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開店不如關店”的市場困局

樓上鄰居本已外出了開店搞餐飲,然這幾天回來了、店也關了,原因是店裡生意不好、收入太低不划算,用他的話來說,“滿大街都沒什麼人,一天的賬還不夠工錢,每天都在賠錢,沒撐過一個星期索性就關店了”。疫情防控形勢下,鄰居開小店“沒活過一個星期”的經歷,不失為一部分商家門企等市場主體目前狀況的縮影。

破除“開店不如關店”的市場困局

疫情日益好轉,復工復產的呼聲不絕於耳,為提振市場經濟運行的底氣和信心,各地方政府也紛紛發了通告,各地領導幹部帶頭示範自掏腰包“下館子”。然囿於相當部分群眾仍處於居家狀態,加上防控警覺和安全意識的慣性,無壓力、無擔憂找回之前日常購物逛街消費的狀態恐怕就難,因此人流量、客流量的減少,是市場主體營業不划算、會虧本的直接原因。

儘管各地方已經開始著手推動回覆經濟社會發展,著手抓復工復產與防疫防控兩頭並進。但事實不容否認,部分地方依舊採取疫情最嚴重時的防控措施和管理辦法,加重了群眾心中的緊張感和慣性感,由而有的想出去出不去、有的願出去不敢出去、有的要出去卻很麻煩,如此乾脆保持居家隔離的選擇,既省心又省錢,然給市場復甦和消費回潮的環境極為不利。可以說,“開店不如關店”的消費市場尬境,很大部分還在於市場信心沒有完全激發出來。

面對特殊公共衛生事件,市場業態隨之也面臨著升級轉型,呈現更加多元、時代和科技色彩。如,有的市場主體搭載“雲”技術,實現生產、流通、消費、銷售和服務一體化、私人訂製等,不但沒有失去消費者,反而成了當下消費熱門。從這點來看,危機在一定條件下會成為機遇,這要求經營者和生產者善於思變求,找到一條契合市場變化競爭的優勝之路。所以說,疫情影響既是市場主體挑戰和風險,更是一次產業和市場的重塑與變革。因此,對於門店商家,又或其他行業主體,不能光靠“再等等、再看看”“過一陣子再說”,而是要主動想辦法、找出路。何況,當前外賣行業本身就具備成熟的運行體系和完整配套,消費在並不一定在街上、店內,“雲”上、線上處處皆是消費出路。

當然,市場主體有實力、技術、資本、經驗等大小之分,每一個行業、每一個品類、每一個門店上至大型企業等,都是組成經濟市場的不可或缺因子。拿簡單的一家地方群眾喜歡的餐飲店來說,它承載的是地方群眾美味口感,還有對日常消費生活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遠遠超過了市場經營獲取利潤和效益本身。在關鍵時刻,不能僅僅看市場自救、各掃門前雪,得靠政府發揮政策救治和調控作用,如在補貼貸款、租金補助、減稅降費等方面給予實實在在的惠利,方能有效讓市場主體經營消費的信心和元氣迴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