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机枪怎么散热?

用户8607389323185


德国MG–08重机枪,也就是马克沁是德国版本,图片上就可以看到它有很粗的枪管包裹冷却水箱和外水箱(蒸汽冷凝器)

机枪(自动武器)的始祖马克沁诞生的时候就使用水冷外套筒进行强制散热,机枪枪管受热的原因:一个是子弹弹壳内发射药被击发后所产生的高温推进气体,另一个就是子弹弹头与膛线高速摩擦所产生的热量,再加上当时钢铁工业水平低,钢材质量也欠佳,机枪以600发/分钟的发射速度打完一条100发的弹带,枪管的温度就已经很高了!如果不停止射击继续发射子弹枪管就会局部红热,还会出现细微热膨胀,这对枪管是不利的!红热之后再自行冷却相当于给已经热处理好的枪管“再退火一次”,强度会大大的降低,由于冷却不均匀枪管会出现变形,等下一次再使用时就有可能出现炸管的危险。
美国版的“马克沁”,M1917重机枪。

为了避免出现损坏枪管和延长机枪发射时间,给机枪设计了一个包裹水冷套筒,由于水的冷却作用枪管不会出现红热状态,也就大大的提高了子弹发射量,延长了火力持续时间...当外套筒里的水开始蒸发时,蒸汽通过胶管进入到外冷凝水箱冷却再次形成水,可以重新倒回枪管包裹水箱,就这样周而复始,只要是子弹充足打3000发也没问题。
金陵厂的“民二十四重机枪”班组,其实根本不是两个人,要是就他俩不用多,行军5公里就体力不支了。
“民二十四”的原始版本德军MG08重机枪班组,至少是5个人。



马克沁重机枪虽然较好的解决枪管过热的问题,但是有外水箱整枪显得过于沉重!枪身、枪架、外水箱主体部分加一块超过了40公斤的重量,要知道一战期间也没有多少汽车,大部分都是徒步行军,几个人背着这么沉重的机枪再加上一、二千发的子弹,体力消耗极大!而且更不利于战场机动...这种情况一战结束之后受到了各国的重视,必须要给机枪减重才行!而减重就必须要摒弃水冷套筒,但是去掉水箱后枪管散热问题随之而来,好在一战过后世界强国的工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制造一挺机枪的工时和成本显著下降,机枪已经可以较大规模制造了,对机枪的珍惜程度也大不如前,同时装备数量也提高了,营连分队还装备了迫击炮、掷弹筒等武器,机枪虽然还是分队的核心装备,但是使用它的次数和频率也较大幅度的下降,机枪枪管散热是问题变得不算太突出。
二战期间,


由于战争的激烈程度进一步提高,弹药消耗量也成倍增加,枪管散热问题又变得突出起来,在双方分队都装备机枪的情况下,谁的机枪火力持续久,谁就占有上风!但机枪发射子弹数量增加后枪管要经受极大的性能压力!对此德国人对枪管过热的问题解决的不错。
德军处理枪管散热的方式就是给多给MG–42型机枪多配备几根备用枪管,在打完一个弹鼓或者一个弹链/箱后将枪管更换,让它在一边散热,同时可在几秒内将备用枪管安装完毕,既可以让枪管散热又不会影响到火力持续性,这张图片描绘的就是怎样更换枪管。


MG–42的枪管外护木侧面有一个带卡箍的小窗,当需要更换枪管时将这个小窗打开,将枪管抽出来放到一边,将备用枪管插入再将扣上小窗就行了,非常的简单方便快捷!
当然,炙热的枪管不能拿手直接抽出来,需要使用配发的石棉布,如果石棉布丢了可以直接将枪管倒在地上就行了 。

MG–42这种换枪管散热的方式很超前,是非常优秀的设计理念,较理想的解决了枪管在高速射击时过热的问题,同时也减轻了机枪的重量。
二战结束后各国的大口径重机枪都采用了换枪管的方式解决枪管散热的问题。


