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二胡的开放指法?什么是抹音?

地主139013636


应"地主139013636"邀答!

什么是二胡的开放指法?什么是抹音?

"开放指法"是老的术语,二胡学习基础入门课中很少提到的老术语,都称同指异音,这是左手四个手指的指法之一,因为越是入门学习,知识越多,既学现在的、还要知道过去的。


学习指法不是简单的按弦,对于四个手指的如何触弦,着力点,腕,掌,指的肌腱运动功能象练操都有相关的指法训练,比如训练掌指关节运动,就要有敲击运动训练,关节的灵活运动就要靠肌腱的伸展收缩的灵活性,这左手按弦也分功能型和表情型。

表情型的手指要近似站立弦上,这样对压弦和揉弦才有力度变化,但它宜用在深情演绎上,这种指法就影响了手指的快速灵活运动。但功能型的手指型就是半握拳型,手指稍平些,这就有利于快弓快指的快板节奏,你看就这一点区别就能纠正你为何拉不快的问题,为何揉弦的手指不会运动,其关键就在于你的指型不对。

你注意看各个演奏家的手型都不同,


闵惠芬老师的手型都是很柔软半握的,⬆️
很少有张开不回缩的,宋飞老师手型也接近闵老师

,于红梅、朱昌耀,邓建栋老师的手指形就显得有力度,特别邓建栋老师的掌指关节,⬇️下图的手指就张开显示力度、她的
抬指,击弦显得有力度,这种力度的变化就看你用在什么曲中,应有力的就要击弦和弓毛触弦力的配合,这才符合音乐情感的发挥。

1⃣️所谓开放指法,说白了就是象大跨步一样,这一步跨过了自已的边界,这种方法在京胡的上把外弦三指音较多,还有高音板胡,这些指距音位小的,又要带出滑音效果的,如用四指按音就不如三指,所以三指直伸按本来是四指的音,这种就可称开放指法。

比如在《良宵》的外弦高音3和5,⬇️就用三指伸展到5后再滑回到3,我们平时只是讲三指直伸。

还有《二泉映月》的高潮段5和3就是三指,这也可称开放指法⬇️用15弦


这些滑指平时都用到,只是现在人不叫开放指,懂了就行。你既有兴趣,这里发张评戏风格的高音板胡开放指法练习曲供你一练⬇️你看看可悟出与二胡G调不同的指法。

2⃣️所谓抹音也是一种滑音,这平时用到的曲子太多了,比如《扎红头绳》用52弦、


中第二小节的52,这种上滑音奏法便可称抹音。⬆️

还有《喜送公粮》曲中的两行有连线滑音,用63弦,就是老说法的"抹音"。⬇️指法为:二一一一、二一一一

还有《一枝花》的上滑音、用26弦
还有⬇️《小花鼓》中第五小节的35,这5音要用一指从4滑到5音。用63弦、

例子太多了,只要懂了这些"开放指"就是现在的同指异音、"抹音"就是现在的上滑音或下滑音,它们总离不开有滑指的特点!

谢谢你的阅读🙏!


许科云


你说的抹音,应当是滑音,揉弦音。

 一、运指

运指是指左手指头在弦上作各式各样的按弦动作,它是二胡基础训练中的重要一环。

演奏乐器最重要的是两手配合 , 二胡也不例外,左手运指与右手运弓互相配合才能拉出好的调子。

运指是指左手指头在弦上作各式各样的按弦动作,它是二胡基础训练中的重要一环。由于二胡不像手风琴、琵琶那样有琴键或品位标志,而是靠左手指头触弦的不同部位,若触弦位置稍有不对,就会出现按音不准,影响演奏效果。由于琴弦长短决定了音距宽窄,琴弦越短,音距就越窄。二胡各把位之间的指距各不一样,这给运指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正确的运指方法取决于正确的持琴姿势,首先要注意的是左手三个部位的“ 45 度”:即大臂与左胸侧大约构成 45 度,小臂与琴杆大约构成 45 度以及按指的第二、三节(从指根数起)与琴弦(按千金方向)大约构成 45 度。具体地说,大臂适当下垂,肘部往下沉,小臂不可平抬,虎口持琴保持着必要的松动自然,按指往下略微弯曲,整个手形是较松的半握拳状。四个按弦的指头与琴弦“比邻而居”,它们均作出欲触弦的状态。这样的手形,给左手准确、敏锐的触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指头触弦时,要用指肚与指尖之间的部位去按,并要很轻巧的落在琴弦上。离弦时,应当自然而敏捷的回到原来的位置。这种富有弹性的一起一落,表面上是指头在动,实际上是受着“内劲”的支配,这内劲又源于整个协调自然的持琴左手。

初学者在学按弦时容易犯的毛病是:手臂抬得老高,虎口把琴杆捏得过死,四个按指一字儿的平直伸展着,不呈弯曲状。有些人在按弦时用指关节去碰弦,不用指肚触弦。有的人按弦后手指离弦时抬得老高这种种不正确的运指,使整个按弦动作显得非常生硬迟缓,缺乏弹性。即使右手感弓比较熟练,但发出的声音仍然是拖泥带水、混杂不清的。以上不正确的运指如不加以克服,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使这些毛病得到巩固,即使有决心改掉它,实际上比学习和掌握一门新的技法还要稍困难一些。所以,训练运指的灵活性与准确性,首先要检查运指的方法是否正确。

训练运指的准确性,一方面要姿势正确,另一方面不可强调片面动作,要了解运指整体的及内在的道理,运指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受着耳力的支配,敏锐的耳力是求得按弦音准的基本保证。即使按弦时指距发生了轻微的偏差,耳力也能在这一瞬间把指距调整到准确的按音位置。虽说二胡上各音区各把住的指距各不相同,但只要经过一定时期的练习,按指在耳力的支配下对应有的指距将形成本能的“条件反射”。

