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人的故事之穆罕默德.阿里的鬥爭

(本文節選自老巴準備出版的《不可不知的非洲史》,是埃及歷史系列的一篇。驚聞拳王穆罕默德.阿里去世,特發表本文。當然,本文的主角,是另一位穆罕默德.阿里)

埃及在16世紀初被奧斯曼帝國佔領後,繼續擠奶獻肉的乳牛工作。而同期,越來越先進發達的歐洲人,則開始對非洲大陸的南部逐漸入侵。他們依靠在沿海收購黃金、販賣奴隸和攫取其他資源,從非洲抽了幾百年的血。

一晃眼,又是200多年過去了。

到18世紀末,歐洲進行了工業革命。生產力急速提高,需要更多的原料,也需要更多的商品銷售市場。這時候,神秘的非洲大陸,便成為資本家們眼中的大肥肉。於是,歐洲列強開始了向非洲進軍。

最先出動的是探險家們,後面跟隨著大批傳教士,然後是武裝商團和政府軍隊。歐洲列強的行動基本是這樣的:對北非的國家,從奧斯曼土耳其手中搶過來。反正奧斯曼現在也是日薄西山了。至於西非、中非、東非那些獨立國家,派人去和他們籤協議,要他們接受“保護”。不籤就打,打到你願意受保護為止。

面對這種囂張霸氣的手段,非洲國家當然不肯束手待斃。他們進行了力所能及的反抗。這其中反抗得比較引人注目的,是埃及的老大——穆罕默德.阿里(1769-1849)。

埃及人的故事之穆罕默德.阿里的鬥爭圖:穆罕默德.阿里

有趣的是,這位阿里也不是非洲本地人,而是東歐阿爾巴尼亞人。

事情還要從1798年說起。那一年,法國爆發大革命砍了國王,英國帶領全歐洲圍剿法國。這事兒本來和非洲、土耳其都沒啥關係,結果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法國軍隊為了切斷英國和印度的聯繫,從地中海打到埃及來了。帶頭的將軍不是別人,正是軍神拿破崙。

埃及當時名義上是土耳其帝國省份,其實大權又落到了馬木留克軍團手中。馬木留克兵牛氣哄哄地衝了上去,想教訓下這些遠道而來的法國佬,結果在金字塔戰役中被拿破崙的大炮轟得手腳馬蹄滿天飛。要不是納爾遜的英國艦隊把法國護航艦隊消滅,斷了拿破崙的後路,只怕埃及這塊地又要易主了。

埃及人的故事之穆罕默德.阿里的鬥爭圖:拿破崙的金字塔戰役

奧斯曼帝國聽說拿破崙打來了,趕緊派兵前往埃及增援,穆罕邁德.阿里也在其中。後來,拿破崙和法國人退走了,阿里卻留在了埃及,還提升為總督直屬部隊的長官。

那時候,控制埃及的馬木留克將軍們把幾百年前的劣習再次上演,仗著手中的馬刀,割據一方,掠奪民財,甚至屠戮百姓,欺負奧斯曼派來的總督。而總督呢,只關心上繳奧斯曼的稅款夠不夠,推行包稅人制度,任憑包稅人對百姓橫徵暴斂,酷刑威逼。昔日肥得流油的埃及,居然被搞得民不聊生,人口減半,田地荒蕪。

阿里目睹此情此景,不禁起了雄心。他趁機安撫百姓,收買人心。很多老百姓和宗教領袖都把他看做自己人。

終於,埃及人民對馬木留克軍團的殘暴統治忍無可忍,發動了武裝起義。馬木留克丘八們抄起彎刀就要衝出來鎮壓。這時候阿里的軍團卻從背後掩殺上來,跟起義軍一起,打得馬木留克兵抱頭鼠竄。

1805年,在群眾的擁護下,阿里被推舉為埃及省的總督,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只得認可。阿里除了每年要上貢3%的收入給奧斯曼,其餘就完全成為了一個獨立王國,史稱穆罕默德.阿里王朝。

埃及人的故事之穆罕默德.阿里的鬥爭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

英國見阿里造反成功,覺得這廝不像個好欺負的主,最好趁早掀翻。1807年,英軍勾結馬木留克軍隊殺奔開羅而來。埃及軍民奮起反抗,富人出錢,窮人出力,在開羅城外修起一道堅固防線,讓英軍和馬木留克聯軍碰得頭破血流。接著阿里親率大軍出擊,打得英軍狼狽逃走。

