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玉米露紅櫻多長時間能吃?

鏗鏘玫瑰2


煮玉米大家都喜歡吃,尤其是剛剛成熟新鮮採摘的玉米吃起來有香味還比較鮮嫩。每年的暑假我們都是盼著玉米成熟,看到紅纓長出來,就都高興起來,到暑假後期,我們這大概是八月二十號左右吧,種植的玉米就可以掰來煮著吃了,每當這時候,我們總要掰一些送給城裡的親友。那麼玉米露紅纓後,也就是抽出“天花”後,玉米幾天就可以吃呢?


玉米露紅纓2-3天后,玉米穗才會吐絲,這吐出來的絲正是為了接受紅纓上面散出的花粉,沒有這花絲,玉米穗就不能正常授粉結籽。一般在這個時候我們都要及時澆水、並且有時候還要在地兩頭拉根繩子搖晃玉米稈,為的是讓玉米更好的授粉,避免出現花穗,就是我們有時候看到的只有幾個籽粒的玉米穗。這個玉米集中授粉過程一般需要7-10天的時間才能結束,先授粉的玉米穗花絲會發紅逐漸枯萎,說明它的任務已經完成了,之後大概經過15天左右的時間,你到地裡面去摸玉米穗,發現玉米穗已經變粗變大,掰開外面包裹的皮你會發現已經結滿了籽粒,一掐有汁液流出,就可以判斷可以食用。有的人喜歡嫩一點的,有的人喜歡汁水少的,不過這個露出紅纓後到能夠拿來煮著吃一般要經過20天左右的時間。


農村中這個時候早晨吃過,可以去地裡面掰一些玉米、摘幾個葫蘆、挖一些土豆,然後煮一鍋作為中午飯吃,也就在這時,城裡賣玉米的人也多起來,不過是已經不太值錢了。


鄉村新天地


題主提問讓我很高興,因今天中午吃的就是糯玉米!

其實種的也不是特別早,4月1O號在家菜園用白色塑料膜復膜種植。出苗後,遼西沒有發倒春寒,所以幼苗出土後一直處於正常生長。

要說管理,菜田幾十棵《分種了四批時間段》,自然一切優於生產田,腐熟羊糞加復混肥為基肥,中間又追了一次尿素。到現在總共澆了4次水。

鮮玉米從出紅嬰,也就是穗長出雌絲,與自身或相阾玉米雄花粉授粉後,子粒成長速度是挺快的。

雌花絲吐出到鮮玉米能食用在12到15天時間,這時鮮玉米收茯食用皮薄,漿多味甜粘是青食最佳階段。

也有人喜歡吃吐絲二十天之後玉米,雖質硬,但粘感更大。

糯玉米不止能鮮食,成熟後收穫磨面,對些糯米麵,北方地方傳統包粘豆包也受越來越多人歡迎。因它比大小黃米易於消化。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甜玉米,糯玉米鮮食市場銷量越來越大,為農民增收創出一條新路。




海納百川21210


玉米露紅櫻指玉米抽出玉米花絲

玉米,國內種植量比較大的一種糧食作物。因為鮮玉米煮後口味比較不錯,所以很多人會在玉米未完全成熟時摘下作鮮玉米食用。

玉米一般會在種植後50多天時長出玉米花絲,也就是長出紅色天櫻。這種玉米紅櫻還是一味中藥,有利尿解毒的功效。

這個時候玉米頂部也會出現的雄花花粉,如果正常授粉成功的話,大概在種植後90多天的時候玉米棒子即可成熟採摘。

因為每個人口味不同,有些人喜歡吃偏嫩的鮮玉米,有人喜歡吃稍老一些的鮮玉米。而我個人一般是在玉米長出紅櫻後20多天即開始摘鮮玉米煮著吃。最後,其實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依您的口味吧。


農村王小霞


剛長出的玉米櫻子是水嫩的。由於玉米的生長。授粉後的玉米纓子逐漸的枯萎變幹。也就是玉米成熟的現象。一般情況下,25到30天。可以吃了。真正成熟需要45天。


滑縣英子


玉米生長約90——100天就可以吃了。

  播下種子,第1天即可發現吸脹,胚部發芽;

  一星期後,這些小芽破土而出;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嫩黃的小芽逐漸變成綠色;

  27天左右,小苗逐漸長大,並且開始拔節;

  52多天,開始抽出玉米花絲,同時頂部出現雄花粉‘

  90——100天左右,玉米棒發育完整,玉米鬚微發蔫,扒開棒皮,裡面顆粒圓整、漿汁飽滿、即可食用,鮮香嫩美,燒烤最香。不同地區、不同條件,時間可能增減。


璀璨星明


炎熱的夏天來了,玉米們長高了,滿山遍野一片片綠油油的玉米地,像一座座整齊的方陣。顆顆玉米亭亭玉立,清秀挺拔。清風吹來,玉米泛起綠波,多美的圖畫呀!進入七月末、八月初,玉米開始抽穗揚花了。媽媽告訴我,長在頭頂的是雄花,看不到花瓣,有風的時候,只看到斑斑點點的淡黃色的花粉落下來,有清香味。雌花長在腰間,纖細如絲,每穗有幾百條絲下垂,像鬍鬚,長大後,像個棒子,珍珠般的玉米粒就在棒子上長出來,漸漸變得飽滿。青玉米可以吃了,啃著剛出鍋的玉米,香甜可口,吃了這穗想吃那穗。

金黃的秋天來了,玉米成熟了。玉米棒子披著紅纓,玉米從層層包裹的外皮裡露出了金黃的小臉。農民伯伯喜氣洋洋地來到自家的玉米地裡收玉米,一車又一車,院子裡堆成了小山,又是一個豐收年!

寒冷的冬天來了,人們把玉米杆割下來燒火做飯。在家鄉,它是人們取暖的主要燃料,用它燒出來的飯特別好吃。睡在暖暖的炕上,真舒服呀!青玉米杆還可以作飼料,餵養家畜。玉米全身都是寶。


河灘一家人


北方玉米露紅櫻後十天以後就能煮熟吃。不過隨著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鮮玉米。


海木山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