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父母所谓的“爱”,有时给孩子带来的全是伤害

《狗十三》里满是我们青春的缩影。

这是导演曹保平的第三部电影,其实早就拍好了,但却尘封五年后才上映。曹保平说,得等等,等到和电影有共鸣的孩子们长大。

影片围绕着13岁的少女李玩和2条叫爱因斯坦的狗展开。因为父母离异,李玩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13岁的她喜欢物理,渴望得到爱和理解。父亲则希望通过小狗和女儿达成和解,维系关系。在经历了狗走失,新狗到来,新狗被送走等一系列事件后,李玩终于明白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受伤害的过程。在“要听话”的中国式教育里,李玩也渐渐成长为一个“懂事的大人”。影片的末尾李玩看着同父异母的弟弟溜冰,就像看见曾经的自己,每一代人都是这样,这样长大了。

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自己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从小我们就被教育着“要听话”、“要懂事”、“长大了你就知道我们都是为了你好”。然而这些“爱”,带来的都是伤害。打着爱的旗号,所做的事却是抹杀个性、抹杀青春,我们就在这种爱的伤害中长大,也开始用这样的爱来对下一代。

其实电影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和立场,没有人是坏人,但他们联手,用“爱”一次次地伤害了一个孩子,让她也成为一个沉默听话懂事的大人。而孩子自己在看透一切后,也成为这场伤害的共谋,放弃挣扎迅速同化。

下面我会从五个片段来解析那些我们成长过程中也经历过的“爱的伤害”。

《狗十三》:父母所谓的“爱”,有时给孩子带来的全是伤害

一、“这娃咋一口奶都喝不成”——真正的爱不应该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对方身上

李玩乳糖不耐受,喝不了牛奶。但爷爷奶奶认为喝牛奶对身体好,每天都要逼她喝。

在李玩又一次吐了之后,奶奶还感慨“这娃咋一口奶都喝不成。”他们没有想过喝不了就是喝不了,并不是多喝几次就能习惯的。

老人家不知道有的人乳糖不耐受这便罢了,更为可笑的是,李玩的爸爸不知道自己的女儿乳糖不耐受。在李玩说自己不喝牛奶时,还很诧异地问“你啥时候不喝了。”

爷爷奶奶肯定是爱李玩的,但他们爱人的方式就是让对方接受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不管对方是否喜欢。

我们常看到一些段子说,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这个的背后其实就是“我觉得这样好所以你也要这样”的思维基础。这样的爱,未免有些让人接受无能。

我从小就不爱吃肥肉,尤其是没有经过很多处理直接炒了炒就吃的那种,吃了会反胃。

大概是6、7岁的时候,有次和爷爷一起吃饭,老人家是苦日子过来的,完全不能理解肥肉这么好的东西怎么娃娃不爱吃。于是他夹了一大片肥肉非得逼着我吃下去,还说:“你就是矫情,饿你三天看你啥不吃。”

小时候我还是挺乖的孩子,不会反抗长辈,虽然不想吃但还是试着去吃了。最后那顿饭以我吃完肥肉后当场呕吐收场。

这件事过去快20年了,回忆起来我依然觉得很委屈。爷爷的本意是好的,在他的生活经验里肥肉是非常珍贵的好食物。然而对我来说,这却是难以忍受和习惯的食物。于是这份爱,变成了一种伤害。

真正的爱不应该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对方身上。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真正地爱一个人应当去体察TA的需要,给TA想要的那种爱。只有这样,这份爱才不会在无意间成为一种伤害。

《狗十三》:父母所谓的“爱”,有时给孩子带来的全是伤害

二、“你再闹的话,就是不懂事了”——受伤害的人有不原谅的权利

爱因斯坦丢了之后,李玩大为崩溃,在深夜跑出家门找狗,在之后的几天更是不停地利用空余时间贴寻狗启示,到处打听爱因斯坦的踪迹。

家人觉得这样不是办法,于是买了另外一条狗,骗李玩说爱因斯坦找到了。

李玩当然不相信,让家人把狗送走,于是家人对她说“你再闹的话,就不懂事了。”

多么熟悉的一句话啊,“要懂事”这句话我们从小到大不知道听了多少次,不肯息事宁人的人就是不懂事。弟弟妹妹抢了自己心爱的玩具不能哭,哭了就是不懂事;爸爸妈妈爽约没带自己出去玩不能闹,闹了就是不懂事。所谓懂事就是要表面上一团和气。至于内心的委屈?那可没人管。

李玩的父亲在打了她之后,又后悔地和她道歉,说爸爸打你是因为爱你,爸爸知道这么做过分了,给你道个歉,你要原谅爸。

李玩的爸爸是爱她的,但是这份爱是自私的。女儿听话时便是爸爸的骄傲,不听话时便可以扔在爷爷奶奶家,要是哭闹过分了便可以打一顿。打完后悔了道歉时,女儿也必须接受并原谅。这样的爱,实在是太苍白自私。