至于轻机枪一部分枪族化也可以更换枪管,大多数是不能更换的,现代轻机枪造价很便宜没比步枪贵多少,已经属于大规模战场消耗品,也没必要设计复杂。

现代连队的火力层次已经细化了,400米内的距离是突击步枪的范围、400~800米是轻机枪的区域、800米以上是重机枪和自动榴弹发射器的打击距离,超过2000米的目标有迫击炮招呼...武器是多样化的,也使得机枪发射频率降低了很多,枪管有时间进行空气自然冷却。

轻重机枪都有战斗射速,通常是250发/分钟,远比理论射速的600~1000发/低了许多,一次射击时采用3~5发的短点射或者5~8发长点射,而不是扣动扳机将弹鼓/弹箱/弹链一下子打光,轻重机枪是班排和营连的核心武器,进攻/防御时起到主心骨的作用,要求机枪的火力支援一直持续到战斗结束,如果战斗当中机枪损坏或者没有子弹了将是连队的噩耗,敌方的机枪就会逐一压制己方连队的步枪手...直接影响到战斗的胜负!

所以,机枪在射击时尽量采用点射方式,这样既可以节省弹药还能让枪管有散热的时间。


皇家橡树1972


首先第一种是更换枪管。

咱们以M2机枪为例:

在M2机枪的枪管上有一个把手,这个通过推动这个把手就可以更换枪管了。

卸下一根枪管的时间仅仅是几秒钟,所以基本上是不耽误射击的。

同样

新的枪管直接插回去,按照卡槽将枪管卡入。这样枪管就能装回机枪了。

一般的来说一挺重机枪可以配备2-3根枪管,不断的更换枪管就可以达到散热目的了。


还有一些机枪兵并不方便更换枪管,那么就是第二种散热方式了。

还用M2机枪作为例子吧(怎么还用M2?M2的改型多啊),一些M2机枪会固定在舰船和车辆上。这时伸出车外的M2就很难更换枪管了。

在这种状态下在交战过程中士兵是无法冒险去更换枪管的,那么就改进枪管结构就好了。

毕竟不像携行重机枪一样,有车或者船装载的重机枪对重量就不是特别敏感了,于是采用的第二种散热方式就是——加厚枪管。

实际上来讲子弹在单位时间连续发射所产生的热量是固定的,而加厚枪管后,枪管的质量就大幅度的增加了,这样——枪管本身的比热容就上升了。

在加厚后,原来100发子弹枪管就会过热的情况需要在200-300发后枪管才会过热(大打比方)。所以枪管基本上就不用更换了。


再有的第三种方法,就是采用风冷。

还是用M2机枪作为例子。


上图是两把M2机枪,这两把都是在飞机上用的,和之前我们看到的M2机枪的区别是这两把机枪风冷散热孔要比地面上用的更多,这样高速流动的空气就会在散热孔中形成湍流快速的带走枪管上的热量。

即便是在类似于机翼或者机身内部的M2机枪(P-51作为例子吧)实际上也是用相同的方式处理。

只不过是给M2机枪加了通风的孔径,开口实际上远大于枪管的直径


军武数据库


机枪从马克沁发明以后,就出现了枪管发热的情况,这个是由于子弹的发射速度加快,枪管来不及冷却,在网上可以看到的视频上,枪管发红以后,最后都可以把放在枪管上的肉烤熟,而打过枪的朋友都知道,枪管在发射过一定数量的子弹以后就会变的烫手,一般来说自动武器发射过200-300发子弹以后,枪管就会变红,如果要继续发射就必须对枪管进行冷却。
枪管打红了的照片。

到现在为止一共有两种冷却方式,一种是使用水作为冷却剂,还有就是使用空气作为冷却剂。而使用空气冷却的机枪又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采用增加枪管散热面积的办法,还有就是采用速换枪管。
马克沁重机枪的德国版本,枪管上的圆筒就是水套,这个可是马克沁的专利。

