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的大量发生都跟什么有关系?

乡里乡韵


小麦赤霉病的大量发生和什么有关?

小麦赤霉病由多种链刀真菌侵染引起,都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病状表现】

作物生长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害,引起苗腐和穗腐,以穗腐为害性最大,其次为秆腐。穗腐发生初期在小穗颖壳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展变黄褐色或呈青枯状,以后在颖壳合缝处或小穗基部生出橘橙色霉层,后期在病穗上可形成紫黑色小颗粒。病轻时,局限于一个到几个小穗发病,病穗籽粒干瘪、皱缩,丧失发芽力。苗腐、秆腐发生时,被害部变褐色,节上产生红霉,严重时全株死亡。


【发生特点】

小麦抽穗以后15~20天内15°C以上的暖阴雨日数超过50%以上,病害就可能流行。在温度条件适宜情况下,小麦抽穗扬花阶段连续阴雨,易造成赤霉病大流行。故药剂防治时期是小麦开花到灌浆阶段,一般当小麦扬花株率达10%以上。当时气温高于15°C,气象预报连续3天有雨或10天内有5天以上的阴雨天,就要开始喷药,重病区7天左右再喷一次药剂。

【防治方法】

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氰烯菌酯25~50g(有效成分)、米酰胺15~20g(有效成分)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g对水喷雾。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小麦赤霉病的大量发生都跟什么有关?

小麦赤霉病又叫麦穗枯、烂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也是小麦穗期的病害之一,遍及全国,一直是淮河以南及长江中下游麦区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4月中下旬到5月上旬,小麦将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这一时期是决定小麦产量的关键时期,更是小麦赤霉病的易感期。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蔓延是与温、温度等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的。一般情况下,日平均气温超过15℃、空气湿度大于80%、日照时数不足5小时的连续阴雨天气是小麦赤霉病病菌孢子孳生、蔓延的最有利的条件,当这样的气象条件持续三天以上时,赤霉病病菌孢子就会增殖、扩散蔓延,持续时间越长,发生大流行的几率就会越大,造成的危害就越大。加之今年的暖冬气候使各种农作物的病虫安全越过了冬季,温、湿条件为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创造了条件。

小麦感染赤霉病会影响到小麦产量和品质,如果防治不当会造成小麦减产,如果发生大面积流行,产量损失可达10%到40%,严重的会造成绝收。造成小麦减产的同时,产生的真菌毒素,对人畜都有较大的危害,食用病麦会引起眩晕、发烧、恶心、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会引起出血,影响免疫力和生育力等,直接对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可防不可治的病,为了防止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关键是防控要及时,把握好防控小麦赤霉病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要把握好防控时机就要掌握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

一是,做好基础预防,加强农也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在适期内进行晚播,避开扬花期开在雨期;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减少氮肥便施量;雨季要合理排灌,洼水处要及时开沟放水;对田边杂草,作物秸秆等病残体要及时清除。

二是,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小麦赤霉病病害的流行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在小麦扬花期,如遇上3天以上的连阴雨天,就有可能引起流行;5天以上的连阴雨天,就可能引起大流行。因此,关注天气预报是首要,做到提前预防。

三是,杨花抽穗期是小麦赤霉病的易发时期,这一时期,如果天气条件适宜,小麦赤霉病将极易发生并快速流行,如不提前采取防控措施,就可能出现大流行的状况。这时候一定要把握住时机,如果抽穗期天晴、温度高,小麦边抽穗边扬花时,在齐穗期就可以用药。如果抽穗期温度低、日照少,小麦先抽穗后扬花的,要在始花期用药。如果抽穗期遇到连阴雨天气,喷药宁早勿晚,要抢雨隙时机多次进行喷药防治。




四是,用药药剂防治应选择渗透性好、耐雨水冲刷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可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一200毫升或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0一25毫升或选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90毫升配合其它可湿性药剂兑水30一45公斤细雾喷施。由于近几年小麦对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有了抗药性,所以在选择使用多菌灵可湿性药剂时一定要和其它药剂配合使用。用药时视天气情况,按品种特性和生育期早晚进行用药,一般给药两次就可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首次和二次用药时间,两者间隔7天左右再喷施一次,注意喷施时要交替用药。


