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留在中原的蒙古族后裔使用的汉姓

公元1367年,朱元璋出兵北伐,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攻下元大都,将元朝的政权赶出了中原腹地。此时,元朝并没有彻底灭亡,在元顺帝带领下,一部分元朝宗室重臣以及蒙古军民退往北方,成立了北元政权,继续与明朝对抗,而另外一部分却成为了明朝政权下的蒙古人。

遗留在中原的蒙古族后裔使用的汉姓

正如《蒙古源流》一书中指出:(蒙古人)且战且退而出,四十万蒙古人中,得脱者惟六万,其余三十四万被围而陷矣。但到了后来,和元顺帝一起北退的不少蒙古贵族和官僚却一批一批地脱离了北元政权,南下归附明朝。不过此时对于朱元璋威胁最大的,还是元顺帝带领北退的北元政权,因为当时元顺帝是被明军逼迫,主动撤出元大都的,这也就是说,元顺帝的军事力量并没有被耗尽,再加上北方本来就是蒙古人生活的地方,这也就导致了北元有反攻明朝的可能,为了降低蒙古人的敌视,朱元璋承认了元朝在中原的正统地位。

遗留在中原的蒙古族后裔使用的汉姓

元朝作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是无法泯灭的,那么,元朝北迁后几十万的蒙古大军及其家属究竟到什么地方去那?隐姓埋名是一种生活方式,被明朝皇庭屠杀也不能不说是一种解脱,而大部分汉化了的蒙古人很快适应了当地的风俗习惯,与当地人通婚,完全覆盖了原有的蒙古族特征,岁月的年轮取代了往日的磨难。今天小编将部分异姓蒙古人分两期,每期以三十个姓氏登出,以助蒙古后裔寻根问祖,以下内容见于称其为“汉化”的《汉源流史》。

遗留在中原的蒙古族后裔使用的汉姓

吴 氏

吴允诚,蒙古人,名把都帖木儿,居甘肃塞外塔沟地,明成祖永乐三年,与伦都儿灰率妻子及部落5000个、马驼1.6万头归附明朝,成祖赐其姓名为吴允诚,使领部落居凉州耕牧,官左都督,主封忠顺伯。允诚三子:答兰(克忠)、管者、克勤。克忠,副总兵,太子太保。管者,都指挥同知、广义伯;子玘,嗣为广义伯。克勤,都督;子瑾,嗣侯;瑾弟琼,嗣广义伯;瑾传子鉴;鉴传子世兴;世兴传子继爵,南京守备;继爵传子汝胤,汝胤传孙惟英;汝撤弟汝征,勋卫。吴成,辽阳胡人,蒙古名买驴,父通伯,元辽阳行省右垂,明洪武时,随观童降明,以功封清平侯,左都督;子忠,忠子英嗣清平伯;英子玺、琮及琮子杰,杰子家彦,家彦子国乾嗣伯。明赐玛噜姓名吴成。赐谔勒哲特穆尔姓名吴良。赐布敦衮姓名吴守义。赐济兰姓名吴克诚。赐多罗于姓名吴存敬。又赐另一玛噜姓名吴管。

柴 氏

柴秉诚,蒙古名伦都儿灰,明永乐三年,随吴允诚归附近明朝,赐姓名柴秉诚,授后军都督佥事。赐铁柱姓名柴克恭。赐们苏尔噶姓名柴志诚。赐拜帖木儿姓名柴志敬。赐遵锥布哈姓名柴永谦。赐克木帖木儿姓名柴永正。 初为阿鲁台部下,居甘肃塞外。永乐三年(1405),受明将宋晟招抚,与另一蒙古将领把都帖木儿(吴允诚)率部众5千余人投明朝,赐姓名,授后军都督佥事。奉命率属众居凉州(今甘肃武威)耕牧,分别赐与牛羊、钞币,以招降蒙古军民归降。永乐五年(1407)卒于任所。子别力哥出塞自效,立功。

杨 氏

杨效诚,蒙古名保住,吴允诚部将,擒诛叛乱番人虎保有功,赐姓名杨效诚,官指挥金事。赐阿尔娄台姓名杨汝诚。赐托克托姓名杨必敬。

金 氏

金忠,蒙古名也先土于,元太保不花孙,蒙古人称他为王子。明永乐廿一年冬,成祖北征,也先土干率妻子和种落千人归降,封为忠勇王,赐姓名金忠。金顺,瓦刺人,原名阿鲁哥失里。永乐七年归降明朝,官指挥金事,封顺义伯。

