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問題對話|③反向過年反映中國鄉村社會什麼樣的發展趨勢?

找回失落的故鄉:從春節返鄉看鄉村振興的現實與希望

——陳文勝三農前沿問題對話

故鄉是什麼?故鄉是村頭的那棵樹,是家門前的那條小溪;故鄉是父親嘿呦臉上的皺紋,是母親頭上霜白的頭髮;故鄉也是鞭炮聲中的那頓年夜飯……中國鄉村社會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遷,特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春節返鄉的熱潮仍舊,鄉村的變化又有哪些,鄉村振興的現實基礎在哪裡、希望又在哪裡?對此,湖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湖南省社科院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研究員、中央農辦專家委員陳文勝,湖南省社科院鄉村振興與農業農村現代化智庫團隊首席專家、省社會科學院人力資源與改革發展研究所所長王文強,湖南省社科院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研究員陸福興進行了對話。這是其中之三:《“反向過年”反映中國鄉村社會什麼樣的發展趨勢?》,欲知後文如何,且待連載分解。

《中國鄉村發現》:如何近年來的春節也出現了“反向過年”的新現象?是不是意味鄉村日益失去了吸引力?今天的鄉村振興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什麼?

PART

01

陳文勝:根據有關調查表明,有51.4%一線城市受訪者希望父母“反向過年”。“反向過年”這一現象的出現,說明了中國鄉村社會的和社會結構價值觀念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中國鄉村在這滾滾而來的時代大潮衝擊中發生著史無前例的歷史變遷,具有幾千年農耕文明傳統的“農業中國”、“鄉村中國”正在加快被現代的“工業中國”、“城市中國”所取代。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由農業為主的鄉村文明不斷向以工商業為主的城市文明變遷的發展進程,“是隨著野蠻向文明的過渡、部落制度向國家的過渡、地方侷限性向民族的過渡而開始的,它貫穿著全部文明的歷史並一直延續到現在”,並認為,“對傳統社會來說,社會整體變遷意義上的進步,莫過於城市社會取代農業社會。”

中國傳統的鄉村社會是費孝通所稱的“熟人社會”,社會很少流動與遷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邏輯重複著循環的社會節奏,形成了以人倫次序為基礎的差序格局、以“家本位”為核心的“熟人社會”、以“禮治秩序”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價值規範,維繫一種穩定的熟人社會關係和固定的社會結構。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商品經濟成為了整個中國社會的主要經濟形態。市場經濟的最大優勢,就是跨越地理範圍與生活範圍,實現了陌生人之間的經濟交易,從而打破了農業社會的封閉性和穩定性。

前沿問題對話|③反向過年反映中國鄉村社會什麼樣的發展趨勢?

農民從世代困守的土地上解放出來,由農業向非農職業不斷分化,傳統意義上的家族式的大家庭已經全面解體,鄉村社會家庭結構從主幹家庭向核心家庭演變,家庭日趨小型化,由一對夫婦與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結構逐漸成為主要形式。由於告別了農耕社會的生活方式,接受了城市現代化生活方式的全方位洗禮,社會價值觀念從“鄉土倫理”向市場倫理演變,習俗觀念從“鄉土本色”向現代性多元演變,傳統家庭倫理被徹底顛覆。對於中國現代化這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事件,其中鄉村社會的價值觀念是最為根本性的變化,是中國現代化最為深刻的社會變遷,“反向過年”就是對當下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社會變遷的一種必然回應。

在2017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就已經達到58.52%,按照目前發展趨勢,到2020年、2030年城鎮化率還將進一步達到60%、65%,2050年可能超過70%。說明城鎮化難以逆轉,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在城市生活工作,嚮往著比鄉村更滿意的現代化生活環境。因此,不少人不再春節返鄉而是把家人接到城市團聚,這種“反向過年”表明農民作為“人的城鎮化”進一步加快,農民的鄉村傳統家庭觀念正在發生變革,標誌著中國鄉村社會向現代轉型已經成為大趨勢。

但這並不意味著鄉村就失去了吸引力。過去對鄉村大多是從糧食安全的角度出發,以工業化、城鎮化為發端,極大地改變了城鄉的空間距離,鄉村不再只是單純的農產品供應基地,還被賦予了生態保護、環境調節、觀光休閒、文化傳承等多重功能,使鄉村進入了多元價值的新階段。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的全面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生態產品能離開鄉村嗎?美麗中國能離開鄉村嗎?鄉村的生態價值優勢對滿足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

鄉村發生了多功能的變革,城鎮化就要賦予城鄉融合這樣新的時代內容,就再不能把建設城市等於城鎮化。如歐美髮達國家,大企業和著名高校都在小鎮,日本的IT行業等很多新興產業都往鄉村轉移,普遍出現了迴歸鄉村運動。十九大報告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出城鄉融合發展,就是要求在加快推進城鎮化的同時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使鄉村成為一個與城市共生共榮、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園。在中國人中有兩個生活空間,一個是城市,一個是鄉村,讓中國人往返於城鄉之間,享受著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這是中國現代化的新進程,是中國城鎮化的新方位。

今天的鄉村振興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什麼?“返鄉體”焦慮背後的根源是城鄉關係的問題。在當前的鄉村振興中,怎樣才能留住城市市民和外出農民工的鄉愁,保住他們的文化之根?這是鄉村振興必須回答的重要問題。

長期以來,無論是鄉村的政治發展、經濟發展,還是社會發展、文化發展,我們都沒有在平等的基礎上尊重農民的自主行為,去激發農民的自主能力創造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鄉村如何發展彷彿不是農民的事,知識分子要求農民這樣,政府官員要求農民那樣,都要按照城裡人的要求來發展了,卻很少有人問農民自己要怎樣。那麼,鄉村振興,振興的如果不是農民的鄉村,要振興的是誰的鄉村?

