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有蜜,腹有劍”,唐玄宗為何任用奸詐的李林甫為丞相?

李翔


“口有蜜,腹有劍”,唐玄宗為何任用奸詐的李林甫為丞相

如果我們承認唐玄宗在位44年中,前期文功武治,後期亂七八糟的話,這就有一個時間點,從哪裡變化,因為什麼變化。

其中有些問題,在上個問答“李林甫以一人之力給唐玄宗打下開元盛世,為何最後卻被其恨之入骨”中,我已經回答了。


開元二十年(732年),宋璟被罷相以後(但並未失去影響力),他就開始奔向了糊塗狀態。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宋璟病逝後,唐玄宗開始變糊塗了。

(1)開元二十五年後,唐玄宗由明君走向昏君,昏君的標誌之一就是將治國的首要從勵精圖治變為權力制衡,但他又對自己掌控局勢的能力過於自戀,認為他可以掌控一切

到了開元二十五年,大唐已經足夠大。從制度上說已經非常完善,皇帝、宰相等統治階層只要理順規程,按照規程去做就不會有問題。這是,任何朝代在成熟期運行的特點。永遠是制度在工作、在治理,而非單個人在工作、在治理。


因此,我們就會發現:其實質上管理者只要懂人、會用人、會爭權奪利,就可以安穩過活。但是,在唐朝體系內卻有以下幾個問題比較嚴重,這就需要統治者十分關注。

(2)門閥制度的影響力和科舉制度的制衡混淆,直接造成需要一個人去制衡各個世家勢力。既然,工作有規章制度,沒有世家大族背景的人去幹了。那麼,這些中高層統治階層就是權力鬥爭了

李林甫乃是宗室成員著名的“隴西李氏”,張九齡則是“曲江張”。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擺平各世家大族就成為首要條件,但勢必影響科舉制度

張九齡家族也是廣東韶關的著名世家,乃是張姓26個郡望、136個堂號中的“曲江堂”。他是張良後裔。其曾祖張君政六個兒子、十四個孫子、二十九個曾孫,各個都在朝為官。“曲江張家”相對於“五姓七家”來說勢力小得多,即使如此都這麼大勢力,可見,世家在唐朝掌控的政治體系多麼龐雜。

(3)李林甫口蜜腹劍正符合李隆基“卑鄙小人震天下”,好用時就用,不好用時可廢的特點。再加上,李林甫雖然是“隴西李”皇族,但皇族的領袖是皇帝呀,廢棄他要比廢棄其他世族高門容易多了。太子則不一樣,他卻是皇族和世族高門、全天下中除皇帝外的領袖

從我們目前的歷史敘述中,我們幾乎看不到李林甫有什麼治國救世的才能。一方面是因為李林甫名聲太壞了,有好的記載也被忽略了;另一方面就是上文說的,不需要他有什麼能耐,只要會管人、用人就行了。

那麼,管人、用人的前提條件是什麼?去除皇帝不喜歡的人、去除對皇帝有威脅的人,而這些人許多都是有才能、有勢力、有品德的人,那麼,只有“真小人”才能幫皇帝去做。

太子能做嗎?太子得有好名聲,登基後才能有人願意跟著你好好幹。而且,太子乃是“儲君”壞名聲能有嗎?因此,只能讓小人去做。


坐古談今




李林甫是個奸臣,人生的巔峰就是做了宰相,曾經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主。

按理來說,唐玄宗也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難道他看不出李林甫的奸臣嘴臉,為何還要重用?