此後,阿里又是設鴻門宴,又是大軍圍剿,把馬木留克軍團全部殲滅,漏網之魚都跑蘇丹去了。從薩拉丁時代起就在埃及橫行了幾百年的馬木留克軍,至此退出歷史舞臺。

此後,阿里在埃及大搞改革。他學習歐洲強國,建立中央集權的政府機關,消除地方割據,改革稅收和土地制度,並且由政府參與貿易,控制農業和手工業。他優先發展經濟作物,種出來的良種棉花行銷歐洲,撈取了大量外匯。他大搞水利建設,挖了幾十條水渠,修築了幾十座堤壩。他不惜重金從歐洲購買機器、聘請工程師,開辦埃及自己的工廠。他在清真寺之外興辦了幾十所世俗的中小學,還派遣幾百個留學生去歐洲。

阿里對拿破崙軍隊當年的威風記憶猶新,決定建立一支拿破崙樣式的新軍。為此他修建了自己的兵工廠、造船廠,又開辦軍校培養軍官,組成一支裝備精良的大軍。短短10多年,埃及居然成為一個像模像樣的近代化國家。

埃及人的故事之穆罕默德.阿里的鬥爭圖:穆罕默德.阿里和歐洲的軍事顧問

當時人們都說,在垃圾堆一般的奧斯曼帝國屬地裡面,只有埃及讓人眼前一亮。

力量夠大了,阿里開始對外界顯示存在。

1820年,他出兵南下佔領了蘇丹。1924年,希臘人反抗奧斯曼帝國統治,奧斯曼蘇丹趕緊派兵鎮壓,並對阿里說:“老弟,你也出點兵幫忙吧,我把敘利亞給你!”阿里大喜,大手一揮,出動51艘戰艦、1.8萬士兵的龐大兵力前往助戰。倒黴的是,希臘起義得到了歐洲強國的支持,埃及艦隊被英法俄三國海軍圍著痛扁,幾乎全軍覆沒。

埃及人的故事之穆罕默德.阿里的鬥爭

圖:穆罕默德.阿里的海軍

回頭,阿里找奧斯曼要敘利亞,奧斯曼蘇丹說:“咱這不沒打贏麼,希臘都獨立了,你憑啥要敘利亞?”阿里勃然大怒:“我為了你這昏君把艦隊都賠了,你和我說這話?”乾脆出兵向宗主國奧斯曼土耳其大打出手,打得土耳其節節敗退。到1833年,阿里從土耳其手中奪得巴勒斯坦、黎巴嫩、敘利亞,甚至佔領了土耳其小亞細亞部分本土。

這麼一來,埃及再次成為地跨亞非兩大洲的強國,阿里威震地中海。

阿里雖然從奧斯曼統治下得到獨立,並且使得埃及國力大幅度提升。然而不得不說,阿里有雄才、有大略,也有執行力,唯獨對國際戰略的判斷稍微跟不上時代。

在歐洲人強勢崛起的年代,他拼命玩窮兵黷武,四處出兵,實在不是穩妥的法子。常年戰爭把國庫的錢都消耗殆盡,四五百萬的埃及要維持一支20多萬人的常備軍,老百姓負擔相當重,他們心中的阿里,也從最初的救星變成了暴君。

加上封建官僚的腐敗、歐洲商人的坑蒙拐騙,阿里近代化國家的建設過程也是千瘡百孔,漏洞百出,很多錢都進了貪官和姦商的腰包,換來一堆廢銅爛鐵。

最關鍵的是,歐洲列強正要把非洲當做一整塊肥肉吃下去,他們怎麼可能容許非洲新崛起一個強國,在這裡上躥下跳?

