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時期的天人關係發生了哪些轉變?

zhutg0630


恐怖的問題。因為只要涉及其中一點,就已夠一整篇論文,所以全部回答是不可能的,只能簡略回答一部分。

夏並不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你可以把它理解為最早的“春秋戰國”。夏代留下來的文字記錄很少,有多種天人關係論。最著名的有三個,分別是“一陽”“九陽”“十陽”。

任何人類種族的天人關係論起源和神祇崇拜,莫不以“太陽神”為開端,但實際上不論“一陽”“九陽”還是“十陽”,卻都不是夏王朝的理論。夏本身是一個農業和雛形工業較發達,但文化一塌糊塗的政權。你可以簡單理解為,在夏代諸國裡,夏王朝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代表。用俗話說就是一群開化程度比其他政權更低,但是比較能打架的玩意。

這時,古先民所理解的天人關係非常單純,太陽神為一切神,有一個或多個太陽神。仰韶文化、內蒙古翁牛特旗新石器遺址、青海、甘肅馬廠遺址出土的文物都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屈家嶺、馬家窯、半山等遺址則可為佐證。當時最流行的是“九陽”“十陽”觀念,即多個太陽。至於其他方面,什麼都沒有,或者說什麼資料都沒留下,至少目前尚未發現。

到了商代,古先民產生了最雛形的四正四維觀念,知天有四方,但不知有四季。取而代之的就是四方神和四方風。東方神為析,風為劦;西方神為因,風為(上凵下兀);南方神為夷,風為(上韋下木);北方神為伏,風為(阝殳)。

西周前期,集成了畜牧時代跨入農耕時代以來的觀念,出現了七緯理論,即日月五行,後世又演化出七政理論,即春、夏、秋、冬、天、地、人。

總的來說,這段歷史時期,古先民的天人理論的發展就是:天——天人。

即,逐漸學會了把自然現象人格化,並把人上升至神格。從只重視天,轉變為更加重視人。

比如《呂氏春秋·古樂》說黃帝之樂名“咸池”,而在周代神話裡,咸池是太陽昇起之處,也就是說,當時已把黃帝作為太陽神。《尚書·大傳》裡說:“東方之極自碣石東至日出榑木之野, 帝太皞神句芒司之。”是這段時期古先民所認為的“天人”理論的代表性觀點。

值得一說的是,這段時間裡,古先民仍然不確定人類的價值,並且同樣認為,神也是天地之間的渣渣。正如《河圖地運記》所載:“雲者,天地之本也。”《易傳》中也說:“天地絪縕(氤氳),萬物化醇。”

這就是我們現在很多人熟知的,中華古傳統神話最著名的一支——盤古開天闢地。正因以云為“天地之本”,而云又給人以“混沌”的感覺,所以,盤古誕生於混沌,云為盤古乃至世上一切事物之母。

——現代生物起源學認為地球生命可能源於在宇宙中漂流的孢子云,這與古神話的描述有異曲同工之妙。

古先民對天地人的逐漸認知,全部來自神祇崇拜。我們現在熟知的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等神話,實際上是起源較晚,但全過程較清晰的一條支線而已。若真正說到“第一神”,目前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的“握登太陽女神”,跟她比起來,盤古、女媧還真就是渣渣了。

綜上。實際在周以前,古先民的天人觀念裡基本不注重人而只注重天,夏、商兩代甚至可以說沒有什麼“天人關係”,因為,人算是個什麼渣渣呢,也敢與天並論?

到了周以後,“人”的地位逐漸升高,但是在前期,“人”仍然沒有地位。直至“混沌”理念出現後,才敢大膽假設,“人”也是這桌上的一道菜。

飄了。發展起來了,走出了六親不認的步伐。這就是人類的劣根性嘛。

至於更精彩的神話和更細緻的天人關係研究,則是後世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