李林甫身份超然



李林甫和張九齡他們完全不一樣,李林甫是李唐宗室的人,說白了,人家是皇族的外圍成員。

往上尋覓,李林甫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孫。這個身份,是要比大多數人強的,一代名相張九齡,就是倒在了李林甫的手下,被貶出京城。

可以肯定的是,李林甫的身份對於李林甫的事業是有幫助的,但絕對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李林甫路線走得好,跟人跟得好



如果說李林甫的皇族身份是一塊金光閃閃的敲門磚,那麼李林甫的眼光則是能讓他登上相位的重要原因。

李林甫善音律,會機變,懂鑽營,這是他的長處。正因為有此特點,李林甫和一個人關係特別好,這個人叫武惠妃,也是個文藝愛好者,是唐玄宗曾經最寵愛的妃子。李林甫對武惠妃阿諛奉承,千方百計地巴結。於是武惠妃在唐玄宗跟前枕頭風一吹,李林甫的位置就穩住了。

光是會拍馬屁,武惠妃未必真幫李林甫,重要的是,李林甫很有眼色地擁護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這才讓武惠妃死心塌地為李林甫說話,因為武惠妃兒子李瑁能上位的話,武惠妃以及武家的位置會非常顯赫的。

討好武惠妃,顯示出了李林甫的眼光,以及拍馬屁的本事。有些時候,能力不強的情況下,能判斷對大勢,能跟對人,一定會給自己帶來幫助的。

李林甫像研究一個產品一樣研究唐玄宗



(劇照)

很多人在朝廷裡研究如何將事情做好,而李林甫除了和武惠妃關係處理得不錯,接下來就是研究唐玄宗了。對於唐玄宗的研究,李林甫可謂廢寢忘食,精神可嘉。

他結交唐玄宗旁邊的左右侍衛,並結交和唐玄宗關係親密的人,到處打聽唐玄宗的一言一行,到了後面,李林甫揣摩上意非常厲害,他在朝廷的一切奏議,都是迎合唐玄宗的意思。

彷彿,李林甫就是唐玄宗肚子裡的蛔蟲,啥都知道,這樣和自己心意相同的人,唐玄宗不重視才怪呢!李林甫就是唐玄宗的延伸,無可置疑。

於是乎,唐玄宗對李林甫非常放心,李林甫最後得以官至宰相。就算外界傳言李林甫是奸臣,就算很多人看不慣李林甫,但只要唐玄宗能看得過去,別人又能說什麼呢?



李林甫雖說“口有密,腹有劍”,但人家是李氏宗族的人,人家和武惠妃關係搞得好,人家揣摩唐玄宗的心理揣摩得好,所以能上到相位,這是情理之中的事。

只是奸臣當道,對社會危害還是比較大,如果還是張九齡那樣的人把持朝政,還會有後來朝廷的混亂以及“安史之亂”的發生嗎?肯定不會有。


藍風破曉


唐代的李林甫被稱為“口蜜腹劍”,是個典型的奸臣形象,他擔任宰相時,對於才能功業在他之上而受到唐玄宗寵信、威脅到他相位的的官員,一定要想方設法除去,尤其忌恨以文才仕進的。他表面和善,言語動聽,卻在暗中陰謀陷害。世人都稱他是“口有蜜,腹有劍”。

但就是這樣一個反面人物,卻得到唐玄宗的重用,擔任宰相近19年。唐玄宗是開創開元盛世的有為之主,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輔佐這樣一位君主有多難呢?讓我們來看看一下數據,唐玄宗時期共有宰相26位,任期分別為:

劉幽求 5個月

魏知古 1年10個月

陸象先 1年7個月

郭元振 5個月

張說 任兩次、第一任6個月、第二任4年8個月

姚元之 3年2個月

盧懷慎 3年

源乾曜 任兩次、第一任3個月、第二任9年6個月

宋璟 3年2個月

蘇頲 3年2個月

張嘉貞 3年2個月

王晙 9個月

李元紘 3年3個月

杜暹 2年10個月

蕭嵩 5年2個月

宇文融 4個月

裴光庭 3年10個月

韓休 10個月

裴耀卿 3年

張九齡 3年

李林甫 18年7個月

牛仙客 5年9個月

李適之 3年9個月

陳希烈 8年5個月

楊國忠 3年8個月

韋見素 2年8個月

從數據可以看出,李林甫擔任宰相的時間遠遠超過其他人,事實上他在宰相任上一直做到了病逝,能夠得到唐玄宗的恩寵這麼長時間,自然有他的過人之處。

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李林甫是唐朝宗室。

李林甫,祖籍隴西,是唐高祖李淵堂弟長平肅王李叔良的曾孫。其曾祖父李叔良跟隨堂兄李淵南征北戰,是唐王朝的開國功臣,官拜刑部侍郎,封爵長平王。在抵禦突厥時,中箭而死,獲贈左翊衛大將軍、靈州總管,諡號“肅”。其祖父李孝斌,官至原州都督府長史。其父親李思誨,善丹青,是唐代著名畫家,曾任揚州參軍,朝散大夫。

