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一诗,脂砚斋为何说“奸雄心事,不觉露出”?

D丶Lei


现代著名女企业家董明珠曾说过,“没有人才,一切归零;没有道德,人才归零”。这句话,用来形容贾雨村,再合适不过。脂砚斋多次以“奸雄”来评价贾雨村,足见未曾面世的后四十回里,他背信弃义到何种程度。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百姓仰头看。

这首《对月寓怀口号一绝》,贾雨村作于甄士隐相邀的中秋夜宴上。表面上看,这首七言绝句只不过是一首咏月之诗,应景而作。但脂砚斋能从字里行间领会到贾雨村的“奸雄心事,不觉露出”,则源于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诗。

脂砚斋之所以如此评论贾雨村,一方面肯定了贾雨村的才华横溢和雄心壮志,无愧于“雄”的美誉;另一方面,为贾雨村后来的忘恩负义埋下了伏笔,暗示了他奸险小人的丑态,难逃“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的悲惨结局。

因而在分析脂砚斋对贾雨村“奸雄”的评价时,勿要一刀切只看到贾雨村奸佞阴险的一面,而忽略了其真才实学和见识不凡的一面。具体来看,从诗歌本身出发,《对月寓怀口号一绝》寄托了贾雨村的以下情感:

其一,以月照栏杆为意象,表明了积极入世的儒家情怀。

在中国古诗词中,明月常常是高洁超逸的象征。而栏杆则往往被封建知识分子表达壮志未酬的激愤情绪。“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那是辛弃疾的家国之恨;“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那是岳飞的民族之恨。

贾雨村的这首诗,则把月亮与栏杆两个诗词意象结合在一起,传达出诗人积极入世的儒家情怀,颇有“达则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在这一点上,无论是书中的人物甄士隐还是旁观者脂砚斋,对贾雨村的才学与雄心都是持肯定态度。“时逢三五便团圆”,脂砚斋认为这是贾雨村“将发之机”的写照,正如甄士隐评价此诗“飞腾之兆已见”。“满把晴光护玉栏”,则进一步表明贾雨村心系庙堂的高远志向,希望如明月照耀人间,颇有济世救民的高远气魄。

从甄士隐和贾政等人对贾雨村的推崇,并且结合贾雨村对冷子兴所阐述的“正邪两赋”的观念来看,贾雨村的雄心与自己的才学见识相匹配。后面贾雨村接受甄士隐财物的资助而不辞而别,脂砚斋也极言雨村“真是个英雄”,“真令人爽快”。

其二,以赵匡胤的《咏月》为仿照,寄托了飞黄腾达的迫切心情。

贾雨村的这首七言绝句,是仿照宋太祖赵匡胤的《咏月》而作。同样是作于未显贵之时,尤其是“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两句,被五代至北宋著名诗人徐铉大为颂扬,并高度评价其显露了帝王之兆。

贾雨村的“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百姓仰头看”,与赵匡胤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被甄士隐盛赞“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 这才是贾雨村“奸雄心事,不觉露出”的真正写照。贾雨村渴望飞黄腾达的迫切心情,已溢于言表之中。

作为一个寄居在葫芦庙而以卖字为生的穷书生,贾雨村渴望一飞冲天的背后,隐藏了对于权势的欲望与野心。尤其那句“人间百姓仰头看”,流露出贾雨村急于做人上人的功利心情,不免有弄权欺世之嫌。

后来贾雨村被革职,原因之一便是“未免有些贪酷之弊”。这种对百姓残暴不仁的为官之风,正是“人间百姓仰头看”的写照,体现了贾雨村仗势欺人的丑陋嘴脸,早已背离了他最初“满把晴光护玉栏”的济世情怀。

从行文章法上来看,脂砚斋对贾雨村“奸雄心事,不觉露出”的评价,为贾雨村后来的忘恩负义埋下了伏笔,具体如下:

其一,乱判葫芦案,对甄士隐走失之女视若无睹。

贾雨村因为对林黛玉有训教之恩,得到了林如海和贾政等人的举荐,到应天府担任知府一职。复职之后的贾雨村,早将济世救民的雄心壮志抛之脑后,在门子“护官符”的提示下,胡乱判了这宗命案,让打死冯渊的薛蟠逍遥法外。

