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蘇秦等縱橫家的遊說之下,各國的王都如此聽話,任人擺佈?

戰國時期,談起合縱連橫,那麼必定要提到張儀和蘇秦。張儀是連橫的代表人物,蘇秦則是合縱的代表人物。“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說的就是這種縱橫家。

然而,大多數縱橫家的地位都不高,普通士子而已,為什麼掌握生殺大權的諸侯王們會任由這些布衣擺佈呢?

為何在蘇秦等縱橫家的遊說之下,各國的王都如此聽話,任人擺佈?

戰國時期合縱連橫的時代背景

要搞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知道當時的時代背景。合縱之策,其產生的原因,是因為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國力日增,逐漸成為了當時的超級大國,引起了山東六國的恐慌,所以才有了合縱之策。其本質就是單挑打不過,那就群毆。

連橫之策也是一樣,其產生的初衷,就是為了瓦解山東六國的合縱之勢。畢竟,秦國再強大,也無法正面抵抗山東六國的聯軍,齊國差點被滅就是一個例子。


為何在蘇秦等縱橫家的遊說之下,各國的王都如此聽話,任人擺佈?


而這些合縱連橫之策的提出者,就是張儀、蘇秦這類的布衣士子。因此,各國的諸侯王們並不是真的想對這些縱橫家們言聽計從,而是當前的時代背景讓他們只能聽信這些縱橫家的話。

並不是所有的縱橫家都能讓諸侯王聽話

在《戰國策》中常常能看到諸侯王們對於蘇秦、張儀之類的縱橫家說的話十分信服,但這只是個例。因為張儀和蘇秦都是縱橫家中的脫穎而出者,但是這並不代表所有的縱橫家都能如此風光。


為何在蘇秦等縱橫家的遊說之下,各國的王都如此聽話,任人擺佈?


就拿蘇秦來說。蘇秦一共有過兩次遊說經歷。第一次就不說了,盤纏用盡了,蘇秦也沒有說服一個諸侯王,以至於他受盡他人的恥笑。於是,蘇秦“頭懸樑,錐刺股”,潛心讀書以後,再一次外出遊說。

然而他先是來到了秦國,又來到了趙國,都沒有諸侯王願意聽他的話,直到到了燕國,蘇秦才算是遇到了明主,並得以以燕國丞相的身份為基礎,陸續說服他國的諸侯。

蘇秦尚且如此,更何況其他的縱橫家呢?


為何在蘇秦等縱橫家的遊說之下,各國的王都如此聽話,任人擺佈?


另外,蘇秦遊說的經歷也透露出了兩個信息:第一,諸侯們並不是對縱橫家言聽計從,而是對對自己有利的縱橫家言聽計從;第二、蘇秦在被燕公看中之前,也遊說過趙國,但是趙侯並不理睬他,但是當蘇秦位列燕國丞相以後,再去找趙侯,卻得到了趙侯的賞識,這說明諸侯們對縱橫家言聽計從的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顧忌縱橫家背後所代表的國家勢力。

縱橫家們是棋手,亦是棋子


為何在蘇秦等縱橫家的遊說之下,各國的王都如此聽話,任人擺佈?


縱橫家們橫空出世,依靠著三寸不爛之舌,遊說諸國,攪動風雲。比如齊國,齊閔王在蘇秦的遊說下,四處樹敵,最終惹得天怒人怨,被五國聯軍打敗,並被燕國幾乎滅亡。

但是同樣的,蘇秦在齊國做間諜的事情,是受到燕昭王指示的,其目的就是為了報當年齊國攻打燕國之仇。

在這個過程中,蘇秦既是棋子,也是棋手。齊閔王對蘇秦言聽計從,但是蘇秦又受到燕昭王指揮。所以,沒有什麼所謂的言聽計從,只看你願不願意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