第二,李林甫善於揣摩聖意,替君分憂。

有一年,唐玄宗想從東都洛陽返回長安,宰相裴耀卿諫道:“現在正是秋收季節,陛下西行可能會耽誤農時,還是等到冬天再回京吧。”而李林甫則私下對唐玄宗道:“長安洛陽就好像陛下的東西二宮,您在兩宮往來,還要選擇時間嗎?如果擔心耽誤秋收,免除沿途州縣的租稅就是了。”玄宗大悅,當日便命人安排回京事宜。

第三,李林甫雖胸無文墨,但頗有才幹。

李林甫主編了唐朝第一部行政性質的法典,也是我國現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唐六典》。雖然最開始是張九齡編輯,但後期許多重要工作都是李林甫完成的,所以李林甫在這方面的貢獻也是極大的。他推行的《長行旨條》,是關於徵稅的條令。首創性地給了地方更多的自由權,更極大地節省了國家的行政成本。這可以看出李林甫有著長遠大膽的政治嗅覺,敢於進行創新性改革。《舊唐書》記載他“自處臺衡,動循格令,衣冠士子,非常調無仕進之門,所以秉鈞二十年,朝野側目,憚其威權。”就是說他在人事任免這類敏感問題上,不徇私舞弊,堅決按程序辦事,朝中官員都很佩服他這一點。

第四,李林甫待人接物頗有手段。

安祿山平時飛揚跋扈,對朝中公卿多有侮慢,但卻唯獨忌憚李林甫。他第一次見李林甫時,仗著皇帝寵信,神色倨傲。李林甫不動聲色,當著他的面召見王鉷,王鉷當時與安祿山都是御史大夫,而權勢僅次於李林甫,但在李林甫面前卻態度恭謹,如同奴僕。安祿山被李林甫的威嚴所懾服,態度也大轉變。李林甫每次與安祿山交談,都能猜透他的心思並搶先說出,讓安祿山驚懼不已,即使數九寒冬也會惶恐得汗流浹背,不敢有絲毫隱瞞。安祿山返回范陽後,每逢派人向朝廷奏事,便叮嚀問候李林甫。奏事之人從長安回來,所問的第一句話不是別的,而是問“十郎(李林甫)說了些什麼?”聽到美言則心中歡喜,如果聽到不好的話,安祿山便會拍著床榻,憂愁懼怕的道:“哎呀,我死定了!”

可惜李林甫最終“晚節不保”,李林甫病逝後,楊國忠與安祿山合謀,誣告李林甫與叛將阿布思約為父子,同謀造反。當時,李林甫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抄沒家產,諸子被除名流放嶺南、黔中。唐玄宗還命人劈開李林甫的棺木,挖出口內含珠,剝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禮安葬。一代風雨人物,最終黯然收場。


歷史流域


李林甫是歷史上有名的口蜜腹劍、陰險狡詐之徒。他在唐玄宗時期擔任宰相十九年,其中獨裁就達到十六年,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但他深受唐玄宗信任又不僅僅在於此。



首先,在於李林甫有很強的執政能力。史稱李林甫自處臺衡,動循格令,謹守格式,百官遷除,各有常度選官方面。而且他為相期間整理修訂的《開元新格》和《唐六典》,充分提現了他尊崇法度的精神和辦事講究程序的原則,特別是《唐六典》一直是唐中晚期最方便、最權威的政法提要。在李林甫執政期間,大唐人民安居樂業、市場繁榮、國庫充盈。這雖然不只是一日之功,不是一人之力,但卻出現在李林甫執政的十六年裡就不僅僅是巧合了。他在擔任吏部侍郎時,每歲選人,填委林甫,修廢舉直,辨別流品,時議覺得稱職。