不仅如此,贾雨村明知道被拐卖的香菱,乃是恩人甄士隐走失的女儿英莲,但却置若罔闻,眼睁睁得看着羊入虎口之中。想当初贾雨村进京赶考,是甄士隐捐资五十两银子和两件冬衣,才得以有了平步青云的可能。刘姥姥曾说,二十两的螃蟹宴,抵得上庄户人家一年的开支。甄士隐慷慨解囊的五十两银子,足以见得有多么贵重。甄士隐这份雪中送炭的情意,早被贾雨村忘得一干二净,更不用说贾雨村当初迎娶娇杏时帮助寻找英莲的承诺了。

尤其贾雨村与门子讨论“护官符”时的丑态,被脂砚斋连用三个“奸雄”,来评价如此忘恩负义的恶劣行径。在脂砚斋看来,贾雨村为了自己的仕途而置香菱于不顾的行为,正是“奸雄欺人”,“全是奸险小人态度,活现活跳”也。

其二,抄家石呆子,为献媚贾赦不惜贪赃枉法。

深谙“护官符”之重要的贾雨村,为了迎合贾赦惦记石呆子旧扇子的喜好,不惜以拖欠官银的罪名诬告石呆子。贾雨村因此抄家石呆子,将抄没的扇子全送给了贾赦。在贾雨村的惩治下,石呆子被折磨得生死不明。

贾雨村如此贪赃枉法和草菅人命,正是脂砚斋“奸雄”评论的写照。为了谄媚贾赦,贾雨村就做出如此“坑家败业”之举,难怪贾琏和平儿都看不下去。平儿气愤地骂道,“都是那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

其三,背叛荣国府,为仕途对抄检贾府落进下石。

尽管曹雪芹的后四十回无缘相见,但从《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的内容来看,在贾府被查抄之际,贾雨村非但没有雪中送炭,反而落进下石,将贾家窝藏甄家的罪产,告密给了官府。贾府因此被革去世职,贬为平民。

如此忘恩负义之举,与贾雨村当初乱判葫芦案,如出一辙。贾雨村为了飞黄腾达,时而趋炎附势,时而钻营取巧,不惜赌上自己的前程和良心,在黑暗的官场越陷越深。终究,“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贾雨村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总之,贾雨村的这首《对月寓怀口号一绝》,应该辩证地来看待。脂砚斋评论里的“奸雄心事,不觉露出”,既有对贾雨村才学志向的肯定,又有对其背后贪欲与野心的警惕与憎恶,尤其是对后四十回贾雨村忘恩负义行为的暗示。

贾雨村并非一开始就是“大奸大恶”之人,也远远达不到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高度。贾雨村之“奸雄”,不过是某些封建知识分子宦海沉浮生涯的如实写照:“苦读、赶考、高中、为官、升官、革职、复出、高升、获罪。”


此笺


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以上为原文。

“满把晴光护玉栏”这一句脂砚斋用了四个字评价,说是“奸雄心事。”这是脂批第一次将贾雨村说成是奸雄,后面到了葫芦案一回更是近十次骂他是“奸雄”,由此贾雨村成了红楼梦里最大的“反派”,脂砚斋为什么这么说?其实跟八十回后的情节有关。

从前八十回里贾雨村为了讨好贾赦,抢夺石呆子的扇子,把石呆子打的半死可知,八十回后,为了讨好上司,他一样会对陷入末路的贾府落井下石,甚至凭借与贾府交往多年的份上,把他所知的贾府的秘密统统上报,以此换得自己的大好前程。


精卫填


在脂砚斋评批《红楼梦》一书中,贾村吟咏“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一诗,脂砚斋说“奸雄心事,不觉露出”,因为贾雨村这个人是有所指定。就是说在作者写贾家的经历时,贾雨村这个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时的贾府当家人贾政,特别信任、欣赏贾雨村,且不遗余力的帮着贾雨村上爬。贾雨村本人是个有才能、心怀大志的人。令贾府想不到的,贾雨村是个过河拆桥、落井下石的小人。

只有在贾府大厦倒塌之后,才看到贾雨村等辈的真面目。作者后来写《红楼梦》,对于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事件,真实性大于虚构。书中的人物,也多是真实面貌。贾雨村,也是事后他们才看清他真实的嘴脸,贾家早已落魄衰败。

