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年前的孝文帝,穿麻布丧服,戴天然口罩,不愧为“最佳辩手”

疫情居家读史系列:

​历史上北魏“文明太后”冯太后和她的孙子孝文帝是两位永远值得我们炎黄子孙尊敬和感谢的人物。

孝文帝是鲜卑族(今天的契丹、蒙古都源自鲜卑),太皇太后冯氏原本是汉族,在鲜卑做了太后。

他们联手推行汉文化,使得中华文化在岌岌可危中,得以挽救、平衡、健全、并走向强大。

孝文帝在冯太后去世后对祖母的哀悼,也许并不完全是由于悲伤,而是做给活着人看的。

他煞费苦心,或许认为,北魏开国先祖在世时,一心只放在武力讨伐上,无暇进行文明教化;如今正可利用这个机会让鲜卑族的国家元老大臣们了解经典丧礼仪式,学习古代典范常道。


孝文帝拓跋宏从小由冯太后亲自抚养长大。

小时候的孝文帝被冯太后责罚后,也没有丝毫的怨言与不满。冯太后发现后,就再也没有对孝文帝动过火气,而是以一个慈祥的祖母身份培养、训导这位雅有至性的皇孙。

孝文帝也逐渐感到祖母皇太后的和蔼可亲,也为她临朝时的王者气度所震慑而产生深深的敬佩与仰赖。

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持续五天没喝一口水,文武大臣都觉得悲哀伤痛超过了礼数。

孝文帝为了能为太皇太后尽孝,想穿三年丧服,大臣们都觉得不合适。为此,孝文帝跟大臣们舌战十个回合。孝文帝胡须浓密,跟戴着口罩似的。

最后,大臣们败下阵来,孝文帝果然不愧是千年前的“最佳辩手”。

第一回合:

大臣说:“以往祖先去世,只有侍奉随从灵枢的人才穿上丧服,其他人仍然穿平时的衣服,延续到今天都没有更改。

所以,遵照太皇太后的临终遗愿,陛下您在安葬以后就不要再穿丧服。”

孝文帝说:“太后的离世对我打击太大,如果让我脱下丧服,从情感上说,我不能接受。”

第二回合

大臣说:“以往祖先们去世时,只有侍奉灵枢的人才穿上丧服,其他人仍然穿平时衣服,延续到今天都没有更改。”

孝文帝说:“虽然古人制定了哭丧的礼仪,丧服的变化程序,但也要随着哀痛的程度而逐步改变。朕十分悲痛。如今仅在十天内,就劝我脱下丧服,换上平时的衣服,这实在有伤情理。”

第三回合:

大臣说:“太皇太后在遗书里说了,下葬后就应该立刻脱下丧服,穿上平时的衣服;所以,我们在太皇太后下葬时,就奏请陛下脱下丧服。”

孝文帝说:“原来没有实行三年守丧的制度,是因为旧君主去世之后,新君主刚刚即位,君主的恩德没能传播开,对臣属们的情义还未被感知,新君主才必须身穿礼服、头戴冕冠,举行登基典礼。

我已经做皇帝超过十二年了,百姓早就知道国家有君主。在这个时候,如果还不能让我表达一下做儿孙的悲哀和怀念之情,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在礼节上,都不符合,这实在是令人沉痛遗憾的事啊!”

第四回合:

大臣说:“杜预是晋朝非常博学的人,他曾经说过,‘从古到今,天子没有实行三年守丧的制度。’杜预认为,汉文帝制订的很多制度与古代制度不谋而合,就是在遵循古人的制度,跟着古人的脚步走。正因为如此,臣等才小心翼翼地多次请求陛下遵循。”

孝文帝说:“太皇太后在遗诏里下令尽早穿上平时的衣服,是因为她担心我们会因此延误了国家大事。你们大家之所以请求,也是这个原因。

我不敢延误国家大事。我只是打算穿着麻布丧服,取消守丧十天就立刻换上日常衣服的制度。

从情理上说,也是允许的,所以,我打算就这样去做。像杜预所议论的,对于君主来说,或许不符合事实。”


1500年前的孝文帝,穿麻布丧服,戴天然口罩,不愧为“最佳辩手”


第五回合

大臣说:“汉明德马皇后辛苦抚养章帝刘炟长大成人,母亲慈祥,儿子孝顺。等到明德马皇后去世,下葬之后不出十天,刘炟就换上了日常衣服。刘炟并没有因此受到别人的讥讽,明德马皇后的荣誉也没有受到丝毫损毁。希望陛下能遵从太皇太后的遗嘱,克制哀思,听从大家的建议。”

孝文帝说:“我不想听你们的建议,要穿丧服,实在是因为我自己在情感上想这么做,哪里是因为要避免别人的讥讽批评而去这么做啊!

