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永远别去劝别人跟父母和解”,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时光潋滟滴墨盛放1


赞同

不同的人群体之间,因为有多年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主观,于是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事物认知。

父母和他人之间的矛盾我们小一辈的不一定能够理解,可能在小辈看来:就是一个矛盾嘛,解释解释就可以了嘛!但是在父母眼里,这可能并不这么简单,也许矛盾可以和解,但是之间的隔阂仍会存在在其中,这样的相处也不一定是真情实感,也许也是变质了的。

父母也是会思考的,至于和不和解我们小辈的应该交给他们自己去处理。

就像我们小辈的很多事情也需要自己去解决,可能父母并不能帮到我们,凡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去做。




世恩爱世勋


赞同这个观点。

我姐姐从出生就被寄养在外婆家,爸爸妈妈会在不忙的时候去看她,直到姐姐十岁才被接回我们家,从她回来开始我就知道她不喜欢我们家,不喜欢爸爸妈妈。她的青春期比其他孩子更加叛逆,为了彻底离开家她甚至放弃了学业,早早就辍学出去打工,过早的接触社会让她也吃了不少的苦头。可能因为我跟她年龄比较接近也可能是我的性格比较的内敛,在家里她一直都跟我比较的亲近,看着她一直沉浸在对爸妈的怨恨中,也看到了爸妈对她的青春期叛逆行为的无可奈何,我曾无数次劝她要体谅爸爸妈妈哪个年代的无奈,相信爸爸妈妈也是爱她的,后来爸爸去世时,姐姐和家里的矛盾才稍微缓解,我一直以为是我的劝解起了作用,虽然她还是会在心情不好好的时候提起年幼时父母没有把她带在身边而给她童年造成的种种伤害,我还是一直努力的想让她放下过去的成见,直到姐姐结婚前夕给我写的一封信,在信里她第一次向我展示了她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她小时候因为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被小伙伴们嘲笑对她心灵造成了直到现在都无法愈合的伤害,青春叛逆期为了躲避家庭辍学打工对她造成的影响,以及在打工过程中遇到的那些人和事,我是哭着看完她的信的,直到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她内心的创伤比我想象的要大的多,姐姐在信中问了我一个她一直想问的问题,她说如果把你换成我,你经历过我经历的这一切后,你还能像你说的那样轻易的去原谅爸爸妈妈吗?从那一刻我就明白了,以前我的行为可能并没有对缓和他们的关系起到什么作用,而我一直作为一个乖乖女处处为父母开拓的心理反而可能激化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姐姐跟家里关系的缓解只是她在长大后稍微理解了父母的不易之处的结果。

现在我和姐姐都已经结婚生子了,姐姐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无论生活多么的艰难都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她经历过得那些痛苦,她绝对不会让孩子在经历一遍,我现在也是孩子的妈妈了,我现在不敢也不愿在劝解她了,看过她对我的内心剖析,我无法再站在局外人的身份去让她原谅我爸爸妈妈,因为我真的不确定,如果我是她,我能不能我说的那样。

所以,我很赞同这句话永远别去劝别人跟父母和解,因为我们不是别人,不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也许我们是他们的话也未必会比他们做的更好。


初雨晨露


认同这个观点。

第一,你不知道别人经历了什么,体会不了本人所经历的痛苦和绝望。我们有时候就是太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别人,我有个朋友,他父亲经常打他的母亲,后来在初中时父母离异,她跟着母亲生活。她母亲在市场上卖菜养她,风雨无阻。有一次一起去学校的路上她哭了,那时我们已经高中了,因为学校要交费用她去问她父亲要抚养费,说是已经半年没给了,那天去要时她父亲又说没钱。她当时给我说感觉自己像个乞丐。他父亲收入并不低,他父亲的理由是:刚给你姐姐买了放光盘的随身听,没钱了。他父亲口中的姐姐,是她姑姑家的女儿。这个父亲愿意去给外甥女花钱买非必需品,却不愿意给自己的女儿抚养费。多年后,有一次她说,她父亲想找她母亲复婚,问我怎么看?我当时没有发表任何意见,我说让叔叔阿姨自己去决定吧。如果照我真实的想法,是不要理会她的父亲,可经历过生活磨练的我知道,人老了,是需要一个伴的,不管是她父亲或者她母亲。所以,她有时恨她的父亲,但作为朋友,我只能劝慰她把自己过好,自强自大!有些伤疤再深,还是有痕迹的。

再者,一个养出熊孩子的家庭,父母是首要责任人。如果是这个人的父母还好,而他做的事不对,我们要去劝解他,那太难了。一个人的性格养成不是一天两天,他是积极乐观还是悲观颓废,和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就以最近大火的《安家》,里面一队老夫妻拿出毕生积蓄,给儿子全款买了房,可却没有自己的一张床,希望这样的儿子去养老吗,像个笑话!这个家庭日后的矛盾以及老两口晚景凄凉是完全可预见的。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这样的儿子没有担当不愿自己拼搏,他内心不明白吗,不,他只是当做看不见。一个不愿意自己承担责任的人,你劝的动?有句话是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最后,一个巴掌拍不响。亲子成仇,是日积月累起来的,小时候,父母是绝对的强势,孩子大了,知道反击了,我们给的解释是青春期叛逆。可也有不叛逆的青春期不是嚒?

