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说:半生师笔不师刀,请问学书法到底是学碑好?还是学帖好?

无心斋


碑和帖是两种艺术风格,可各自独立,相安存在;也可以互相交融,互相渗透;可偏碑多,也可偏帖多。学碑好,还是学贴好,取决于个人的爱好。

启功先生半生师笔不师刀,是基于热爱帖学风格,走的是学帖道路。这与其儒雅风格一致,是字如其人的印证。

帖学自古有之,帖学是很规范的,存留有非常多的经典作品。代表人物也很多,如: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宋四家苏黄米蔡,以及明朝的文征明、董其昌等都是杰出代表人物。帖学风格俊秀、文雅,书倦气十足,实用于日常书写。

对于现代社会,初学书法的孩子,建议还是应该以学帖为主,其目的是先学习毛笔的使用,掌握好用笔的技术,明了结字的规律,打好毛笔基本功。

把毛笔字写好是我们的初衷,待到用笔有很好的扎实功底,年龄阅历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对碑学感兴趣,可以再从师学碑。

碑学就是通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研究书写规律及艺术风格。

碑学始于宋代,清后盛行,出现的代表人物,如:清代的郑燮、邓石如、阮元,民国时期的吴昌硕等。碑学呈现出刚健、雄厚,金石气很足的风格。尤其是大字作品很有气派,震人心魄。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至于各位书友走什么样的道路,欣赏什么风格的书法是内心的取向。聆听自己的心声,走出你独特的艺术之路,做一个独一无二的你吧!


芳菲柏慧工作室


重碑抑帖之论,阮元首先提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格外强调。《广艺舟双楫·尊碑篇》两人的话,有它对的一面,也有它不对的一面。“汉帝、 秦臣之迹,并由虚造”,《阁帖》所收材料,有的凭空伪造,有的传摹失真,主编人王著学识不够,上了大当。

钟、王、郗、谢诸帖,钟帖辗转传摹,多少有些问题。王门各家以及郗鉴、谢安等帖,其中也偶有羼入唯品,鉴定不是顶精确,也是事实。但北朝碑刻包括造像在内,其中书迹有好有坏,差别很多,不似汇帖内容一般都经过选择。何况,原石书丹,经过刻工之手,未必件件能保持原样。北魏、北齐造像最多,一部分乱凿乱刻,大失真面,又一-部分连写手也不佳(如《广武将军碑》、《郑长猷造像》),我们不能以为“凡古皆宝”。刻手优劣一层,阮元、康有为两人好像都没有想到。他们认为凡碑皆好,这是偏见。今天我们看到历代书法的直接资料与间接资料都比阮元、康有为看到的丰富得多,证明他们的话是有局限性的。

诚然,文学艺术都是群众的创造,书法也不例外。北朝大量碑刻被发现,形成了书法艺术上突出的一种“书体”,后世称为“北魏体”。这批碑刻,在群众创造的基础,上通过后世书法界人士的选择,提炼出若干精品,如《张猛龙碑》《郑羲上下碑》《石门铭》、《张玄》、《李超》、《刁遵》诸墓志,《始平公》、《孙秋生》公认为北魏体的代表作。除《石门铭》明署王远书、武阿仁凿字,《始平公造像》明署朱义章书,《孙秋生造像》明署萧显庆书,《郑羲上下碑》传为郑道昭书之外,大多数不知书人、刻人姓名。我们不迷信书家,但应该承认从“碑群”中提炼出来的精品是好东西,可与汇帖中若干种二王名品相提并论。

康有为书中有《尊碑》、《备魏》等篇,《备魏》篇陈述“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的看法。他书中并且标立“碑学”“帖学”的名称,说“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把碑与帖对立起来,那也是偏见。明朝人对帖学功夫最深,书法名家如祝允明、文微明、王宠、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维、承宋、元传统,大有发展。这一事实, 我们不能熟视无睹。清朝前期书法衰落,主要原因在于清代统治阶级借以笼络知识分子的科举制度格外严密,一般知识分子从小就学习“馆阁体”小楷,注意端正匀净,不许有破体俗体,过分拘谨的结果,失去了艺术意味。好比妇女缠小脚,后来即使放大,也成了病态。

书法上的所谓碑学,应该包括秦篆汉隶在内。世推邓石如为碑学第一家,他的成就,主要是篆、隶,楷书犹在其次。清朝一代书法名家,前期数王铎,中期推伊秉绶、邓石如,晚期有赵之谦、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中晚期书家都是得力于碑学或参法碑学的,他们在我国的书法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有或多或少的推动作用,篆隶与榜书,还超过元、明两代。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书法艺术,不能厚古薄今。

