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跟老师互怼!没辙?3招帮孩子克服"假期焦虑症"

在当代社会,焦虑无处不在。它就像紧箍咒一样,套在每个人的头顶。

——董心洁

01

一堂精心设计的网课变成了"互怼"现场

近日,新东方济南学校一化学老师上网课时和学生互怼,引发热议。据齐鲁晚报东营咨询报道,事发当天,学生网课迟到,前几天的化学作业也没做,化学老师当堂批评。学生认为老师侮辱了自己,与老师吵了起来。师生争吵持续时间长达8分钟。

事件引发争论,有人批评老师行为和语言不能让人接受,缺乏师德;也有力人力挺老师,说敢于催作业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更多的则指向学生缺乏基本的文明教养;还有网友将矛头指向家长指责平时缺乏对孩子的管教。

事后学生家长给老师的信息:

因为他高二没有好好上学,非要退学去打工,所以成绩全落下去了。本来是想让他重新回到学习的氛围当中。

如果孩子再有下次,我们家长绝对会站在学校和老师一方,怎么处罚我们都理解。

时间不早了,打扰你休息了。希望孩子的错误不会影响你明天的心情,晚安!

家长的道歉很诚恳,也说出了事情背后的原因。孩子成绩特别差,差到了什么程度?已经学不懂课程了。

老师这样回复:

家长您好,不好意思,我昨天晚上休息了,没有看到您的消息,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看在他还是孩子的份上,我原谅孩子,如果再有下次出现顶撞老师,用脏话谩骂老师,我们就只能用校记(纪)校规处理。

一般来说对学生要求严厉的教师往往更富于责任心,当然我们不能将责任心和随意批评、挖苦、甚至侮辱学生划等号。我们要深究的是作为一个高二学生,是完全有能力辨别老师对他的批评是为他好,从事后的我道歉就可以看出来。可是为什么要在课堂上怒怼老师呢?

网课只是一次课堂形式的转变,本质上的师生关系并没有改变。近年来学生和老师发生冲突的事情屡见不鲜。甚至发生伤害老师的事件:有毕业后殴打老师的,也有持刀伤害老师的。有老师调侃,教师职业已成为一个高危职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学生称老师为"恩师",什么时候,恩师变成了路人,又升级为仇人?

在反思家庭教育的背后,更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不是将其归因为一次网课的意外。


网课跟老师互怼!没辙?3招帮孩子克服


02

疫情之下,孩子心理已不堪重负

橙子老师作为一所知名高中的一线教师,明显感觉到了学生在假期的变化。网课刚开始学生听课、交作业都比较积极。随着时间推移,每次开课十几分钟后学生才能全部到位。

上线后是不是都在认真听课呢?我做过测试,在讲课时故意换掉作文题中的人名,结果发现有不少学生并没有改过来。

  • 有些学生干脆就不上网课,不交作业。同事说,有个同学,竟拒绝进听课群。
  • 低效率的背后是学生假期焦虑的反映。焦虑的情绪导致家长和孩子冲突不断:
  • 福建大田13岁男孩因父亲不让玩手机跳楼,幸无生命危险。
  • 河南女孩因没有手机上网课,喝下母亲治疗精神病的药物。
  • 10岁男孩沉迷玩手游,一天半充值两万多元

……

在大家将主要精力盯在开学时间上的时候,其实更多的应该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关注孩子们的焦虑。


03

焦虑是什么?

阿尔伯特.埃利斯在《控制焦虑》中指出,焦虑主要是指一系列不安的情绪和行动倾向,焦虑让你意识到不愉快的事情——不合预期的事情将要发生或可能发生,它会警告你最好采取一些必要的行动。

轻度的焦虑是有益的,一个人的焦虑正是前进的动力,但过度则是一种伤害,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缓解,情绪的累积就会让一个人产生烦躁不安的感觉,甚至会引发抑郁。

阿尔比特指出:焦虑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一件事的产生,不会有致命的效果。一开始无论是什么,你都不能简单地因其而突然发怒。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发现自己情绪暴躁或者很沮丧。接下来,坏情绪或沮丧的感觉会在演变为典型症状前变成难以名状的不安。那些情绪(如愤怒或悲伤)会从右脑的纯粹情绪区域移动至下丘脑 。下丘脑与产生荷尔蒙以及调整饮食与睡眠的区域相同。这就是你心情不好且会长时间持续下去的原因,心情会影响睡眠、饮食,并导致荷尔蒙分泌紊乱,然后悲伤和愤怒就会进入(大脑)垂体 ,从而致使更多的荷尔蒙分泌、饮食与睡眠发生改变。