但好在,我们这一代人长大后还是有很多人选择不让自己受过的伤害重复。之前看到一位网友说自己的侄子很喜欢一套玩具不想送给弟弟,侄子的父母都让他要懂事。这位网友站出来为侄子据理力争留住了玩具。这位网友说“我知道被迫懂事是什么感觉,知道那有多痛,不希望我们的下一辈也这样长大。”

犯了错误要道歉,但受到伤害的人有权利不懂事,有权利不原谅。因为不是所有的道歉都能得到谅解的,在伤害造成之后,很多事情都无可弥补了。

《狗十三》:父母所谓的“爱”,有时给孩子带来的全是伤害

三、“等你大了你才知道你爸是为谁好”——孩子也是有思想的个体,不是工具人

李玩喜欢物理,老师却认为参加英语口语比赛的收益更大,不仅可以解决偏科问题成为尖子生,还有机会获得高中保送名额,于是请来了李玩的父亲。

虽然老师说这还是要看李玩的个人兴趣,但言下之意让李玩的父亲还是逼着她改了志愿。

李玩很生气地跑走了,父亲在后面追着追着也生气了,说自己忙了一晚没睡,一大早被老师叫来学校,十分不易。还劝诫李玩说“等你长大了才知道爸爸是为了你好。”

为你好这句话更是经典的:以爱为名实则是为了控制对方的手段。

大人总喜欢对孩子说等你长大了就能明白,但是等长大到能明白已经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对孩子来说当下的伤心难过是实实在在的,孩子的视角看不到那么多以后。更何况很多“为你好”其实都是为了家长自己好,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生命意志的载体,自己当初没有实现的都要让孩子去实现。

所以不要再说这是为你好等你长大就懂了这样的话了,停下来认真听一听孩子的想法,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去沟通,别让伤害留到长大后。

《狗十三》:父母所谓的“爱”,有时给孩子带来的全是伤害

四、“你要支持爸的工作,好不”——不应为了事业忽视家庭

电影里最让人心疼的一个片段是父亲为了讨好领导,营造自己好好男人的形象,带着一家人去参加酒局,让李玩错过了天文展览的最后展出时间。

在席间李玩频频看时间引来领导的注意,父亲却说娃娃的事不重要,还说“人的事都没弄明白,还想天上的事。”

一桌大人哄堂大笑,不知此时李玩的心里该是多么难过。“张哥”教导李玩不要看《时间简史》,说那都是“娃娃家看的书”还是应当多读读老经典,读读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时李玩的后妈适时接入话头,说小儿子从小就开始学经典,让儿子开始背三字经将这件事揭了过去。

电影里李玩父亲和后妈的做法是比较过分的,日常生活里更常见的是父母为了工作疏于照顾孩子。之前有人说工作忙碌,日常节奏996的家庭中的孩子其实和孤儿没什么区别。大人每天早上睁眼时娃已经去上学了,晚上加完班回家娃已经睡了,好不容易周末了依然要加班还是没有时间陪孩子。

事业固然重要,家庭也需要兼顾。否则挣来再多的钱,也买不来亲子相处的美好时光。

《狗十三》:父母所谓的“爱”,有时给孩子带来的全是伤害

五、“这样的事儿,以后还多着呢”——向来如此便对吗?我们都要学会自我和解

在一次次伤害和失望中,李玩渐渐学会了懂事,学会了不再抱有期待。她开始学着扯出伪善的微笑,扮演父亲想要的“懂事的女儿”的形象。她明白了失望和伤害是人生的常态,“这样的事儿,以后还多着呢。”后来遇到了真正的爱因斯坦,她还能笑着对表姐说只是认错了而已,装作早已忘怀的样子。

这种变化不难理解,我们这一代人里很多人都是这样长大的,长大成自己不喜欢的“大人”,自己磨去自己的棱角和个性,自己伤害自己。

李玩是乳糖不耐受喝不了牛奶,她的弟弟也是。后来李玩已经放弃和别人解释自己不能喝牛奶了,看到弟弟在滑冰时因为畏惧教练也皱眉喝了牛奶时,李玩什么也没说。她知道弟弟也会像他一样,在爱和伤害里长大,早晚会习惯的。

但是向来如此不代表就是对的,我们应当学会和自己和解,忘掉伤害前行,不要一再重复往日的伤害。

《狗十三》:父母所谓的“爱”,有时给孩子带来的全是伤害

总结:

《狗十三》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自己的青春,曾经受过的伤害又再一次浮现眼前。

只是现在长大了,懂得体谅,开始明白这些伤害的背后其实出发点是爱,只是用错了方式。

希望我们都能学会和自己、和过去和解,忘掉伤害继续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