农嫂话农事


小麦赤霉病在小麦的各个生育阶段都可感病,可造成小麦苗腐、茎基腐和穗腐。在我国小麦产区,赤霉病主要引起小麦穗腐,故又称小麦穗枯病、红麦头。空气干燥时感病部位枯死,呈现白色,湿度大时,感病病穗常呈现红色霉层,所以叫做赤霉病。小麦赤霉病不但造成小麦严重减产,还容易引起小麦籽粒腐烂变质,并且赤霉病菌的代谢产物含有毒素,容易导致人、畜、禽中毒,因此,要注意及时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赤霉病的发生与气候关系最大,尤其是抽穗期至扬花期遭遇多雨阴雨天气,如果气温又比较高,很容易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大发生。

2、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还与品种有比较大的关系,小麦不同品种抵抗赤霉病的能力差异比较大,其中短芒或无芒品种抗性最差,最容易感病。

3、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还与地区以及越冬菌源数量有关,南方江淮地区气温高,雨水多,空气湿度大,越冬菌源多,容易大发生;北方黄河流域至东北麦区,温度低,雨水少,空气干燥,大发生年份比较少。

今年春季雨水比较多,尤其是最近几天,全国多地阴雨不断,也正值小麦抽穗杨花期,很容易造成小麦赤霉病大发生,一旦赤霉病菌侵染到小麦颖壳以内,任何药物防治效果都非常差,因此,要注意及早防治。在穗期多雨,气温又高于15度以上时,最好在雨前3小时,或者雨后及时喷药预防,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15%、硫磺35%)多菌灵800倍液,40%多菌灵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1500—2000倍液。

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时,要重点喷雾小麦穗部,如果同时又蚜虫和红蜘蛛为害,要同时喷雾吡虫啉、噻虫嗪、阿维.哒螨灵等药液防治。


五谷丰登农业


近几年,在北方小麦赤霉病发生一年比一年严重,尤其在河南地区,植保部门在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发布赤霉病大爆发预报,赤霉病一旦发生,对产量就会造成巨大影响。那么为什么赤霉病会连年大量发生呢?

赤霉病的发生规律

赤霉病属于真菌造成的病害,可危害小麦各个部位,以穗部危害最为严重。病原菌以菌丝体在小麦、玉米等残体中越冬越夏,来年气候合适,就会大规模发生。在往年发生过田块,一般在小麦扬花以后,遭遇连续阴雨天气,就会大规模爆发。

赤霉病为何会大量发生?

赤霉病发生需要有三个条件,首先有病原菌,第二,有合适的生存环境,第三,有合适的发病环境。具体到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状态,我认为目前赤霉病大量发生,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 近几年赤霉病发生严重,加之冬季气温普遍温暖,非常有利于病原菌的越冬,造成田间病原菌基数大!
  • 作物收获以后没有进行科学的清理,田间的秸秆、杂草是病原菌主要的寄生场所,在小麦收获以后,应当清除田间地头的病残株杂草。


  • 近几年,春季小麦扬花期普遍遭遇连续阴雨天气,非常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 农户防范意识弱,这几年许多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对于小麦等作物的管理也比较薄弱,不能够做到提前预防赤霉病,也是赤霉病高爆发的主要原因。

针对赤霉病,农户必须做好提前预防,这种病害一旦发生,产量势必下降,建议农户在扬花初期喷施药剂防治,推荐使用戊唑醇.多菌灵、丙硫菌唑、氟环唑.多菌灵、苯甲.嘧菌酯等进行防治!


在防治赤霉病时,特别要注意,如果遇到连续阴雨天,特别是往年有赤霉病发生的田块,应该在雨后及时进行补喷药剂,避免赤霉病的发生。

以上就是我的建议,请参考!

关注植保小贴士,获取更多农业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