和 氏

和勇,蒙古人阿鲁台之孙,阿鲁台降于明太祖,封和宁王。阿鲁台子阿卜只奄,授左都督。和勇以祖父封号为姓,官左都督,封靖安伯。勇子忠,锦衣指挥使。阿鲁台被瓦剌脱欢所杀后,和勇随父南归,被明廷授官安置。阿卜只俺死后,袭封带俸锦衣卫指挥使,积功至都督同知。天顺五年(1461年),以游击将军出讨两广兵乱,进官右都督。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统两京达官军,随征夷将军赵辅、左佥都御史韩雍讨伐藤峡盗乱,并讨平余乱,以功进拜左都督。成化三年(1467年),入朝督十二团营之效勇营训练。成化五年(1469年),以功特封靖安伯。和勇为人廉谨,在两广时以一无所取,受时人称赞。成化十年(1474年),和勇去世,获谥“武敏”。后追封靖安侯。

蒋 氏

蒋信,蒙古名把台,忠勇王金忠之舅,随金忠降明,官都督,封忠勇伯。

毛 氏

毛忠,凉州人,曾祖哈喇歹于明太祖洪武初年归降,祖拜都,父宝,官百户。忠官都督,封羌伯。忠子海,海子恺;海弟铨,铨子锐,嗣伏羌伯,太子太傅;锐子江、江嗣爵;侄桓及桓子登继嗣爵。毛胜,字用钦。初名福寿,元右丞相伯卜花之孙。伯父那海,明洪武中归附,官都指挥同知。那海弟安太为羽林指挥使,传子济、胜。胜,官左都督,子荣、孙文协守南京。

薛 氏

薛斌,蒙古名脱欢,父薛台,于明洪武中归附,赐姓薛,累官燕山右护卫指挥佥事。斌,都督同知,封永顺伯。斌子寿童嗣伯,赐名绶。绶子辅,辅子勋,勋子玺嗣伯。斌弟薛贵,蒙古名脱火赤,都督佥事、安顺侯;侄山为指挥使。山子忠,忠子瑶,皆嗣安顺侯。瑶子昂,袭指挥使。

李 氏

李贤,鞑靼名丑驴,元工部尚节,明洪武廿一年归降,赐姓名李贤,右都督、忠勤伯。

滕 氏

滕氏。滕定,父琪住,元枢密院知院。明洪武中降附,赐姓滕,官燕山右卫指挥使。子定,都督金事,封奉化伯。定子福,指挥使。

焦 氏

焦尚节,蒙古人,父把思台,明洪武中归附,为通州卫指挥佥事。把思台传子胜,胜传子义荣。胜弟谦,官都督指挥同知;谦子管失奴,指挥使。谦弟礼,左都督,封东宁伯。礼孙寿袭爵,寿弟俊,镇守湖广。俊子淇,镇两广;淇弟洵又袭爵。洵再从侄栋,湖广总兵。

苏 氏

元顺帝至正廿八年闰七月,元世祖五世孙孛只只斤氏义亲王和尚,奉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之命,为保存实力,选精锐亲信,携家眷,带重金,乔装遁出大都北京,到今河南濮州清丘之原而隐居。自称“苏”姓,苏乃死而复苏之义。元义亲王自名为苏克明,字进迪,意为“克明复国”,克明派次子苏义率兵驻鄄城(今旧城镇)。三世苏亮,四世苏昌、苏恩,恩生子苏天民、天爵、佑。天民孙苏淞,世袭平山卫指挥。天爵裔孙苏遂,平山卫指挥。佑官兵部尚书,因畏严篙之害,由鄄城县梁屯乡苏老家一比迁今范县濮城镇。三子苏潢。苏氏五世苏纯,沩川县令;苏琦,潞州判官。六世苏毅,易州知州;苏河,顺德府照磨;苏湖,鸿胪署丞;苏池,武刚州吏目。今苏氏分布于山东鄄城县苏老家、苏洒庄、苏桐楼、苏楼、苏屯、苏庄、苏田庄、苏集;郸城县双桥集苏庄、苏楼、教场苏庄、城北苏庄;滑县大苏寨;内黄县苏村;淮阳县苏楼、苏庄;范县北苏庄、西苏庄;定陶县苏楼;巨野县前苏庄、后苏庄;曹县苏道口、苏楼。