己不欲勿施于人,子不苦莫判他人!


朵妈陪学


看事情是怎么一回事吧,儿女和父母之间发生什么不可调合的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如果站在外人的角度看,不要把事情想的简单呗,多言多语的有时候会让人讨厌的。


水面染五彩


不完全认同。

首先我要说,对一个人而言,与父母和解非常重要。假如他永远带着对父母的怨恨,那种愤怒的情绪郁结在心里,首先伤害的是他自己,其次还会影响到他的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通常来讲,与父母的互动模式往往也会成为他与孩子的互动模式。因此说,劝别人与父母和解绝对是个善行。

其次,就得看你有没有“劝”的资格和能力了。假如对方是你的伴侣,那劝她与父母和解你也是受益者。刚才已经讲了,与父母的互动模式会直接影响到亲密关系,有的人在父母那里受到的伤害往往想在亲密关系中得到补偿,所以,为了你少遭罪,还是让她与父母尽快和解吧。至于和解的方式,不一定非要当面谈开。你可以在她抱怨父母时,提示她,父母除了有那些毛病,就没有长处?还可以让她把对父母的埋怨写下来,不过可别发给父母啊,什么时候她提到父母不再有痛苦的情绪,说明她在单方面已经与父母和解了,一般到这里,离彻底和解也不远了。

假如他是你最好的哥们,这个度还是要把握一下的。朋友之间也该有边界,做到尊重与倾听就好。其实他跟你聊父母的无外乎找个人倾诉,他根本没指望你能帮他,他最怕的是你把他的事到处去说。

假如是半个生不熟的什么人,那不只是“别去劝他们与父母和解”了,劝你永远不要介入别人的烦恼——有句话,别以帮助别人为由,介入别人的人生。


北斗心理团队123


认同这个观点。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你不知道她曾经在你不知道的地方承受经历过什么

1、很多影视剧里都有重男轻女的情节,比如《欢乐颂》中樊胜美家庭,《安家》中房似锦家庭,《完美关系》中马邦尼家庭,《都挺好》中苏明玉,这些都是童年时因为家庭原因遭受过痛苦的女孩子,对他们一生造成了挥之不去的影响,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2、很多影视剧之所以烂尾,就是因为根据剧情的发展最后孩子与家庭都能互相谅解,最终和好,但是这只是影视剧,在现实生活中,我相信有很多正在经历同样遭遇的人,可能比电视剧更加残酷,这种情况其实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跟家里断绝关系,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做父母,做父母前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过学习

3、电影《何以为家》给了我们很好的思考,法庭上,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给了他生命。故事中,赞恩的父母在无力抚养和教育的状况下依然不停生育,作为家中的长子赞恩,弱小的肩膀承担了无数生活的重压

摘选了一部分台词:

我希望大人们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殴打、链子、管子、皮带。

我听过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狗娘养的东西”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

我以为我们能活得体面,能被所有人爱,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他宁愿我们做洗碗工

5、父母有选择生下孩子的权利,孩子也有选择幸福的权利,一味的劝别人家庭和好,并不是好的选择,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小小零壹爱剪辑


疮不长在自己的身上不知道痒!有些自己站在道德舞台的制高点上对别人指手划脚的同时是否想过这种事情如果落在他们自己的头上如何。世界并非是所有的父母亲都慈祥,把生儿育女当成投资的父母亲我没少见,把自己的儿女虐待至残至死的我也听说过被父母亲毁掉人生的何其多。

最廉价的道德标准就是道德绑架,这种劝人大度的人不是白痴就是一个伪君子,交朋友都不能交这样的人!如果有一天你若是倒了大霉,劝你大度往开了想的还会是这种人。


用户夏天的风


不认同这个观点,不管你经历什么,多一个敌人总比多一个朋友坏,实在做不了朋友,尽量还是做陌生人,如果能合解,尽量合解。不要因误会而结仇。

如果解不了,那就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尽量还是不结仇!

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如果不能,那就死活不与对方交往。比如他撒谎,欺骗,偷盗,什么都乱来,此人决不可交。应当远离。以免引狼入室。


天子门丰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这不争的事实,或许都会说,不管父母对我们怎么样,那总归是我们的父母,毕竟血浓于水嘛。

但我不这么认为,儿女更父母关系不好到极致,唉!怎么说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夏夏小妹123


不认同。

如果说这辈子我们最不能选择的就是父母,好也是父母,不好也是父母。那些与父母不合的,内心深处都是伤痛,而抚平这些伤痛的唯一方法就是去接受现实,以德报怨,但求问心无愧。

与父母之间,没有道理可讲,一直纠结痛苦走不出来的人,一生痛苦,自己不开心,周围的人都会受影响,尤其是对子女,影响特别大,实在有违来世上走一遭的美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