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恶制恶的话题半个世纪来就没有断过


以恶制恶的话题半个世纪来就没有断过

这部意大利电影有一个罕见的长片名:《一个警察局长对共和国检察官的自白》,简称《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40多年前,我在上大学时,读过这部电影的剧本,被震撼得目瞪口呆。之后,又看过以“内参片”名义引进的这部电影。很多电影,看过就忘了。唯有这部《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加上做了一辈子检察官,对电影里的检察官形象难以忘怀。于是,近日又翻出来看了一遍。虽然过去了49年,但它依旧尖锐、震撼到令人难以接受。

以恶制恶的话题半个世纪来就没有断过

喜欢电影的朋友,都知道上世纪50年代意大利有个“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非常著名,代表作是《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时》。之后,便是70年代从法国发展过来的“政治电影”。虽然“政治电影”发端于法国,但兴盛于意大利,代表作有《对一个不涉嫌公民的调查》《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马太依案件》《工人阶级上天堂》《我们曾如此相爱》《1900年》等。“政治电影”受60年代盛行于欧洲的左倾思潮影响,敢于直面政治生活现实,揭露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新闻纪实性和巨大的社会震撼力。

以恶制恶的话题半个世纪来就没有断过

警察局长波纳维亚出身于西西里乡村,和黑手党首领罗蒙诺斗了一辈子,依然对他无可奈何。于是他来到疯人院,放出了与罗蒙诺有仇的杀手利普马。利普马一出狱就去杀罗蒙诺,岂知走漏风声,被罗蒙诺手下乱枪打死。

新来的检察官乔万尼怀疑有人利用利普马来刺杀罗蒙诺,便在波纳维亚的办公室装了窃听器。谁知老谋深算的波纳维亚也在乔万尼的办公室装了窃听器。双方都在互相摸底。波纳维亚给乔万尼讲述了他的小伙伴利佐的故事。因为与罗蒙诺公开作对,他被黑手党残忍地杀害了。波纳维亚想用法律的途径惩治罗蒙诺,可3次逮捕他都以证据不足告终。

以恶制恶的话题半个世纪来就没有断过

年轻气盛的乔万尼不信法律治不了黑帮,认为波纳维亚利用利普马刺杀罗蒙诺的做法和窃听他的电话都是犯罪行为,要求总检察长停了波纳维亚的职。波纳维亚找到了利普马的妹妹、罗蒙诺的情人塞莱娜,从她嘴里确认了黑手党的犯罪事实,并把她藏了起来。然后,他只身前往黑手党聚会的海滨豪华酒店,一枪打死了罗蒙诺。

乔万尼来到监狱,希望波纳维亚告诉他,塞莱娜藏在哪里,这样他就可以掌握证据,致黑手党和贪官们于死地。波纳维亚不肯告诉他,认为此路不通,还不如直接打死他们。塞莱娜向乔万尼电话求救,等乔万尼赶到,塞莱娜已失踪,被黑手党杀害。波纳维亚问乔万尼,接电话时谁在旁边。乔万尼回答,是总检察长马尔塔。

以恶制恶的话题半个世纪来就没有断过

当乔万尼来到最高检察院,和马尔塔对峙的时候,波纳维亚已经在监狱被黑手党徒杀害。

这是一个控诉法律无能的故事,是对黑暗的社会政治的严厉批判。建筑商罗蒙诺、低价卖地的市长、包庇黑帮的总检察长,这是一个我们常见的官商勾结、警匪勾结的结构。这部影片上映于1971年3月,至今已经过去了49年。半个世纪来,现实社会中和电影银幕上,这样的故事不断在上演。

以恶制恶的话题半个世纪来就没有断过

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蝙蝠侠三部曲》中,检察官哈维·丹特和蝙蝠侠布鲁斯·韦恩就为我们演绎了究竟是法律主持正义还是暴力主持正义的故事。当哈维·丹特无法用法律惩治罪恶的时候,他自己也坠入黑暗的深渊。就像这部《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一样,告诉了我们,法律无法为我们换来公平、正义。

去年看过一部日本电影《检察方的罪人》。日本影星木村拓哉饰演的资深检察官最上毅,在缺少证据证明罪犯时,居然采取陷害的方式,致罪犯于死地。这就像《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里的波纳维亚一样,他们深知法律无法奈何这些老奸巨猾、拥有重重保护伞的罪犯,只有直接将他们送上西天才是最好的办法。

以恶制恶的话题半个世纪来就没有断过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以暴制暴故事一直演绎了半个世纪。电影人乐此不疲,观众也趋之若鹜。至于法律到底是有用还是没用,则没人来关注。

让我们再回到意大利的现实来看看。是的,意大利曾经是黑手党的天堂,黑手党势力曾经严重渗透进政界。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意大利总理朱利奥·安德莱奥蒂被控与黑手党有勾结,但他最终被判无罪。但是,经过一代又一代执法机关的努力,黑手党势力已经大为萎缩。打击恶势力,毕竟需要法律的力量,而不是依靠另一股法律以外的恶势力。

以恶制恶的话题半个世纪来就没有断过

不用讳言,古今中外,官商勾结,警匪勾结,都不是个别现象,但更不是普遍现象。不然,我们这个世界不会这么太平。证明不了犯罪,就用手枪直接杀死所谓的罪犯,那么你也就和你所杀死的罪犯没有多大区别了。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不难分辨清楚。问题在于,半个世纪下来,这样的故事反反复复在银幕上演,说明电影艺术家们实在还是对法律缺少信心。这既令人感到无奈,更令人觉得悲伤。假如人人都用手中的枪来维护正义,那么这个世界会平安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