我们学习书法,应当兼收碑帖的长处,得心应手,神明变化,没有止境。我们对待历代碑帖,都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吸收其精华,扬弃其糟粕,绝不可盲目崇拜,也不能一笔抹杀 。




铭辰殿下


世界上本身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好。学碑有学碑的好,学帖有学帖的好。自清代以来,碑学成为可以和帖学分庭抗礼的又一正统后。往往是帖学兴盛到了极致就开始衰落,碑学衰落到了极致又开始兴盛。呈现一种此消彼长的趋势。到清朝后期,碑帖两派开始走向融合。出现了如赵之谦,何绍基等的大家。所以不应强调碑帖好坏,而应关注学习本生。你喜欢碑就好好练碑,你喜欢帖就好好练帖。

启功先生说半生师笔不师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学帖的条件。在康有为论帖学衰落的原因里,有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帖学范本的不足。(多数法帖被毁坏,有限的法帖又被少数人占有,大多数人缺乏学习资料)。所以对名人的话一定要参照其生平事迹考量。有的适合你有的就未必适合你。

经历了清末碑帖大融合后的今天,探讨学碑好还是学帖好已没有多大的意义。当代人更多的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碑帖。学碑之雄强,学帖之秀美。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无非是书法


书法是中国独特的审美艺术,它组成了中国文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承载了生活。书法中最重要的两派,碑学与帖学,像两条河流,既独自流淌,又时而回合。帖学,因其书写材料柔软,多表现出书卷气,碑学,因国运而兴,多表现金石气。 碑和帖是书法的宝贵财富和两个大的派别。

在碑学没有出现或者没有被正式提出来之前,宋元明以来一直是帖学的天下,也就是说刻帖、阁帖一直是学书人主要的取法对象和创作源泉。历来有临习汉碑、隋碑和唐碑的,两者之间并行不悖,是没有什么论争的。所以在入清以前几乎没有关于书法取法上的思考和争论。直到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以及包世臣的《艺舟双楫》还有同时代的其他学者、书法家们关于“碑”、“帖”的理论的提出,才有了碑帖之争,“碑学”、“帖学”的概念是康有为在其所著《广艺舟双楫》中明确的提出来的,如此一来碑版墓志已成为大部分学人取法的对象以至于将要取代帖学成为一统之势了。

碑与帖原本并不矛盾,其本身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碑和帖的自身价值,只要是原刻初拓本,不管是碑和帖,同样可贵。碑刻在书丹上石后,由石刻匠人加以斧凿刀刻之后,还能保持原书丹状态毫不失真,也是很难想象的;六朝时期所刻的石碑上的书法大多不是专业书家书丹,有的碑刻甚至是由一些不识字的石工写的;碑帖之间只有取长补短,才能够有所发展和提高。所以不管是碑和贴都值得学习。

碑以北魏时期的碑课最具有代表性,这个时期的碑刻,大部分书写风格非常粗犷,很多碑刻的刻工也不是很好,加上常年的风吹日晒,有很多自然风化和人为的破坏,容易误导初学者,所以不建议初学者学习碑,但是如果有书法老师,这些问题就不存在,老师可以相助剔除一些障碍。

帖包括刻帖、墨迹和帖学作品有时候也会以碑刻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不是刻在石碑上的作品就属于碑学,其实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的楷书都属于帖学一类。这类作品字迹一般比较清晰,市场上也有很多辅助教材和书写视频教程,依靠自学的书法爱好者可以直接学习。

学习书法,先学碑还是先学帖,我觉得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看,如果学习者有自己的书法老师,那先学习哪个都无所谓,都可以,如果没有老师,靠自己自学,最好不要直接从碑入手。



禅心无墨


大家好!我是孔祥明。很高兴回答。启功说“”半生师笔不师刀”,请问学书法到底是学碑好?还是学帖好?碑和帖是书法中的两种风格。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然而然的学!我们首先搞清一些概念。

碑是指竖立起来石头。碑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或图文。碑派书风,指碑派书法作品所体现的规律风格,研究北派书风的学问理论,称“碑学”或“碑版学”。属于传统的金石学范畴。起源于宋,清乾嘉时期大兴北碑风与考证风。阮元采其源,邓石如推其波,包世臣助其澜,形成巨流,所以康有为说“碑学之声,始于帖学之坏”。北碑贯穿于整个清代的书法思潮。其特点是追求一种质朴之美,刚健之美,雄强之美。在创作上隶、楷、行开创碑派的书风新貌。

帖是指魏晋以后,以钟繇、王羲之为宗的书派。北宋刻帖之风兴起。对帖派盛行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千年以来,帖派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名家辈出宋四家苏、黄、米蔡,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文征明,清初的董其昌等,都是帖派的代表。其风格特点是一种飘逸之美,潇洒之美,妍媚之美。近代帖派代表沈尹默,是推动帖派发展的关键人物。现在的启功先生也是帖派代表之一。

至于学帖派的还是学碑派好。因人而异。当今是一个大融合的时代。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帖派和碑派的融合。已经成功的走出不少书家。如林散之,沈鹏等!我感得碑帖结合。是我们当代书法人需要探索之路。个人看法,希望能帮助到你,谢谢!