李 氏

河南孟津县麻屯乡军帐村李保仁《李氏族谱)载:“始祖讳孔温窟哇,扎刺尔氏,蒙古部人,佐元太祖有功,溢忠宣并追封鲁国王,世居斡难河之东。”“八世祖讳可用(行四)世居洛阳南关,是为河南祖,易姓李,嗣后迁洛阳西北乡距洛阳二十五里李家营村……”。九世祖李文秀,讳英,“明洪武初年,兵荒马乱,年景不佳,民不聊生。文秀公不畏艰难,毅然一挑两担,于洪武八年迁居唐县北四十里半坡村,创家立业,是为唐县一带李姓蒙族之祖。”社旗县饶良乡小杨庄村李葆信同治辛未四月修族谱载:“溯自洪武初年,始祖讳文秀由洛阳西陡沟徙居南阳府唐县城北四十里许半坡村,人新安籍,数百年矣。”社旗县陌陂乡万庄村农民李清芳光绪乙酉孟春修族谱载:“我祖自洪武肇迁以来,居唐邑北四十里庄名半坡,迄今数百余岁。’社旗县李店乡姚冲村有(李允中墓碑》云:“溯我李氏,系明洪武初年,始祖文秀由洛阳西徒沟徙唐之北半坡村,经历六七世,繁衍数十家。明末流寇猖撅,族众逃散者不可胜数。迄我国朝定鼎,独七世祖讳增光一人还籍,仍居半坡,重辟基地。家道小康矣。至八世祖讳含芳兄弟四人迁居唐河东洛店村(今社旗县太和乡),先莹犹在半坡湖东大河西……。”孔温窟哇长子木华黎,次子袋孙,三子无传。二世祖木华黎,谧忠武,赐东平县,赐鲁国王,享年五十四岁,赐庙祀于东平,敕题其碑“元勋世之碑。”子孛鲁及四、五世均袭王爵,六世祖迁松江为万户,八世祖可用。洪武初因款附意缓,滴戍洛阳,易李姓,子二:英、茂。九世祖英讳文秀,扎刺尔氏易姓李,洪武初年,迁来唐河县④。柯韵态《新元史)卷廿八《氏族表上):札刺儿氏,亦作哲来耳氏,又作扎刺亦儿。白塔塔儿部族也。(元)太祖第七世祖都答昆,与札刺允大战,大败,部众尽死,唯幼子海都获免。其后海都灭扎刺儿,俘其人为奴。故孛而只斤氏不与札刺儿通婚姻。札刺儿分十族:察特,又作札益忒;塔克拉乌温;空喀扫温;枯姆萨乌忒;乌压芯;必而喀敦;苦培儿;土朗起忒;布里;申苦芯。(元)太祖佐命功臣木华黎为札益忒、札刺儿氏。

王 氏

河南镇平县王氏族谱戴:祖先铁木花儿,在晃陂单传4世,至五世王东溪生4子:格、柯、轼,第四子夭疡,三个儿子的后代分散在镇平、内乡、南召、南阳诸县。一世二老,二世祖大老,三世祖名贵,四世祖名宗祥。大老墓碑云:“昔元纪,自文宗殂,顺帝御极,明主由和阳渡江,取太平路(安徽当涂市),逼燕京,元帝奔应昌,遂移祚。公睹元运迭嬗,克自保重,游冀北,走覃怀,率江左,渡河南,偕先大人经历殆尽,卜居晁陂”(此碑立于明嘉靖十一年,清咸丰六年重刻),明载为元代后裔。王氏家族中广为流传祖先牌位对联是:“宗祖蒙古,元迁燕京,明卜镇邑;初由二老,创业晁陂,统垂赵营。"1942年,19世孙王元继曾续修族谱。

