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年前高陵縣衙、文廟、還有五條大渠!還有​高陵本地民謠

140年前高陵縣衙、文廟、還有五條大渠!還有​高陵本地民謠

此圖採選於白遇道等高陵賢達編纂的《高陵縣續志》

140年前高陵縣衙、文廟、還有五條大渠!還有​高陵本地民謠

140年前高陵縣衙、文廟、還有五條大渠!還有​高陵本地民謠

高陵縣衙門口牌坊額文

“解狀名區”

這可是我們高陵學人

千百年不斷努力積累而成

隋唐科考以來

高陵縣高中進士、舉人、貢生者大有人在

其中狀元三人,解元五人,亞魁六人

他們是高陵的驕傲

更是今人的榜樣啊。


我們不能把該記住的遺忘

《高陵縣續志》共八卷,十目十二篇,體例完備,徵引資料宏富。直至今日,文史專家都認為此書在陝西當屬上乘之作,我們整理此書,就是響應國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把高陵優秀的歷史文化奉獻給社會、奉獻給高陵後輩。地方文獻整理是一項非常繁瑣且技術性、知識性難度較大的工作,新中國成立以來,高陵區第一次文獻整理是在上世紀80年代,由高陵早期政協委員劉家驥、任培琨等民國時期博學前輩整理明代呂柟《高陵縣誌》,此書共手工刻印數十套,在文史利用上沒有起到最大作用。


140年前高陵縣衙、文廟、還有五條大渠!還有​高陵本地民謠

根據《高陵縣續志》摘錄,這十四位大賢是:

唐代於珪:大中三年(849)狀元。

唐代於瓖:大中七年(853)狀元。

金代孫扆:以解元榮身,後高中進士。

明代王弁:永樂年間解元,曾任四川江安縣教諭,後升監察御史。

明代呂柟(1479—1542),學者、教育家。原字大棟,後改字仲木,號涇野,學者稱涇野先生。陝西高陵人。師事薛敬之。正德三年進士第一(狀元),授翰林修撰。嘉靖十四年調國子監祭酒,以整頓監規,使公侯子弟亦樂於聽講而知名。次年升南京禮部侍郎,仍在任所講學。嘉靖十八年致仕返鄉,再講學於北泉精舍。

明代李茂元:字時育,明代高陵廟西李村人,少時聰慧,勤於鑽研,考取隆慶丁卯科(1567年)舉人第二名,以亞魁榮身。

明代嘉靖壬子科呂師顏取舉人第二,以亞魁榮身。歷任知府。

明代萬曆壬午科劉愎初考取舉人第一,以解元榮身。後於萬曆癸未年考取進士。曾任戶部主事。

明代堣原張村人張省度考取萬曆乙卯科舉人第二,以亞魁榮身。曾任沁水縣教諭,南陽通判,裕州知州。

明代東城坊李尚霖曾考取萬曆戊午科舉人第一,以解元榮身,歷任知縣。

明代張鼇於天啟甲子年曾考取舉人第二,以亞魁榮身。

明代陳泰於天啟丁卯年曾考取舉人第二,以亞魁榮身。

清代咸豐年間楊兆甲考取乙卯科武舉第一。以解元榮身。

清代道光丁酉年於邦彥考取舉人第二,以亞魁榮身。

140年前高陵縣衙、文廟、還有五條大渠!還有​高陵本地民謠

講究的文廟

140年前高陵縣衙、文廟、還有五條大渠!還有​高陵本地民謠

千年的大渠


高陵本地民謠

“大渠裡水,嘩啦啦,

我給堡子澆棉花

…………”

這一說就是上千年

從盛世大唐說道今天……

140年前高陵縣衙、文廟、還有五條大渠!還有​高陵本地民謠

此次整理,前期文字錄入人員有崔健(陝西長安人)、劉迪(陝西高陵人)、張揚(陝西漢中人)、楊嬌(陝西高陵人)、姬兵(陝西高陵人)、賈宏濤(陝西高陵人)以及新疆農業大學宋海燕(新疆塔城人)、姚美思(新疆哈密人)、閆翠俠(安徽太和人)、徐靜靜(河南郾城人)、徐曉龍(河南信陽人)、劉隋贇昊(新疆昌吉人)六位研究生。我們於2017年後半年開始統稿,金剛點校整理前四卷時,恰逢喜得犬子,後四卷由高陵區政協第二十九緝文史資料《悟齋文墨》編輯者楊梅繼續點校整理完成,再由我們輪流進行第二遍校注。高陵區政協第二十八緝文史資料《白蟒原》編者內人趙瑛也參與其中,我們三人反覆校注後,交於西北大學出版社馬平先生繼續完善,精益求精。


140年前高陵縣衙、文廟、還有五條大渠!還有​高陵本地民謠


傳承本地優秀文化就是一代一代有“愛”的鄉民們自覺履行的責任,自古以來多見於歸隱宦士、鄉間私塾,這種文化自覺直到今天還影響著當地的文人騷客。金剛從教二十餘年,以前人責任為己任,奔走於南山北原、涇渭之間,受冥冥之指,數年挖掘整理地方文史,期望為我形勝名區護好源、培好根,和諸同道一起將我們不能忘記的歷史時常提起,將底蘊深厚的文化以教後輩。


140年前高陵縣衙、文廟、還有五條大渠!還有​高陵本地民謠


《高陵縣續志》點校整理過程中,陝西省圖書館地方文獻部,西北大學關學研究院,西北大學出版社以及涇陽張世民先生,閻良李飛先生,合陽魏東先生,高陵鄭舉、任建國、馬力勇、馬敬元、王春雷、張新龍、趙輝等先生給予了我們無私的幫助和指導,在此一併致謝。

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我們不能把該記住的遺忘!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