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有蜜,腹有剑”,唐玄宗为何任用奸诈的李林甫为丞相?

李翔


“口有蜜,腹有剑”,唐玄宗为何任用奸诈的李林甫为丞相

如果我们承认唐玄宗在位44年中,前期文功武治,后期乱七八糟的话,这就有一个时间点,从哪里变化,因为什么变化。

其中有些问题,在上个问答“李林甫以一人之力给唐玄宗打下开元盛世,为何最后却被其恨之入骨”中,我已经回答了。


开元二十年(732年),宋璟被罢相以后(但并未失去影响力),他就开始奔向了糊涂状态。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宋璟病逝后,唐玄宗开始变糊涂了。

(1)开元二十五年后,唐玄宗由明君走向昏君,昏君的标志之一就是将治国的首要从励精图治变为权力制衡,但他又对自己掌控局势的能力过于自恋,认为他可以掌控一切

到了开元二十五年,大唐已经足够大。从制度上说已经非常完善,皇帝、宰相等统治阶层只要理顺规程,按照规程去做就不会有问题。这是,任何朝代在成熟期运行的特点。永远是制度在工作、在治理,而非单个人在工作、在治理。


因此,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质上管理者只要懂人、会用人、会争权夺利,就可以安稳过活。但是,在唐朝体系内却有以下几个问题比较严重,这就需要统治者十分关注。

(2)门阀制度的影响力和科举制度的制衡混淆,直接造成需要一个人去制衡各个世家势力。既然,工作有规章制度,没有世家大族背景的人去干了。那么,这些中高层统治阶层就是权力斗争了

李林甫乃是宗室成员著名的“陇西李氏”,张九龄则是“曲江张”。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摆平各世家大族就成为首要条件,但势必影响科举制度

张九龄家族也是广东韶关的著名世家,乃是张姓26个郡望、136个堂号中的“曲江堂”。他是张良后裔。其曾祖张君政六个儿子、十四个孙子、二十九个曾孙,各个都在朝为官。“曲江张家”相对于“五姓七家”来说势力小得多,即使如此都这么大势力,可见,世家在唐朝掌控的政治体系多么庞杂。

(3)李林甫口蜜腹剑正符合李隆基“卑鄙小人震天下”,好用时就用,不好用时可废的特点。再加上,李林甫虽然是“陇西李”皇族,但皇族的领袖是皇帝呀,废弃他要比废弃其他世族高门容易多了。太子则不一样,他却是皇族和世族高门、全天下中除皇帝外的领袖

从我们目前的历史叙述中,我们几乎看不到李林甫有什么治国救世的才能。一方面是因为李林甫名声太坏了,有好的记载也被忽略了;另一方面就是上文说的,不需要他有什么能耐,只要会管人、用人就行了。

那么,管人、用人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去除皇帝不喜欢的人、去除对皇帝有威胁的人,而这些人许多都是有才能、有势力、有品德的人,那么,只有“真小人”才能帮皇帝去做。

太子能做吗?太子得有好名声,登基后才能有人愿意跟着你好好干。而且,太子乃是“储君”坏名声能有吗?因此,只能让小人去做。


坐古谈今




李林甫是个奸臣,人生的巅峰就是做了宰相,曾经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主。

按理来说,唐玄宗也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难道他看不出李林甫的奸臣嘴脸,为何还要重用?

李林甫身份超然



李林甫和张九龄他们完全不一样,李林甫是李唐宗室的人,说白了,人家是皇族的外围成员。

往上寻觅,李林甫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孙。这个身份,是要比大多数人强的,一代名相张九龄,就是倒在了李林甫的手下,被贬出京城。

可以肯定的是,李林甫的身份对于李林甫的事业是有帮助的,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李林甫路线走得好,跟人跟得好



如果说李林甫的皇族身份是一块金光闪闪的敲门砖,那么李林甫的眼光则是能让他登上相位的重要原因。

李林甫善音律,会机变,懂钻营,这是他的长处。正因为有此特点,李林甫和一个人关系特别好,这个人叫武惠妃,也是个文艺爱好者,是唐玄宗曾经最宠爱的妃子。李林甫对武惠妃阿谀奉承,千方百计地巴结。于是武惠妃在唐玄宗跟前枕头风一吹,李林甫的位置就稳住了。

