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你如何理解?

乌家墩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是唐代杜牧所作。杜牧站在史学家的角度评判当年孙曹赤壁大战,在他看来,任何事情的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果没有那场及时的东南风,孙、曹之间谁胜谁负还说不准呢。

其实这两句诗是从曹植所作的《铜雀台赋》中,"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二句所演化而来的。本意二乔是指从铜雀台出发连接金虎台与玉龙台之间的两座桥,在古代"乔"通"桥"。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妙的利用了这句词,曲解"二乔"是指乔太公的两个女儿,曹操带兵来,就是争夺这两个美女,因小乔就是周瑜妻子,以此激怒周瑜,形成吴与刘备联手共抗曹操的局面。

其实历史记载,在吴国周瑜一直是抗曹的主战派,火烧赤壁是周瑜的计策,一是曹操的军队不习惯水战,在赤壁已经有许多士兵生病,士气不振,二是赤壁是吴国的主战场,而周瑜是雄材大略的大都督,赤壁之战吴必胜。


听风轩主


堪称妙诗,前人之未有。

已是神句,后世于绝伦。

这一句的美不在字面,而在于杜牧开启了一种怀古模式,即,假设某件事情发生或没有发生,然后会形成另一种极具时空创意的穿越感。

相当于重生,改变世界。

杜牧之前的怀古诗都是针对已定事实发表评论,或者借古讽今,或者借机生事,“假如”这种设想在其它诗人笔下,大抵是以后如何如何或者写得深沉,比如黄巢《题菊花》“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或者傅梦得《读夷齐》“当年若食周家粟,未必名重万古间”,王仁裕写韩信“当时若放还西楚,尺寸中华未可侵”,李商隐也曾写过“当时若爱韩公子,埋骨成灰恨未休。”

不同的事,杜牧在这首诗里,把历史的沉重和情感的纠葛交织在一起,要知道,东风不吹,则曹魏一统天下,中国历史即将改写。可是这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杜牧却懒得理会,偏偏把曹操喜好女色的一面给挑了出来。

风马牛不相及,反而产生了一种诗家语。

没有道理,不合逻辑,胡思乱想,文不对题。所有的否定词都可以用在这一首诗的创意里。

负负得正之下,竟然产生了一种超脱世俗的荒谬感,当这种荒谬和诗歌拴在一起的时候,产生了一种令人窒息的美感。

反转,全方位,全角度,全时空的反转,偏偏转得水到渠成,毫无斧凿之痕。

千载之下,令人佩服到五体投地!

小可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将此诗分解成了一个公式,套用公式也写了五首打油级别的破诗,全是假设某件事情反向存在。也算是读有所得。

西施

朱栏碧草月犹斜,唯见宫妆著绮霞。

范蠡不寻西子色,春溪脉脉浣溪纱。

王昭君

朔漠北川夜竞凋,已深孤馆拥金貂。

美人轻遂画师念,帐暖未央度春宵

貂蝉

帘舞惊鸿酒正香,且随莲步梦襄王。

荼蘼不见司徒夜,小苑水边睡鸳鸯。

杨玉环

云鬓花颜睡参差,双成转问来者谁?

长安未选君王侧,金屋眉弯忆旧时。

赵飞燕

轻燕飞裙舞未殊,且教衣袂掌中虚。

春风不作销魂事,椒殿宫深掩二姝。


亦有所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我的理解如下:

一,这两句诗的出处。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咏史诗《赤壁》。全诗如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上两句通过沉沙里未销蚀的折戟,点明了历史的风云变幻,暗含岁月流逝,物是人非之感慨,并由此引发联想和议论;下两句的联想和议论,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予周瑜的便利,赤壁之战的胜负则正好相反,乔氏姐妹会被俘虏到曹操的铜雀台里。

二,“东风”、“铜雀”、“二乔”释义。

东风释义:

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操二十三万人马号称八十万,进犯东吴。东吴孙权与刘备联合,以东吴都督周瑜为主帅,率八万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火烧赤壁时,曹军在西北,孙刘联军在东南,正当隆冬季节,多是西北风,少有东南风。

小说《三国演义》里说,周瑜周密部署了“群英会”、“打黄盖”、“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等一系列火烧曹军的计划后,正在江边查看军情,战旗旗角拂在脸上,周瑜陡然想起一事,口吐鲜血往后便倒。随即卧床不起。

诸葛亮前来问病,十六个字说出了周瑜的病根:“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之后,有了诸葛亮“借东风”的精彩情节。

虽然那是小说家言,但说明了“东风”对于周瑜的火攻之策是何等重要。

铜雀、二乔释义:

铜雀即铜雀台,官渡之战,曹操击败了袁绍,在邺城挖出一铜雀,为彰显自己平定天下的功绩,命曹植负责修建了铜雀台,并作了名传千古的《铜雀台赋》。

二乔是东汉名臣乔玄的两个女儿,大乔是孙策的夫人,小乔是周瑜的夫人。

曹植的《铜雀台赋》里说:

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意思是,东西两侧又有两座高桥,如同空中彩虹一般。

杜牧活用《铜雀台赋》里句子,赋予了“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全新的含义。

小说《三国演义》里,罗贯中说诸葛亮为了激怒周瑜,把“二桥”改为“二乔”,说曹操建铜雀台,并写了《铜雀台赋》,要把孙策和周瑜的夫人抓住,放在铜雀台里作乐。

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真正含义。

这两句诗虽字面意思明白如话,但“春深”里二乔被“锁”于铜雀台的情状引人遐思,“周郎”之尴尬跃然纸上。

周瑜指挥的赤壁之战本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同是咏史,宋代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里,把周瑜刻画得雄姿英发,谈笑却敌,风流潇洒。

杜牧却从反面着笔,不歌颂周瑜的胜利,反而揭示出赤壁之战借东风之便的侥幸,形象地假想其没有偶然的东风,失败后受辱于敌的窘况。不难使人联想到魏晋时期阮籍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慨叹。

杜牧创作了深刻入骨的政论文《阿房宫赋》,两年时间完成《孙子十三篇》注疏,以及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都反映了他有着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作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抒发其面对内忧外患,无缘置身其中力挽狂澜的不满,与他表现"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气概的诗句,表现角度迥异,但用心则一。


初晓兒


唐诗的精神是什么?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用“瞬间的感情燃烧”来概括。读唐诗总能感受到诗人燃烧的激情,感受到诗词的字里行间蕴藏的一股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如何理解杜牧的这首咏史诗《赤壁》呢?

幽默诙谐,逆向思维,以小见大,令人喷饭。

铜雀台,是曹操建造的非常高大台阁,供曹操和大臣们宴饮,欣赏歌舞所用。二乔是东吴乔公两位国色天香的绝世佳人,一位嫁与吴主,一位嫁与周郎。如果不是一阵偶然的东风,给了周郎方便,那东吴就会被曹操的大军踏平,两位美女也会被虏掠到铜雀台。这里,杜牧用两位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是有深刻含义的,风流儒雅,羽扇纶巾的周瑜的胜利,是偶然的,有着运气的成分,英雄人物的成功都是有某些机遇的,也可以说是时势造英雄,这一次机遇没有垂青曹操那个倒霉蛋,遇上了冬季,百年不遇的东风。



杜牧的逆向思维不是空穴来风,曹操战宛城的时候,南阳军阀张绣听取谋士贾诩的建议,投降了曹操,谁知曹操是个大色鬼,看到张绣的婶婶颇有姿色,便纳入营中,风流快活,这可惹恼了张绣,觉得受了侮辱,这不是欺负人吗?于是,又悄悄的反水,趁换防之机,杀曹操一个措手不及,在战役中,曹操损失了悍将典韦,和长子曹昂。

措辞委婉,立意新奇,用意隐然,绝妙千古。

究竟该如何理解呢?杜牧是在说,我也有经天纬地之才,奈何没遇上东风,没有机遇,只能屈沉下僚了。唉,世人有几人知道,真正的英雄总是埋没在人间,不要以成败论英雄。正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太公不遇文王兮,身至死而不得逞。姜太公如果不遇到周文王,不也如王安石所说“若是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到秦而秦霸,国家的兴盛,在于用人而已。



杜牧的爷爷是宰相,他胸怀大志,注释研究了《孙子兵法》一度盼望出将入相,他自称“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当他到长江边,凭吊古战场时,内心激情重新燃烧,由一件古物,睹物思情,便慨然而作《赤壁》: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结束语:古诗是用形象说话的,讲究委婉,深致,不能太直白了。读诗要结合诗人的背景去理解,才不会闹出一部分古人那样的笑话,认为杜牧是恶搞,神经病。宋代就有人认为,孙氏霸业,在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其装大,不识好歹了。这实在是误解了杜牧。可惜杜牧,终为用世,在扬州蹉跎十年,留下了“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心酸诗句,令人扼腕。


江湖夜雨92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为赤壁的后两句,且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

这句诗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

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汤姆猫谈历史


个人理解,这并非一首怀古诗,而是一首政治诗,是作者杜牧表达一种政治取向的一首诗。

因为封建王朝,素来对三国之正统存争议,唐朝也这样,开始仍是以魏为正统,这主要是晋朝是魏国的老班底,又统一了全国,这样一朝一朝传承下来。

可是基于儒家一些礼法,以及朝庭竖立一些贤臣典范,唐朝有些大臣觉得拥史书拥蜀汉为正统更合适,主要是因为曹魏政权没几个忠臣歌颂,皇位又来的不是那么正,后世又也让人篡了,这样不太好教育后人。