另一支王氏先祖,相传为司(四)陀王,亦称镇殿王。在河南淅川县九重始祖墓碑“镇殿始祖考王公讳成、妣孙氏恭人之墓”碑的序文中有“吾家始祖王公讳成者,本元宦也”的记载。1985年8月在淅川县九重王氏祖莹出土明万历六年(明唐府典仪正王诏墓志铭)一方,铭文一云:“王诏字惟行,号荷塘,其先讳成,家邓州城西九重院。曾祖铎、.祖纪。父仕周,仕四川垫江主簿,生子二人,长子王诏,输金授唐府典仪正。生于嘉靖十一年辛卯正月二十日。卒于万历六年戊寅四月十八日,享年四十有八。配李氏,男三:长懋志,州库生,娶朱氏;次懋忠,州痒生,娶王氏;三懋恕,聘李氏;小女尚幼。受其抚育的孤侄懋恩。孙男三;懋志子保宁,懋忠子保阳、保元,二女尚幼。公葬在九重院街北百步,枕趾癸丁。乡进士,署邓州儒学学正事,晋江贡生宋国有撰文。”其后裔有王恩佛、监生王本子王志,邑库;王忠,拔贡;王聪,监贡;王智,七品爵。王立刚,南召县白土冈人,民国南召县召西游击司令。王正,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王超,沈阳军区装甲兵司令员。南阳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王明哀、王世屏、王德庆。王言,字恩佛,镇平县叶湾村人,现为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王伯珍,内乡县大桥乡人,南阳地委副书记。王立火,南召县白土冈人,南阳市中医研究所主治医师。王聆音(原秋),镇平县老庄乡河东村人,吉林市委书记。王文华,内乡县灌涨乡魏庄村人,驻马店地区交通局局长。王兆彦,镇平县晃破乡人,社旗县常务书记。王广献,南召县板山坪人,板山坪中学校长。王国珍,内乡县王沟村人,河南省民族事务委员。王明远,新野人,南阳地区纪委副书记。王文献,镇平县老庄乡人,南阳教育学院副院长。王善甫,镇平县人,南阳行署民族事务委员。王永兰,镇平县晃破乡人,南阳师范高级讲师。王宝岑,镇平人,河南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

明又赐元人默色帖木儿姓名王麟。赐阿达纳姓名王义。赐音济布哈姓名王懋忠。赐奈曼岱姓名王存礼。赐呼逊姓名王彪。

卜 马 氏

卜马型,其先乃蒙古人,明初迁华容。

拓 拔 氏

原为鲜卑人而蒙古化,又作秃别氏。

偰 氏

先世墩欲谷,本突厥部,突厥亡,遂臣回纥,世为国相,居楔辇河,因以偰为氏。数世至克直普尔,袭本国相答刺罕,赐号阿大都督,辽主授以太师大垂相,总管内外藏事,国人称为藏赤立,其子曰岳弼。后裔入元代已蒙古化。

里 氏

里氏。偰岳弼玄孙约著,以伯父及伯皆有里字为名,便以里为氏。

陆 氏

有蒙古人迁居湖北洪湖、监利,后以陆为氏。明又赐元人五十六姓名陆忠。元顺帝第六子世厚,因元灭,避难迁人沔阳县陆家台(今属洪湖市)。以第六子之陆而改为陆氏。一支迁人沔城,后人陆建攘,清两江总督,后有陆国见,由沔城迁郭河公社林坊。

竹 氏

竹氏,元末扩廓帖木儿部将竹贞,随元顺帝北奔沙漠,后又自沙漠降明。见于《元史·顺帝纪》及《也速传》、《列女·王士明妻李氏》。

马 氏

元世祖部将马秃塔儿,蒙古人,官佥书枢密院事,康熙(南阳府志)卷五(人物》下:马秃塔儿“侨居于(叶县)县北荆山下”,死即葬于荆山,子孙世代定居于此。元亡后,“马氏子孙俱以胜国名臣之后获罪”,便以始祖之名为马氏。马秃塔儿传至七世孙马腾。附马氏世系:明又赐元人多尔济姓名马惟良,巫勒玛帕玛姓名马克顺。

宣 氏

马秃塔儿之弟西汉杰儿和宣帖木儿,西汉杰儿之后裔有数户散居于河南宝丰县胡楼村。宣帖木儿之后以其祖·名字首字为宣氏,居叶县廉村乡宣庄、马庄、坟台乡西北拐村。老程庄,其后有宣贤。