马克沁机枪使用的水冷是由于,当时工业普遍使用水作为冷却剂,而且水的载热量比较高,又不贵,所以作为跨界发展的设计师马克沁使用水作为冷却剂可以说是把当时民用工程上的套路用到了武器上。不过,用水作为冷却剂冷却效果的确不错,但是有一个重大的缺陷,就是士兵可以携带弹药,但是无法携带水井。

由于马克沁先生在申请专利的时候,申请了一大堆,那个冷却水套和帆布弹带都是,所以以后的人在研制机枪的时候就必须避开这些专利,而且考虑在沙漠地区使用机枪的问题,水井的确是个大问题,于是另一种冷却剂空气就又开始在考虑的范畴之内。
捷克式机枪,下边就是一根枪管,这根枪管一般是副射手背着。捷克式除了可以换枪管,枪管上也开了不少的散热槽,但是这种散热槽用处不大,费事不少,后来英国人在做布伦机枪的时候就把这个散热槽给取消了。

这张照片散热槽能看到清楚一点。勃朗宁M-2HB高射机枪,枪管下边的把手就是方便更换枪管用的。

换枪管呢。更换枪管是发射一定数量就要管,否则一根枪管已经打秃了,而另一根枪管还没有用过,那这样的备用枪管搞不好由于和节套的尺寸差的太大,都换不上了。MG-34的枪管是从后边抽出来。

一开始使用空气作为冷却剂,遇到的问题是空气的载热量远远小于水,不过空气的量远远大于水,这种情况下,如何使更多的空气经过枪管表面就是当时的枪械设计师要考虑的问题,加大散热面积就是首选了,于是枪管上开槽,加黄铜片这些办法就都用上了。
早期的刘易斯机枪,枪管外表的粗管子就是散热片。


不过空气的载热量低,而且机枪又不可能用一个风扇在那里强制空气流动,就很空调的室外机似的,所以空气散热的效果还是不如水冷,所以气冷机枪的火力持续性还是不如水冷机枪,而且加装散热片的办法增加了枪械本身的重量,开槽的办法又增加了枪管的加工时间。

大概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这个时候的轻机枪开始使用可更换枪管,我查到的资料好像是捷克的ZB-26式机枪首先使用了可更换枪管,可更换枪管就是机枪手,多携带一根枪管,在发射300发左右的子弹后,原来的枪管发红以后,用备用枪管继续射击,发红的枪管就拿下来继续射击。应该说这种枪管冷却方式到目前还是最好的技术解决方案,当然,这种办法需要多携带一根枪管,这根枪管也不轻,一些重机枪的枪管就有5公斤多,快和一挺班用机枪差不多了。但是,现在也没有什么其他更好的办法。


红色手电筒


现在的枪管都是冷锻出来的,除非过量射击造成枪管高温破碎,否则基本不用担心过热问题,网上有视频班用机枪挂消音器连续射击,打到最后消音器都因为高温灼烧而破裂但枪管依旧照常工作,都烧红了还没事,当然过热的话会影响弹道,而且,现在的战争模式与以往的大规模集团作战不一样了,班用机枪都采用短点射的形式进行扫射或者固定点位射击很少有连续射击的时候,要知道,如果机枪点一段时间够不到目标,要不就是换火箭炮轰了你要不就是叫无人机过来从空中打击,军事装备的整体升级抵消了装备技术的一些不足



沉香醉88


自从马克沁发明自动机枪以来就在考虑怎么让枪管更持久射击,他想到的是用水冷却,所以马克沁重机枪枪管上有一个大大的水筒,并且还有一个导流管和一个水箱,防止过热水变成蒸汽流走。而马克沁重机枪把水冷方式申请了专利,而法国另外一个枪械设计师哈奇开斯为避免侵犯专利,所以它采用了风冷设计,就是用其他金属紧贴枪管,增大散热面积。而这两种散热方式几乎就是枪管的唯二方式,貌似还没有第三种散热方式。


注意枪口末端的导管和地上的水箱,就是冷却水筒的水沸腾后水蒸气通过导管回收水蒸汽,这样水就可以用的久一点,要是像电视上那种没有导流管和水箱的,打完一筒水后就变成风冷的了