光是会拍马屁,武惠妃未必真帮李林甫,重要的是,李林甫很有眼色地拥护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这才让武惠妃死心塌地为李林甫说话,因为武惠妃儿子李瑁能上位的话,武惠妃以及武家的位置会非常显赫的。

讨好武惠妃,显示出了李林甫的眼光,以及拍马屁的本事。有些时候,能力不强的情况下,能判断对大势,能跟对人,一定会给自己带来帮助的。

李林甫像研究一个产品一样研究唐玄宗



(剧照)

很多人在朝廷里研究如何将事情做好,而李林甫除了和武惠妃关系处理得不错,接下来就是研究唐玄宗了。对于唐玄宗的研究,李林甫可谓废寝忘食,精神可嘉。

他结交唐玄宗旁边的左右侍卫,并结交和唐玄宗关系亲密的人,到处打听唐玄宗的一言一行,到了后面,李林甫揣摩上意非常厉害,他在朝廷的一切奏议,都是迎合唐玄宗的意思。

仿佛,李林甫就是唐玄宗肚子里的蛔虫,啥都知道,这样和自己心意相同的人,唐玄宗不重视才怪呢!李林甫就是唐玄宗的延伸,无可置疑。

于是乎,唐玄宗对李林甫非常放心,李林甫最后得以官至宰相。就算外界传言李林甫是奸臣,就算很多人看不惯李林甫,但只要唐玄宗能看得过去,别人又能说什么呢?



李林甫虽说“口有密,腹有剑”,但人家是李氏宗族的人,人家和武惠妃关系搞得好,人家揣摩唐玄宗的心理揣摩得好,所以能上到相位,这是情理之中的事。

只是奸臣当道,对社会危害还是比较大,如果还是张九龄那样的人把持朝政,还会有后来朝廷的混乱以及“安史之乱”的发生吗?肯定不会有。


蓝风破晓


唐代的李林甫被称为“口蜜腹剑”,是个典型的奸臣形象,他担任宰相时,对于才能功业在他之上而受到唐玄宗宠信、威胁到他相位的的官员,一定要想方设法除去,尤其忌恨以文才仕进的。他表面和善,言语动听,却在暗中阴谋陷害。世人都称他是“口有蜜,腹有剑”。

但就是这样一个反面人物,却得到唐玄宗的重用,担任宰相近19年。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有为之主,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辅佐这样一位君主有多难呢?让我们来看看一下数据,唐玄宗时期共有宰相26位,任期分别为:

刘幽求 5个月

魏知古 1年10个月

陆象先 1年7个月

郭元振 5个月

张说 任两次、第一任6个月、第二任4年8个月

姚元之 3年2个月

卢怀慎 3年

源乾曜 任两次、第一任3个月、第二任9年6个月

宋璟 3年2个月

苏頲 3年2个月

张嘉贞 3年2个月

王晙 9个月

李元紘 3年3个月

杜暹 2年10个月

萧嵩 5年2个月

宇文融 4个月

裴光庭 3年10个月

韩休 10个月

裴耀卿 3年

张九龄 3年

李林甫 18年7个月

牛仙客 5年9个月

李适之 3年9个月

陈希烈 8年5个月

杨国忠 3年8个月

韦见素 2年8个月

从数据可以看出,李林甫担任宰相的时间远远超过其他人,事实上他在宰相任上一直做到了病逝,能够得到唐玄宗的恩宠这么长时间,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

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李林甫是唐朝宗室。

李林甫,祖籍陇西,是唐高祖李渊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的曾孙。其曾祖父李叔良跟随堂兄李渊南征北战,是唐王朝的开国功臣,官拜刑部侍郎,封爵长平王。在抵御突厥时,中箭而死,获赠左翊卫大将军、灵州总管,谥号“肃”。其祖父李孝斌,官至原州都督府长史。其父亲李思诲,善丹青,是唐代著名画家,曾任扬州参军,朝散大夫。

第二,李林甫善于揣摩圣意,替君分忧。

有一年,唐玄宗想从东都洛阳返回长安,宰相裴耀卿谏道:“现在正是秋收季节,陛下西行可能会耽误农时,还是等到冬天再回京吧。”而李林甫则私下对唐玄宗道:“长安洛阳就好像陛下的东西二宫,您在两宫往来,还要选择时间吗?如果担心耽误秋收,免除沿途州县的租税就是了。”玄宗大悦,当日便命人安排回京事宜。

