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管轄範圍的客家人源流


合浦管轄範圍的客家人源流

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位於廣西沿海“金三角”的東部,東與廣東省廉江市和廣西博白縣接壤,西與欽州相鄰,南臨北部灣,是進出沿海開放城市北海市的門戶和大通道。合浦縣是著名的“南珠故郡,海角名區”,歷史悠久,漢元鼎六年(公元111年)設合浦郡和合浦縣。合浦是“珠還合浦”的故鄉,是“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1988年3月被國務院批准為沿海開放縣。合浦縣轄15個鄉鎮,總人口約100萬人,其中漢族佔總人口的99.26%,漢族中的客家人口31萬餘人,主要分佈在公館、曲樟、白沙、閘口、山口、常樂等鄉鎮。其中公館12萬,曲樟2.3萬,這兩個鄉鎮全部是客家人;白沙鎮10萬,山口鎮8萬,閘口鎮4萬,這三個鎮80%是客家人。其他鄉鎮也有部分客家人,縣城可以用客家話交流。

合浦管轄範圍的客家人源流


“客家人”,《辭海》在“客家”條目載:“相傳西晉永嘉年間(4世紀初),黃河流域的一部份漢人,因戰亂南徙渡江,至唐末(9世紀末)以及南宋(13世紀末)又大批過江南下至贛閩以及粵東、粵北等地,被稱為‘客家’,以別於當地原來的居民,以後相沿而成為當地漢人的自稱。”從這段記載中可知,客家人是遷徙的民系,是外來的民系。所以在合浦,一些說當地土話的人又稱客家人為“新民佬”。

南方的客家人根在中原,他們都是從北方和中原遷移而來的。這從兩方面可以得到證明。


合浦管轄範圍的客家人源流

一是從他們的堂號、堂聯、族譜上不難找到線索。合浦的客家人至今仍對其祖先曾是中原人那一段歷史念念不忘,並引以為榮。他們極為重視堂號、堂聯,每到除夕,將堂聯貼於祠堂或圍龍屋的大門樓上,鄭重其事,年復一年,代代相傳,至今不衰。客家堂聯,其結構一般是上聯點出發祥地或郡號,下聯則多為炫耀祖德,亦好點出其時代、地點或官爵等。客家人在合浦較大的姓氏有:陳、張、李、彭、範、廖、周、黃等。如陳氏,堂號穎川、德星第,堂聯為:穎川世澤,太史家聲。也就是說,合浦陳氏一般是從河南穎川(今河南許昌)遷徒而來。又如黃氏,堂號江夏;廖氏,堂號汝南、鉅鹿;王氏,堂號太原等,都說明,他們都是從中原、北方輾轉遷居到合浦來的。還有,從合浦客家人的“宗譜”、“族譜”也可知他們的祖先自北南來的足跡。張姓清河郡漢置,在今河北清河至山東臨清一帶;彭姓隴西郡秦置,今甘肅臨漲及隴西一帶;範姓高平郡漢置,在今山東鉅野縣南;廖姓汝南郡漢置,在今河南上蔡縣一帶;周姓汝南郡漢置,在今河南中部偏南地區;黃姓江夏郡漢置,在今湖北雲夢縣一帶;還有徐姓東海郡漢置,在今山東鄭城縣;朱姓沛國郡漢置,在今江蘇沛縣一帶。

合浦管轄範圍的客家人源流


二是從他們的語言中可以得到證明。客家人一直遵循“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的祖訓,一直本能甚至是固執地注意保持自己語言的本來面目。“他們的說的是一種官話,和四圍非客家人的話很不相同,但是很像現在中州河南的話。客家人原出北方,在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來。”

合浦管轄範圍的客家人源流


那麼客家人是從何時開始遷移合浦的呢?有一些人把北方和中原漢人南遷等同於客家人南遷,錯誤地認為,北方和中原漢人最早一批南遷至合浦是秦朝。當時秦王朝為了固守邊防,開拓疆土,發揮中央集權的職能和經略南越,曾大用兵於江南和嶺南。此後南征的秦兵便留守嶺南戌邊,定居嶺外。第二次是在西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四月,南越宰相呂嘉反漢,殺死漢朝使臣。同年秋,漢武帝遣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僕等,率“樓船十萬人”,分水陸兩路“會至合浦徵西匹”,平定南越國後,留下大批軍戌邊。第三次是東漢建武間(公元25年-57年),交趾郡(在今越南北部)徵貳徵側反漢,寇掠嶺外六十餘城。漢光武帝遣伏波將軍馬援、樓船將軍段志率軍十萬南擊交趾。當時。伏波將軍馬援以合浦作為軍事基地,部隊沿海岸西進,定交趾叛亂。這是歷史上北方和中原漢人第三次大規模南遷。

