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職“登山型”生命教育,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摘要:教師面對學生,既是一種過程,未必能立竿見影,需要等待他們的成長。“登山型”課程不僅注重最終的結果,也重視過程。在班級中需要一些團結在班主任周圍的同學,班委隊伍是十分重要的,培養同學的核心素養。

中職的大部分孩子比較沒自信,然而他們同樣渴望被認可,也希望在參與班級管理時大展身手。通過“德育學分制”約束學生,它具有可操作性、互制性、靈活性。或許“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因此在班級中需要班規作為標杆,引領班級建設。

關於中職“登山型”生命教育,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1、問題起源

1.1存在背景

第一,中職傳統教育模式存在的問題。在傳統中職教育模式中,學生往往容易丟失自己的價值。一名高一的學生懵懵懂懂來到中職的課堂,很多學生認為來到職高就不用學習,可以混混日子。許多不瞭解現狀的人對中職學生的印象還停留在“不讀書”的社會小青年,其實現在的中職學生已經悄然發生變化。

第二,中職教師角色存在的意義。在傳統模式下,教師通常扮演“教”書匠的角色,在課堂中滿場答疑,讓學生等待教師的答疑,教學效率下滑。而在新型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不僅扮演“教”的角色,更作為引領者。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提升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於中職“登山型”生命教育,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1.2研究目的

第一,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中職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三年的人才培養,讓學生在中職三年中“登山型”的教育形態成長。不斷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讓他們珍惜生命、學會感恩、懂得責任就變得尤為重要,見圖 1。

關於中職“登山型”生命教育,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第二,注重學生的過程評價。日本教育學家佐藤學所談及“登山型”課程,它以主題為研討中心,引導學生以若干種學習途徑,類似於登山的方式,達成最後的登頂,既完成教學任務。登山型課程不僅重視結論,而且強調過程。

2、概念界定

2.1“登山型”教育課程體系

日本教育學家佐藤學把課程分為兩種形態——“階梯型”和“登山型”,前者是追求效率性與生產性的形式。“階梯型”的特徵是容易理解的,這種特徵是以步步攀升的過程是單向地、線性式地規定了的,一旦在某一級踏空了,就會導致“掉隊”。而“登山”型課程是以主題為課程核心,重視結論,也注重過程,既沿途的風景,見圖 2。

關於中職“登山型”生命教育,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2.2“登山型”課堂教學模式

本文將教育課堂分為三條主要登山路徑:“愛”、“評價”、“理”。教學過程中,三條主要路徑的設置目標都圍繞某教育主題設定,以不同形式展開學生之間討論或學生自己對自己的審視與反思。

在班主任的教育課堂中,課前學生通過自身途徑找尋相關知識,以此來解決生命旅途中的攻略準備工作。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體驗,激發課堂中師生間、生生間的有效互動和對話,以此來引領課堂中生命教育的實踐過程。在某教育主題結束之後,學生們對該主題的領悟環節,可以是同伴共同約定、相互監督自身某一行為的改變計劃。

關於中職“登山型”生命教育,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3、實踐與操作

3.1讓“愛”充滿教室

在集體中營造一種家庭一般的和諧氛圍,讓班級充滿氣息和活力是我治班策略的第一條。作為一名班主任,我知道“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也是我們“登山”的第一步。“親其師,信其道”,班主任一定是愛護和關心每位學生,然而現在小部分中職生不接受老師,有自己的想法和個性;但是一旦學生認可教師了,學生就樂於接受他的教育和管理。

同時學生很不願意教師聯繫家長,比較反感,因此適當適度與家長保持聯繫。首先,“尊重”是教師與家長溝通的前提;接著,“家訪”是教師與家長溝通的重要手段;最後,“傾聽”是教師與家長溝通的藝術。每年的運動會、籃球賽、跑操比賽;高一年級的技能大賽、高二有紅五月大合唱活動,高三有人生唯一的成人禮,每一次集體活動,都是一次經歷,是一次修剪枝椏的時刻。