第三,李林甫虽胸无文墨,但颇有才干。

李林甫主编了唐朝第一部行政性质的法典,也是我国现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唐六典》。虽然最开始是张九龄编辑,但后期许多重要工作都是李林甫完成的,所以李林甫在这方面的贡献也是极大的。他推行的《长行旨条》,是关于征税的条令。首创性地给了地方更多的自由权,更极大地节省了国家的行政成本。这可以看出李林甫有着长远大胆的政治嗅觉,敢于进行创新性改革。《旧唐书》记载他“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衣冠士子,非常调无仕进之门,所以秉钧二十年,朝野侧目,惮其威权。”就是说他在人事任免这类敏感问题上,不徇私舞弊,坚决按程序办事,朝中官员都很佩服他这一点。

第四,李林甫待人接物颇有手段。

安禄山平时飞扬跋扈,对朝中公卿多有侮慢,但却唯独忌惮李林甫。他第一次见李林甫时,仗着皇帝宠信,神色倨傲。李林甫不动声色,当着他的面召见王鉷,王鉷当时与安禄山都是御史大夫,而权势仅次于李林甫,但在李林甫面前却态度恭谨,如同奴仆。安禄山被李林甫的威严所慑服,态度也大转变。李林甫每次与安禄山交谈,都能猜透他的心思并抢先说出,让安禄山惊惧不已,即使数九寒冬也会惶恐得汗流浃背,不敢有丝毫隐瞒。安禄山返回范阳后,每逢派人向朝廷奏事,便叮咛问候李林甫。奏事之人从长安回来,所问的第一句话不是别的,而是问“十郎(李林甫)说了些什么?”听到美言则心中欢喜,如果听到不好的话,安禄山便会拍着床榻,忧愁惧怕的道:“哎呀,我死定了!”

可惜李林甫最终“晚节不保”,李林甫病逝后,杨国忠与安禄山合谋,诬告李林甫与叛将阿布思约为父子,同谋造反。当时,李林甫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抄没家产,诸子被除名流放岭南、黔中。唐玄宗还命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木,挖出口内含珠,剥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安葬。一代风雨人物,最终黯然收场。


历史流域


李林甫是历史上有名的口蜜腹剑、阴险狡诈之徒。他在唐玄宗时期担任宰相十九年,其中独裁就达到十六年,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但他深受唐玄宗信任又不仅仅在于此。



首先,在于李林甫有很强的执政能力。史称李林甫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选官方面。而且他为相期间整理修订的《开元新格》和《唐六典》,充分提现了他尊崇法度的精神和办事讲究程序的原则,特别是《唐六典》一直是唐中晚期最方便、最权威的政法提要。在李林甫执政期间,大唐人民安居乐业、市场繁荣、国库充盈。这虽然不只是一日之功,不是一人之力,但却出现在李林甫执政的十六年里就不仅仅是巧合了。他在担任吏部侍郎时,每岁选人,填委林甫,修废举直,辨别流品,时议觉得称职。




其次,李林甫对控制边将很有一套,特别是我们熟知的安禄山。安禄山初见李林甫时,仗着皇帝宠信,神色倨傲。李林甫不动声色,当着他的面召见王鉷。当时王鉷与安禄山都是御史大夫,而权势仅次于李林甫,但在李林甫面前却卑词趋拜,态度恭谨。安禄山被李林甫的威严所慑服,态度也逐渐恭谨。他平时飞扬跋扈,对朝中公卿多有侮慢,但却唯独忌惮李林甫。李林甫死后,继任宰相也想压服安禄山,最终搞得两人势同水火,逼得安禄山提前造反,两人高下立判。



第三,李林甫能够把握玄宗心意。李林甫早在吏部时就与当时唐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结成了政治联盟,通过武惠妃和宫中收买的太监,他总是能提前了解唐玄宗的所思所想,对唐玄宗的问题总是能在第一时间答到皇帝心理,毕竟皇帝重用一个人有时候看的谁能讨自己欢心,比能力更重要,更何况这是一个既有能力又能讨自己欢心的人,那为什么不用呢。


一壶清茗品春秋


《资治通鉴·唐纪》中说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后世“口蜜腹剑”的成语即源出此人。

