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通:兼併之王毀滅的瘋狂之旅

世通:兼併之王毀滅的瘋狂之旅

一億美元以上的債權銀行超過50家,全球所有著名的投資銀行幾乎都是它的債主

  • 美國第二大養老基金-紐約養老基金在其投資損失高達3億美元;密歇根州養老基金損失約116億美元
  • 由於它的破產,納斯達克、美國在線時代華納、聯邦航空管理局、美國國防部等重量級客戶損失慘重
  • 由於它的醜聞事件,僅以亞洲為例:東京股市大跌4%;韓國主要股指跌7.15%;臺灣股市跌3.6%;香港恆生指數跌2.39%;新加坡股市跌2.15%
  • 其他未盡損失

看看上面的豐功偉績,沒錯,這就是我們這篇文章的主角——世通公司破產後的直接後果。那麼,世通是一傢什麼樣的公司呢?

世界通訊公司(WorldCom)簡稱世通公司。它的前身是1983年在密西西比州首府傑克遜成立的長途電話折扣公司(LDDS),上世紀90年代以來,該公司利用兼併、收購等手段瘋狂擴張,一次次上演“小魚吃大魚,快魚吃慢魚”的戲法,迅速發展成為全美第二大長途電話公司、全球第一大互聯網供應商。

然而,就是這樣一家被各方看好的公司,出人意料地在2002年美國東部時間7月21日這天正式向紐約南區地方法院提交了破產保護申請。根據破產申請文件,世通公司截止2002年第一季度的資產總值超過1000億美元,債務達到310億美元,破產涉及資金規模是安然公司的兩倍,是同年1月環球電訊破產案的4倍。龐大的資金規模使該破產案一躍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破產案。

回顧世通從以LDDS1983年註冊至2003年破產,世通公司從平凡走向輝煌,而後走向死亡用了僅僅20年的時間。

一、致命的兼併案

世通公司早年快速做大做強的秘訣就是兼併。它的創始人埃伯斯原先是開汽車旅館的。因為偶然的機會進入電信業。因為當時現代電訊業正值高速發展期,幾經運作,埃伯斯使LDDS上市。上市後的CEO埃伯斯憑藉自己敏銳的商業嗅覺嗅到網際網絡及電訊業的發展商機,並制定了以收購兼併來提升業績的超常規發展路徑。於是,在隨後的幾年裡,LDDS吞併了十幾家通訊公司,並隨後在1995年更名為世界通信公司。

按照之前的策略,在1995-2000年間,世通公司又收購了70多家公司,其中就包括經營規模比它大三倍的美國第二大長途電話商MCI。每次收購兼併都會引起世通公司股票大幅上漲。公司市值和股票的雙重上揚使埃伯斯成為了美國企業界新貴。

2000年,世通公司打算用1300億美元兼併電信巨頭斯普林特公司。不過由於這項兼併涉嫌壟斷經營,收到反壟斷機構的反對,最後,這項兼併因為美國司法部提起訴訟而被迫停止。至此,這個兼併案失敗了。

兼併失敗的消息傳出,世通的股價應聲下跌,而更糟糕的是,世通以往所收購兼併公司經營不善的問題被挖掘出來,為兼併而兼併最終導致了致命的後果,事後,專家們分析發現,在世通上市的20年裡, 投資者們投到世通公司的1000億美元中,有一半以上都被用在了無節制的收購兼併上,而從經營狀況來看,整個20世紀九十年代,這家公司都沒有出現任何積極的現金淨流入。

2001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公佈了調查資料:在1999到2001年的兩年間,世通公司虛構的營收達90多億美元!世通事件終於爆發,而司法部門也對其進行立案調查。

二、世通虛構利潤手段面面觀

世通公司虛構營收的金額達到了100億之多,堪稱世界之最。為了達到它恢復股價、維持公司運作的目的,世通公司主要使用了四種手段。

手段一:濫用準備金科目

以壞賬準備為例。壞賬準備是指企業的應收款項(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等)計提的。在備抵法下,企業每期末要估計壞賬損失,設置“壞賬準備”賬戶,提取壞賬準備並轉做當期費用。實際發生壞賬時,直接衝減已經計提的壞賬準備,同時轉銷相應的應收賬款餘額。

世通公司利用以前年度計提的各種準備(如遞延稅款、壞賬準備、預提費用等)沖銷線路成本,因為以前年度計提的準備金額度在以前年度就已經轉為費用,所以,噹噹年以準備額度沖銷線路成本是,本應記作營業費用的線路成本就被當做以前壞賬或者是預提的費用沖銷掉了,從而減少了營業費用,擴大了營業利潤。以達到誇大對外報告的利潤的目的。這類造假金額就高達16.35億美元。

手段二:將費用資本化

資產是指過去交易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費用是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出。

按照以上定義,資產和費用的區別就在於能否帶來未來的經濟利益流入,並且是否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我們都知道,線路成本的租用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所以,我們可以將其認定為費用類別。

如果將租線路的這部分費用不費用化,而資本化會怎樣呢?正如你所能料到的那樣,公司的利潤會上升,而且公司資產和所有者權益均會上升,而營業費用會下降。這樣,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財報的數據非常漂亮!

在當年,世通的高管人員以“預付容量”為藉口,要求分支機構將原已經確認為費用的線路成本衝回,轉至固定資產等資本支出賬戶,以此降低經營費用,調高經營利潤。這類造假金額高達38.52億美元。

手段三:收購兼併時利用所謂未完工研發支出進行報表粉飾

在收購兼併時儘可能將收購價格分攤至未完工研發支出,並作為一次性損失在收購當期予以確認,以達到在未來期間減少商譽攤銷或避免減值損失的目的。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為操控未來利潤留下空間。

手段四:隨意計提固定資產減值,虛增未來期間經營業績

世通一方面通過確認31億美元的未完工研發支出壓低商譽,另一方面通過計提34億美元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虛增未來期間的利潤。

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固定資產發生損壞、技術陳舊或者其他經濟原因,導致它的可收回價低於其賬面價值,這種情況稱為固定資產減值。如果固定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於其賬面價值,應當按可收回金額低於其賬面價值的差額計提減值準備,並計入當期損益。

通過當期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壓低當期利潤,第一可以襯托之後期間的業績,第二可以使用手段一來虛增未來期間的利潤。

結語:

實業之所以是實業,是因為它承載著價值增長和價值輸出的目的。兼併,也是為了更好地繁榮公司,輸出更多的價值。至於股市,則是為實業輸血的場所。世通公司這種顛倒本末,為了追逐在股市中圈錢而使用兼併、造假等手段,必然會在短暫的輝煌之後轟然倒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