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本来是陕西关中平原的简称,为什么现在中原变成了河南?

好吃吃吃吃吃


别说是陕西了,就是河南的洛阳,严格来讲都不能算是中原,只能算是离中原最近的一座城市。 什么叫“中原”,中原就是中部的平原,洛阳盆地当然不是平原了。

中原既有一定地理意义,也是文化概念,主要是文化概念。按照具体位置划分,就是洛阳以东,邯郸以南,商丘以西,驻马店以北的地方。这一区域有个共同特点,位于华北平原黄淮流域,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发达,有过最早期的城市,创造了成熟的文字,开创了中华文明起源。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在郑州二里岗,最多的是安阳殷墟。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对文明的贡献居功至伟。由于中原地区最早掌握文字,这一区域各个时期先后涌现了最多最灿烂的文化现象,单单文字贡献一方面,传说中的人不说,有据可查真名实姓,秦朝统一文字采纳的是李斯的小篆,最早的汉字字典《说文解字》作者许慎,汉字成熟字体宋体字,都出处于这一地区。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都是中原人,孔子的祖父也是中原人。韩愈、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等文化大家生于斯长于斯。

中原不是一个虚名,而是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古代长安是皇权之地,皇权政治只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往往不利于文明进步,司马迁这个长安不多见的文化人被残酷迫害被阉割,证明皇权有反文明反人类的特质,也是古代的长安难以有文化贡献的主因。西安洛阳两地不拿文明贡献做标准,总在争哪个是过往帝王之家的地盘,弄的鸡飞狗跳满地打滚,是对文明概念的误解和无知,是极其愚昧的表演。


贾鲁河的秋天


另类君答题:-)

目测题主有误解。中原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意思是原野,原野之中。原意中并未指定确切地理方位。

第一次指定“中原”地理方位的是《尚书》。

《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又名“中原”。

如果按照古人及其古籍的观点,中原应当就是指河南。

可为什么陕西关中平原会被当做中原嘞?这个观点其实也言之成理,为嘛?因为炎黄二帝。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陕西关中平原是炎黄子孙的起源地区。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而关中地区是黄帝和炎帝的起源地。

黄帝与炎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有关炎黄二帝出生医学证明以及血缘关系的唯一史料。

经过史学家考证,炎黄二帝的出生地就位于今天陕西省境内的关中地区一带,这个属于出生地,也属于籍贯,祖先在此诞生发展繁衍,以此为中心,也算言之成理,然而《国语》的记载语焉不详,而且作者左丘明本人连出生年月日都成谜,加上左丘明的分量无法与孔子及其门徒pk,所以《国语》记载的炎黄二帝出生繁衍之地理地域意义就逐渐被《诗经》和《尚书》取而代之了。

在另类君看来,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都是起源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包括文字、医药、农牧渔业以及占卜,甚至房中术都没拉下,所以说,以陕西关中平原做中原的说法其实蛮靠谱的,尽管另类君本尊是个河南人。


另类文史


这大概又是某些地域的人来向河南“讨公道”的吧?认为河南把他们的“名头”给抢了去。其实这个很好理解,羡慕嫉妒恨是人的正常心理。到底谁是中原,不能仅靠两地的人争来争去,而要让两地之外的人去认同才是。关中平原就是中原吗?这岂不是断章取义?照这样的话,蜀中平原也应叫中原。说关中平原是三秦之地的中原可以,但要说是中国地理上的中原恐怕难为其说了。说句题外话,中岳在河南,中国之名源于东周京畿之地的雒阳。中国春秋五霸,秦穆公之霸之所以有历史学家不太认同,只因为他只称霸西戎,没进中原地区。战国七雄之中为何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看不起秦国,因为秦处西方的地理位置决定。就连某地的名称也是由处于河南的陕原之右而命名的。还又有什么理由去向河南争中原的名称的。


我为癫狂


中原是一个文化区域的泛称,最早出现在《诗经》,“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描绘的是西周王幾所在的关中平原。这一时期还没有“四关”所以没有“关中”一称。后来随着西周灭亡,周平王迁都雒邑,中原一词涵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包含陕西、山西、河南、河北以及山东中东部。

迁都雒邑的东周,天子架空,诸侯纷争,各诸侯国都不断挑战王权,都想控制东周王都雒邑的伊雒平原。所以出现“问鼎中原”一词。

后来秦汉统一全国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大一统王朝。将中国南方纳入版图,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也称中原王朝,这一时期的中原指整个北方传统统治区域,这时又是以国都所在的关中地区为核心区域。