二、滑音

二胡的演奏技巧是比较丰富的,主要分为指法和弓法两大类,其中滑音和揉弦在弓弦乐器中显得最有特色。

滑音,就是按指在弦上有意识的滑动所得出的发音。滑动的方法不同,产生的滑音效果也就不同。从滑动的范围来讲,有换把滑音和原把位滑音。从滑动的幅度来讲,有大滑音(大三度以上)和小滑音(****度);从滑动的方向来讲,有上滑音(由低音滑向高音)和下滑音(由高音滑向低音);从滑动的时间来讲,有先滑音(滑音出现在本音之前)和后滑音(滑音出现在本音之后);从滑动的力度来讲,有倚音滑音和连结滑音。从滑音总的性质来看,可分为装饰性滑音和连结性滑音两大类。

①先滑音

先滑音就是先由倚音滑向本音的滑音,它突出强调本音。先滑音又分上下滑音两种。

②后滑音

出现在本音后面的滑音就叫后滑音。后滑音即由本音滑向倚音,整个滑动过程跟先滑音恰好相反。后滑音同样有上下滑音之分。一般是以箭头符号表示。

③连结滑音

连结滑音也称连线滑音,它是一种常见的滑音,其符号是在连运弓符号的右端再加一箭头。在奏法上是以某一按指用均衡的力度将连线内的音连结起来,听起来衔接紧凑,使乐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事实上,换把中经常使用的“滑指换把”,也与连结滑音相似,不过特色不如连结滑音那样浓郁罢了。

④转滑音

转滑音是效果较突出的装饰性滑音。它的符号为“ w ”,一般记在音符的上面。

转滑音是在本音下方的二度音程内回转,所以有人把这种滑音具体的称作“下回转滑音”。另外还有一种“上回转滑音”,在蒙簇民歌中比较常见。它的符号为“——”,在奏法上除“回转”的方向与下回转滑音相反外,在“回转”的力度、范围和时间上则完全相同。这里需指出的是不论“上回转滑音”或“下回转滑音”,它们“回转”的音程是比较有规律的,一般来说转滑音的活动范围在本音上下二度,很少有超过****度的。

三、揉弦

手指在弦上某一音位上的扇面形滚动就叫“揉弦”,揉弦会发出一种类似波浪形的声音,演奏时恰当运用揉弦能使旋律更富于歌唱性,丰富二胡的演奏技巧,如果说换把是提高二胡表现力的第一道大门的话,那么揉弦则是第二道大门。揉弦标志着演奏者的功底及音乐素养和演奏风格。一个拉奏者若不能运用揉弦,那说明他的演奏技巧始终还停留在一个初等的水平上。练熟了揉弦,对掌握打音、颤音等指法技巧就易如反掌,非常方便。

揉弦的方式大体上可分为快揉和慢揉两大类。

1、快揉

快揉亦称为“颤指”,大概是指揉弦时手指不断颤动而言。具体方法是:当左手的某一手指按在弦上后,手腕受小臂的支配,作规则性的连续抑扬(不是抖动)动作,按指也受手腕连锁动作的影响,在弦上作一压一松的匀速颤动。按指富有弹性的颤动,使琴弦的张力跟着发生松紧变化,从而产生出一起一伏的音波振动。快揉比慢揉要容易掌握一些,但音响效果不如慢揉动听,运用也不及慢揉普遍。

2、慢揉

慢揉亦称为“吟音”,发出来的声音犹如吟哦咏叹。慢揉的方法是:左手某一手指控在弦上,并以腕关节为轴,使整个手掌作连续规则的弧形扇动。扇动的速度不如快揉快,但幅度比快揉大。这样,按弦的手指在手腕的带动下发生了往返曲直的变化,驱使指肚在按音上下之间的一小段范围内作对称性的弧形翻转。这不但一松一紧的改变了琴弦的张力,而且还一长一短的改变了琴弦的长度,得出一种柔和徐缓的歌唱的音波,这是最有训练价值的一种揉弦。

民间演奏法在慢揉的奏法上还派生出“揉、滑、抠、压”等技法,这些变化主要在手续弦时力度的轻重、摇动的缓急,滑弦的宽狭,频率的快慢以及与相应的运弓力速配合的区别。

有一定造诣的演奏者,对揉弦的变换是很有讲究的。除了上面所谈的“揉、滑、抠、压”能准确运用外,还可以先揉后不揉、先不揉后揉、漫揉转快揉、快揉转快揉、边滑边揉或在一句旋律中遇到音高、时值相等的音符时有些揉、有些不揉。这一方面决定于演奏者有着坚实的基本功,另一方面决定于演奏者对乐曲内容的理解和曲调风格的掌握。根扰乐曲的内容和风格恰当地运用揉弦,是演奏者的必备技能。


石首一沙永斌


开放指法即不按常规运指,放大手指的跨度,同指异音,演奏某些特殊曲谱,主要是小指的放大与收缩。

抹音即小滑音,手指轻轻滑过,听不出明显的滑音效果即可。


哈喽0k好


过去在传统二胡演奏技术领域部份拉法都没有发展到开放指法。〈即打破手调与民族调式相结合的手法,>开放指法就是没有确定的手调观念处理旋律的特色!刘天华先就是打破了传统手法的格式化(即用什么弦演奏〉二胡名曲〈阳光〉最早由刘天华先生移植又改成小提琴曲。这首曲转了11次调!用的手法就是开放手法!试试?练练?


二胡琴侠董彦清


外行,谢了!


李志勇LZ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