脂砚斋如此评论贾雨村,应该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1、贾府当时太信任贾雨村,把他当作族中人,一家人相待。

2、年轻时的贾雨村,的确有才干,胸怀大志。

3、贾雨村虽然没什么背景,不过靠贾府帮衬、推荐,贾雨村本人也有胆量气魄,敢于做事。

4、贾雨村骨子里对权势的贪欲,只有作者家破人亡之后,才看得更清楚。

总之,就像民间俗话说的“事后诸葛亮”,脂砚斋这句评语,多少有点气恨,事后诸葛亮的嫌疑。


一串七珠读杂书


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语,是中国古代较早的小说评论。小说评论是文学评论的一种。只从产生文学,就有文学评论。比如有《诗经》就有《诗大序》。《诗大序》就是文学评论。后代无论是《唐诗》《宋词》都有评论。文学评论除了美学的价值之外,还会史料的价值。脂砚斋与张竹坡、毛宗岗、金圣叹一样,都是著名的古典小说评论家。小说评论最主要的价值是美学价值,也可以说是对普通读者文学欣赏方面的提点。其次,就是史料的价值。因为文学评论与文学的作品的发表是同步的。所以,同时代的文学评论往往会谈到作者创作时的一些实际情况,这就会对研究小说作者的生平,提供一些史料。

《红楼梦》的特殊之处在于,曹雪芹的生平事迹是不清楚的,脂砚斋的身份是谁,也不太清楚。于是,人们就对脂砚斋评语中反映出的一些与作者相关的史料,更感兴趣。但我个人觉得,脂砚斋固然在评点中暗示自己与曹雪芹关系密切,但也未必一定信。无论,脂砚斋与曹雪芹的熟悉程度是怎样的。都不影响他作为文学评论大家的地位。同时需要说明的,无论怎样的大家,他的观点都是一家之言,都有高明之处,也有未准确之处,甚至还有确误的东西。这是美学方面的。在史料方面,也不排除脂砚斋提供的史料有吹牛的可能。这是在回答本问题之前先交代的。

《红楼梦》第一回中,落魄文人贾雨村困居在葫芦庙中,无钱上京赶考。时逢中秋之夜,兴起文人之慨。做了一律、一联外加一绝。这一绝就是《对月寓怀》,内容就是本题所说的: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在“满把晴光护玉栏”的边上,脂砚斋有一句朱批:“奸雄心事,不觉露出”。

上图是甲戊本脂批图片。这个图片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卷一十四页反面。

这句批语如果把“奸雄”二字去掉,剩下的“心事不觉露出”六个字的意思是很好的理解的。中国古代就有“诗言志”的说法。另外还有“诗如其人,文如其人”的说法。比如“粪土当年万户候”这样的话,只有毛泽东这样的伟人可以说出来,而“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样的话,也只有辛弃疾能说出来。贾雨村的这首诗,表现出一种非常强烈的自信。诗歌所咏之物,其实就是作者人格的象征。比如,毛泽东所咏的梅,是战士。而陆游所咏的梅,自怨自爻的士大夫。月亮也是一样,在悲观人的眼中,就是悲观的。在乐观人眼中就是乐观在。在落魄人的眼中,它就是落魄的,在强悍人眼中,就是强悍的。《红楼梦》第一回中的贾雨村是个什么状态呢?很显然是个落魄的书生。一般人在他这种情况下会表现出一种“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失落。而贾雨村完全不同。

时逢三五便团圆。三五是十五,月到十五就会团圆。贾雨村这里的团圆是有双关之意的,具体的说是三层意思。月亮本身的团圆是其一。其二,是暗示他自己对甄家丫环娇杏的心意最终能够完满达成。其三,暗示自己求取功名的愿望能够达成。

满把晴光护玉栏。晴光是月亮所发。月光照在栏杆上,本来是自然现象,现在也人格化了。为什么要用一个“护”字。其中当然是有深意的。护是强者对弱者的呵护。如果月亮是贾雨村自比,那么,玉栏就是娇杏。同样,如果月亮是冥冥之中的那个主宰,那么,玉栏就是贾雨村自己。这就是诗的妙处。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月亮出来的形象,谁用过“捧”字。捧字的意思是众星捧月。捧出的月就是与别人不一样的,就是要出人头地的。也就是科举得第之意。天上一轮明月出来,天下的老百姓都要仰头看他。而进士得第之后也一样,老百姓普通人也要仰头看他。古代老百姓见当官的要仰头看,因为要下跪,只能仰头。