秦末,天下大乱,先入关中者为王,《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逐鹿中原一词就是这么来的。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挟持汉献帝令诸侯,弃东汉国都洛阳而逃到旧都长安,曹操等势力也想挟天子以令诸侯,于是逐鹿中原正式开始。这里逐鹿的鹿就是代表皇权象征的汉献帝。这时的中原就是长安洛阳之间。

董卓死后,曹操挟持汉献帝回到洛阳,自此“逐鹿中原”变成袁绍与曹操在洛阳地区的角逐。其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四百年的乱世角逐也主要发生在以河南为核心的地区。

到了隋唐太平盛世时期,中原又指以京师长安为核心,包括东都洛阳在内的传统北方统治区域。

唐朝中期安史之乱时期,唐帝逃出长安,很多诗人写诗渴望唐军收复中原。到了唐熹宗时,黄巢起义,从山东一路破关夺地,唐熹宗闻讯大惊,此时黄巢路过陕西东部前朝帝陵时,写诗“辗转中原逐惊鹿,西进长安过齐都”,这里惊鹿又是指代表唐朝最高权利的受惊的唐熹宗,此时唐熹宗就躲在京师长安。

到了后来宋朝,国都经济中心都在河南,此时的河南就是中原核心区域,靖康之难后,宋朝偏安江南,汉人希望收复中原,于是文人写诗中大量出现“收复中原”的愿望。这中原包括整个北方汉人传统文化区域,我想作为汉人此时不可能只希望收复的中原只是河南吧?山西、陕西,山东,河北肯定也是在内的。

记得金庸先生的小说中中原武林,包括五岳剑派,华山派、终南山的全真派王重阳叫中神通,这些陕西的门派,都是中原武林的名门。

历史上中原从未有过广义狭义之分。河南所称狭义中原仅指河南,只是为了霸占中原一词,霸占中原文化。给自己所宣传的《老家河南》这个旅游广告,做文化上的造势罢了。

把河洛文明说成洛阳的,也不查查中国两条洛河,一条洛河,全流域都在陕西。一条叫雒河,源出陕西流入河南。而洛阳古城雒阳、雒邑,因为雒河流经雒阳。而《史记》等古籍中,记载河洛文明,而不是河雒文明。于是雒阳又改成洛阳。古籍中关于雒河和洛河两条河区分非常明确,从未混淆。











亲爹亲爹


本来一个学术问题,网上越争越扯淡,完全是地域炮。

关中平原和河南平原区域是华夏族有传说开始直到西周的主要活动区域。祖上的产业现在没丢,还做大做强了,不过是划分区域治理而已,就能成为扯皮焦点,争论不休。

河南人和陕西人真能分的那么清楚吗?从北宋往前数,只要是天下承平的时候,这个地球上最繁忙的道路是哪里?不在罗马和大食,也不是丝绸之路,而是关洛道,这是交通最紧密的两地。

陕西这个名字用的时间不算不长,天下九州这里是雍州,所辖区域也不是现在的范围。河南是豫州,管辖范围也是千变万化。但是核心区域都没怎么变,陕西核心是关中平原,河南则少不了洛阳、开封、许昌这些古城。这两处算是中国自古以来沟通往来最多的区域之一,也是近千年来最失落的区域,气候变迁、经济政治中心转移,让这里的人黯然神伤。

现在随便揪着点事情都能争执起来,这算是人穷志短吧,赶紧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


骤雨峰林


中原,提到这个话题就得追溯历史了。夏桀残暴,商汤取代,纣王昏庸,陈汤气数尽。凤鸣岐山,西周大兴。周以前的采取的都是部落制,部落与部落之间都是裙带关系,合作的关系,谁不服就去征讨。闻仲太师一直都是在北海征讨。周朝开始实行分封制,推行《周礼》诸侯各国虽有自己的属地,但是不得僭越,铸造九鼎。各国都是小鼎,唯独周室是一个大鼎,象征着正统。平王东迁,定都洛阳,五霸闹春秋,成语问鼎中原就是这么来的。而当时的周朝定都基本都是在今天的河南一带。周室的封地就是今天河南一带。所有的诸侯国以周室为尊。对周室的称呼又叫中国,那时候的中国不同于现在中国的含义。那时本来的意思是中间之国的意思加上当时的河南又古时中原一直是对河南等地的旧称呼。


沉聆笑笑生


河南是中原主体,母体毋庸置疑。河南标志性“中”字掷地有声。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蓄势待发,蓬勃发展。河南现在是华中,地理方位天注定,从历史上的天下之中,中国之源,到现在华中,中原概念锋芒毕露!