长期积压,后果就很严重。为什么有些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顶撞会感到不可思议,孩子情绪的爆发不是突然发生的结果,而是多罗密骨牌的连续效应。你的一句批评,你的一个不屑的眼神都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电视剧《小欢喜》中的英子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但是她的母亲宋倩,一心想让孩子考入清北,为了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甚至不让孩子参加博物馆的活动,英子苦苦哀求都不答应,一直追到博物馆。在母亲的重压下,英子离家出走,等英子站在桥上哭着说:"我配不上你给我的爱"时,宋倩才意识到焦虑将自己和孩子束缚到快要窒息了。


网课跟老师互怼!没辙?3招帮孩子克服


04

疫情继续对学生和家长都是一个巨大挑战。

疫情的结束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国外疫情严峻,输入性风险明显增大。

根据高三开学的安排情况:宿舍只可以住3个人,教室不能超过30人,高一二的教室、教师都在为高三开学作准备,也就是学校根本容纳不下这么多学生。初中、小学都情况基本也是这样。

基于以上几点,网课还需要继续。长期的网课,对家长和孩子影响明显:

孩子的焦虑:

  • 1. 上网课盯着电脑看,既费眼睛,做题也不得劲。有些孩子有条件打印,但有些孩子并不具备打印的条件。
  • 2. 想学习又管不住自己,既担心学习,又懊恼自己的效率低。
  • 3. 向上的心情与眼前的现状形成明显的冲突。在校时,有些题可以和同桌、舍友讨论,现在明显不太方便,对于那些不太喜欢社交的孩子尤其如此。
  • 4. 表现不佳时家长指责,老师批评。家长的唠叨不胜其烦:卫生、听课、作业每个方面家长都要监督,还想让做到最好,实在厌烦这种生活。
  • 5. 几乎不出或者没有时间出门,一整天都呆在自己的卧室。科学研究表明长时间不更换环境,人特别容易产生焦虑。

家长的焦虑:

  • 1. 为孩子前途担忧,尤其是成绩一般的家长特别担心。
  • 2. 孩子不自律,起床、听课、作业每个环节都需要监督,说轻了不管用,说重了孩子发脾气。
  • 3. 而且随着复产复工,家长可能没有精力管孩子了。孩子的自律不能一下子提高很多。谁来监督孩子,谁来辅导孩子作业,尤其是对原本就忙将孩子送到私立学校的家长挑战尤其大。

上述案例从表面上看是教师催作业,批评学生迟到引起的,实际上一个基础知识特别薄弱孩子的情绪爆发。而家长的焦虑又很容易传递给孩子,孩子本身压力山大,再加上家长传递的这一层,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将是极大的威胁。


网课跟老师互怼!没辙?3招帮孩子克服


05

如何减轻孩子的焦虑感呢?

我认为需要从父母、老师、孩子三个层面入手。

父母层面:改变"糟糕至极"的信念,放下掌控感,给孩子更多的发展空间。

父母需要学会调整自己心态,很多孩子的焦虑是父母传递过去的。

孩子觉得学不进去,落的太多了。但父母认为不能放弃,为什么呢?觉得上大学,上好大学是人生唯一的出路,考不上就完了。

这种观点就叫糟糕至极。

糟糕至极,是埃利斯的ABC理论中提出的不合理信念之一,是一种把事物的可能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结果的非理性信念。

这种认知在生活中还是比较普遍的:

  • 你不好好学习将来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 考不上985毕业就等于失业,
  • 进不了大公司你就废了,

我们经常在孩子耳边说这样的话,以激励孩子的斗志,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就将这样的理念融入自己的价值观。

班上有个女生,每次考试后都要大哭一场,很久都走不出阴影,基本的规律就是:考试--悲伤---缓解---再考试---悲伤。后来了解到主要是父亲对她的期望值太高,认为考不上名校就没有希望了。