以上就是贾雨村这道村的意思。凭心而论,贾雨村这首诗的诗味并不是很足。中国的古诗是讲求意境的。这首诗表达的几乎是一种毫无隐讳的自信和野心。但却体现出一种少有的霸气。所以,甄士隐听了这首诗之后说:“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现,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

贾雨村在落魄之时,能有这样的自信。吟出这样的诗,渴望飞黄腾达的意思就很明白了。这就是所谓的“心事不觉露出”。

下面我们单说“奸雄”二字。贾雨村确属“奸雄”性格,这一点看完《红楼梦》的大约都有印象。奸雄的性格特点,这里不再罗索了。因为有个人人尽知的典型人物可以参照,那就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人把奸雄解为“真小人”,我是不认同的。奸雄在本质上还是英雄。只不过这个英雄与儒家舍己从人的英雄有所不同。只不过他们把个人看得比较重。奸雄会趋利,但奸雄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奸雄能力出众。奸雄有长远眼光。

假如脂砚斋在第一遍读《红楼梦》时,能一眼看出贾雨村是奸雄,这是了不起的眼光。如果通读全书之后,再来点评,指出贾雨村是奸雄,就非常了不起了。

真正伟大的作品,是可以见一斑而知全豹的。《红楼梦》恰恰就是伟大的作品。在第一回短短的篇幅中,其实就已经可以看出贾雨村的奸雄性格了。只不过作者写的很隐晦罢了。

我们前边谈过贾雨村在望月抒怀的诗中,表现出了强烈的自信。我们分析一下,贾雨村为什么会这么自信。他要进京赶考,连路费都没有。他的乐观就来自于他相信甄士隐一定会资助他。这种认人之能,不是人人都有的。历史上的曹操也是这种人,因为他有识人之能,就有天下英雄投奔他,为他所用。

不但相信路费的问题甄士隐会为之解决。而且还相信自己对娇杏的情感一定会有结果。这种自信,如果没有实际的能力和手段,就是所谓的“迷之自信”。但实现了的,非英雄莫属。

奸雄一旦确立目标,就会为之努力。所以,在贾雨村中了进士当了官之后,第一个要务,就是去找甄家,一是报恩,更重要的是求娶娇杏。

贾雨村对娇杏的情感,书中用一首七律表达的。这就是我前边所说的一律: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在这里,贾雨村是有烦恼、有惆怅的。这也是正常,在前途渺茫,人生落魄之时,这种情感是正常的。

一律、一联和一绝,三个作品,完成了贾雨村情感从愁烦向自信的快速过渡。这种控制情绪的能力,也是奸雄的性格。

写了惆怅的七律,接下来的是一联:玉在匮中求善价,钗在奁内待时飞。

虽然现在令人烦恼的,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许多人因为“钗在奁内待时飞”一句,得出薛宝钗最后嫁给贾雨村的结论。我觉得这种解读挺没意思的。古代的夫妻关系和君臣关系是可以类比的。这种例子有很多。比如王安石的《君难托》就是。贾雨村的求官,是男人取得社会地位的手段。女人取得社会地位的手段,就是婚姻。所以,作者放在一起类比。

在贾雨村的上进求官之路,是与爱情联系在一起的。求官成功,爱情成就。求官失败。爱情无望。这是爱情的现实基础。

《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以及薛宝钗的爱情,都与家庭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这就是《红楼梦》在开始的时候,先写贾雨村的原因。

因《红楼梦》是未完之作,所有的续书者,都很重视脂砚斋的批语,如果从中得到一些线索,就可以为续写人物服务了。最起码要求,续写的部分不能和脂批相冲突。这就是脂砚斋在红学中的重要性。但我要说的是,脂砚斋只不过是一个文学评论者。他的评语也不是都准确的。而且,他是读书时,有所感则批,有些批语可能本身就是矛盾的。比如乱批的,上图中,“乃亲斟一斗为贺”旁有脂批:“这个斗字莫作升斗之斗看。可叹。”之下,又有括号内红批:“此语批的谬。”说明批书批错,批的谬的事情是有的。

