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野草莓》:孤独的背后,是自我情感的缺失与禁锢

伯格曼被誉为近代电影最伟大且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才华横溢的他,除了导演之外,还拥有编剧、制作人等多重身份,

他常常借助电影表达一些哲学理念,影片《野草莓》正是这类“哲学电影”的成功范例。

《野草莓》先后获得第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32届奥斯卡金像奖,以及第17届金球奖等多项国际大奖,被奉为伯格曼的巅峰之作。

伯格曼《野草莓》:孤独的背后,是自我情感的缺失与禁锢

影片讲述了年迈的医学教授伊萨克,重返母校接受荣誉授予,故地重游,追忆过往,数次陷入梦境后,最终实现了心灵上的自我救赎。

碍于当时技术所限,影片只能以单调的黑白二色呈现剧情,不过,它的魅力也没有因此而有所减弱。接下来,我将从叙事技巧、故事内核、观影启示三个方面来解读《野草莓》的魅力所在。

一、 叙事技巧:以梦幻交织现实,用荒诞折射悲凉,使得影片剧情更为新奇,内涵更有深度

影片由一段旅程、两次邂逅、四场梦境组成。通过这些剧情的推进,主人公伊萨克逐渐开启一段自我救赎之路。

整部影片剧情紧凑,电影中的桥段设计也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

一段旅程:伊萨克重返母校接受荣誉授予,事业上的成功愈加凸显其生活中的失败。

两次邂逅:返回母校途中邂逅了三个年轻人与中年夫妇,伊萨克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过去生活的影子,前者代表逝去的美好爱情,后者代表过往的不幸婚姻。

四场梦境:梦境贯穿影片始终,是伊萨克实现自我救赎的金手指。


伯格曼《野草莓》:孤独的背后,是自我情感的缺失与禁锢

1、梦幻与现实相互交织,利用心理蒙太奇的手法,层层递进,不断揭示男主的内心变化。

影片中男主的四场梦境其实可以归纳为三个部分来讨论。第一场梦境在回程之前,第二、三场梦境在途中,第四场梦境在旅途结束之后。

  • 第一个梦境:凄冷空旷的街道上,看到没有指针的钟表、面容扭曲的怪人,远处驶来的无人马车撞到灯柱后棺材掉落,在棺中躺着的赫然是男主自己。
  • 第二个梦境:野草莓地,男主如同透明人一般,见到初恋情人萨拉与表哥的背叛,又在家庭生日宴会上听到萨拉说出背叛的缘由。
  • 第三个梦境:再遇萨拉,虽能交流,但两人一个是光彩照人的花季少女,另一个是行将就木的焦虑老人,近在咫尺却好似远隔天涯。接下来是一次特别的考试,三项测验都被判为不合格,再现妻子出轨经历。
  • 第四场梦境:萨拉牵着伊萨克的手,穿过充满阳光的草地,来到波光盈盈的湖边,见到在湖边钓鱼的父母,父母双亲的亲情回归令伊萨克老泪纵横,多年的心结终于被解开。

第一场梦境是一场噩梦,梦中的电影符号全都充斥着死亡的气息,似乎是在警示伊萨克未来已经时日无多。正是在这样的心灵冲击下,伊萨克才会选择自己驾车前往故地,也为他接下来在旅途中的自我审视埋下伏笔。

第二场梦境是在旧居的野草莓地上,第三场梦境在行车途中,分别追忆过往失败的爱情和不幸的婚姻,伊萨克终于明白自己情感悲剧的缘由:不敞开心扉,不原谅他人,始终活在自己构建的狭隘世界中。

第四场梦境是在旅途结束后,终于找寻到生命中缺位的亲情,与自己的人生达成“和解”。

警示—醒悟—和解,这便是男主内心转变的三个过程,梦境之后,人物身上的那种压抑的情感,终于得到最大宣泄。


伯格曼《野草莓》:孤独的背后,是自我情感的缺失与禁锢

2、用荒诞折射悲凉,电影符号的象征意义,使得影片内涵更具有深度

影片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些看来异常荒诞的梦境,不过梦境中出现的事物结合影片所表达的主题来看,却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引人深思。

首先电影名称野草莓的象征意义就十分耐人寻味,在我看来,它应该具有三个层面的深刻含义。

  • 第一层含义:男主的成长环境就如同野生的草莓一般,独自忍受风吹雨打,生活中感受不到温暖与爱意;
  • 第二层含义:野草莓地上初恋情人与表哥的背叛,象征着男主少年时代美好爱情的幻想破灭;
  • 第三层含义:重返故地,男主再次回到这里,陷入梦境,开启自我救赎之旅,又代表着希望的开始。

再如,梦境中空旷清冷的街道、没有指针的钟表、容扭曲的怪人、棺材中的自己,这些荒诞的剧情,全都暗示着现实中的场景,伊萨克虽然活着,但生活孤寂凄凉,好似一具行走在人间没有温度的尸体。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被压抑的欲望的象征性满足,从每一个梦中,都可以找到梦者所爱的自我,都表现着自我的愿望。”