李林甫,小名哥奴,是远房宗室,唐高祖堂弟长平王李叔良的曾孙。他初出茅庐,补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官。靠着舅舅功臣姜皎的帮助,他的地位才得以向上挪动,先是来到太子身边供职,几经转折,被调到最高教育机构—国子监—当了一名官员。凭着不同寻常的政治嗅觉,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凭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作风,他打破层层阻力、重重障碍,一次次寻找机会和创造机会,终于进人了梦寐以求的中枢,做了那率领百官的宰相。

也许官场的倾轧强烈体现了人性恶,也许一直受到儒家排挤,李林甫的处世观,从一开始就投向了法家学说。他没学过多少法家高深的理论著作,但靠着自己的感悟,靠着深刻的社会体验,靠着要和把持政坛的儒家作一番大较量的决心,他将法家学说当做了自己的政治支撑点。

李林甫在政治上倾向有序,反对杂乱无章。从迈进政坛之口起,李林甫就欲以法治来理政,理至少属于他的那部分政务。在国子监任职期间,他的初次实验得到了成功。国子监是个学生成堆的地方,浮夸风盛行,纪律涣散,前几任官员对此束手无策。李林甫到任后,制定出一套管理章程,大刀阔斧进行整顿,没出多久,把这个高等学府搞得焕然一新。学生们年轻,无固定观念,乐意接受新事物,尤其乐意接受改变现实的事物,他们对有创新精神的李林甫佩服之至,为他立了块德政碑。李林甫发现后,严厉地追问:“我李林甫有何德何能配以立碑,这是谁想出的主意!”学生吓得连夜磨平碑上的文字。继行事魄力之后,李林甫的人格魅力再次征服了萃萃学子。

唐玄宗用李林甫为相,有着独特的政治背景:

自取得辉煌的“开元之治”后,自姚崇、宋憬退出中枢后,宰相班底成了大江东下的趋势,一波低于一波:倒不是这些宰相能力低下,也不是他们不听使唤,而是这些人大多出自儒家门下,或受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为了所谓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心,为了自身青史留名的荣誉感,处事动辄搬出儒门教条,搬出孔孟训条,太不讲究实际,太酸文迂腐,太不理解他这个当君主的心理需要以及这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应该说,这些宰相有些建树,起码没功劳也有苦劳,然却常各持己见、各执一词地闹意气,闹到最后窝里斗,很不顾大局。他们搞文学在行,搞经典在行,搞局部的具体事务在行,然实在缺乏恢弘的气度,缺乏摄众的权威,缺乏高屋建瓶的眼光,总之,他们难以担当领导帝国的重任。  

唐玄宗看中李林甫,看中的是他外圆内方的务实精神,行事公允的秉政原则,善于驾驭百官的出众才于。唐玄宗特别看中的是李林甫以法治世的法家学说,这能使朝廷和国家秩序化、制度化、条理化、格式化,真切地做到在行政管理上有章可循,在法律量刑上有法可依。如此,方能让“开元之治”的成果得到巩固,大唐继续欣欣向荣地上升。如此,自己方能在功德圆满之后,实现老子无为无不为的治国要旨,高枕无忧地躲进内宫享福。

总体来看,李隆基重用李林甫,一是李林甫确有才华,二是政治上需要,至于他是否是奸是忠,没关系,听话就行。


黑水布衣


关于这个问题,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唐玄宗岁数大了,不中用了;另一方面,李林甫也是一个会察言观色、口蜜腹剑的小人。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个词用在中国古代岁数大一点的皇帝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可以说,只要岁数大一点,不管你是汉武帝、唐太宗,还是康熙、乾隆,无一例外都成了昏君,这些人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在年轻的时候,执政初期往往励精图治,但是到了执政后期,就变得昏庸无道了,这简直就成了历史定律。

唐玄宗执政后期,先后宠信权臣李林甫、杨国忠,宦官高力士,武将安禄山、陈玄礼等人,唯一不相信的就是自己的儿子,唐玄宗最狠的一次,一天之内干掉了包括太子李瑛在内的三个儿子,古往今来还没有出现对自己儿子这么狠的皇帝。

在宠信权臣这方面,估计乾隆和唐玄宗是最有一拼的,乾隆因为即位的时候发过誓,在位六十年后就要退位,以表示对康熙的尊重,乾隆真的活到85岁的时候,就将皇位让给了嘉庆,做起了太上皇,乍一看,乾隆这个人很识相啊!