下面我们看个矛盾的。也是第一回十八页正面

这是《好了歌解》中的脂批。在“绿纱又糊在蓬窗上”旁有批:“雨村等一干新荣暴发之家”。而在“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边上有朱批:“贾赦雨村一干人”。贾雨村最终是“暴发新荣”红火下去了,还是“披枷带锁”最后倒霉了?前后两句是矛盾的。设计雨村最后发达的,常只提前句,不提后句。说雨村倒霉的,往往只提后句,不提前句。这页的大片脂批,能看出“脂砚斋”的一个问题。《好了歌解》其实大都是泛指,把它具体化既没必要,也没意义。只是为后来的红学研究引来大批猜谜人,让红学走入“猜笨谜”的歪路。大约是“脂砚斋”没想到的。

总之,贾雨村是奸雄的性格,这一点是没错的。脂砚斋做为一流的文学评论家,这个眼光还是比一般人要高一些的。

以上是个人拙见。因为提到脂砚斋,扯得多了点。权当抛砖引玉。


七月流火140400643


这是一首反诗!

贾雨村的原型应当有“汉奸”的一部分。让我们以“文字狱”为打开方式,来重新看一下这首诗。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时者,时机之意。

三五,即阴历十五,但三五有时也指三十年,贾雨村大概算是中年人了吧?

团圆,即圆满之意,也就是说,这个人会取到了功名或碰上了机遇。

满,满州,满族,满清之意。

晴,偕音“清”。

光,原意为光芒,光明,这里暗指清朝的统治。

护,保护。

玉栏,雕刻华美的栏干,引伸为富贵荣华。

这一句诗的潜台词就是只要机会来了就会一飞冲天,借着朝廷的势力实现自己的荣华富贵。

后面两句也是如此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天者,帝也。

天上,即朝堂之意。

一轮,即满月,自然是位列中枢之意。

才,刚刚当上相位或军机处大臣

捧,双手为捧,意为圣上所赐,皇恩浩大。

人间万姓,即人间万民,然而这个姓也可以指姓氏之姓,查一查当年有哪个大臣被赐以国姓就知道了。

仰头,自然是和普通人臣拉开了无限距离。

都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这不是奸雄是什么?

不说别的,乾隆似乎说过《红楼梦》乃明珠家事,如果把这个贾雨村当成明珠大人,回头再看这首诗。

以圆月喻明珠,以玉栏借指明珠姓氏“那兰”也成立,而贾宝玉就是大名鼎鼎的纳兰容若也能说得清了。

以上文字,纯属个人臆断,当不得真,也做不得数!


亦有所思


这两句诗出自贾雨村的:对月寓怀口号一绝: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百姓仰头看。

从字面上理解并不复杂:每逢月半之时,月亮又亮又圆,月亮把明亮的光辉遍洒在玉栏杆上,好像要护着它似的。天上的一轮月亮刚刚出现,人间百姓已经仰头观看。

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的第一回中。贾雨村在甄士隐家过中秋,看见一轮圆月,有感而发作了这首诗。

雨村吟前联时,正值甄士隐走来;邀他到家中饮酒赏月。明月当头时,雨村“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

甄士隐听了,以为雨村“必非久居人下者”,便赠以衣服路费,让他赴京应考。

寓怀:寄托自己的胸怀抱负。口号:做诗不起草稿,随口吟诵而成。

贾雨村的所谓“抱负”,就是一旦时机成熟,踏进封建官场,可以声威赫赫,高踞于广千万人之上。在这首诗中,他的政冶野心于此暴露无遗。

甄士隐的先兆说法,带有点儿神秘色彩。

其实,仔细分析起来,也许可以说明贾雨村以后攀附“四大家族”作为“护官符”,拍马钻营,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种种罪恶活动、恶劣行为,都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

在人的思想意识中隐藏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总会以某种方式,自然而然的表露出来。