历史上的中原指以河南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

在中华文明肇始时期,因“天下之中”和“河洛”的地域称呼专指洛阳一带,这里因夏商周三代奠基,河洛文化的繁盛而成为中原地区的心脏地带。

先秦时期已有雒邑(今洛阳)为天下中心的说法。随着上古三代王朝的版图扩大,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地理概念延伸至周朝各诸侯国,与秦国、吴国等边远诸侯国相对应,指代黄河中下游一带大片地区,包括今河南、陕西关中一带、山西和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宋史·李纲传》:“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之“中原”即指黄河中下游流域。偶尔也指黄河流域,诸葛亮《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之“中原”即指广义上的“中原”。

文化意义上的中原,表示中华文化的象征,是正统中华文化的代名词。作为中华文明及汉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原也是汉族文化的象征源头。

历史上,从文化意义的角度,东晋时衣冠南渡,京师自洛阳迁都金陵因而南北朝时被视为文化中心的江南被称为“文化中原”。这与华夏部落起源于中原有关,古代华夏部落通过与周边部落融合形成后世中国主体民族汉族。事实上,由秦朝至北宋定都于汉族地区境内的各个政权(即中原王朝),除蒙古族蒙古帝国(后更名为“大元大蒙古兀鲁思”)及满族清朝外,其他曾经入主汉族地区的民族如匈奴、鲜卑等族均完全同化于汉文化之中。

(某地高等院校众多,为什么头条用户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如此低端,但凡涉及河南,洛阳内容,一大波小学文化程度的就跑去攻击,至少有几十人,有组织,有预谋,已经事实构成水军性质,能够攻击数月之久,甚至几年,盲流太可怕)截图是提问者内容,他已经匿名了



萌泽玺


“中原一词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中原”指河南洛阳及左近区域;广义的中原则可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北起燕山南北,南至江汉以北,西至陕、甘,东到大海,是汉族的生存地,也是华夏文化发祥地。其地理构成主要有华北平原、泰沂山地、嵩岳山地、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一部分。”——摘自李山《中国文化史》第21页。


猫头鹰说历史


前天有关中人说中原指的是关中,害得我再说河南的时候不敢用中原这个词,感到中原这个词被污名化了。

那么,怎样称呼黄河中下游交接地域呢?既然中原二字被有些人弄脏,我就只有用远古的地名来称呼:具茨,或者有熊。具茨,这个地名应该是世界上使用至今最早的名字了吧。一万多年前,人们就在山上凿岩画,以与天沟通,向天祈祷。甲骨文里具茨二字,意思是祭祀之所。祭祀,是古人社会生活中两大事务之一。具茨这个名字,到唐朝的时候仍然出现在文化生活中,圣人杜甫有诗“不必居玄圃,超然待具茨”,意思是说,想做一个超然的人,不必非要到昆仑山玄圃圣地与神仙们同处,只要来到具茨山,那就和到了天上一样。这种诗意,传达的就是万年以来具茨山文明对中国人灵魂的图腾级别的印痕。

具茨山至今仍在,但华夏文明的光环已经转移至嵩山之麓,只留最原始的烙印隐藏在中国人心灵的最深处。其实,具茨二字没有淹没,原因是什么?那就是伏羲时代的文明过了三千年之后,在具茨山加倍耀眼起来。山下的有熊族在激烈的部落竞争中成为部落联盟的盟主,第一次在文化与行政意义上统一黄河中下游一带,足迹走遍中华大地。那时,黄河中下游交接地区有了包括范围更大的地名:有熊,统领有熊族以至于成为天下盟主的人,叫轩辕。又快到拜轩辕的时刻了,遥想轩辕氏在有熊族西泰山会盟诸侯的盛况,让人心潮澎湃!


嵩山道士


大概从九十年代还是两千年开始的吧,记不太清了。

由《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开始,疯狂篡改历史,将历史上的辉煌几乎全部归功与河南。篡改程度简直让人毁三观,小学生也会觉得是对他六年教育受到的奇耻大辱!如此情况下区区一个中原又算什么。借天道TD先生的驳斥“半部史”的文章一篇,大家观其荒谬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