实际上这就是乾隆要的效果,乾隆为了表现自己是一个有逼格的人,故意让出皇位,却来了套让位不让权,自己虽然是太上皇,但是军国大事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忙不过来的事情就让和珅去办。

当时人都称和珅是二皇帝,嘉庆完全被架空,成了一个傀儡,假如乾隆在晚死几年,和珅还真就有可能把嘉庆取而代之。

当时唐玄宗已经有倦政之心,这一点从唐玄宗的年号也能看出来,唐玄宗第一个年号是先天,是还没有亲政时候的年后,在发动政变彻底掌握政权后,唐玄宗励精图治,定年号为开元,意为扫除旧气象,开创新纪元。

后世将这段年号成为开元盛世,以表示对李隆基勤政三十年的认可,然而在公元741年,也就是开元二十九年,李隆基同辈的两个兄弟先后去世,李隆基担心也被带走,再加上当时李隆基认为自己实现了所有的执政目标,可以开始享受生活了。

于次年742年改年号为天宝,大概是要颐享天年。从开元到天宝,不止是年号的更改,也是执政者心理的一种变化,一句话,唐太宗晚年患的就是老年皇帝病。

从这些老年皇帝来看,唐玄宗晚年宠信权臣其实已经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只不过宠信的人是谁罢了,要么是太监,要么是奸臣,这也是历史定律。

话说,唐玄宗为何会选中李林甫当宰相,这就要说到李林甫的本事了。

从开元24年李林甫接替张九龄担任宰相开始,李林甫独揽朝政达19年,是玄宗时期宰相任期最长的人,要说没本事,那是扯淡。

开元年间李林甫被授予御史中丞,后任刑部侍郎,李林甫为了升迁,接近当时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武惠妃,并且表示愿意助推武惠妃的儿子寿王登上皇位。

在武惠妃的暗中支持下,以及高力士的认可之下,开元二十三年被拜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久就接替张九龄担任右相。

开元二十五年就爆发了唐玄宗一日杀三子的悲剧,这里面李林甫扮演的就是一个极为不光彩的角色,李林甫为了给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铺路,就建议唐玄宗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同时废为庶人,三人后来被赐死,估计也和李林甫有着很大的关系。

李林甫能够获得唐玄宗的信任,也跟他善于察言观色有关,安禄山在朝廷的时候最害怕的人就是李林甫,安禄山每次和李林甫交谈,李林甫都能摸准安禄山的心思并先说出来,感觉就像读心术一样知道安禄山心里所想。

所以安禄山每次与李林甫见面,都十分恐惧,据说在隆冬天气也惶恐的汗流浃背,对于李林甫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在乎,假如李林甫说了他的好话,安禄山就特别高兴,假如要说了坏话,就惊恐的说:“我死定了。”

由此可见,李林甫在唐玄宗处说话的分量有多重。

其实我认为,唐玄宗后期对李林甫或者杨国忠的信任,都是为了制衡太子,唐代时期的太子是最不好当的,身首异处的简直是太多了,原因就是太子的权力太大,大到让皇帝都已经有点恐惧了,唐太宗那一茬的事就不提了,就单说李隆基当初是怎么上位的,把自己的爹架空来说,他就不可能再次允许被“太上皇”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唐玄宗虽然昏庸,但是却清楚的知道,李林甫和后来的太子李亨不对付,借李林甫来打压李亨未尝不是一手好牌,古代的皇帝想要治理天下,驭臣之术还是要玩的明白的。

当然,有的时候玩着玩着就把自己玩进去了,能把大唐盛世玩没的,唐玄宗和李林甫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史论纵横


中国几千年来忠良之臣不少,同时奸诈贼子更是不缺,但是能以不学无术的小人之态当了宰相的人则唯有大唐“口腹蜜剑”的李林甫而已,此人集合了市井小人的丑陋,无良政客的卑劣于一体,最终成为遗臭万年的奸臣。


李林甫,小字哥奴,是李姓皇族后裔,是平肃王李叔良曾孙,论起辈分,比唐玄宗都高上一辈。《旧唐书》中说他“无学术,仅能秉笔”,说话“陋鄙,闻者窃笑”,就这么一个没文化,粗俗的人,居然可以把持大唐宰相之位十九年之久,可谓是奇迹了。下面来看看他的发迹史吧!


