《史记》中记载扁鹊是“鄭人”,正确的版本是“鄚人”。鄚,河北任丘一代。对于考释姓氏字“鄚”来说,这个字就非常重要。

有时还需要注意的点校本不一定比原本就正确。原书一些字直接摹写,反而正确。点校后认为原来那个字错了,改后反而不正确。

8.简化与繁化:

有的作者对古文字缺乏功底,或者认为这些字理所应当古时应该如此写。比如“范”字,作姓氏字这样写没问题,但作为“模子”这种意思解时,就应该写成“範”。“种”和“種”不是一个姓,“萧”跟“肖”不是一个姓,有的书籍不是不当简化,就是不当繁化。

9.引一手资料:

《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收立于乾隆二十五的的“重修河东会馆碑记”,里面有人名“柴养林”、“续文林”。《明清晋商资料选编》同名碑刻,则人名转印为“炭养林”、“渎文林”。这两个人名显然误录。二手资料未必是自行释读,只是排版时审核不严而至。

10.石刻与文献对照堪和:

石刻字体无误,但刻字有误。这个一般不好发现,只有与各种文献对照才能发现。

比如清代进士题名碑:

顺治四年原碑录中有姓字“慮”,当为“盧“字。

顺治十八年进士有姓字“甲”,当为“申”。

康熙十二年《碑录》有进士“傎宗燿”,当为“慎宗燿”。

另有嘉庆十三年“扬鸿”误作“杨鸿”、“佀敬”作“侣敬”;嘉庆十四年“粟作贡”题名碑误作“栗作贡”;嘉庆二十二年“曾锡恩”误作“鲁锡恩”、“裴成章”误作“斐成章”、“芊翔”误作“芈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