其次,李林甫對控制邊將很有一套,特別是我們熟知的安祿山。安祿山初見李林甫時,仗著皇帝寵信,神色倨傲。李林甫不動聲色,當著他的面召見王鉷。當時王鉷與安祿山都是御史大夫,而權勢僅次於李林甫,但在李林甫面前卻卑詞趨拜,態度恭謹。安祿山被李林甫的威嚴所懾服,態度也逐漸恭謹。他平時飛揚跋扈,對朝中公卿多有侮慢,但卻唯獨忌憚李林甫。李林甫死後,繼任宰相也想壓服安祿山,最終搞得兩人勢同水火,逼得安祿山提前造反,兩人高下立判。



第三,李林甫能夠把握玄宗心意。李林甫早在吏部時就與當時唐玄宗最寵愛的武惠妃結成了政治聯盟,通過武惠妃和宮中收買的太監,他總是能提前瞭解唐玄宗的所思所想,對唐玄宗的問題總是能在第一時間答到皇帝心理,畢竟皇帝重用一個人有時候看的誰能討自己歡心,比能力更重要,更何況這是一個既有能力又能討自己歡心的人,那為什麼不用呢。


一壺清茗品春秋


《資治通鑑·唐紀》中說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後世“口蜜腹劍”的成語即源出此人。

李林甫,小名哥奴,是遠房宗室,唐高祖堂弟長平王李叔良的曾孫。他初出茅廬,補了一個不起眼的小官。靠著舅舅功臣姜皎的幫助,他的地位才得以向上挪動,先是來到太子身邊供職,幾經轉折,被調到最高教育機構—國子監—當了一名官員。憑著不同尋常的政治嗅覺,憑著堅韌不拔的意志,憑著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作風,他打破層層阻力、重重障礙,一次次尋找機會和創造機會,終於進人了夢寐以求的中樞,做了那率領百官的宰相。

也許官場的傾軋強烈體現了人性惡,也許一直受到儒家排擠,李林甫的處世觀,從一開始就投向了法家學說。他沒學過多少法家高深的理論著作,但靠著自己的感悟,靠著深刻的社會體驗,靠著要和把持政壇的儒家作一番大較量的決心,他將法家學說當做了自己的政治支撐點。

李林甫在政治上傾向有序,反對雜亂無章。從邁進政壇之口起,李林甫就欲以法治來理政,理至少屬於他的那部分政務。在國子監任職期間,他的初次實驗得到了成功。國子監是個學生成堆的地方,浮誇風盛行,紀律渙散,前幾任官員對此束手無策。李林甫到任後,制定出一套管理章程,大刀闊斧進行整頓,沒出多久,把這個高等學府搞得煥然一新。學生們年輕,無固定觀念,樂意接受新事物,尤其樂意接受改變現實的事物,他們對有創新精神的李林甫佩服之至,為他立了塊德政碑。李林甫發現後,嚴厲地追問:“我李林甫有何德何能配以立碑,這是誰想出的主意!”學生嚇得連夜磨平碑上的文字。繼行事魄力之後,李林甫的人格魅力再次征服了萃萃學子。

唐玄宗用李林甫為相,有著獨特的政治背景:

自取得輝煌的“開元之治”後,自姚崇、宋憬退出中樞後,宰相班底成了大江東下的趨勢,一波低於一波:倒不是這些宰相能力低下,也不是他們不聽使喚,而是這些人大多出自儒家門下,或受儒家文化的深刻影響,為了所謂修身治國平天下的責任心,為了自身青史留名的榮譽感,處事動輒搬出儒門教條,搬出孔孟訓條,太不講究實際,太酸文迂腐,太不理解他這個當君主的心理需要以及這個國家的發展需要。應該說,這些宰相有些建樹,起碼沒功勞也有苦勞,然卻常各持己見、各執一詞地鬧意氣,鬧到最後窩裡鬥,很不顧大局。他們搞文學在行,搞經典在行,搞局部的具體事務在行,然實在缺乏恢弘的氣度,缺乏攝眾的權威,缺乏高屋建瓶的眼光,總之,他們難以擔當領導帝國的重任。  