  1. 攀附官员,青云直上。李林甫刚进入官场时,只是个千牛直长,也就是为皇家看家护院的。后唐玄宗开元初年,“迁太子中允”,又利用其舅舅姜皎之关系,攀附上了侍中源乾曜,谋上了东宫谕德之职位,负责太子言语德行教育,继而迁国子监司业,负责国子监学生的行政事务。开元十四年,李林甫又攀附上了当时的御史中丞宇文融,后被他推荐拜为御史中丞,从此进去大唐帝国权利中心,开始进入唐玄宗的视线内。
  2. 结交权贵,编织网络。李林甫之后追随宇文融弹劾宰相张说成功以后,被推荐进尚书省后,历任刑部,吏部侍郎。在任吏部侍郎时依靠卖官结识了宁王李宪,对李宪所求无有不允。他不光结识这些权贵,甚至要巴结权贵家眷,他极力巴结侍中裴光庭夫人,就因为她是武三思之女,而当红太监高力士也出自武三思家,而后由裴氏引荐结识高力士,终迁为礼部尚书,这个时候,李林甫人际网已经编织成功。
  3. 投机皇储,排挤贤良。唐玄宗有废太子之念,被李林甫敏锐的感知到,所以他极力拥护寿王,因而被宫中武惠妃所看重,在皇帝面前极力推荐他。李林甫靠着市井流氓般的浮夸吹捧,使得唐玄宗极为看重,后又借严挺之案件和唐玄宗废太子之机扳倒张九龄,终于成功登顶,成为大唐宰相。


当然,李林甫当上宰相固然是他主观上的种种原因,其实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因素。唐玄宗中期大唐盛世呈现,玄宗从进取转为享受,他想做到“从此君王不早朝”,可是不论张九龄也好,裴耀卿也罢,都做不到满足他的喜好。这个时候李林甫出现了,在各个方面都能满足玄宗的享受,玄宗也曾满意的说“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亨。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可见唐玄宗对他有多满意。另外,唐玄宗明知李林甫是个小人,但是委以重任是因为李林甫关系甚广,能做到朝政平衡,而且李林甫执政期间,社会平和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可见他执政能力也是相当强的,这些也是他能把持朝政十九年的主要原因。




诚然,政治斗争是残酷的,但是以口腹蜜剑出名的李林甫在政治斗争中也是最卑劣的,无所不用其极。斗争不关乎人品,但是手段的运用是人品的的重要体现,他的手段伴随着他官位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同时,他的人性却一步步走向失败,终于成为遗臭千年的奸臣。


望风瑟瑟


口蜜腹剑,这是后人对唐玄宗时宰相李林甫的形象比喻。尽管其人品有问题,表里不一,爱耍阴谋手段为世人所不齿,但是历史上的李林甫,确是一个颇有能力、擅弄权术,上能领会圣意,下能驾驭百官,在宰相位置上一干就是19年的干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玄宗之所以有“开天盛世”的繁荣局面出现,李林甫堪称功不可没。


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右相),此后他持续担任宰相19年,为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

李林甫出身地位显赫的陇西勋贵,是唐朝宗室、含着金汤勺而生的“贵三代”,显赫的门阀家世和不俗的“朋友圈”,让其在讲究门第等级出身的大唐官场左右逢源,上下其手。

一,李林甫虽然为人狡诈,诡计多端,喜怒不形于色,但仍不失为一个能臣干吏。

纵观李林甫的从政经历,从起步时的小小不起眼之“千牛直长”(禁军小队长)到太子中允、太子谕德、国子司业、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黄门侍郎、以礼部尚书之职拜相,位极人臣,也是因为政绩优异,被一步步提拔、擢升上来的。

《旧唐书》曾客观评价李林甫,说他“每事过慎,条理众务,整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恒度”。

李林甫为相期间,做了许多顶层设计和行政改革的流程优化工作。曾亲自主持重新整理和修订了相关法律,让唐朝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水平远远领先于同时代其他诸国、番邦。

譬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李林甫奉命修订和整理全部法典。他会同一批法律专家,对法律进行了扎实和周密的修订工作。被删除的无关紧要的条款不少于1324条,另外2180条得到修正。经修订的法典于737年送呈皇帝,计有:律12卷及其疏义30卷;令30卷;式20卷;《新开元格》10卷。这些法典在737年秋向全国颁行。这证明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法律修订,因为这是唐代最后一次系统地重编全部法典的活动(《剑桥中国隋唐史》)。