正是贾雨村的这首诗,让甄士隐能够预感到贾雨村“必非久居人下者”,但他却没能料到贾雨村的野心,最终也使贾雨村自已,走上了带枷锁、招严惩的可耻下场。

贾雨村酒后,逸兴飞扬,诗于狂态中而透露出其的心事与本性。被《红楼梦》的作者临摹的相当逼真。


文子心语




这时,善良的甄士隐邀请他到家过中秋节,贾雨村欣然前往。酒至半酣、明月当空时,“豪情万丈”的贾雨村又吟出了后两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抬头看。



表面上看,这是一首吟咏月亮的绝句,不过更是“贾雨村”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这是一种思想上的宣泄,借着酒意表达出了他的“青云志”。



只是,从诗句的格局来说,缺少了大的气度,诗中只有对圆月因美丽而被万众瞩目这种风光的向往,而没有让自己成为“光芒万丈”似的大人物所具备的胸怀与责任,这更加贴合于一个小人物的“抱负”。因此,脂砚斋在评价这首诗的时候,会认为“贾雨村”有“奸雄心事”的评语。

当时,甄士隐听了,看出雨村是胸有大志之人,于是欣然解囊,要助他一臂之力,让他有机会进京应考。



“甄士隐”的人设是善良而单纯的,他只看出“贾雨村”的抱负,而没有觉察出贾雨村的本质是投机取巧、拍马钻营的最具现实主义的小人。当然,这也是作者曹雪芹为以后的剧情做下的铺垫。日后的“贾雨村”才会攀附上“四大家族”。有了这道护官符,再加上他急于求成的本心,才会发展成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结果。



只不过,脂砚斋对“贾雨村”的“奸雄”一语,但是对他抬举了。因为贾雨村似的人物,还称不上“雄”,他极度缺乏长远的大智慧,只满足于眼前的利益,而忘掉了做人应有的善良和正义的根本。


名人史海观心阁


脂砚斋的评语里多次将贾雨村论为“奸雄”,亦有“奸险小人”等语,不得不说,脂砚斋给贾雨村下的定义非常准确,贾雨村确有“奸雄”特质。奸雄有些什么特质呢?奸雄通常有理想抱负,有能力本事,自私虚伪贪婪阴狠权诈,这些个特质在贾雨村身上都有体现。“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仅此一句已将贾雨村的理想抱负展露无遗;进京赶考便摘取功名,体现出他的能力本事;贾雨村后来的一系列行为,足以证实他的伪诈阴毒等本质。甄士隐于他有大恩,门子于他有小义,他都自私辜负。官府权柄沦为他媚上欺下的工具,只图官帽不顾黎庶生死,虚伪贪婪阴狠之极。且来看看他的奸雄面目。

忘恩负义

贾雨村曾经沦落到寄身寺庙,以卖字作文为生,想要一展抱负,行囊路费一概无措。在他最落魄的时候,甄士隐向他伸出援手,慷慨赠银,雪中送炭,助他渡过难关。当他再次见到甄家人时,已然贵为知府。人道是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甄士隐当年赠送给他白银五十两,两套冬衣。贾雨村答谢甄士隐夫人“两封银子,四匹锦缎”,另外先赏给甄士隐的岳父二两银子。两封银子,价值一千两,贾雨村的回赠倒也说的过去。然而他接下来马上讨要娇杏作妾,就显得回报动机不再纯粹,因而他的报恩之实得打折扣。

贾雨村曾两次许诺助甄家娘子寻回英莲,当他得知英莲的下落之后,为了巴结讨好贾府和王子腾,选择了装聋作哑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把对恩人的承诺全全抛于脑后。甄家娘子就这样失去了唯一的和女儿团聚的机会,而英莲也失去了唯一的洗刷奴籍回归原位的机会,最终在薛家被人折磨而死。

甄士隐当年的馈赠,岂能用银子来衡量?那是对贾雨村起死回生再造之恩,这份慷慨令贾雨村终身受益。千金易得,心意难偿,甄士隐的这份雪中送炭的心意,贾雨村永生永世的欠下了,且在有机会偿还的情况下选择放弃,贾雨村是个忘恩负义的白眼狼。

宁我负人,勿人负我

贾雨村在林如海贾政等人的周旋之下补了应天府,刚下马就接到了薛蟠打死冯渊之案。贾雨村原想按章处理,给门子示意制止了。门子在密室里给贾雨村上了一堂官场必修课,成功地指点他保住了官位,还觅得护官诀窍。事了之后,贾雨村怕门子对人说出他当日贫贱时的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业,后来到底寻了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他才罢。”