生活的路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宽广。案例中男孩能上新东方的课显然父母给予了很大希望,但是孩子呢?从实际效果看,并不理想。化学作业没交,不排除自律的原因,但更可能是孩子写作业很困难,有很多题目不会。

学不懂普高的知识,可以上职高,学一技之长,而且职高的学生也可以参加对口高考,照样可以上名校。有人说,职高上名校很难,关键是普通高考上名校也不简单呀!一味的逼着孩子,无形中会增大孩子的心理负担。

李玫瑾说:"孩子12岁以后,家长一定要懂得示弱!"家长示弱,是给孩子让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孩子只有拥有自律自主,才能爆发生命的活力。

教师层面:要减少功利心,真正把孩子的成长放在首位,建立信任的"桥梁"。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封信》中指出:"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好钻研的、创造性的、探索性的思维的人。"

而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获高分的学生。抓成绩,抓分数,能考出更好的分数的就是好老师,哪怕你不会讲课,刷题刷出来的也算。

我们需要抓分数吗?当然需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本来就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教师检查作业,也是一个教师的职责所在。如果一个老师,对迟到的学生不闻不问,对不写作业的学生不屑一顾,这样的教师师德一定有问题。

但是只抓成绩,而不顾学生的健康和尊严,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也很难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会认为老师批评他是为了奖金而不是关心他。

师生之间如果没有了信任的空间,教育的效果就大大打了折扣。

况且就算考出高分算是教育的成功吗?山东男子出国20多年,母亲在弥留之际想见最后一面,却遭到拒绝。这个考上中国最顶尖学府北大,先后到日本、美国留学,并定居在美国的人士,可以说是教科书版的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例子。可是这样的教育算是成功么?

无论和家人有多大的矛盾,在母亲最后时刻不见一面,缺乏做人的底线。

耶鲁教授德雷谢维奇(Deresiewicz)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的灵魂的过程。功利的教育在乎的是学生的分数,重视的是教师的奖金,因而对学生的管理往往会走向极端。

学生层面:所有的焦虑最终都得靠自己缓解,尝试用ACT疗法,给受困的心灵放个假

对于初高中学生完全可以掌握ACT(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疗法

什么是ACT疗法?

它本质上是一种行为疗法,又叫接纳承诺疗法。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海斯和凯利 ·威尔森联合创立的。

我们看简化版的罗斯·哈里斯(Russ Harris)三角图

A, 接纳你的想法和感受并且活在当下。(Accept your thoughts and feelings,and be present.)

C,选择价值方向(Choose a valued direction.)

T,采取行动(Take action.)

它的内涵是:接纳那些你无法控制的现实,然后承诺采取那些能丰富自己生活的行动。ACT的目标是帮助我们开创丰富、充实且有意义的生活,同时接纳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痛苦。

一言以蔽之,ACT就是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能够改变的。

上高三后晓琳进步很快,成绩一下子进到了班级的前5名。但她却一点儿也不快乐,她总觉的有比自己更优秀的学生,自己Dev数学有点弱,如果能再提一点儿就更好了。

晓琳的焦虑就来自对现实的过度追求,强中更有强中手,即使是学霸也不能永远考第一,重要的是,接受自己的现状,然后继续努力。好在她很快就调整了过来。

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说:"臣服已发生的事实。"人生之事,不如意十之八九,纠结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时没有用的。将生活中的烦恼、不快容纳下来,坦然接受,然后按照自己所追求的方向去做我们可以做的事。

小贴士:

  • 1.不要事事追求完美。克服确定性和完美主义的迫切需求。
  • 2.学习成绩不是你生活的全部。
  • 3.每个人只要为自己的梦想努力了就是无悔的。
  • 4.人生成功的方式有很多种,上好大学不是唯一的一种。
  • 5.所有事情并不是以我为焦点的。有些人与事可能与我相关,但并不一定是可由我操控的。

总结回顾:

我们分析了疫情之下,学生焦虑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提出从家长、老师、孩子三方面从做疏导学生压力:

1.父母,改变"糟糕至极"的信念,放下掌控感,给孩子更多的发展空间。

2.教师,要减少功利心,真正把孩子的成长放在首位,建立信任的"桥梁"。

3.学生,所有的焦虑最终都得靠自己缓解,尝试用ACT疗法,给受困的心灵放个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