唐玄宗看中李林甫,看中的是他外圓內方的務實精神,行事公允的秉政原則,善於駕馭百官的出眾才於。唐玄宗特別看中的是李林甫以法治世的法家學說,這能使朝廷和國家秩序化、制度化、條理化、格式化,真切地做到在行政管理上有章可循,在法律量刑上有法可依。如此,方能讓“開元之治”的成果得到鞏固,大唐繼續欣欣向榮地上升。如此,自己方能在功德圓滿之後,實現老子無為無不為的治國要旨,高枕無憂地躲進內宮享福。

總體來看,李隆基重用李林甫,一是李林甫確有才華,二是政治上需要,至於他是否是奸是忠,沒關係,聽話就行。


黑水布衣


關於這個問題,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唐玄宗歲數大了,不中用了;另一方面,李林甫也是一個會察言觀色、口蜜腹劍的小人。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個詞用在中國古代歲數大一點的皇帝身上是再恰當不過的了,可以說,只要歲數大一點,不管你是漢武帝、唐太宗,還是康熙、乾隆,無一例外都成了昏君,這些人都有一個相同的特點,在年輕的時候,執政初期往往勵精圖治,但是到了執政後期,就變得昏庸無道了,這簡直就成了歷史定律。

唐玄宗執政後期,先後寵信權臣李林甫、楊國忠,宦官高力士,武將安祿山、陳玄禮等人,唯一不相信的就是自己的兒子,唐玄宗最狠的一次,一天之內幹掉了包括太子李瑛在內的三個兒子,古往今來還沒有出現對自己兒子這麼狠的皇帝。

在寵信權臣這方面,估計乾隆和唐玄宗是最有一拼的,乾隆因為即位的時候發過誓,在位六十年後就要退位,以表示對康熙的尊重,乾隆真的活到85歲的時候,就將皇位讓給了嘉慶,做起了太上皇,乍一看,乾隆這個人很識相啊!

實際上這就是乾隆要的效果,乾隆為了表現自己是一個有逼格的人,故意讓出皇位,卻來了套讓位不讓權,自己雖然是太上皇,但是軍國大事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忙不過來的事情就讓和珅去辦。

當時人都稱和珅是二皇帝,嘉慶完全被架空,成了一個傀儡,假如乾隆在晚死幾年,和珅還真就有可能把嘉慶取而代之。

當時唐玄宗已經有倦政之心,這一點從唐玄宗的年號也能看出來,唐玄宗第一個年號是先天,是還沒有親政時候的年後,在發動政變徹底掌握政權後,唐玄宗勵精圖治,定年號為開元,意為掃除舊氣象,開創新紀元。

後世將這段年號成為開元盛世,以表示對李隆基勤政三十年的認可,然而在公元741年,也就是開元二十九年,李隆基同輩的兩個兄弟先後去世,李隆基擔心也被帶走,再加上當時李隆基認為自己實現了所有的執政目標,可以開始享受生活了。

於次年742年改年號為天寶,大概是要頤享天年。從開元到天寶,不止是年號的更改,也是執政者心理的一種變化,一句話,唐太宗晚年患的就是老年皇帝病。

從這些老年皇帝來看,唐玄宗晚年寵信權臣其實已經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只不過寵信的人是誰罷了,要麼是太監,要麼是奸臣,這也是歷史定律。

話說,唐玄宗為何會選中李林甫當宰相,這就要說到李林甫的本事了。

從開元24年李林甫接替張九齡擔任宰相開始,李林甫獨攬朝政達19年,是玄宗時期宰相任期最長的人,要說沒本事,那是扯淡。

開元年間李林甫被授予御史中丞,後任刑部侍郎,李林甫為了升遷,接近當時唐玄宗最寵愛的妃子武惠妃,並且表示願意助推武惠妃的兒子壽王登上皇位。

在武惠妃的暗中支持下,以及高力士的認可之下,開元二十三年被拜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不久就接替張九齡擔任右相。