關於中職“登山型”生命教育,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案例 1:

難忘的晚自修

2017 年 3 月,我記得那是一個週一的晚上,那天的晚自習是一個難忘的晚自習。第一節課我在高三計 1 上課,第二節課在高三計 2 班上課。孩子們為了給我一個大大的驚喜,策劃了一場“黑夜中的浪漫”。我的課代表張焯陽急衝衝跑來,說:“葉康的腳又被踩了!”(葉康同學在兩週前因骨裂,左腳打上了石膏)我頓時一顫,心想都快高考了,這不影響學習,還影響心情。衝進班級一看,全明白了。^_^ 教室裡全黑,黑板上用熒光棒做了指引標誌,讓我往對面樓看去。對面樓的第四和第五層也全黑,孩子們舉起燈牌——“理論滿分”,還有“文 ..lov.U”,大喊口號!我也萬分激動,孩子們太有心了!有孩子們真的太幸福了。類似的事件還有很多,生活也需要儀式感,在這樣的集體中才能培養出有幸福感的孩子。“登山型”課堂的第一步就是要讓愛充滿整個教室,讓學生感到人情味。

關於中職“登山型”生命教育,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3.2讓“制度”管理班級

制定一套人性化班級管理制度,讓班級管理充滿“人情味”,“登山”的第二步。我校自 2012 年起,出臺了一整套完整的核心素養綜合評價系統,通過“德育學分”評價學生,它具有可操作性、互制性、靈活性。在評價系統中記錄著學生在中職三年的點點滴滴,課堂表現好有加分,運動會、技能競賽出成績有加分;平時行為規範做得不到位有扣分,作業完成度不好會扣分,等等。

當經過三年,翻看學生的成長曆程,彷彿歷歷在目。班集體的凝聚力增強了,同學們的集體榮譽感增強了,班級的綜合評比也就會有很大的進步,每學期一次“開學優勝”、每週的“五項紅旗”、每學期的“文明班級”既是見證更是進一步前進的動力。要培養孩子們的責任心,需要耐心的等待,特別是在工作出現失誤的時候,更需要等待他們成長。核心素養的培養也需要在平時滲透在生活中。

關於中職“登山型”生命教育,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3.3以“理”澆灌學生

不僅需要用“德育學分”評價學生,還要真正培養學生的“精氣神”,更快適應中職學習生活,這是“登山”的第三步。作為一名中職學生不僅需要聆聽教師的意見和建議,我經常邀請畢業生給在讀學生講一講他們的經歷。每次有這樣的機會時,同學們一個個探著小腦袋,認真聆聽學長們的敘說。用“理”來滋養每一個心靈,以不同的形式來攀登“高峰”。

中職的三年,最終學生不僅拿到畢業證,還有許多技能證書,還有更多的收穫,是同學、是老師、是在中職三年的成長。“登山型”的課堂中,讓學生收穫的不僅僅是最終的結果,而是過程,用心去感受沿路的風景。

案例 2:

時光不一直想念你們

12 網管的畢業生周 ** 來學校看我,那天我並不在學校,帶學生去閒林職高比賽。於是他洋洋灑灑寫了一頁 A4 紙的信,讓我猜猜他是誰?通過“登山型”課堂,也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人文底蘊,讓學生懂得感恩。每當畢業生走在校園中,教師的內心是很自豪的,學生的內心也是滿足的。

關於中職“登山型”生命教育,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4、研究成效

4.1提升班級凝聚力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登山型”的教育理念。多學習,廣泛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努力形成比較完整的理論知識結構,認真做好教學反思,做到了學習——實踐———交流———總結。筆者所帶班級連續兩年班集體榮獲“市先進集體”。

4.2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登山型”教育模式的探究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和實踐的過程。該模式不僅受到學生的喜愛,而且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探索、獨立思考等能力,以及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實施過程中,筆者也遇到了很多困惑並進行了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