而马克沁的水冷冷却方式只适用于重机枪,而为便于机动的轻机枪和通用机枪都算采用风冷,也就是自然冷却的方式给枪管散热。而风冷散热的枪管由于自然冷却的时间太长,在战场一些特殊情况一枪手也会用水或者其他液体给枪管冷却以保证让机枪快速投入战斗。而以上陈总,散热方式主要还是为了保证机枪能稳定射击,除了这散热以外还有两种方式保证机枪工作稳定,那就是给机枪使用重枪管以及在战场上快速更换枪管。

以上两种都算通过增大与枪管的接触面积以增大散热面积

而机枪都是使用重枪管,也就是枪管管壁更厚的枪管,有的甚至在锻造的时候加入一些稀有金属进去加强枪管强度,这种做法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在采用。而第二种就是快速更换枪管了,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捷克式轻机枪了,它就可以快速更换枪管,一个熟练的机枪手可以在几秒内完成更换枪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机枪工作的稳定性,据说德国的MG-42打200发左右就得更换枪管。
暴力测试,注意消音器都已经融了,而枪管也只是略微发红而已,这就是壁管厚的优点


枪管上的提把就是为了可以快速更换枪管而设置的。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现代机枪主要通过空气冷却来达到散热的目的,已经几乎没有水冷散热这种设计了。 在机枪这种自动武器研发出来后,设计师们开始发现连续射击很快就会积累大量热量,这些热量难以快速散发,而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开火是非常危险的,轻则导致武器损坏,重则导致子弹在枪机等结构中爆炸等严重事故造成伤亡。 而关于散热的解决措施,第一选择自然就是水冷,早期的重机枪普遍都在枪管上包有一个巨大的水套,需要指出的是,重机枪的冷却水是循环使用的,因此会有管子将枪管上的水套同地上放置的另一个水箱连接起来。

但是如此一来机枪很难实现轻量化,于是气冷式机枪开始出现。比如法国哈奇开斯机枪,使用了大量散热片散热,效果就比较不错,但是其体积较大主要还是在固定阵地使用。而像英国刘易斯机枪,使用的是类似的风冷片,成功地降低了机枪的体积重量。再比如著名的ZB26,也是在枪管上加上散热纹来加快散热的。 可是即使气冷散热效果再好也经不住连续射击带来的巨大热量的考验,因此出现了换枪管的设计。二战中德军的MG42机枪射速极高,等待其自然冷却是不现实的,所以其采用了快速更换枪管的设计,此后很多机枪都采用了类似的设计。
不过现在有一些机枪既没有散热片等设计,也不能快速更换枪管,但是还是够用的。一方面是现代战争中长时间连续射击的情形不多,主要是长短点射,因此产生的热量不大,此时通过一根较厚的枪管是完全能承受住的。


战争之王


在一战和二战时期,轻重机枪在持续射击的过程中如何散热,是所有军队面对的共同难题。只要是自动化武器,在射击的过程中都会产生高温,当机枪手不断地扣动扳机的时候,枪管就会出现稳固过高的问题。在一些战争题材电视剧中,机枪手经常在冲锋的过程中抱起机枪射击,这种动作在战场上几乎不会出现,因为机枪在射击的时候,枪管已经非常的烫热,如果抱着机枪射击,会把机枪手的手指烫掉。



早期机枪的散热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水冷散热,一种是气冷散热。水冷散热的典型代表是马克沁重机枪,马克沁重机枪的枪身装有水冷的循环装置,能够在射击的过程中,通过冷水降低枪管的稳固。装有水冷散热系统的马克沁重机枪,即使持续射击数千发子弹,也不需要担心枪管过热的问题。水冷散热的优点是散热性强,缺点是水冷系统非常的沉重,容易导致枪身的重量过大,在使用的时候不够方便。