開元二十五年就爆發了唐玄宗一日殺三子的悲劇,這裡面李林甫扮演的就是一個極為不光彩的角色,李林甫為了給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鋪路,就建議唐玄宗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同時廢為庶人,三人後來被賜死,估計也和李林甫有著很大的關係。

李林甫能夠獲得唐玄宗的信任,也跟他善於察言觀色有關,安祿山在朝廷的時候最害怕的人就是李林甫,安祿山每次和李林甫交談,李林甫都能摸準安祿山的心思並先說出來,感覺就像讀心術一樣知道安祿山心裡所想。

所以安祿山每次與李林甫見面,都十分恐懼,據說在隆冬天氣也惶恐的汗流浹背,對於李林甫的一舉一動都十分在乎,假如李林甫說了他的好話,安祿山就特別高興,假如要說了壞話,就驚恐的說:“我死定了。”

由此可見,李林甫在唐玄宗處說話的分量有多重。

其實我認為,唐玄宗後期對李林甫或者楊國忠的信任,都是為了制衡太子,唐代時期的太子是最不好當的,身首異處的簡直是太多了,原因就是太子的權力太大,大到讓皇帝都已經有點恐懼了,唐太宗那一茬的事就不提了,就單說李隆基當初是怎麼上位的,把自己的爹架空來說,他就不可能再次允許被“太上皇”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唐玄宗雖然昏庸,但是卻清楚的知道,李林甫和後來的太子李亨不對付,借李林甫來打壓李亨未嘗不是一手好牌,古代的皇帝想要治理天下,馭臣之術還是要玩的明白的。

當然,有的時候玩著玩著就把自己玩進去了,能把大唐盛世玩沒的,唐玄宗和李林甫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史論縱橫


中國幾千年來忠良之臣不少,同時奸詐賊子更是不缺,但是能以不學無術的小人之態當了宰相的人則唯有大唐“口腹蜜劍”的李林甫而已,此人集合了市井小人的醜陋,無良政客的卑劣於一體,最終成為遺臭萬年的奸臣。


李林甫,小字哥奴,是李姓皇族後裔,是平肅王李叔良曾孫,論起輩分,比唐玄宗都高上一輩。《舊唐書》中說他“無學術,僅能秉筆”,說話“陋鄙,聞者竊笑”,就這麼一個沒文化,粗俗的人,居然可以把持大唐宰相之位十九年之久,可謂是奇蹟了。下面來看看他的發跡史吧!


  1. 攀附官員,青雲直上。李林甫剛進入官場時,只是個千牛直長,也就是為皇家看家護院的。後唐玄宗開元初年,“遷太子中允”,又利用其舅舅姜皎之關係,攀附上了侍中源乾曜,謀上了東宮諭德之職位,負責太子言語德行教育,繼而遷國子監司業,負責國子監學生的行政事務。開元十四年,李林甫又攀附上了當時的御史中丞宇文融,後被他推薦拜為御史中丞,從此進去大唐帝國權利中心,開始進入唐玄宗的視線內。
  2. 結交權貴,編織網絡。李林甫之後追隨宇文融彈劾宰相張說成功以後,被推薦進尚書省後,歷任刑部,吏部侍郎。在任吏部侍郎時依靠賣官結識了寧王李憲,對李憲所求無有不允。他不光結識這些權貴,甚至要巴結權貴家眷,他極力巴結侍中裴光庭夫人,就因為她是武三思之女,而當紅太監高力士也出自武三思家,而後由裴氏引薦結識高力士,終遷為禮部尚書,這個時候,李林甫人際網已經編織成功。
  3. 投機皇儲,排擠賢良。唐玄宗有廢太子之念,被李林甫敏銳的感知到,所以他極力擁護壽王,因而被宮中武惠妃所看重,在皇帝面前極力推薦他。李林甫靠著市井流氓般的浮誇吹捧,使得唐玄宗極為看重,後又借嚴挺之案件和唐玄宗廢太子之機扳倒張九齡,終於成功登頂,成為大唐宰相。