伊萨克的梦境,看似荒诞,但却是他潜意识中对自己的深刻批判,同时也折射出其人生的悲凉之处。

伯格曼《野草莓》:孤独的背后,是自我情感的缺失与禁锢


二、故事内核:孤独呈现家族式延续,人物情感的缺失与禁锢是悲剧产生的根源

伊萨克的人生充满了遗憾与不幸,这些遗憾与不幸,不仅真切发生在其自己身上,而且还体现在他母亲和儿子的身上。幼年时期亲情的缺位,对其一生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成年后个人情感的自我禁锢,又进一步加重了人物的悲剧色彩。

1、“孤独”具有普遍性,且呈现家族式延续。

关于孤独的话题,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着深刻体现,如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文学巨作《百年孤独》,作品中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都被孤独的魔咒所束缚,他们无论是身体还是灵魂,都时时刻刻处于痛苦的煎熬之中,孤独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常态。

影片中,我们从母亲、伊萨克、儿子三代人的身上,也感受到了这种近乎无情的冷漠、孤独之感。

母亲独居在清冷的老房子里;伊萨克的周围感受不到任何亲情温暖;儿子与伊萨克关系疏远,不想要孩子,甚至认为生孩子是一件十分荒谬的事情。

三代人的孤独都浸透到了骨髓之中,呈现家族式的延续,这样的境遇,令人嘘唏不已。


伯格曼《野草莓》:孤独的背后,是自我情感的缺失与禁锢

2、选择构建心灵孤岛,将情感完全禁锢

伊萨克的无情、冷漠源于幼年时期缺乏亲情的关怀,成年后,他更是将自己的情感世界完全封闭起来,既不接纳来自外部的关爱,也不主动释放自己的情感,他将自己完全隔离成了一座孤岛。

初恋情人萨拉对伊萨克的评价:

“伊萨克是好人,敏感、有道德,他的思想高度太可怕了,我感觉毫无价值,我不否认,我毫无价值,但我有时觉得自己比伊萨克更老,你明白我的意思吗,虽然我们年龄一样,但我仍然认为他是个孩子。……”

妻子对伊萨克的评价:

“他就像冰块一样冷酷……他的伪善令我恶心……但他不在乎任何事,因为他太冷酷。”

爱情上的幼稚令他错失爱情,情感上的自我禁锢让他尝到婚姻背叛的苦果。

伯格曼《野草莓》:孤独的背后,是自我情感的缺失与禁锢


三、观影启示:于人请求原谅,于己敞开心扉,拯救孤独,重获新生。

影片中,孤独一直都是伊萨克的最大梦魇,借助梦境反思现实,这样的救赎方式虽然独特,但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进而引发对影片主题内涵的深入思考。

1、冷漠、自私是孤独的催化剂。

纵观伊萨克的一生,孩童时期亲情的缺位虽然对其产生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但还远没有达到悲剧的程度。他的孤独,本质上来说正是伊萨克自己一手所造成的。

对于围绕在身边的爱,他总是采取冷漠的态度。

初恋情人的离去,他漠不关心;妻子背叛,他无动于衷;儿子背负巨额债务,他还是能做到置身事外,不给于任何帮助,如同陌生人一般。

这种冷漠、自私的“行为准则”,令他在生活中感受不到丝毫温暖,孤独也就成为他的人生主旋律。

冷漠对待世界,世界便会还以孤独。

2、沟通和谅解才是拯救孤独的良药。

如何拯救孤独,影片中伊萨克已经用行动告诉了我们答案。

选择敞开心扉,与老管家、儿子进行沟通;选择对过往谅解,任其随风而散。那一刻,父母亲情的冷漠,初恋情人的背叛,妻子的出轨这些长久以来积压的心结,一下子全部解开,阳光照进他的心中,他终于不再孤独。

“孤独”如同一只凶猛的野兽,它能给我们防护,但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恐惧。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这只凶猛野兽也会掉过头来将我们也给吞没。是将它关进笼子,还是任其在笼子外面肆意游荡?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手中!

伯格曼《野草莓》:孤独的背后,是自我情感的缺失与禁锢


结尾:

关于《野草莓》的主人公伊萨克,导演伯格曼曾这样说过:

“我创造的这个角色,外观上像我父亲,但其实彻彻底底是我。我在三十七岁时,断绝人际关系,阻隔于人际关系之外,自以为是,自我封闭,彻底的失败;虽然我在社会上成功了,人聪明,井然有序,又有纪律。”

不仅是伯格曼,很多时候我们也会不自觉地成为现实版的伊萨克,冷漠而又自私,孤独地活在自我构建的世界中,《野草莓》这类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电影,便是引领我们走出黑暗梦魇的启明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