合浦管轄範圍的客家人源流


但是,我們不能說,中華民族史上的北方和中原漢人南遷(征戰),都是客家人遷移,只有與客家民系形成和發展大有關聯的遷移,才能列入客家遷移。所以,唐以前南遷合浦的移民,只能稱為“北方和中原漢人南遷”,他們不一定是客家人。從眾多的珍貴史料和族譜資料以及祖輩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合浦幾乎每地每姓和客家人都說他們是從福建遷移來的,把最早遷抵閩西特別是汀洲的先祖尊為南方始祖,把閩西作為客家先民在文化里程中告別中原的終點和成為客家人的起點。

合浦管轄範圍的客家人源流


閩西的汀洲自唐明皇開元年間建置至清末的1000多年間,都是州郡路府治所。州治在新羅,初轄長汀、新羅、黃蓮三縣。建置時,縣境東接沙縣,西接江西于都,東南接龍巖縣,西北接江西度化,東北接寧化縣,西南接廣東海陽程鄉二縣,包括現今長汀、武平、上杭、連城等縣及清流西南部分地區。當時,汀州已成為福建五大州(福州、泉州、漳州、建州、汀州)之一。宋代,大量南遷漢民進入閩粵贛邊。南遷的中原民眾一批一批湧來,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贛南到汀州寧化的石壁寨(現名石壁村)一帶,然後繼續移遷汀州郡各屬地。汀州寧化石壁,客家先祖在此生息、繁衍、播遷、是漢人南遷的主要聚居地和播遷地。入汀的中原民眾與當地百越族的閩越及金族逐漸融合。從而,同化了土著,形成了漢民族支系,成為閩西客家人。之後,這些客家人口日多,山區條件差,不足養口。於是,客家人分遷往南至雷州、欽州、廣州、潮汕等地。合浦大部份客家人,是在南宋偏安時期,從中原輾轉遷徙至福建省汀州府上杭縣來蘇裡州試街瓦子巷一帶定居,他們希望不要走得太遠,待戰亂平定後,再歸故土。可是,此後清兵入關,定都北京,清順治皇帝揮戈南下,直搗南明王朝。這樣戰火又燒到了福建,他們又隨南明皇從福建遷徙至廣東的梅縣和南雄珠鞏巷定居的,然還沒待他們稍作歇息,清兵又跟著來了,他們不得己再次從廣東的梅縣和南雄向南遷徙至合浦。比如遷至現曲樟六湖桐一帶的陳姓原籍就是河南省開封府陳州穎川,因避亂移居福建省汀州府上杭縣州試街瓦子巷,後因天下紛亂,野王作孽,強霸爭境,又於明弘治十八年間遷至廣東省城,時又值四海不靖,亂朝爭國,又續遷移來廉州府合浦縣興忠裡六湖桐東城團九塘下村居住。又如張姓的原籍就是河北清河縣,南明王朝時南遷福建,明末遷廣東廉州府。羅姓原籍江西南昌,祖先避亂,遷徙福建。明代由福建遷到廣東高州,後遷廉州府。

合浦管轄範圍的客家人源流


臺灣柏楊《中國人史綱》說:“四世紀大分裂時代,中華民族從中原南遷,定居在五嶺山脈周圍,因為是僑居身份所以稱為‘客家人’,他們的後齋仍操著三世紀中原的古中國言語,可能是中華民族中血編統最純的一支。”

合浦管轄範圍的客家人源流


為了生存下去,合浦客家先民真有不可預量的勇氣和毅力,像一群遠飛的候鳥,跋山涉水不畏艱辛地尋找生命的棲息之地,在客家移民不停行進的厚實的背影裡,表現出強烈的自信、自立、自強和自我奮鬥意識,形成勇於拼搏、勤儉質樸、勤勞刻苦、自尊自重、熱愛家鄉、崇宗孝祖、熱情好客的客家移民精神,為開發合浦、建設合浦,為合浦的進步、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合浦管轄範圍的客家人源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