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淼杰:重启时刻,复工≠复产

余淼杰:重启时刻,复工≠复产

余淼杰:重启时刻,复工≠复产

原文刊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0年第6期

余淼杰:重启时刻,复工≠复产

“最长的春节”之后,“复工重启”俨然 需要一点时间。

——“有那么几秒,忘了办公室座机号码”,“清早出门,一时竟不知道防晒和隔离先用哪个”,重启需要抵御惯性。

停摆月余,生产与消费压缩至“必需”。对于城市与产业而言,从休眠到复苏,无疑也需要“重启时间”。

随疫情防控形势好转,2月中旬后,各地积极推进有序复工复产。据各省市公开数据,全 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超95%;据中金公司公布的全国开工指数,全国复工率从2月21日的52.6%增至3月11日的77.3%。然而,疫情的持续性影响短期内仍难以消弭,经济活动常态化尚需时日。

借此,《中国青年》采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 授余淼杰,解读从休眠到复苏的“重启时刻”。

余淼杰:重启时刻,复工≠复产

余淼杰

停摆:连锁反应

《中国青年》:近日,餐饮文旅等行业的停工困境屡见诸报端。无法“复工复产”, 对哪些行业产生的冲击更显著?

余淼杰:在三大产业中,应该说新冠肺炎疫情对第一产业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第二产业比较大,第三产业服务业是最大的。

疫情爆发是在春节及其后,许多农民工无法返程,如果他们帮助务农,相当于为第一产业提供额外的劳动力。但对牛、羊、猪、禽,肉类的供应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家禽类尤 甚,主要是因为饲料无法保证供应。今年第一 季度,猪、牛、羊、禽,肉类的总供应量会小于两千万吨。总体而言,今年第一季度的第一 产业会与去年同期持平,或略有下降。

疫情对第二产业的影响,我们的判断是比较大。跟往年对比,也有春节假期的原因,但疫情导致今年二月份整月停产,企业短期内会受到比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对一些提供零部件和中间品的中小企业而言,它们的停产停工会造成产业链的临时断裂。其实数据已经出 来,二月份的PMI(即采购经理人指数,荣枯线为50)是35.7,一、二月份的外贸数字也佐 证了这一点。

相对影响最大的是第三产业,像运输、旅游,包括餐饮、酒店业,在春节旺季完全停摆。服务业中只有一个产业还保持着正常运转,就是快递业。考虑到第三产业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疫情对第一季度的第三产业而言,应 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这是一个事实。

《中国青年》:因疫情停工停产,于经济增长、就业、外贸,有怎样的连锁反应?

余淼杰:首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的判断是今年总的经济增长,可能在5%左右。2020年1月是6%的增长,二月份经济增长其实将近于零,三月份逐渐复工可能好一些。自四月起,如果疫情受到了良好控制,每个月保持 6%的经济增速,换而言之,今年有十个月保持在6%,全年经济增速则是5%左右。

其次,据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数据指标,目前的就业问题都是结构性的失业或者结构性的待业,短期内不会对就业产生明显影响。但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占了我国每年新增就业的 80%,如果受到冲击,导致资金链断裂,工厂无法迅速、充分地复产,就意味着对就业产生影响,且这个影响是结构性的,也就是说对蓝领工人的负面影响更大。

对外贸而言,海关数据显示,二月份我国进口不受影响,只下降了2%左右;出口下降了 19%左右。我国进口的运输方式是海运,运输需一个月左右,所以二月份的进口受影响较小。

而第一季度的出口受到影响,是因为有些国家对中国的出口产品进行临时性限制,例如加强卫生检疫的管控等,且有国家对中国的动物进口进行了明显限制,这都导致了出口的下降。

但在第二季度情况会出现变化。目前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到全球,意味着自第二季度起, 欧美各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将会上升,即有利于中国产品出口。我的判断是,今年中国总的贸易顺差还能够保持在两千亿美元以上(去年约为三千亿美 元),总量仍会是不小的。

《中国青年》:疫情在全球扩散,有新闻报道汽车、电子计算机行业已经出现零部件供应告急的情况,疫情对全球产业链有怎样的影响?是否有产业链、供应链外移的风险?