黄 氏

福建南安县丰州黄氏,祖先答拉真,乃蒙古人,元时到南安任职而定居于此。

赵 氏

元太祖时,永古特·阿勒楚尔之先居云中塞上,父达衮,为金群牧使,驱所牧马归元,阿勒楚尔幼时育于外祖父兆斋家,人言讹为赵家,因姓赵氏。

兰 氏

蒙古人温都尔喀喇氏,祖阿尔斯兰曾从大将阿术伐宋,仕至冀宁路达鲁噶齐,子孙遂以兰为氏。

鲁 氏

元朝皇室脱欢,以河西降于明太祖,被安置于法甘肃庄浪县西山之连城。传至孙什伽鲁,以军功升连城世袭土指挥使,赐姓名鲁贤,清雍正元年,割藏民八族为鲁土司管辖(上下马尔族、尔加攘族、尔加藏族、单豹族、钱多尔族、思尔木族、尔卜族),分为十旗。乾隆时为3698户,24051人,占庄浪县人口27 %a。辖区为今永登、天祝,兰州市红古区、民和、乐都部分地区。

古城土总旗鲁镛,子鲁瑜,百户。瑜六世孙鲁大浩,清顺治二年降清,有功升指挥使。后裔鲁肇封、鲁瞻泰。辖藏民7庄。

大营湾土副指挥鲁之鼎,世袭副指挥使。辖藏民9庄。于清顺治二年随鲁典降清,其裔有鲁冀参、鲁维礼。

古城(今满城)土司鲁国英,元朝后裔,明千户,辖红砂川一带,传至鲁大诚,于清顺治二年降清,再传鲁景成、鲁天嗣、鲁祖山。

鲁三奇,世居马军堡,元之裔,明袭副千户,传鲁烈、鲁政。

平 氏

明赐元人班第姓名平以正。

部 氏

湖北鹤峰县云蒙山部氏,为蒙古人,住中营乡三家台村,共有1500余人。部斗山、部吉三撰(部氏族谱》载:其祖乃元代蒙古波尔济吉特氏,波转为部氏,一世祖部官荫,从江西迁湖北,11世祖部锡侯,于清乾隆廿一年,又从澄州迁鹤峰县清水氽,再迁神仙茶园。今三家台村党支书部先和,办公室主任部玉阶。部氏还分布于上升、高升村.及下坪乡石堡、云蒙村等地。

萨 氏

萨都刺,著《雁门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祖日萨拉布哈(原作思兰不花),父日傲拉齐(原作阿鲁赤),以世镇镇云、代,居于雁门,故世称雁门萨都拉,实蒙古人也。”(雁门萨氏家谱》

清末李溶(文林郎伊阳县知事萨府明君希亭行状》云:“君讳维翰,字希亭,先世蒙古色目人,答失蛮氏。伯祖讳口,十五世都拉,赐姓萨,卜居于闽,元亡,遂为闽县人。”吴曾棋(清浩授通议大夫山东武城县知县又恒萨公墓表)云:“公讳承任,号又恒,本蒙古答失蛮氏。远祖阿鲁赤,留镇雁门,遂为雁门人。生.二子,曰萨都刺,元泰定丁卯进士,官南台侍御史,赐姓萨氏,以诗名于时。”

福州(雁门萨氏家谱》云:本“答失蛮氏,始祖兰不花为元世祖万户。子阿鲁赤,元英宗镇守云、代(大同),孙萨都刺,名天赐,官南台御史,著(雁门集)。弟野芝,名天与,江西建昌路总管,传子守仁,元末进士,官闽居之。传至萨琦,明宣德礼部侍郎,才尽弃旧俗,不信伊斯兰教。

民国海军司令萨镇冰,即野芝之裔”。都拉之侄萨仲礼因官迁居闽侯。都拉后裔居宛平,喇忽丁官龙兴路(南昌),居于此。都拉18代孙萨本茂,海军高级工程师;兄萨本栋,物理学

家。按萨氏,乃西域回回,融人蒙古族,明以后,又融人汉族,有的又由汉族复称蒙古族。

波 氏

元太祖第二十九代孙孛·日少布,生子三:郭都圭、吉特日圭、道布钦。郭都圭生波·少布。始改孛(即孛儿只斤氏的简姓)氏为波氏,波、学音转。波·少布今任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生子波·乌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