书艺人频道


关于启功的书法取法要先从他的学书历程开始谈起。启功自述儿时便学祖父所临《九成宫》,二十余岁喜赵孟《胆巴碑》并临习了很久,然而题署板滞不成行款,遂学董香光,得行气却无骨力,于是又细学《九成宫》。以上构成了启功学书的基础,后来见得多了,杂临各碑帖名家与墨迹,最得意智永与《玄秘塔》。可见,启功在书法上的取法比较全面,兼学碑与帖。实际上在启功的论书诗中可以读出他的取法思想是重视墨迹的,他承认书法有碑帖之分,但并不赞成书法的碑帖学派之争。

重视墨迹是启功书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他非常鲜明的学书观点之一。他在书法相关的论著中多次阐明这一观点,在论书诗中也是如此。那句广为人知的诗句“岂独甘卑爱唐宋,半生师笔不师刀”就出自《论书绝句》第九十七首,“笔”指笔迹即墨迹,“刀”代指枣石碑刻,“师笔不师刀”亦即师法墨迹而不师法枣石碑刻。

通过影印的(缩小)黄山谷《青衣江题铭》与《七佛偈》(拓本)的比较,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除了这首直白鲜明表达观点的,还有多首表现出启功重视墨迹的诗作。 看重书作的临摹本及同时代的其他墨迹 墨迹即毛笔直接书写的字迹,包括古人的书写真迹亦包括后人的临写及钩填摹本。有些经典名作后世已无法见其真迹,典型的如《兰亭序》,现流传于世的只有临摹本和刻拓本,启功推墨迹摹本神龙本为最善。

定武本兰亭与神龙本兰亭的比较,亦是刻石拓帖与墨迹摹本的比较,二者“如棋者之判死活,优劣立见矣”。神龙本《兰亭》虽是唐代摹本,但启功认为“摹手有工有拙,且有直接钩摹或间接钩摹之不同,因而艺术效果往往悬殊”,但神龙本《兰亭》“笔法转折,最见神采。且与原迹墨色浓淡不同处,亦忠实摹出”,所以推此为最善本,同时也道出在墨迹中,尤其是摹本中也需有优劣辨别,并非是一概而论的。 类似的,没有临摹本传世的书作,比起刻帖拓本更应关注于同时代的其他墨迹作品。比如《论书绝句》第五首赞叹楼兰出土残纸,认为“其笔意生动,风格高古,绝非后世木刻石刻所能表现,即唐人响拓,亦尚有难及处”。


Mr张先森說


这个问题自古争论已久,各位名师大家都会对习字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有的还比较极端的推崇某一项,比如只推魏碑,有的只认法贴,这都是不可取的!

在我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古人习字无非两个途径,碑和贴。贴毕竟少,流传和展示也不易,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看到原作,所以习碑是大多数人习字的一个途径。而启功先生少时也是临碑帖,后来在多年研究中比较客观的指出碑拓中的不足,希望大家可以更注重笔墨。诗句“岂独甘卑爱唐宋,半生师笔不师刀”就出自《论书绝句》第九十七首,也阐述了他的观点。但启功先生绝不是说只注重笔墨,不要学习碑拓。启功先生最喜爱的是一本旧时的《张猛龙碑》拓本,经常翻看研习,直到最后也说了启功先生并不排斥碑拓。那为什么又写了那诗句呢?这里面道理其实也很简单,碑毕竟属于二次创作,不如原版真实。能看原版就不需要看翻版了,对吧😊 字形和结构虽然就算不差半分,但是每一笔的笔意就很难看出来了。也就是说原帖包含了很多写字时的信息,但碑中就很难看得出了。但碑有二次创作,也加入了新的一些艺术元素,这也是很好的。

我认为如今是多元的社会,各种学习的途径非常多。别说碑和贴,能看见的各位大家真迹也不稀奇,甚至书写时的视频都有。启功先生的教学视频在网上的就不少,直接看视频可以更直接学到大家的方法。每种字体的书写的教学动画在网上也很多,很清楚的展示每一笔的起止停舒。大家何必再纠结于临帖还是临碑呢?