如今,安葬的礼仪节俭、朴素,全都是遵从太皇太后的遗嘱去做的。但是悲痛怀念之情,已经紧紧抓住了我的心,希望太皇太后的在天之灵不要强迫我去改变。”

第六回合:

大臣说:“陛下您如果决定继续穿丧服,那么,臣等在下边如果脱去丧服,就表示臣属没有尽到责任。

况且,陛下身穿丧服,亲自处理朝廷政务,吉利与不吉利的事情混杂在一起,臣私下感到疑惑。”

孝文帝说:“太后生前关怀爱护臣属,所以你们也怀念她,不忍心脱下丧服,为什么惟独非让我脱下丧服呢》

我不违背太后遗嘱,只是希望能服丧满一年,尽管还不符合古礼,但内心的悲戚伤痛总算还能表达出来。

各位大臣可以参考自己与太后关系的亲疏、贵贱、远近,来作为自己脱去丧服的标准,区别对待,这样既能接近符合古代仪礼,也能在今天行得通。”

第七回合:

大臣说:“过去,有人要求死后裸葬,比如杨王孙;有人要求不用棺柩安葬,比如皇甫谧,他们的儿子也都遵照他们的遗愿执行,不做任何违抗。

如今,陛下亲自接受太后的遗嘱,却在有些方面不遵照遗嘱中说的去做,因此,臣等才频繁地打扰奏请。”

孝文帝说:“杨王孙与皇甫谧都教导他们的儿子节俭,他们的儿子都遵奉遗训,这与今天我做的有什么不同!

我并没有改变遗训。就算稍微有点改变,我也心甘情愿接受后代人的讥讽与批评,而不能接受你们今天的请求。”


1500年前的孝文帝,穿麻布丧服,戴天然口罩,不愧为“最佳辩手”


第八回合:

大臣们在这个回合又回到祭祀的话题,说春秋季祭祖即可,暗示孝文帝去的次数太多了。然后,

大臣又说:“古代在安葬死者之后就穿上日常衣服,不必一定要守丧满三年之后才脱下丧服,这是两汉王朝所用来治理国家的准绳,是魏、晋所推行的总则。”

孝文帝说:“安葬之后就立刻脱下丧服、穿上日常衣服,这大概是在国家到了末世,有太多动乱,因而采用的权宜之计。

两汉的鼎盛与魏、晋的兴隆,难道是因为他们丧礼简单、忘记了仁义与孝道而实现的?

平常的时候,各位公卿大人每次都称赞当今之世,四海和平安宁,礼仪、礼乐日益兴盛,甚至可以同尧、舜以及夏、商时代相比。

可现在却准备强迫我改变心愿,让我不能超越魏、晋时代。我实在搞不明白你们为何这么做?”

第九回合:

大臣说:“如今,我们虽然处在政治清明、教化普及的时代,然而,长江以南依旧有不肯宾服的吴人,沙漠以北依旧有不肯称臣的胡虏,所以臣等还深怀忧虑,唯恐发生不测,让我们难以防守。”

孝文帝说:“鲁公伯禽穿着丧服领兵交战,晋襄公将身上的白色丧服染成黑色,打败了敌人,这种情况原本就是圣贤们所允许的。

如果遇到预料之外的事情发生,即使是跳过牵引灵柩的绳索,也不会有人在意,更何况只是要脱下麻布丧服呢!

哪里能够在和平安定的日子里就能事先预料会发生战争,以至于废弃守丧的礼法呢!

古人中也有君王,脱下丧服后就闭口不言,一直到三年服丧期满。

如果今天你们不同意我穿丧服,那么,我会在脱下丧服后就开始沉默,不说话了,把国家的政事交给你们处理。

这两种情况请你们选择一种。”


1500年前的孝文帝,穿麻布丧服,戴天然口罩,不愧为“最佳辩手”


第十回合:

辩论进行到这里,有的大臣认输了,说:

“如果您保持沉默,势必搁置、荒废国家的重大事务。那好吧,我们顺从您的圣明心意,请您继续穿着丧服处理朝廷政事。”

有的大臣仍旧坚持,说:“我曾侍奉过五位皇帝,我们魏朝旧有惯例是,过了人死后尤为忌讳的三个月,一定要向西方祈祷迎奉神灵,向北方祈祷消除灾祸,这些活动都是穿着平常的衣服进行的。

这一规矩,一直没有谁改动过丝毫。”

孝文帝说:“倘若有道义,即使不去特意迎接,神灵自然就会来到;如果没有,即使特意去迎奉,神灵也不会来到。

这就是说,以往本来就不应该那样做,更何况是处于守丧时期呢!

我正处于守丧时期,原本应该闭口不言,不应该这样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

只是各位公卿坚持要改变我的想法,于是,就变成了反反复复的争辩,想起来真令人悲痛欲绝。”

于是,孝文帝号啕大哭起来,在场的群臣也跟着哭了起来,然后告辞出来。

孝文帝穿着丧服上朝执政,也没人敢说什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