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一本书为名著?是以什么标准来定的?

寳勒个寳


所谓名著可分为三类,一种是评论家认可而大部分读者敬而远之的,一种是读者认可而评论家不屑一顾的,还有一种自然是同时征服读者与评论家的。

类似四大名著这一类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书,自然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不管是专家视角还是读者视角都可圈可点。这类作品绝大多数会打动人,相当于这些作品已经经历了好几百年、千百万人的质检,不会太差。一般来说,这种普遍好评的书,证明了他们可以引起绝大多数人的共鸣、会被绝大多数人喜欢。就这种书而言,即使偶然拿起觉得不喜欢阅读,再过一段时间再打开,很有可能会突然爱得发狂。

我曾经不下五次开始读三国,总是觉得不对劲,书是书,我是我,但是内心始终有一份期盼,就是愿意自己能读进去这本书终于在今年爱上了三国,那感觉完全就是博尔赫斯所谓“读书的感觉就是恋爱的感觉”。当我吃完晚饭想起自己可以读一会儿三国时,内心直升起一阵极其美好的感受,充满希望,充满美好。轰轰烈烈的爱情不见得每个人都有份,不过书中的美妙感受,始终等着人去体验,何乐不为。

总体而言,除了心情跌入谷底的状况,读书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一本书会带你找到同类型的书,比如同主题的书,同作者的作品,作品中涉及的书,只要有兴趣,都可以尝试。

当然这个标准是大多数人的,不排除自己看了没感觉,这也没所谓,换下一本就行。

针对个人而言,名著就是自己有兴趣、能引起自己思考的就是名著,也就实现了看书的意义。所以,一方面可以在普遍认为的“好书”当中大胆筛选能引起自己思索的书籍;一方面以自己阅读的书籍为线索辐射相关的好书;另一方面偶然有什么兴趣也可以翻开试试。大胆尝试,大胆舍弃,遵从内心。

另外,有些书在它的时代是好书,但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在今天未必能引起什么思考,不舍得完全放弃就跳读。同时可以交替阅读不同风格的书。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很费脑细胞的,虽然有魅力,很厚重,但很难一年四季都是老陀。和吃饭一个道理,再好吃的东西,只要是一年四季、一日三餐重复,也接受不了。所以可以将不同类型的书交替进行,不必太强求自己,在阅读中收获快乐与思考,读到的就都是名著。


奚江月


顾名思义,是指闻名程度较高。但我们一般所说的名著不是“较高”,而是“极高”,指的是对大众来说几乎众所周知的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著作和在专业领域奉为圭臬的必读经典著作。

名著基本上都经历时间检验,是人们口碑积累而成的结果,因此一般指的是往代遗留下来的最为知名的一些著作,当代的著作,因为尚未经历历史检验,是否最终为名著,还没到揭晓之时,除非个别一出版即引起轰动,而后经历数十年仍然在人们心中占据重要位置的著作。


慎言君


时间淘洗。

口碑相传。

其内涵不断被挖掘(歪曲)

结合时代发展,其内容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好像到哲学的范畴,不断被实践所证实。

真理渐渐地传播,被广泛意识到,

最后发展到作者也想不到的地步。

出版社和有幸遇到的伯乐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常规思路…我本就是中庸的人Orz



浮生寄清风


一、经受住了时间检验。

二、流传广泛。

三、能让大众再三回味。


haoshise


名著内涵性较强,有深刻的意义和现实感,但看起来可能稍微有些费劲,而且需要适当了解背景环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