但我还是想说一点,如果是孩子初学还是尽量从笔墨开始,因为碑拓毕竟所含信息少一些,有些字还因为碑的磨损而模糊不清,孩子不容易理解。当习字有一定基础后,无论看帖,看字还是看碑都能吸收其中营养,也就不用纠结了。

希望能解决你的问题,欢迎留言讨论或私信。



犀犀牛老师


近代书家陆维钊说:"碑,可以强其骨,帖,可以养其气。″

碑,有雄强豪放的气势,有阳刚之美。如清代碑学大家邓石如先生,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评:"神品第一。″

邓石如在书法理论上主张:"计白当黑。″还有:"笔不到而意到。″他的楷书主要取法六朝碑版,结构茂密,斩钉截铁。

隶书学汉碑,以篆入隶,丰腴遒劲,气势磅礴。曹文埴书评:"此江南高士邓先生也,其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下图为他书写的《作太元传》局部。

帖,有妍美之风,有庙堂之气,有生动气韵。如近代帖学大家沈尹默先生,他的书法以帖学为主。以行书见长,有儒雅之气。

他学习书法从欧入手,泛临"二王″及多家法帖,清雅秀美。

学碑或学帖,都有可取之处,如果碑帖都结合学,使书法作品既有"骨″而又有"气″。

冯班《钝吟书要》中说:"作书须自家主张,然不是不学古人,须看真迹,然不是不学碑刻。″

下图为沈尹默先生行书《澹静庐诗剩》。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神韵轩书法


回答这个话题,个人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一、要选择规范、实用和自己喜爱的字帖

对于没有楷书基础而想练习楷书和行楷书的朋友,选帖时应注意:

第一,所选字帖的字形应当是正确规范的,这是楷书和行楷书练习的起码要求。这里所说的规范,是指笔画和部首应该符合约定俗成的写法,结构应符合重心平稳、笔画呼应、形态变化等基本的原则。

第二,所选字帖的内容和形式应适合初学。要有系统性,能根据汉字的笔画、结构特点和练字的规律编写练习内容,由浅入深易于接受;要图文并茂,既有书写方法的说明,又有附图示范,便于理解和练习;要有独特的科学练习方法,使少走弯路,快见成效。

第三,所选字帖的书写风格应是自己喜欢的。同是较高水平的字帖,其风格可能是多样的,由于各人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不同,对书法艺术的评品和喜爱的标准也就不同。因此,应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喜爱的高水平的字帖作为临摹的范本,只有爱不释手,才会“心摹手追”。

二、要注意选帖的连贯性和变化性

选帖的连贯性是对初学写字者而言,变化性是对已有一定书写水平的人而言,这实际上是临帖“先专一后博学”要求的体现。

对于初学写字的人来讲,临帖的专一主要表现在认真临好一本楷书字帖的同时,可选择一本风格与楷书接近的行楷书字帖练习(最好是同一个人编写的字帖)。这样临摹练习起来容易接轨,入帖快,效果好。

对于有一定楷书和行书基础的人来讲,在基本掌握一种字帖的风格之后,应换一本其他风格的字帖临摹。通过反复的临摹训练,吸取各家之长,逐步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这就要求选帖注意多样性、变化性,不受一家一法限制。

三、关于选帖的“品位”高低问题

历来大多数书家都主张,习书之人应选择高品位的碑帖和字帖临摹。实践证明,只有临摹高品位的碑帖和字帖,才能练就高水平的书法。

但是,对于初学写字的人来讲,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如果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盲目追求高品位,不仅难于理解其高妙之处,而且难于掌握,时间长了,必然失去信心。

综上所述,练习书法碑帖和字帖都很重要。


逸雲斋书画


学习书法,先学碑还是先学帖,我觉得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看,如果学习者有自己的书法老师,那先学习哪个都无所谓,都可以,如果没有老师,靠自己自学,我觉得最好不要直接无从碑入手。

碑和帖是书法上的两个大的派别

我们说的碑一般指的就是北碑,以北魏时期的碑课最具有代表性,这个时期的碑刻,大部分书写风格非常粗犷,很多碑刻的刻工也不是很好,加上常年的风吹日晒,有很多自然风化和人为的破坏,很容易误导初学者,所以不建议初学者学习碑,但是如果有书法老师,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老师可以帮你剔除一些障碍。

帖包括刻帖、墨迹和帖学作品有时候也会以碑刻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不是刻在石碑上的作品就属于碑学,其实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的楷书都属于帖学一类。这类作品字迹一般比较清晰,市场上也有很多辅助教材和书写视频教程,依靠自学的书法爱好者可以直接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