虽说这门子也不是个东西,教人官场勾结腐化,颠倒是非黑白。但是平心而论,门子对贾雨村是有帮助的。正是因为有门子的指点,贾雨村才躲过了开罪四大家族的祸端。这样日后才有机会向四大家族摇尾乞好,保他直上青云。门子把自己的来历身世向贾雨村和盘托出,对贾雨村也算是一片赤诚了。贾雨村也不管门子会不会揭他的老底,先远远打发了。这和曹操不问青红皂白杀吕伯奢一家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恃权凌弱

鉴于贾雨村的良好表现,贾政王子腾对他很是器重。王子腾多次上奏累保贾雨村补京缺,扶持贾雨村向上攀援,后来王子腾和贾雨村还双双升职。贾雨村把自己角色扮演的非常好,主动包揽贾府的脏活累活。

贾雨村在官场上的脏丑,在四十八回通过平儿说出来:“都是那什么贾雨村,半路途中哪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贾赦看上了石呆子的扇子,全是香妃棕竹、麋鹿玉竹的,上面还有古人写画的真迹。石呆子乐意现宝却死活不肯割爱,贾赦父子一筹莫展。贾雨村“便设了法子,讹他拖欠官银,拿他到了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做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

贾雨村身为父母官,为了献媚贾府,仅因几把扇子,就弄的人倾家荡产生死不明,手段阴狠毒辣,令人发指。更可怕的是,平儿说“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贾雨村这些年究竟办出多少石呆子之类的冤案?有多少人因为他的一己之私惨遭荼毒?

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贾雨村生在治世之时尚且以奸雄面目行世,脂砚斋评之为奸雄,可谓巨眼。





飞露洒我裳


这两句出自《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中秋月夜,甄士隐邀请贾雨村到甄府饮酒叙谈,贾雨村趁酒兴吟诗抒发个人抱负。

【须臾茶毕,早已设下杯盘,那美酒佳肴自不必说。二人归坐,先是款斟漫饮,次渐谈至兴浓,不觉飞觥限斝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圆,【甲戌侧批:是将发之机。】

满把晴光护玉栏。【甲戌侧批:奸雄心事,不觉露出。】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

士隐听了,大叫:“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

以上文字是这首诗出处和脂砚斋批注原话。脂砚斋在“满把晴光护玉栏”处批注“奸雄心事,不觉露出”,令人费解。我认为,脂砚斋有可能批语写错地方了,若说“奸雄”是对贾雨村的定位评价,后两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借景抒情,抒发贾雨村在穷困潦倒之时,希望飞黄腾达,实现雄心抱负,所以,“奸雄心事,不觉露出”应该是批后两句的。

再说说“奸雄心事,不觉露出”,这句评语,脂砚斋也不是评价贾雨村是“奸雄”,根据贾雨村在红楼梦故事中的所作所为分析,贾雨村是一个忘恩负义,冷酷无情,,奸诈狡猾的奸险小人,他在官场上善于投机钻营,借力登高,不择手段,他受甄士隐的恩赠,又明知英莲是恩人的女儿,不去搭救,为了自己的前途,眼睁睁把英莲推到了火坑,他借了贾府势力,在贾家落难时却落井下石,贾雨村在《红楼梦》里是一个十足的奸险小人。而脂砚斋所评“奸雄”,应当不是指像曹操那样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抱负的英雄,这里“奸雄”一词的理解应当不是实指,只是贬义,或者,按照古代汉语偏义词理解,重点意思在“奸”, “雄”应该是指贾雨村在这首诗里不自觉露出了自己不甘人下的野心,所以,甄士隐听了,大叫:“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

这段文字中,脂砚斋评语甚多,从所评内容看,不拘一格,有的还诙谐幽默,所以,我认为,“奸雄”当不是确指,是贬义泛指。

我是红醋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清洁的红醋栗


贾雨村作此五言诗时,还只是一个拥有雄心壮志的青年才俊,可称作“雄才”,此时言之“奸”着实冤枉。言中秋夜,甄士隐和贾雨村,谈至兴浓。

雨村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口号一绝云: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世人把贾雨村列为“坏人榜”,贾雨村自诩“身兼正邪两气”。贾雨村具有比普通人更高的见识,他十分高看宝玉这样的人物,认为他们正因身兼正邪二气,从而具有更复杂的人性。关于天地生人,贾雨村有一段绝妙论述。他认为,“天地生人分大仁与大恶两种。大仁者,应运而生,