余淼杰:短期内,新冠疫情对全球的价值链以及产业链将产生负面的影响。中国位于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中间地段,且这一“中段”是不可替代的。因为中国这一“世界工厂”的临时停工停产,导致全球的生产受到较大的负面冲击。

中国的减产会导致对上游原材料及中间品的需求下降,意味着中国减少从韩国、日本、东盟国家的进口。第一季度美国对中国的产品进行了限制,从这个角度上 来讲,对下游的厂家、消费者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中期影响来看,从第二季度起,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会增加,换言之中国的贸易顺差会扩大。同时也要注意,在第二阶段,因为疫情对日本、韩国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日韩又是中国原材料和中间品(特别是核心的、高附加值的中间品)的主要供给国家,因此中国制造的原材料和中间品的来源会比较紧张。当然,第二季度之后,长期来看,疫情对全球价值链的负面影响应该说将不会存在。

我认为不存在“产业链外移”的风险。首先,中国之所以在国际贸易上有着巨大的比较优势,不只是或不再是因为劳工成本较低,而是因为有一个全产业链的配套,这个优势是独有的。其次,中国的巨大生产规模和体量不是其他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所能取代的。

重启:减少等待

《中国青年》:复工等于复产吗?从产能停摆到复苏需要多久时间?

余淼杰:复工可以帮助复产,但复工不能够简单地等同于复产。

首先,如果相应的上游原材料、中间产品没有配备齐全的话,尽管工人到达,产能并没有办法得到完全的恢复。其次,我们知道外地工人需隔离14天,就是说还需要两周时间等待完全的复工到位,有一定的滞后。事实上,生产不仅取决于于劳力的投入,还有中间品、能源等各方面的配套,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如果要做个预计的话,从停摆到完全恢复,我认为需要一个月。

《中国青年》:日前,浙江、广州、北京等地纷纷推出“包机抢人”“复工复产专线”,怎样看待这些举措?

余淼杰:我觉得都是非常好的举措,这些举措大大降低了从复工到复产之间的等待时间,或者说从产能停 摆到完全恢复的过渡时间。

率先复工的地区大多是对劳工需求量特别大,对蓝领工人需求比较迫切的东部省市。这也反映出了我国劳动力,特别是蓝领劳动力,相对来讲比较紧张的态势。同时,这些地区的政府、企业面对负面冲击时,反应比较快,出台相应配套措施,市场也比较成熟。总之,其他地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应该向这些地区学习。

《中国青年》:人们说,危机蕴藏机遇,近日热议的在线教育、网游、生鲜电商等领域将是被“重启” 的“风口”吗?

余淼杰:数字经济,包括在线教育、网游、生鲜 电商等等,我觉得都有可能是重启经济的“风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机遇。比如在线教育,在疫情中受到的负面影响最低;我们也可以看到,电商、“电商+物 流”的产业模式不但没有在疫情中受到负面影响,反而表现可圈可点。这些都可能成为恢复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或火车头。

《中国青年》:复工后,一些年轻人可能面临裁员、降薪,“在职贫困”,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行业前景和职业规划?

余淼杰: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这是一种结构性的就业摩擦。受到疫情冲击后,不同产业产生的反应不同,也就是说,不是一个总体性的问题。

其次,我觉得面对未来,最大的确定就是不确定性,年轻人需调整心态。无论身处何种行业,充分掌握一技之长,调整心态,面对不确定的世界。

最重要的自我提升建议还是“不可替代性”,否则即便没有疫情突发,也可能在经济下行阶段、产业面临压力时首当其冲。年轻人的职业规划应提升个人附加值,向不易被替代的产业或职业转移。

《中国青年》:于防疫与复工的平衡问题,关键性的措施是什么?

余淼杰:目前已出台多项政策保证复工复产,于经济社会复苏而言,关键性的措施首先是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减少从复工到复产之间的摩擦性等待、结构性等待。

其次,政府应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对外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政策,来调整应对疫情的冲击,防止经济因疫情陷入衰退、停滞等不良现象。

在防疫与复工的动态平衡问题上,我认为应考虑不同的产业、不同的行业的异质性。比如第三产业目前还不宜快速复工,特别是旅游、餐饮、酒店等涉及人群聚集的产业。但对第二产业制造业来讲,强调有序的、错开高峰的复工则是非常重要的。应因地制宜,因行业制宜。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