气冷散热的代表是哈奇开斯机枪,哈奇开斯机枪的枪管有螺旋状的散热片,这些散热片能够增加散热的面积,降低枪管的温度。气冷机枪的优点是枪身的重量比水冷机枪更轻,携带起来更加的容易。气冷机枪的缺点是加工的成本更高,需要制作专门的散热片。而且气冷机枪的散热性并不强,需要控制射击的节奏,才能够起到持续散热的效果。

到了二战爆发后,随着通用机枪的出现,机枪的散热方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二战时期的很多机枪都具备更换枪管的功能,以德国的MG42通用机枪为例,MG42通用机枪在射击的间歇期,可以快速的更换一根全新的枪管,使用过的枪管也能够循环使用,这种射击大大降低了枪支的重量,也保障了枪支降温的效率。



在现代化战争中,机枪的作用逐渐的减弱,武器的打击方式逐渐的多样化。假如机枪手继续像二战时期一样持续的趴在阵地射击,很快就会被对方的火箭筒炸飞。因此在现代化战争中,机枪换枪管的情况非常少见。现代战争中机枪的主要作用是在近距离作战的时候,执行火力压制的任务,不需要再进行长时间的射击。而且现在普通士兵都装备有自动化步枪,在火力上能够相互补充,机枪需要降温的时候也越来越少。


军武小咖


没得散热,靠自然冷却。

一方面是现代战争不像一战时期,重机枪是非常重要的自动火力点,主力ADC,输出全靠它。因此火力的持续性显得非常关键,加上水套来冷却枪管很必要。

但这玩意太重了,一战时候也就德国沙雕会拿水冷的机枪当轻机枪使

而主流的轻机枪在那会都是采用风冷或者增加散热面,比如刘易斯机枪和哈奇开斯

前者是靠子弹射出后,枪口形成的负压吸走枪管套筒内的空气,再从后边吸入新鲜空气来冷却。后者是增大枪管的撒热面积来冷却。然并卵的是这两种效果都不咋地。

所以后来相当多的轻机枪只能老老实实的注意射击节奏,不要无脑泼水来控制发热。当然,轻机枪的枪管也比步枪的要厚的多,以增加热容。而且往往采用开膛待击方便散热。

再后来,随着自动火力的普及,对于机枪的火力要求不像以前那么高。而且爆炸物漫天飞的现代,机枪手也不好在一个地方突突突个不停。往往都是打出几个点射之后就要换位置。因此枪本身也不容易过热。(所以美军的陆战队把M249换成了M27)

另一方面,通用机枪还是有火力持续需求的,但通用机枪也毕竟也有携行需求,水套明显不靠谱。因此他们一般都可以快换枪管。打热一根就放边上凉快去。(不光是MG,现代的M240之类的通机也可以)


总的来说,现代的轻机枪因为班组自动火力的普及,战争模式的改变,并没有太多火力持续性的需求,因此枪本身就不容易热,撑死了就加厚枪管壁,让他的热容变大。

而通用机枪(其实现代重机枪也能速换枪管)有火力持续性需求,但采用了快换枪管的方式。


疯狗的轻武


1.水冷却:顾名思义 ,枪管发热过高就淋水,只要不是热变形都能用,

2.空气冷却(视环境温度而定):调整枪械发射频率,类似于点射和密集速射

3.还有一个物理方法:把枪械过热部件拆卸下来,换新的。

4.液氮冷却:常用于火箭和发动机的散热功能。部分高级武器可能也有


河马先生啊


最早发明马克沁重机枪的时候就发现了急剧射击枪管发热,影响寿命,那时候采用的是水冷原理。给枪管加装了一个装水的金属套筒来进行冷却,利用沸水在常压下不会超过100℃的特性,使枪管在武器持续射击时不致过热。

后来的枪支就基本没有采用水冷的,多用开孔散热的方式。比如我们熟悉的m4a1,就是采用护木上打孔的方法来散热。

发展到现在,枪支设计多采用模块化。采用可独立更换枪管的方法来散热。比如HK公司生产的MG4,比如scarl等等现代枪械,都可以快速更换枪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