就像尧、舜、禹、汤、文、武之类;大恶者,应劫而生,像蚩尤、共工、桀、纣、秦始皇、王莽、曹操之类;余者大多平庸,也有身兼正邪两气的人,这种人“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在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他随后又举了陶潜、阮籍、嵇康、唐伯虎、卓文君之类。能够将正邪看得如此透彻的人绝非等闲之人,这也是曹公刻画人物的高明之处,像贾雨村这样的反面人物,在曹雪芹的笔下没有一分为二的脸谱化,而是变得复杂而深刻。

落魄的贾雨村在“已有七八分酒意”后“狂兴不禁、对月寓怀”。“时逢三五便团圆”表明了贾雨村对未来仕途的满怀信心。“满把清光护玉栏”,通过拟人手法,赞扬月亮用月光护着玉石作成的栏杆。“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天上一轮明月刚刚升起,人间的千家万户便仰头赏月。这两句乃是化用了宋太祖赵匡胤的诗句。据宋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赵匡胤未当皇帝时,曾经拿出自己写的《咏月》诗念给徐铉听,当他念到“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时,徐铉大为赞赏,认为帝王之兆已显。所以此处当贾雨村吟诵这首绝句时,甄士隐便认为他“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大赞道:“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

当得知贾雨村的苦衷后,便毫不犹豫“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赠与贾雨村,并说道:“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第二天一早,贾雨村并未当面向甄士隐辞行,而是请葫芦庙里和尚带话:“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

贾雨村的不辞而别,以及并不相信什么“黄道黑道”,说明他恃才傲物,虽然贫穷卑微,却有读书人的清高自尊。嗟来之食,君子不受,如今忍一时之难,“心境波澜或有涟漪”。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两句直抒胸臆,将大丈夫的英雄见识、满腔抱负展露无遗:等到将来出人头地的那一天,要做“人间万姓仰头看”的人上人。这里暗示了贾雨村求取功名的目的不是“造福一方水土”,而是实现个人的功名利禄和飞黄腾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贾雨村一步步努力,先后实现“修身、齐家”,只看这里,他的个人理想抱负并没有太大瑕疵,由此断定他是“奸雄”还言之过早。在接受甄士隐的中秋宴请和资助后,贾雨村迫不及待地于次日凌晨起身上京赴考,显示出了贾雨村文人清高的情怀和急于赴考以求飞腾黄达的心情。贾雨村“万姓仰头看”的愿望和急迫赶考的行为,暗含了他改变个人命运的心之迫切,也为下文他为了实现个人功名利禄不折手段埋下伏笔,映射了脂砚斋说的“奸雄心事,不觉露出”。

在科举中试、外放知县后,贾雨村尚不忘恩人,立即派人相请甄士隐,在得知甄士隐出家后,“伤感叹息了一回”;并赠甄士隐妻子和岳父以银两和锦缎;又寄一封密书与甄士隐岳父,转托向甄妻要那娇杏作二房,事成后,赠甄士隐岳父百金,“外谢甄家娘子许多物事,令其好生养赡,以待寻访女儿下落”。这一系列行为,体现出贾雨村并未把甄士隐的知遇之恩和雪中送炭当作终生恩德,只是“钱财事,钱财了”,这也为下文“错断葫芦案”埋下伏笔。贾雨村人生价值观的蜕变,以其在应天知府任上错判葫芦案为分水岭,其前他满怀壮志和经世之才,为官虽有些贪酷之弊,但仍不失本心。其后经过葫芦僧的点拨,为了官位不惜自丧名节,开始由注重“清正之声”转变为为了官位不惜自甘堕落。

贾雨村热衷仕途,有宏伟抱负与不凡从政才能,迥异于贾政的为官之路。他相时而动甚至逐流扬波,顺应了时代更被环境腐蚀,由一个难得的才俊蜕化为社会的蛀虫。他的悲剧,表明了人性的丑陋与贪婪,更昭示了社会的封建和腐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