而蜀汉政权至少也是刘氏一支,又有诸葛亮一个忠良典范。

于是便开始制造舆论,用现在的话说想改历史教科书。

自然而然一些人便开始抹黑曹操。而史书记载曹操其人,衣无二色,足不二履,甚重农桑,关怀民生疾苦。

执法严明,更注意人前形象,作铜雀台赋那两句本是: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缀蝀,这是因东西有玉龙金凤二台,以桥相接,曹便以缀蝀比之,即阿房宫賦,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凌空,不霁何虹之意。

可是让这些人一传,曹操的铜雀台赋成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想想一代英豪,也不可能人前说出这等话来。

杜牧可能就是在这种时代一齐抹黑曹操的环境下,作出了这首诗,其实是唱和跟风。反面意义太坏。

但就文学性而言,诗作不错,只是格局太狭隘了。不感慨战乱民生,百姓生活,将士铁血,却讽刺三军糊涂,为了俩女人去兴师动众。感怀一下曹公周郎英姿也好,却讥人用诬,黑人私德,太也岂有此理。古诗人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曹操。

唐诗中,我最讨厌的就是这首。

小人卑鄙之情,昭然显露。

同现代的话说,杜牧这诗,就是八卦狗仔的造谣生事。

价值方向太卑劣了。


默玄吟雷


杜牧的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在唐诗创作的成就上,人称“小杜”,也与杜甫相区别。

杜牧凭吊三国战场古赤壁,浮想联翩。赤壁大战中,周瑜都督指挥若定,诸葛亮羽扇纶巾借东风,火烧赤壁,打退了曹操号称的八十三万人马,最终以孙刘联军获胜,共灭曹军。

后来苏东坡任黄州团练副使,凭吊文赤壁,也写出了赤壁怀古的名篇。遥想公瑾当年,羽扇纶巾,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吴国乔国老有二女,大女儿大乔嫁给了小霸王孙策将军,小女儿嫁给了周郎(周都督、周瑜、周公瑾)。

相传二乔长得十分美貌,曹操早也垂诞三尺,欲据为己有,在河北临漳建好铜雀台,只等大军南下,将二乔掳至铜雀台。

据有关文献记载,铜雀台,应为铜爵台,台形如爵,雀如爵。


章务简


小中见大的咏史经典—--《赤壁》

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四月,四十岁的杜牧任黄州刺史。

在黄州的时光里,杜牧在黄州府城西北的赤壁山游赏。这里形势险要,破涛汹涌。面对涛涛江水,杜牧抚今追昔,感慨不已。想起孙刘联军与曹操鏖战时这一带舳舻千里,旌旗万面的宏大场面,而今却是茫茫一片而不知其所在。三国鼎立,与赤壁一战关系极大。如果不是东风的神助,东吴一隅岂能抵挡住曹操来势凶猛的数十万人马。于是,杜牧随感即性而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这首诗是采用有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来歌咏历史上一个重大题材。开头两句所说,并非真的见到一柄断戟,再加磨洗并认出是三国时代的兵器;而是借以起兴,引起思索。后面两句写的精妙绝伦,一是对战役的假设,一是写结果。此处“铜雀春深锁二乔”原是国破家亡的代名词,但这句用典之精熟,想象之丰富,却不能不使人叹服:桥玄的两个女儿是绝代美人,大乔嫁给了孙策,小乔嫁给了周瑜;曹操晚年建铜雀台于邺城西北。这两件事,本来互不相涉。但诗人却通过巧妙的比喻,故意把交战双方的风流韵事罗织在一起,既显得轻灵洒脱,而又发人深思,身处乱世,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的感叹,是咏史诗中经典之作。


贺兰燕语


感谢你的提问。

这是唐代杜牧所作的《赤壁》中流传很广的两句诗。杜牧实地探访赤壁,发现了一根赤壁之战遗留的武器,有感而发,写下此诗。诗的意思不难,如果当时周瑜没有借到东风,就不会有火烧赤壁,那数倍于东吴兵的曹操就能长驱直入,曹操曾经说过的,要得到江东二乔,取得胜利必然会抢走美女。

但是历史不容假设。所以这首诗是诗人抒发这种假想,如果当时没有东风,历史就会改写。是不是就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崔海新


这两句诗出自晚唐杜牧的绝句《赤壁》,这类诗杜牧往往写得立意独特,这两句正是从曹操的立场来发出浩叹。后世之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赤壁之战往往为蜀吴站队。然而当时旌旗蔽日、舳舻千里雄壮魏军,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一代雄杰曹操,却由于天时之不利,大败而归,壮志难酬,令人感慨。到了北宋,苏东坡也是不胜唏嘘。杜牧景仰曹操,想来原因有二个,其一两位皆大诗人,格局高。曹操写“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确王霸之才,博通经史、写过《阿房宫赋》的杜牧自然钦佩;二者两位都有强烈的爱好美人之心,曹操筑铜崔台,欲收江南二乔,临死遗书也是关心自己的妃嫔。而杜牧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等名句,亦是风流倜傥,雅好美女。因此这两句诗看似不经,其实包含诸多大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