當然,李林甫當上宰相固然是他主觀上的種種原因,其實背後有著更深層次的因素。唐玄宗中期大唐盛世呈現,玄宗從進取轉為享受,他想做到“從此君王不早朝”,可是不論張九齡也好,裴耀卿也罷,都做不到滿足他的喜好。這個時候李林甫出現了,在各個方面都能滿足玄宗的享受,玄宗也曾滿意的說“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亨。朕欲高居無為,悉以政事委林甫”,可見唐玄宗對他有多滿意。另外,唐玄宗明知李林甫是個小人,但是委以重任是因為李林甫關係甚廣,能做到朝政平衡,而且李林甫執政期間,社會平和穩定,百姓安居樂業,可見他執政能力也是相當強的,這些也是他能把持朝政十九年的主要原因。




誠然,政治鬥爭是殘酷的,但是以口腹蜜劍出名的李林甫在政治鬥爭中也是最卑劣的,無所不用其極。鬥爭不關乎人品,但是手段的運用是人品的的重要體現,他的手段伴隨著他官位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同時,他的人性卻一步步走向失敗,終於成為遺臭千年的奸臣。


望風瑟瑟


口蜜腹劍,這是後人對唐玄宗時宰相李林甫的形象比喻。儘管其人品有問題,表裡不一,愛耍陰謀手段為世人所不齒,但是歷史上的李林甫,確是一個頗有能力、擅弄權術,上能領會聖意,下能駕馭百官,在宰相位置上一干就是19年的幹臣。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唐玄宗之所以有“開天盛世”的繁榮局面出現,李林甫堪稱功不可沒。


李林甫為相,“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司馬光《資治通鑑·唐玄宗天寶元年》)”

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李林甫接替張九齡,升任中書令(右相),此後他持續擔任宰相19年,為唐玄宗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宰相。

李林甫出身地位顯赫的隴西勳貴,是唐朝宗室、含著金湯勺而生的“貴三代”,顯赫的門閥家世和不俗的“朋友圈”,讓其在講究門第等級出身的大唐官場左右逢源,上下其手。

一,李林甫雖然為人狡詐,詭計多端,喜怒不形於色,但仍不失為一個能臣幹吏。

縱觀李林甫的從政經歷,從起步時的小小不起眼之“千牛直長”(禁軍小隊長)到太子中允、太子諭德、國子司業、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黃門侍郎、以禮部尚書之職拜相,位極人臣,也是因為政績優異,被一步步提拔、擢升上來的。

《舊唐書》曾客觀評價李林甫,說他“每事過慎,條理眾務,整修綱紀,中外遷除,皆有恆度”。

李林甫為相期間,做了許多頂層設計和行政改革的流程優化工作。曾親自主持重新整理和修訂了相關法律,讓唐朝依法治國、依法行政水平遠遠領先於同時代其他諸國、番邦。

譬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李林甫奉命修訂和整理全部法典。他會同一批法律專家,對法律進行了紮實和周密的修訂工作。被刪除的無關緊要的條款不少於1324條,另外2180條得到修正。經修訂的法典於737年送呈皇帝,計有:律12卷及其疏義30卷;令30卷;式20卷;《新開元格》10卷。這些法典在737年秋向全國頒行。這證明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法律修訂,因為這是唐代最後一次系統地重編全部法典的活動(《劍橋中國隋唐史》)。

二,李林甫權傾朝野,老謀深算,擅弄權術,對官員有強大的威懾、統領能力。

李林甫雖然為人狡詐,劣跡斑斑,但是平心而論,他在駕馭官場、控制百官方面還是有令人刮目相看的過人之處。

他對懷有狼子野心的河北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就有極其強大的震懾力、統御力。為此安祿山遲遲不敢造反,一直等到李林甫去世兩年才敢付諸行動。

彼時身兼盧龍、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深受玄宗寵幸,一時間小人得志,趾高氣揚,目中無人,囂張跋扈,就是見了當朝宰相李林甫也不放在眼裡,毫無恭敬之意。