二,李林甫权倾朝野,老谋深算,擅弄权术,对官员有强大的威慑、统领能力。

李林甫虽然为人狡诈,劣迹斑斑,但是平心而论,他在驾驭官场、控制百官方面还是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过人之处。

他对怀有狼子野心的河北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有极其强大的震慑力、统御力。为此安禄山迟迟不敢造反,一直等到李林甫去世两年才敢付诸行动。

彼时身兼卢龙、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深受玄宗宠幸,一时间小人得志,趾高气扬,目中无人,嚣张跋扈,就是见了当朝宰相李林甫也不放在眼里,毫无恭敬之意。

但是擅弄权术的李相国很快让这位拥兵自重的胡人将服服帖帖。源于李林甫十分善于采用震慑、恩宠、利诱相结合的官场驭人权术。

李林甫在安禄山的老巢安插不少耳目,安禄山招兵买马、购置武备、修筑城池、扩大自己势力的举动以及勃勃野心,李林甫掌握的一清二楚。刚开始见面时安禄山桀骜不驯,根本不把李相国放在眼里,李林甫就不失时机地当众抛出几条要害“丑行”敲打他几下,让安禄山感觉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李相国的监控之下,加之各地节度使的任命大全掌控在宰相手中,令安禄山对李林甫不由产生几分敬畏。

史书记载,安禄山每次向李林甫汇报,即使是在冬天,也时常被恍如鬼魂附体、洞察秋毫的李林甫言语吓得汗透衣衫,大气不敢喘。

李林甫为相,朝臣莫敢抗礼,禄山承恩深。入谒不甚罄折。林甫命王鉷,鉷趋拜谨甚,禄山悚息,腰渐曲。每与语,皆揣知其情而先言之。禄山以为神明,每见林甫,虽盛冬亦汗洽。林甫接以温言,中书引坐,以己披袍覆之,禄山欣荷,无所隐,呼为十郎(《旧唐书》)。

李林甫特别擅长先敲打一下,再给些恩惠、好处拉拢一下,这种“恩威并施”的手段往往叫人感激涕零,五体投地。

彼时安禄山入朝,按例要到宰相办公的地方汇报思想情况,时值数九寒冬,寒风凛冽,李林甫看到安禄山衣着单薄,忙把自己的棉袍脱下给他穿上,此举令安禄山大为感动,从此视李林甫为恩相,并亲切地称其为“十郎”(郎:多为唐朝仆人对主子的尊称),对其言听计从,甘效犬马之劳。

三,李林甫行政能力很强,能及时贯彻国家大政方针,适应了当时的唐朝政治体制需要。

在相对完备、成熟的大唐政体制度前,只需要有统帅百官威望和较强执行力的宰相(照本宣科、积极贯彻)就行。

大唐开国皇帝太宗李世民有两个被传为美谈的得力宰相,一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二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史书记载,唐朝许多规章典法,皆由两人商量制订,堪称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顶级职场AB角。

“世传太宗尝与文昭(房玄龄的谥号)图事,则曰: ‘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普建嘉谋(《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

而一代女皇武则天时期,唐王朝的政体更有大唐名相狄仁杰、娄师德等人传承光大。

史载,武则天时期的名相狄仁杰不仅才干突出,而且善于选拔人才,国家保持了持续发展和繁荣,为唐玄宗“开天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仁杰所荐进,若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皆为中兴名臣(《旧唐书·狄仁杰传》)。

不难看出,历经唐太宗、武则天时期诸多名相的制度建设,完善铺垫,在成熟的制度前,只需要有统帅百官的威望和较强执行力的宰相就行了。

而宫中府中耳目众多,能随时掌控皇帝和百官动态的、大奸似忠,口蜜腹剑,擅长权术和官场周旋、执行力超强的李林甫,从某种意义而言,恰恰就是盛世大唐(天宝年间)官场权势斗争中屡屡取胜的不二宰相人选。

从某种意义上讲,李林甫之所以能连续担任大唐帝国声名显赫的宰相19年,这与他突出的行政才能,得到皇帝的信任和朝野大臣的畏服是分不开的。


霍小姐的八卦炉


诸葛亮董允也没杀黄浩啊


SundaySeventeen


此人精明强干,行政能力很强。

此人听话,对皇帝言听计从,从不公开违背圣意,且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意,讨好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