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案例分析:如何消除離婚對於兒子學習的不良影響


心理諮詢案例分析:如何消除離婚對於兒子學習的不良影響

問:某女士離異,兒子跟前夫,現在孩子進入青春期沉迷遊戲,不上學,孩子父親打罵為主無效果,女士有愧疚,甚至帶著孩子看過心理醫生,前來求助希望孩子迴歸正常生活繼續上學。

答:

1、能否快速區分來訪者是否求助者?

如果你是諮詢師,面對求助的這個女士你首先會如何做,那就是判斷是否求助者,就是看是否認為自己負有責任願意改變,如果只是希望改變孩子,就是來訪者,要轉換為求助者,否則只能提供諮詢而非心理諮詢。

2、能否始終圍繞目標、慾望、需要討論呢?

諮詢開始就要問對方訴求,能夠幫你什麼呢,這是心理諮詢的關鍵。堅決不能用主觀願望去諮詢,否則一定是好心做壞事,因為你做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的是否滿足了對方需要,為此要問需要是什麼。我們是否好心人不要緊,要緊是滿足對方需要,幫助對方就是幫助人家實現需要,行為如何在心理上就是看是否滿足需要。

不要以為滿足對方需要很簡單,關鍵時候就會自我中心主義,為此見人要琢磨他想要什麼,情緒困擾後面缺少什麼需要,這時候我們單方想是不行的,要問他想要什麼,如果說不知道就繼續慢慢梳理出來。

情緒痛苦在於不想要什麼,反過來的對立面就是想要什麼。

3、如何理順邊界不清導致心理問題?

如果對方諮詢說需要讓孩子繼續上學,反問你能支配孩子嗎,孩子事情你能說了算嗎,你和孩子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這是關係邊界不清晰,不能把孩子當作孩子,不把他人當他人,導致問題維持。

由此可以理解,心理問題的發生在於不能把別人當別人,而是把別人當作自己,我會的孩子就會,我想要的就是孩子想要的,自我中心。

解決問題出路就是把自己當別人,你是孩子親孃,就要換位思考,從孩子角度出發思考,孩子做不到有三種可能,不想、不能、不敢,到底哪一個呢。

能做到這些就取決於把自己當自己,就是自尊,假如孩子就是不能上學了,無法改變外界了,你能先做好自己嗎。

心理問題形成是把別人當自己(自我,為自己),出路是把自己當別人(利他,為他人),方法是把他人當他人(邊界),把自己當自己(自尊)。

做不到把他人當他人,原因有能力問題——能不能,膽量問題——敢不敢,主觀意願問題——想不想。


心理諮詢案例分析:如何消除離婚對於兒子學習的不良影響


4、愧疚與羞恥區別何在?

愧疚是可以彌補的,看看能夠作甚,有時候“作為”可以彌補,有時候“不作為”可以彌補。而羞恥不同,很難彌補來處理。

5、如何讓對方先接受現狀?

孩子現狀是無法上學,問孩子現在正常不正常,回答正常的話就要問有何表現,因為這是不敢承認或者欺騙,真的正常不會前來諮詢。告訴異常三原則,不要直接說,讓對方自己判斷後說出不正常,再次問真的不正常吧,確認後類比不正常就是病了,如果是肝炎肺炎會治療,現在更嚴重,也要先治療。這就是技術上使得接受。

6、接受後如何讓對方做好且改變?

改變自己改變關係再改變孩子,為此接受後做好三陪工作,即陪伴,心理的,陪護,身體的,培養,社會的,改進退行,這就是套路。

7、如何把握求助者提出的曾經諮詢無效問題?

首先認為諮詢水平沒有高低只有匹配度差異,其次可能在於求助者不遵要求,如不尊醫囑,或不執行建議,三是問明白曾經諮詢談了什麼,如何做的,以便避開無效,變通去做。

8、如何理解心理諮詢是個科學流程?

在於有規定格式,規定設置,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可以找到,不要糊里糊塗活著,寧可明明白白死去,死的多了有了經驗。人生目標是活著,科學卻是不斷試誤走到今天。

心理諮詢是梳理自我需要的過程。


心理諮詢案例分析:如何消除離婚對於兒子學習的不良影響


你會如何回答下面心理問題?

1、如何將來訪者轉化為求助者?

把握求助者三要素:自己感到痛苦,願意擔責做出改變,付費。

付費是諮詢有效的前提設置。感到痛苦才有諮詢作用,誰痛苦誰改變。常見問題是被迫諮詢,或者認為不是自己責任,不想改變自己只想改變別人,這就是來訪者,不是求助者,需要轉變為求助者。

方式就是按照來訪者邊界不清思路提問,自己與他人是否不是一個人,是否各負其責,自我邊界是否混淆,我們能代替他人生活決策一輩子不,要把他人當他人,不是當自己。

我們無法直接改變別人,但是可以間接改變別人,這個方式就是先改變自己,進而改變關係,最後改變別人。當然最終如何也是多因素結果,盡力而為就是。

2、簡述心理狀態正常與異常的三原則、四標準。

郭念鋒教授的心理正常異常三原則,一是主客觀不一致,就是自知力問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二是知情意不一致,心理過程是否一致,說好事情不去做反著做胡亂做,認知為血壓高服藥即可,情緒卻害怕要死認為幾天就血壓超高完蛋;三是人格穩定性如何,突然怕人。

李心天教授認為,心理正常異常四標準,一是醫學標準,屬於軀體疾病,歸結為腦功能失調;二是統計學標準,偏離正態分佈的平均值程度;三是內省經驗標準,包括病人與觀察者主觀感受;四是社會適應標準,社會功能受損程度,是否社會適應性行為。

3、結合自己生活實際,簡述本講中對孩子實施的三陪經歷。

小學之前時候更多是陪伴,心理上的情感愛戀,表露無遺,遊玩開心為主。上學之後,更多是陪護,吃喝拉撒睡,搞好後勤服務,情感陪伴上的愛之切有時表現為抱怨之切。後來認識到孩子成長過程是家長陪著自我成長過程,於是培養心態出現,培養孩子向前看,有自己決策權利,同時也是自我培養過程。

4、列出心理諮詢完整流程。

分作心理診斷和心理諮詢兩個階段,每個階段又有五步驟。

心理診斷包括明確問題、明確程度、明確原因、明確診斷、心理測驗,作為案例報告就是前五部分,即一般資料與案情介紹、觀察瞭解情況、功能狀態、原因分析、初步診斷。

心理諮詢包括建立關係、制定方案、實施方案、效果評估、跟蹤回訪,作為案例報告就是後五部分,即諮詢經過、效果評估、案例歸類、諮詢反思、跟蹤回訪。制定方案包括商定目標與商定方案,實施方案包括實施策略與框架(調動積極性、啟發引導支持鼓勵、克服阻礙諮詢因素)、參與性技術、影響性技術、具體諮詢技術、效果評估等。


心理諮詢案例分析:如何消除離婚對於兒子學習的不良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