但是擅弄權術的李相國很快讓這位擁兵自重的胡人將服服帖帖。源於李林甫十分善於採用震懾、恩寵、利誘相結合的官場馭人權術。

李林甫在安祿山的老巢安插不少耳目,安祿山招兵買馬、購置武備、修築城池、擴大自己勢力的舉動以及勃勃野心,李林甫掌握的一清二楚。剛開始見面時安祿山桀驁不馴,根本不把李相國放在眼裡,李林甫就不失時機地當眾拋出幾條要害“醜行”敲打他幾下,讓安祿山感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李相國的監控之下,加之各地節度使的任命大全掌控在宰相手中,令安祿山對李林甫不由產生幾分敬畏。

史書記載,安祿山每次向李林甫彙報,即使是在冬天,也時常被恍如鬼魂附體、洞察秋毫的李林甫言語嚇得汗透衣衫,大氣不敢喘。

李林甫為相,朝臣莫敢抗禮,祿山承恩深。入謁不甚罄折。林甫命王鉷,鉷趨拜謹甚,祿山悚息,腰漸曲。每與語,皆揣知其情而先言之。祿山以為神明,每見林甫,雖盛冬亦汗洽。林甫接以溫言,中書引坐,以己披袍覆之,祿山欣荷,無所隱,呼為十郎(《舊唐書》)。

李林甫特別擅長先敲打一下,再給些恩惠、好處拉攏一下,這種“恩威並施”的手段往往叫人感激涕零,五體投地。

彼時安祿山入朝,按例要到宰相辦公的地方彙報思想情況,時值數九寒冬,寒風凜冽,李林甫看到安祿山衣著單薄,忙把自己的棉袍脫下給他穿上,此舉令安祿山大為感動,從此視李林甫為恩相,並親切地稱其為“十郎”(郎:多為唐朝僕人對主子的尊稱),對其言聽計從,甘效犬馬之勞。

三,李林甫行政能力很強,能及時貫徹國家大政方針,適應了當時的唐朝政治體制需要。

在相對完備、成熟的大唐政體制度前,只需要有統帥百官威望和較強執行力的宰相(照本宣科、積極貫徹)就行。

大唐開國皇帝太宗李世民有兩個被傳為美談的得力宰相,一是“尚書左僕射”房玄齡,二是“尚書右僕射”杜如晦。史書記載,唐朝許多規章典法,皆由兩人商量制訂,堪稱互為補充、相得益彰的頂級職場AB角。

“世傳太宗嘗與文昭(房玄齡的諡號)圖事,則曰: ‘非如晦莫能籌之。’及如晦至焉,竟從玄齡之策也。蓋房知杜之能斷大事,杜知房之普建嘉謀(《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

而一代女皇武則天時期,唐王朝的政體更有大唐名相狄仁傑、婁師德等人傳承光大。

史載,武則天時期的名相狄仁傑不僅才幹突出,而且善於選拔人才,國家保持了持續發展和繁榮,為唐玄宗“開天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狄仁傑,字懷英,幷州太原人……稍遷大理丞,歲中斷久獄萬七千人,時稱平恕……仁杰所薦進,若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皆為中興名臣(《舊唐書·狄仁傑傳》)。

不難看出,歷經唐太宗、武則天時期諸多名相的制度建設,完善鋪墊,在成熟的制度前,只需要有統帥百官的威望和較強執行力的宰相就行了。

而宮中府中耳目眾多,能隨時掌控皇帝和百官動態的、大奸似忠,口蜜腹劍,擅長權術和官場周旋、執行力超強的李林甫,從某種意義而言,恰恰就是盛世大唐(天寶年間)官場權勢鬥爭中屢屢取勝的不二宰相人選。

從某種意義上講,李林甫之所以能連續擔任大唐帝國聲名顯赫的宰相19年,這與他突出的行政才能,得到皇帝的信任和朝野大臣的畏服是分不開的。


霍小姐的八卦爐


諸葛亮董允也沒殺黃浩啊


SundaySeventeen


此人精明強幹,行政能力很強。

此人聽話,對皇帝言聽計從,從不公開違背聖意,且善於揣摩皇帝的心意,討好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