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就是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尊重農民平等權利,尊重鄉村價值與自主發展。也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做到讓農民能夠“我的鄉村我做主”。因此,處理城鄉關係的關鍵,是要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

前沿問題對話|③反向過年反映中國鄉村社會什麼樣的發展趨勢?

PART

02

陸福興:“反向過年”的新現象確實存在,但並不意味著鄉村失去了吸引力。“反向過年”一方面是鄉村人對城市生活和文化的嚮往以及城市生活的體驗,作為一個鄉村人,也有體驗城市文化的願望和好奇心。同時,“反向過年”也是鄉村人的一種面子,因為代表著他城裡有親戚或家人。鄉村的吸引力不是鄉村的繁華和富有,而是我們所說的“鄉愁”的吸引,一般認為,鄉村過年年味要濃,因為鄉村過年都是自己家的東西,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特色年貨,因此,鄉村的年味吸引力是經久難衰的。

今天鄉村振興面臨亟待解決問題,我想其一,鄉村經濟要加速發展。我反對用城市的標準去衡量鄉村的經濟,也不能用城市的生活區衡量鄉村生活,鄉村的富有是一種獨特的富有。比如,農民用紅薯餵豬,用蔬菜餵雞等,這種富有是城裡人不能比的。不是農民不如城裡人那樣節儉,而是他們的生活粗放。但當前還確實有許多鄉村經濟不發達,農民生活還比較困難,因此,實現全面小康,是鄉村振興的第一大任務。

其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要補短板。農民解決了溫飽後,鄉村生活環境不斷改善,但是,農村的基礎設施與城市的差距還很大,特別是公共服務的短缺,如教育、醫療等,就這些來說現在城鄉差距不是縮小反而越來越大了,因為鄉村的孩子不去城鎮讀不了書,很多爺爺奶奶只能離家棄土在城鎮租房子陪讀,對鄉村農民來說大大很高生活成本,而且鄉村教育不好影響的是農民的下一代,會造成惡性循環。鄉村衛生院基本看不了什麼病,他們也不願冒風險,農民看個感冒要上縣城。其三,鄉村文化要嚴格保護。鄉村文化是一種無形資產,也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我的縣城大開發把幾公里長的青石板路給毀了,現在想建設風情古鎮又要恢復,但再也不能恢復到以前了,只能仿古。當前,我們一方面重視鄉村文化旅遊而重視鄉村文化,另一方面卻在開發中毀壞農村文化,保護鄉村文化不僅需要創新機制還要提高保護水平。

PART

03

王文強:出現“反向過年”的新現象,從表面上看是人們的過年觀念正在發生變化,從深層次來看,反映的是鄉村社會的變遷。如“家”的變遷。過去,鄉村才是遊子的“家”,家庭與家族不可分割,即使在城裡安了家,那也是“小家”,過年還是得迴歸“大家”。隨著人口的流動和鄉村社會治理的轉型,今天的家族功能已經弱化,“小家”逐步獨立出來,遊子在外組建家庭,春節返鄉以與父母團聚為主,當春節不願意回鄉時,可以選擇讓父母來城市團聚,而不會受到家族其他人員的指責。再如,鄉村生活環境的變遷。遊子春節返鄉的另一個情節是回到自己曾經生活的環境,與熟悉的親朋好友交流,而隨著鄉村面貌的持續改變,遊子們熟悉的環境日益變得陌生,一些地方已經城鎮化,一些地方則青山綠水不再,城鄉生活的差異變得越來越小,一些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因長年在外,與鄉親也日漸疏離,從而導致回鄉的願望不再那麼強烈,如果有條件接父母到城市過年,那也是另一種樂趣。所以,

“反向過年”的新現象,是一種鄉村社會變遷的反映,也不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不能簡單地以“鄉村日益失去了吸引力”來理解,但也可以說對部分人或者部分地方的人日益失去了吸引力。

從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一些問題,比如鄉村建設的同質化問題,一些鄉村被建設得越來越不像鄉村,失去了自己的特色;鄉村環境汙染的問題,儘管很多鄉村的可見環境也正在變得日益乾淨,但不可見的土壤汙染、地下水汙染仍比較嚴重;鄉村的精神生活匱乏的問題,鄉村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單調,傳統的禮儀、習俗在年輕一代身上逐步失傳;鄉村的人才流失問題,優質人力資源基本上進了城,鄉村的產業發展、社會治理缺乏人才的支撐等,這些都是鄉村振興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文由中國鄉村發現網根據錄音整理,標題為編者所加,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