1839年,埃及和宗主國奧斯曼土耳其再度開戰。埃及軍隊直逼伊斯坦布爾,眼看要把昔日的西亞頭號霸王打得亡國。這時候,過去圍著奧斯曼毆打了幾十年的英國、俄國、奧地利和普魯士卻都跳出來支援土耳其,圍攻埃及。原因很簡單,要是讓阿里吞併了奧斯曼土耳其,那他們可沒這麼多便宜好佔了。

阿里的力量就算再大十倍,也沒法跟這麼多強國同時作戰。他的遠征軍被截斷了退路,埃及本土也遭到威脅。沒辦法,阿里只得求和,在1840年簽署《英埃協定》,承認土耳其對埃及有宗主權;削減軍隊;關閉造船廠;放棄亞洲的領土。

更嚴重的是,協議還規定外國商品進入埃及只交5%的關稅,外國人有權在埃及從事貿易,禁止對任何物資實行專賣。這使得英國人的經濟、政治力量可以很方便入侵埃及。

一代雄主阿里受此打擊,抑鬱成病,於1849年去世。

阿里去世後,埃及後繼統治者更是沒法和英國佬對抗了。1851年,英國取得修建亞歷山大至開羅鐵路的特權。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從此船隻從地中海到印度洋,再也不需要繞非洲好望角了。為了開通這條運河,12萬埃及民工付出了生命,1900萬英鎊投資中埃及政府出資約1500萬,真是砸鍋賣鐵幹這票買賣。

埃及人的故事之穆罕默德.阿里的鬥爭圖:蘇伊士運河

好容易熬到這條運河要開始盈利了,埃及政府財政也支撐不下去了。英國趁火打劫,居然用區區400萬英鎊就買走了埃及的股份,控制了這條至關重要的運河。

1876年,埃及政府破產,英法趁機對埃及財政“雙重監管”,埃及國家財政完全被英法控制,大批歐洲人在埃及官居高位。

目睹外國人步步逼近,埃及知識分子和愛國軍官義憤填膺。他們建立“祖國黨”,推舉農民的兒子烏拉比上校為領袖,提出埃及獨立、反對“歐洲內閣”。英國見狀,嫌埃及國王伊思馬伊(阿里的孫子)不夠聽話,鎮壓不夠堅決,直接出兵廢黜了國王,扶持王子陶菲克繼位。這位王子全無他曾祖父阿里的雄心,乖乖給英國佬當傀儡,鎮壓祖國黨,解散議會,一副奴才嘴臉。

埃及軍民也不客氣。當初俺們是看阿里夠漢子,能替俺們爭取利益,才擁戴他的,如今你乖乖給英國佬當奴才,俺們憑什麼甩你?1881年,烏拉比率領陸軍起義。那陶菲克也是個欺軟怕硬的,看老百姓這麼橫,自己又慫了,趕緊召開國會,通過憲法,取消“雙重監督”制度。

可這樣又把英國人得罪了。英國人看這個奴才不管用,遂親自下場。1882年,數萬英軍在海軍艦隊配合下進攻埃及。阿拉比率埃及軍民奮起抵抗,終因實力懸殊,加上內部出了叛徒,血戰後埃及全境淪陷,阿拉比被俘流放。

至此,埃及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雖然名義上還是由“總督”統治。這殖民地的屈辱,埃及後來一共承受了半個多世紀。

在非洲各國中,埃及不僅是歷史最悠久的,也是實力最強大的。連埃及都落入英國魔掌,其餘的國家就更無法抵抗即將到來的侵略與掠奪了。

小貼士:蘇丹馬赫迪王國

埃及阿里王朝多次入侵南面的蘇丹,最終將其佔領。隨之而來是埃及和歐洲人對蘇丹人的屠殺和掠奪。忍無可忍的蘇丹穆斯林穆罕默德.艾哈默德在1881年發動起義,宣佈自己就是馬赫迪(救世主),號召聖戰。次年,起義軍達到15萬人。此時埃及已經淪為英國的附庸,英國支持埃及出兵鎮壓,多次被馬赫迪打敗。1883年,馬赫迪全殲前來討伐的英國、埃及聯軍1.2萬人。1884年,馬赫迪攻佔蘇丹首都噶土穆,擊斃蘇丹總督戈登。此後,馬赫迪在蘇丹建立了一箇中央集權的伊斯蘭國家。然而馬赫迪1885年去世後,這個國家開始走下坡路。內部階級分化,外部與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亞常年大戰。英國、埃及趁機出兵,經三年血戰,於1899年滅亡了蘇丹馬赫迪王國。此後蘇丹在“英埃共管”的名義下成為英國殖民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